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崇·贤宗法师:人生本来苦,乐向何处寻


   日期:2020/3/21 19:3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生本来苦,乐向何处寻

贤宗法师为禅修学员开示

净文整理

  生如乱花迷人眼

  打坐虽然看起来是件简单的事情,但是要把它坚持下去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培养打坐的习惯要靠一个人的毅力和兴趣,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兴趣,对打坐有兴趣,你就能坚持下去。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一个人的成就不在于他能做多少艰难的事情,而在于他把一件简单的事情坚持多久。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典故,说苏格拉底教他的学生做一个摆手的动作,非常简单,人人都会,他叫他的学生每天坚持做下去,刚开始大家都很乐意做,一个月以后,剩下的人寥寥无几,一年以后只有一个人还在坚持,就是柏拉图。柏拉图后来成为苏格拉底最得意的学生。

  我讲一个身边的例子,我们寺院从零七年开始办禅修班,到今年已经有七年了,之所以能走到今天,靠的就是坚持。我们一直都坚持这样的理念,不管人数有多少,哪怕只有一个,禅修班也要坚持办下去。现在我们每一期的学员人数都会超过招收名额,这就是十年如一日坚持的结果。一个团队要发展壮大,首先是带领者要坚持,其次是身边的人要坚持。当你做一件事情遇到艰难险阻想要放弃的时候,就问一问自己,你坚持了多久?真的到山穷水尽了吗?我们在做一件事时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这也正是我们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考验。

  就拿我们的禅修班来说,老师缺乏,资金缺乏,生源缺乏等等,都是威胁我们的问题,但是我们知道我们的这个方向是正确的,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因此无论如何也要坚持下去。你们来这里学习打坐,如果觉得这是一种休养生息的好方法,就告诉自己,要坚持下去。如果你能够坚持三年,你就会发现,在这三年的时间里,你会脱胎换骨,变成一个连你自己都不敢想象的样子。当别人误解你的时候,当所有人都不认可你的行为的时候,你能否还能继续坚持下去?

  以前有一个游泳运动员打算横穿英吉利海峡,那天海面上大雾弥漫,她游得筋疲力竭,终于还是坚持不住放弃了,当她爬上客轮时,发现离海岸只有十多米远了,她后悔不已,竟然在即将抵达彼岸的时候放弃了。以前我在普陀山佛学院教学,周末带学生去拜山,三步一拜,拜到南海观音,每次大概要拜四个小时,到达紫竹林的时候,差不多拜完三分之二,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人坚持不下去放弃了。我也拜得汗流浃背、头昏脑胀,每一次跪下去几乎就站不起来了,但是我就默默地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住,不管你前面付出了多少,如果你在即将抵达终点的时候放弃了,你就真的失败了。越到后面越艰难,越在这个时候,就越需要坚持下去,靠着这种默默的自我鼓励,我每次都拜到了终点。事实上达到终点以后,回过头去看,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难,咬咬牙就挺过来了。

  一件事你能认识到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你就能坚持下来,你心中有信念,你就会坚持你的原则,如果你心中没有信念,你就会不断改变你的原则,到最后你连自己的初衷都忘掉了。信念需要坚持,坚持什么?坚持原则,只有原则不被打破,你才可能把事情坚持到最后,走出一片广阔的天空。人生一定要有一些事情每天去坚持,如果你喜欢打坐,就把它坚持下去。

  在佛教教义里,有一种叫四圣谛的理论,是释迦摩尼佛悟道时给他的弟子讲经的一个重要内容,指的是:苦、集、灭、道四谛。我今天就给大家讲讲四圣谛的内涵。什么是苦谛?平时我们感觉不到苦,但是仔细一想,我们每时每刻都处在痛苦之中。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情是永久幸福的,比如说,坐久了你会腰酸背痛,希望站着,站久了你也会腿痛脚麻,又希望坐着。肚饿了你想要吃饭,吃多了你又难受,行住坐卧里都包含着苦,更何况生老病死。

  我们修行的目的就是对治痛苦的,要用智慧去面对痛苦,化解痛苦,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在坐的每一位,都想不起来生活中有什么痛苦,事实上打婴儿在娘胎里的时候就有痛苦,母亲吃了烫的东西,你就会在火山上煎熬,母亲吃了冰的东西,你就会在冰山上煎熬,出生的时候,你也要遭受两座大山的挤压,这难道不是痛苦?在娘胎里衣食无忧、不怕风吹日晒雨淋,出生以后,冬天要忍受严寒,夏天要忍受酷热,所以人出生的时候总是哭着来的。人到四十岁的时候你就会发现身体每况愈下,这里不痛那里就痛,到七十岁以后更严重,四肢都不灵便了,走起路来举步维艰,一不小心就会摔倒;到九十岁的时候生活都不能自理了,你想做点什么却做不了了。这也是生的一种痛苦。星云大师88岁的时候来杭州讲课,我去听课,他说他因为得糖尿病得了眼疾,眼睛只看得见白茫茫的一片。人老了,各种病都来了,牙齿脱落,眼睛模糊,耳朵失聪,这些都是老的痛苦。所以佛教里面讲,照顾老人功德最大,孝敬父母福报无边。

  我有个朋友得了癌症,平时白白胖胖的,到最后被癌症折磨得满面疮痍,眼睛里流着脓水,鼻子里流着血,非常痛苦,要打杜冷丁才能入睡,痛苦折磨得他一刻都不得安宁。善终是一种福报,不遭受痛苦折磨,一觉躺下去就安安静静地走了,这也是一种幸福。很少人能真正认识到死的痛苦。《祭神论》里讲过死的过程:死亡就像把乌龟的肉和壳分裂开的状态,没有修行的人会被吓蒙,如果我们在离世之前没有认识到死究竟是什么,就会对死产生巨大恐惧,我们不知道死后要去往哪里。人不管做什么,有一个问题在你死之前一定要了解,就是人在离开世间之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和结果。四谛告诉我们,活在这个世间是一个痛苦,你们仔细想想,你从小到大,有多少事情让你快乐,又有多少事情让你痛苦,当你在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候,你的内心是怎样的感受。

  佛典里有一个比喻,说天上的人看我们世间的众生,就像我们看厕所里的蛆虫,粪坑里臭气熏天,它们却在那里享受美餐。在天人眼里,我们这个所谓的美好的世间,其实也正如我们眼里所看到的那个臭气熏天的粪坑。不说天人,就说说我们身边的人,有一次我在飞机上遇到一个五大三粗的小伙子,身上的体味非常重,一个小时的旅程,我快被熏得晕过去。可能他自身不注意自己的卫生,但是旁边的人很容易就能感觉到他身上的气味。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移动厕所,别以为你把自己打扮得那么漂亮,其实衣服包裹着的是一个粪池,五官、七窍都会流出不净的东西。

  为什么很多人无法独处,喜欢被人簇拥着?实际上是忍受不了孤独之苦。只要细心察觉,人生真的没有太多快乐,你现在贫穷,心想有钱了就会快乐,等你有钱了,不一定就快乐,很多时候我们只是看着别人快乐而已,实际上快不快乐只有自己知道。只有当我们真正认识到什么是苦,我们才能坦然面对苦。苦是人内心对世界错误的解读而产生出的烦恼,烦恼主要来源于见惑和思惑。见有无见、身见,就是考虑任何问题总是以自我为中心,拿自己的标准去看别人,由此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对身见的破除有很多方法。《心经》里面讲:五蕴皆空。五蕴指的是“色寿想行识”,最经典的一句话大家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空不异色,色不异空”。色,就是我们的身体、即色身;想,就是我们的思维、想法、抉择、喜好等;行,就是我们的身体永远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识,就是认识,是我们的五蕴对应五尘所产生的反应。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受触,这些都是认识的来源。做服务行业,给人的第一个印象就是眼耳鼻舌身的感觉,在这几个方面做得足够好了,你就能够抓住客人的心。

  由五蕴所组成的身体就是空性,空并不是一无所有,同样一个东西,不同人对它有不同认识,你说它真正是哪一种东西,都不是,这就是空,但它又是真实存在的。也就是说任何事物从其表象上来说它是空的,但从其本质来说,又是非空。就比如房子由木头、钢筋、水泥组合而成,木头、钢筋、水泥是房子吗?不是,但它们又是构成房子的元素。诸多因缘和合而成房子,佛教就把事物这种由诸多因素和合而成特性叫做空性。空性就是变化,没有一样东西不变化,不仅是构成事物的元素在变,事物本身也在变。

  人生也一直在变,小时候很可爱,长大了叛逆,青年结婚、中年成熟,晚年衰老,最后辞世,无时不在变化,事物在变化之中向前推进,这个道理就是空性。你们要是能把“空性”这两个字理解透了,整个佛教的内涵你们就懂了。物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地球有春夏秋冬,万事万物都逃不过这种规律。人今天是这种状态,明天也许是另外一种状态,今天成功,明天可能是失败,今天失败,明天可能会成功。就像褚时健创建的褚橙,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在风烛残年之际依旧东山再起,创建了那么大的企业。

  了解佛教不是了解佛像,更不是了解烧香拜佛,而是把佛的智慧深入到我们的心里,去改变我们的人格,改变我们的内心和世界的关系。我不希望你们学佛以后变得神叨叨的,你们还没达到那个阶段,你们现在要从改变自己的内心开始,把手中的工作做好。你靠什么东西来改变自己的心路?靠什么来把手中的工作做好?答案就是禅修,修一颗安定的心。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别人不能忍,你能忍,别人受不了的艰苦环境你受得了。你可以把恶劣的环境当成一种历练,一个人能忍受孤独和恶劣的环境,对他的人生是一种很大的历练。曼德拉在监狱里面呆了二十多年,出来后依旧重新焕发出生命的光彩。佛教界也有一些和尚在文革中遭受屈辱,有的被关押了二三十年,但是都没有放弃信仰。在那种环境下,除了禅定,不然熬不过来。

  禅定最高的境界就是无我,忘掉自我,忘掉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把心思完全专注于所从事的工作中。新闻里曾经报道过一个事件,有个女士去买菜,把孩子放在八楼的家中,在街上远远地看见孩子在阳台上玩耍,跌落下来,她瞬间反应过来,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接住了孩子。事后有人通过计算,这位女士的速度已经超过了世界短跑冠军,研究人员叫她再跑几次,都没有达到那个速度。可见人在忘我状态下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人的潜能一旦爆发出来常常连自己都不敢相信。当然大部分时候都爆发不出来,因为就是因为顾虑太多,总是担心这担心那的。

  人最大的障碍是太执着于色身,一是执着于自己的色身,自恋,太看重形象;一是执着于他人的色身,情色邪YIN,被情所困。其实细想一下,这些东西到底有什么值得我们去贪恋的。如果大家想破除这些执着而又不知道怎么去做,有几个方法推荐大家去借鉴。看看那些处于病危状态下贫病交加的人的生命处于什么状态?那些淹死的,跳楼死的,喝毒药死的,车祸死的,癌症死的,看看他们死亡的过程,看看他们临死和死后的状态,再来看自己。出家人有一个秘诀,就是当你贪恋色身时就参不净观,如果是男的,就是参一个女体死尸,浑身腐烂、发臭、爬满蛆虫,血肉被蛆虫吃光后剩下白骨,上面爬满蚂蚁,过几百年之后白骨风化,变成一堆黄土。这样去观想,可以改变你对色身的执着。或者去西藏看天葬,把人大切八块,抛到天上给灵鸠叼走,然后把脑袋敲裂,脑浆崩裂出来,把骨头粉碎,整个人扔在那里。你看到这种情景的时候,会感觉自己的身体像被肢解了一样,对生命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叹。就这么一个身体,以后死了腐烂发臭,什么都不是,为何还那么执着于它?无论我们穿什么样的衣服,遮住的也就这么样一块肉体,为什么就是放不下?

  人的很多烦恼、心结,其根源都来自于身体,最根本的问题没有解决,其他问题也很难解决得了。不快乐的时候去喝酒、唱歌、赌博,这些东西能使你快乐吗?赚到钱你就快乐吗?住豪宅开名车你就快乐吗?你身家上亿,没了健康你能够快乐吗?看看那些得了癌症的人,被恐惧、担心和不安的心情折磨得呆若木鸡。人的身体迟早都会死去,只不过有的人死的早一点,有的人死的晚一点。生命迟早都会终结,问题是在有限的生命里,你能做点什么有意义的事情?三十岁的时候,设想你能活到八十岁,那么在这五十年的时间里,你要做点什么?其实你好好利用这五十年时光,能做成很多事情,但很多人都是靠烟酒麻将来打发时间。一面感叹光阴短暂,一面又无所事事。世间种种,熙熙攘攘,无非是挣钱多一点少一点,吃的好一点差一点,穿的华丽一点简朴一点,座驾高档一点普通一点,仅此而已。如果是这样的活着,多活十年少活十年又有多少区别呢?人生不在于你活了多少年,而在于你做了多少有意义的事情,从这点上想,当一个人得了癌症的时候,又有什么好害怕的呢?如果你不想这么平庸的死去,就在有生之年去做一点以前想做而又没做的事情,如果仍旧整天平平庸庸,那么多活出来的每一天都是痛苦。

  参透了人生种种,你就能豁达地面对生死,人生如此,生又何欢,死亦何悲?那么怎么样去参透生死呢?首先是要从思想上下功夫,每天关照自己活着的意义,关照自己能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一个人能为这个世界奉献自己的力量,这样的存在就是有意义的。可是很多人活着都只是希望索取,不希望付出,总是把自己幽禁在自我的狭小空间里,人的心胸太狭窄了,那种俯视世界、高瞻远瞩的境界就无从生起。造成我们痛苦和不幸的原因,在于自己放不下这个身体。很多人跟我说,丈夫对他不好、孩子不好好读书、企业经营不好,其实所有问题都来源于自己。

  很多人对佛教有误解,就是因为佛教站得太高,把这个世间解读得太透,很多人觉得这些东西离我们太远,其实一种东西离我们远恰恰是因为我们不去思考它们,我们不愿意去面对生命的本源问题,却总是觉得它太空旷,思考起来没有意义,你不去思考这些问题,你面对生老病死等一系列问题就会一筹莫展,生活中的一点点小事都会让你生出许多烦恼。佛的境界很高,学佛你要先学儒家、道家、了解了各家之后再来深入研究佛法。

  这些问题我们早晚都要去思考,思考透之后再回过头来看自己所做的事情,和过去设立的人生目标,明确今后的人生目标,你才能更好地面对你的人生。如果一个人心胸像虚空一样开阔,没有什么事情能打击得到你,骂你也好,打你也好,疾病也好,残疾也好,你都够坦然处之,你能够很快调整好心态面对崭新的人生。我们碰到一点点问题就要上吊自杀,痛哭流涕,连眼前的一点点小小的事情都无法看透,又如何来直面惨淡的人生?

  寻根摘叶苦自除

  偏见有两种,常见和断见。人容易走两个极端,有的人认为生命是永恒,这个叫常见,有的人认为人死后什么都没有了,这个叫断见。其实这两种观点都不正确,生命是永远处在生灭变化之中的,既不是永远不灭,也不是死后即空,所以应该取中道的看法。你如果真正用心去修行,命运可以改变,因此不是常见,死后并非一无所有,所以也不是断见。生命会因为我们的不断努力而改变,就比如我,我喜欢一个人独处,以前很少跟太多人来往,但是这几年随着我们寺院的发展,上门来寻师访道的人越来越多,不见也不行,渐渐的我那里就人来人往了。他们来找我通常就是问一些问题,他们有什么解决不了的疑惑就说给我听,我能解决的就帮他们解决,解决不了的就给他们一些建议。我们也讨论一些佛禅方面的问题,边喝茶边聊天,有时无话可说,就枯坐在那里,彼此面面相觑。我交朋友喜欢直来直去,不喜欢不懂装懂,世界这么大,谁也不可能做到什么都懂,所以人没有必要把自己装得什么都懂,但是我觉得,我既然处在这个位置,就要处理好这个位置的事务。市里面开会、省里面开会,我一百个不想去,但是作为一个道场的负责人,我不能不去,你不能说你不想去就不去,这样的话你只能躲到深山里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一切事务,我都告诉自己,这都是一种修行。

  我们讲常见和断见,并不是要探讨什么是常见什么是断见的问题,而是探讨一些人生的真理问题,佛教是讲究真理的,他提倡我们去探索宇宙万物存在的大道,并遵循这个规律去生存。简单的说就是破除表相上的东西,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一滴水只有放到大海才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把自己放在芸芸众生中才能体现出他的价值,无论身处什么位置,你都应该把自己放在更高一层的空间里,从更高的层次来思考问题,而不要只执着于眼前的利益。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整个国家、世界乃至宇宙融为一体,我们的人生就会在潜移默化之中被改变,众生之忧就是你的忧虑,众生之乐就是你的快乐,众生的梦想就是你的梦想,当你能与众生合而为一,站在众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时候,你的潜力是无穷的。禅宗有个观念,叫不破不立,就是打破自己的执着,打破自己的一切旧有的生活习惯,从一种新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如果从现在开始,你按照这种理念来定位自己的人生,你就是一个救世主。

  邪见是一种与正见相对的不正的见解,邪恶的见解,歪曲的、黑暗的、堕落的见解,破坏我们健康的见解,影响我们迈向正道的见解,邪跟正,黑跟白,烦恼跟清凉,是一种对立的关系。邪教跟正教的不同,就在于创教的目的、教义和途径的不同,一个教团总是把教主自己放在最高位置,受万人膜拜,一切都是为谋取自己的私利而存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择手段,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都做得出来,这就是邪教。正教则完全相反,一切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而存在的,传教的途径也是光明正大的,不会做任何有损他人利益的事情。我们佛教徒把释迦摩尼佛尊称为教主,实际这都是后人冠给他的,他生前并没有这样称过自己。他只是认为自己是一个发现宇宙万物存在真理的人,他把这种真理传授给他的弟子,希望他们发扬光大,利益更多的人。

  我发现我们身边很多人,年纪轻轻就搞自我崇拜,自己崇拜自己,给自己造墓、立像。为什么我们要在大学里塑一些杰出学者的雕像?这跟那些给自己立像的家伙一样是搞个人崇拜吗?不是的,而是要我们大家看到那个像,就想起这个人生前的事迹和他的学术思想,纪念他为人类思想所作的贡献,要我们大家向他学习。作为一个平平凡凡的人,又没有做出什么重大成就,你年纪轻轻给自己立像干什么?可能你还没死,像就被人家推掉了,邪教思想就是这样形成的,把自己放在一个很高的位置,搞个人崇拜,敛财敛色,把信徒所有的钱装进自己腰包,拿去买名车豪宅,贪图个人的享受。当你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不妨想一想你是站在个人的角度去做,还是站在利益众生的角度?这就是正与邪的区别。

  我有个朋友,花七十万去学习一个叫《种子》的课程,带着他的家人一同去学了大半年,等他学佛以后发现,那个课程其实就是佛教里面讲的唯识学。种子种到田里,遇到阳光、水、温暖的气候就会发芽,这就是种子起现行。人有八种意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阿赖耶,它们跟人的认识有着直接关系,它实际上讲的是这样一种道理,人和种子一样,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起现行,你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成长,就存在什么样一种状态,最终就达到什么样一种结果。种子长成参天大树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从一个普通人变成成功人士也需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佛陀在世的时候,看见别人在苦行林中做各种各样的苦修,他们在野外像动物一样生活,忍受严寒酷暑的煎熬,有学老鼠躲在洞中修行的,也有学乌鸦栖息在树上修行的,这叫见取见;有的人赤身裸体只裹一块布在身上,有的人不吃饭只吃草,他们通过各种各样的奇怪方式来对治自己的欲望和烦恼,这种方法叫戒禁取见。佛陀觉得那样是不能悟道的,因为它们其实都是在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把错误的方法误以为正确的方法,这样是证悟不到真理的。

  造成人痛苦的根本原因,是贪嗔痴慢愚这五种思惑和不正见,断灭这几种烦恼,也就断除了人的痛苦,我们要如何断灭这些烦恼呢?禅定,通过禅定断灭苦的原因,证入了脱生死的境界。修行中的人,如果在有生之年能够证到涅槃境界,就属于有余涅槃,有余涅槃的状态就是在你的世界里没有烦恼只有清凉,没有痛苦只有快乐,没有贪欲只有悲悯,虽然表面上你和其他人一样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活,但是你的心不会被这些外在的东西所牵挂,你不会被世间的任何状态所左右,我们可以往这方面去修。人生虽然只是短短几十年,但是生命之前有生命,生命之后有生命,生命总处在不断的轮回之中,把心安住于今生,安住于当下,好好珍惜今天的缘分,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五明学佛网相关文章:贤崇·贤宗法师)  

 贤崇·贤宗法师:在上海交大的演讲(2008年6月14日) 

 贤崇·贤宗法师:让禅修成为你人生的习惯 

 贤崇·贤宗法师:禅在生活中的意义 

 贤崇·贤宗法师:禅与企业家的修炼 

 贤崇·贤宗法师:破除“我执”,保持正念 

 贤崇·贤宗法师:什么是“二入”与“四行” 

 贤崇·贤宗法师:遵循自然 

 贤崇·贤宗法师:坐禅三要 

 贤崇·贤宗法师:踏上八正道的幸福人生路 

 贤崇·贤宗法师:简单就是快乐,就是幸福 

 贤崇·贤宗法师:清除内心的毒素,然后种下菩提种子 

 贤崇·贤宗法师:第十二期止语禅修班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