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思维死​无常2


   日期:2019/12/20 7: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凡夫的心是无法自主的,一直被各种因缘所左右,被各种外境所吸引,加上人道是三善道之一,因此痛苦都不会太长,没多久就会被淡忘,人们又开始过新的日子了。

  宋朝的无门慧开禅师有一首著名的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无门禅师的本意是说,如果放下执著,那么无论春夏秋冬,当下都是解脱。但是凡夫俗子是怎么做的呢?凡夫俗子心中充满了常执等各种执著,因此心中被闲事占据,当然也会对本是虚幻的春夏秋冬等等的事物产生执著,虽然淡忘了痛苦,但是虚度了时光。之后大家会发现,自己突然变老了,死主马上要出现了,已经没有多少在世的时间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众生的寿命越来越少,因此时间是众生真正的怨敌,就像是一刀一刀在切割众生的刽子手。

  思维死无常,分三根本(人决定死、死无定期、死时唯有佛法能作利益)。三根本,各具三因相,共为九因相。

  01、人决定死 分三因相

  1.死来不可拒。

  经中所载佛与声闻缘觉均经灭度,凡夫何能免死。过去大学问人,大富贵人,尽舍形寿,我岂例外。今大地有情,皆寿不过百岁而死,我亦同然,推之未来,凡受生亦必有死,则死之义决定。彼死主操吾生命,其来也,虽有大力,不能挫其一毫;多财,不能邀其一有;升天入地,不能避。移形改貌不能脱。故死来决定,不能拒绝也。

  2.因寿量日减而知必死。

  人的寿命,有如藏金,日耗日少。常人年复一年,消其寿算,以就死城,度日益多,距死城益近。此尚是指不遭意外之平等寿量而言。何况更有横夭,就好比将屠宰之羊群,步步接近屠场,寿命缩短;人亦如之,决无不死者。

  3.活在世上,少有修法之空闲。

  以人生六十岁计,修学正法时,不过四五年,甚至尚有不到四五年者。若以闭关清净修法之时日计算,至多不过千余日。或与佛无缘,或虽有缘而迁延自误,及死主现前,追悔无及。喻如日影沈山,转瞬即归黑暗,诚可悲矣。以上三因,明决定死之义。

  02、死无定期 分三因相

  1.寿量不定

  佛说南赡部洲众生,寿命无定。未法时代,人寿尤其无定。人之寿夭,既苦于不能自知,而死主又不为预告。死在何时,非能预知。有在母胎中即死者。有出胎仅数时死者,数日死者。此后则有童年死、少年死、中年死、老年死,各各不同。有身体原强,而忽然死者。故无论少壮康强,皆不能恃。

  2.死缘多,生缘少。

  世间生缘少,而死缘多。寿命如狂风中灯,不待油尽,突然熄灭之因素甚多。佛说横祸飞灾不属于疾病者,有八万四千种;属于疾病者,不可计数;属于魔事者,三百六十种,皆可令人丧失寿命。

  又人身四大,地水火风,喻如四毒蛇,同置一筒,互相吞噬,以强凌弱,任何一种炽盛余三则受损害,人必患病。故因四大不调而死者,比比皆是,故死缘极多。

  3.人身脆弱,随时可死。

  龙树菩萨说,人之形体如风中烛,水中沤,一吹即灭,一触即坏。经云:大地须弥大海,一经劫火,悉成灰烬,何况人身血肉,岂能久存。

  03、死时唯有佛法能作利益 分三因相

  1.亲友围绕 无一能留。

  众生平时不畏无常,及临命终时,则恐怖悲啼,手忙脚乱。但学佛者,与此相反。随时思死无常,迫切追求正法,串习力成熟,时至而行,决无惊恐,心有所主也。

  如果习知死主为我冤仇,早晚必将贼我,即精勤修学,以作堤防,临终如赴长途,资粮具足,无有顾虑。

  所修正法,以菩提心要。修菩提心,常发悲愿,即为御侮之兵器,上路之绝好资粮,死来不但毫无痛苦,且当安然以逝。故佛称善逝,此已化死事为顺缘。

  设问自己与亲友是否保持健康的关系。我们花费了许多时间来获取亲友的支持与称赞,避免惹他们不高兴,我们对他们有这么贪执,但是我们死时没有一个人会随我们而来。有时与亲友的相处,又制造了许多不善业,但是死时唯有这些不善业随自己而去,亲友不会跟去。亲友并不是不重要,这里要问的是:我们与他们是否有一个健康的关系?我们是使自他产生善心还是产生许多贪执并且浪费许多宝贵的时间。

  2.悦意财物 不能携去。

  设问自己,是否以正确的方式对待钱财。我们花很多时间来积聚、守护和享用它们,但是死时它们却不会随我们而去。即便是百万富翁,临终时只得留下钱财。我们可以拚命工作,挣钱买舒适的寓所,购买种种家具等种种财物,但是死时没有一件可以带走。为了得到和保护这些财物,我们常常造许多不善业——有时产生许多贪执,有时违反戒律或伦理道德,但是死时唯有不善业跟随着我们,而由造不善业所得到的财物却不随我们而去。

  我们为了生存,的确需要一些钱和资具,这是客观现实。问题是我们与它们保持一种健康的关系,还是由于过份地贪执而把时间都浪费在悦意财物上。

  3.自身骨肉 亦须弃舍。

  死时我们也不能携带自己的身体而去,所以我们要设问:自己和身体是否有一个健康的关系?我们自出生以来,就一直与这个身体在一起,所以很难想象没有这个身体自己会怎么样,这样想有时会使我们感到恐惧。我们一生之中花了大量时间来溺爱这个身体。我们用衣服来装饰这个身体,我们确保衣服柔软舒服、冷热适中,我们令饮食尽可能地充足精美,睡在舒服的床上,对身体的照顾无微不至,同时我们也为身体担忧:一旦打了喷嚏就以为生了病。但是死时这个身体却抛弃我们,而跟随着我们的却是因贪着这个身体或为保护它而造的不善业。

  照顾身体、使它健康是必须的,但是不应该溺爱身体,以为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是生命的目标,这是因为我们终有一天要与这个身体分离。

  思维死时 除佛法外 余均无益

  修菩提心 发愿利益 一切众生

  死时除佛法外余皆皆无益:1.亲友无法帮我不死,亲友爱侣难以接受我的离去,无法代替也无可奈何。2.财富一分也带不走,一生积聚的财富,丝毫带不走。3.身体也不得不舍弃,即使有多爱惜色身,死亡来临也需抛下。财产眷属,不能作死时利益。

  若知此理,及死无定期,死来决定等义,则知死后空虚,唯有正法,始能利益。修菩提心利益最大。由此而生一种决定,专勤修习菩提心,发愿利益一切众生。(续完)

  南无阿弥陀佛 🙏🙏🙏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思维死​无常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思维死​无常       菩提心)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菩提心的邪行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00~104)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90~9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70~7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60~6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50~5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40~4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30~3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