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六十七章)01


   日期:2019/12/11 12:4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六十七章)

  南怀瑾教授讲述

  第六十七章 佛国随俗世还真01

   第一对根境无碍,谓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而从境出者,为显根境唯是一心,缘起无二,理性融通,是故根入境出耳,境入根出亦然。

  ‘第一对根境无碍’根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再加上意识思想的意根。大家都想学佛成道,你说拿什么去成?做门要找木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必须把工具备好,修行的工具何处找呢?我们本来有的,就是父母所给我们的身体的机能。譬如念佛法门用头脑意识、心理意识来念;或者有些人听呼吸,则用父母给的鼻子呼吸,以耳朵来听,一定要用这个‘根’。‘境’呢?是与根相对的外境,譬如鼻子管呼吸,呼吸作所缘外境观之;眼睛能够看一切光色,光色是物理世界自然的现象,也是外来的。

  所以说根境是第一种相对,根境要无碍。普通人根境是有碍的,拿眼睛来说,眼睛没有障碍吗?眼睛很好,既没有近视也没有眼疾,就算近视戴上眼镜也没有障碍!其实障碍大了!人白天能看,黑暗却看不见,而狗和老鼠在黑暗中看得见。像这些问题释迦牟尼佛在世时,弟子就问过他,人的眼睛为什么白天看得见,夜里看不见,佛说这是因为我们眼睛虹膜少一种色素,而狗眼睛是红色的,就是现在所谓紫外线、红外线之类的,所以夜间也看得见。佛答覆得很妙,现在看起来非常科学。实际上我们的六根如果修持成成就,可以达到无碍境界,普通是有障碍的。

  年轻同学研究古代佛学就要在这种地方加上新观念,‘根境无碍’只是一句古文,然而透过这句话可以了解,人的生命功能是无限的,只是我们没有把自己生命的功能发挥出来,因此而受障碍。如果能把生命功能发挥到极致,人也可以修到天眼通,使眼根不受色尘、物理的障碍。那么天眼通怎么来的?修来的,怎么修来的?不是菩萨给你的,是你生命功能本来具有而把它发挥出来,怎么发挥?还是靠你本身的工具,它的方法只有两个:定慧。

  ‘观根入定,应从根出’,这几个字你体会一下,文字都看懂了,但是进不去。譬如拿眼睛、眼根来讲,怎么样叫‘观根入定’?从眼境界上进入定境,做得到吗?做不到!两眼一闭,前面黑洞洞的,定不定呢?还怕鬼呢!定什么!甚至有些看光,练境界、练神通,乱七八糟就来了,神通没练成,神通的兄弟‘神经’得到了,然后眼睛也有了问题。

  因此,怎么样才能观根入定?再拿眼睛来说,见而不见,不见而见,这样就由眼根入了定。譬如观自在法门,是从眼根入定,眼根而出;观世音法门听而不听,不听而听,从耳根入定,耳根而出。所以‘观根入定,应从根出’,重点在‘应’字上,应该从根上出定。‘即此用,离此用’是禅宗马祖道一大师告诉百丈禅师的原则。在这个时候,就这样从根出定。当然有些人不一定如此,并不是说他不对。从根入定而从境跳出的,出到哪里去呢?智慧生出来,解脱了,不受境界的限制。佛法的目的在求解脱,初步在解脱生理习气的障碍和心理习气的障碍,这是两层哦!然后才能进一步解脱物理世界的障碍,而超越物理世界、超越身心。超越以后跳到哪里去?还在身心中,自在而已!非常自在。

  所以有些人可以从眼根而入,从色境出定。我们眼根所观是相对的外境的色尘,色尘是佛学名词,亦即物理世界的光色。利用眼睛入定,何谓入定?心念止于专一的境界。然后眼睛对色尘而出定,怎么叫出定?达到身心解脱的境界,此即‘从境出’。

  然而‘应从根出而从境出’的基本原理呢?‘为显根境,唯是一心’,不管根与境,基本原理是心物一元,所以说根境二者相对,唯是一心所变现。这个心不是西方哲学所讲‘唯心论’的心,也不是意识思维分别的心,意识思维分别只是心的一部分作用,换言之,是第六意识的作用。这里所讲的心是形而上,本体的心。本体起用的心,唯是一心。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宗镜录)(五明学佛网: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宗镜录)  

 王雷泉教授:《宗镜录》提要 

 杨维中教授:以《宗镜录》为例论永明延寿对唯识思想的摄取 

 杨笑天教授:举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宗镜录》“标宗章 

 韩廷杰教授:《宗镜录》与唯识三境 

 刘元春教授:延寿《宗镜录·标宗章》读解 

 肖永明居士: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 从《宗镜录》说起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一章)里03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一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 第八十一章 大道消在无言里01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04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 

 南怀瑾:宗镜录略讲下册(第八十章)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