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他,没留钱给后代,只留了一个“义”字


   日期:2019/11/4 12: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义”是儒家道德五常之一。孟子认为“义”是人心固有的善端,它和“仁、礼、智”一道构成了人区别于动物的德性。在历史发展的历程中,“义”始终是人们的价值向导,“义”要求人们不贪利、不畏势、不媚俗,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今天故事中的主人公,位高权重,却没有留下钱财给后代,只留下一个“义”字。他的一生,把情义、恩义、道义演绎得淋漓尽致,就连朱元璋这样的盖世英雄,都对他仰慕不已。

  仲淹义田 以济群族

  乐善好施 福泽后代

  宋朝宰相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八岁丧父,自幼孤贫,却勤学苦读,从青年时代开始就立志做一个有益于天下的人。

  范仲淹从小读书十分刻苦,一心想要济世救人。有一次他遇到一个算命先生,问道:“我以后能不能当宰相?”算命先生说:“小小年纪,口气倒不小!”范仲淹有点不好意思的说:“那您看我可不可以当医生?”算命先生很好奇,心想怎么两个志愿差这么大?范仲淹说:“唯有良医和良相可以救人。”算命先生说:“你有这颗存心,真良相也。”

  为了励志,范仲淹二十一岁去了附近长白山上的醴泉寺读书,经常一个人伴灯苦读,每到东方欲晓,僧人们都起床了,他才和衣而卧。那时他的生活极其艰苦,每天只煮一锅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上一点儿韭菜末,再加点盐,就算是一顿饭。但他对这种清苦生活却毫不介意,而用全部精力在书中寻找最真实的智慧。

  之后他独自前往南京求学,昼夜不停的苦读,五年未解衣就枕,疲乏到了极点,就用凉水浇脸,来驱除倦意。功夫不负有心人,五年寒窗苦读,范仲淹终于成为一个精通儒家经典,博学多才,又擅长诗文的人。

  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范仲淹考中进士。这时他把母亲接来赡养侍奉,从此步入仕途。

  仁宗天圣六年,当朝宰相王曾、副宰相晏殊赏识范仲淹的才干,保举他到北宋中央任秘阁校理。从那时起到庆历五年为止的十七年间,他曾四次进京任职,又四次遭贬降职,屡遭打击,政治仕途可谓“几起几落”。

  但他始终清正廉洁、坚持改革;慈悲济世,毫不吝啬。他当宰相的时候,便把俸禄拿出来买了近城的好田一千亩,称为“义田”。他把义田分给没有田地的穷苦人家耕种,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女、娶妻、生病、丧葬都予以资助。他选择家族中年长辈高而且贤德的人主管帐目,每天的饭一人供给一升米,每年的衣服每人分给一匹细绢。嫁闺女的发给五十千钱,闺女改嫁的发给三十千钱;娶儿媳妇的发给三十千钱,再娶的发给十五千钱;丧葬发给的费用和闺女再嫁的数目相同,孩子的丧事发钱十千。族人聚居的九十多口,义田每年收入供分配用的稻子八百斛,用它所收入的粮食,来供应在这里聚居的族人,充裕有余而无枯竭之时。退居在家、等待职务的人也予以供给,出仕为官的人则停止供给。

   范仲淹的朋友见他把自己所有的积蓄都拿出来做“义田”,担忧的问他为什么不留一部分钱给自己的子孙后辈。范仲淹回答说:“把钱财留给子孙,最多能够传两代;但若把德性教给后代,那后代受益可谓千秋万世呀。”

  有一次,范仲淹在苏州买屋居住,一位风水先生盛赞此屋风水极佳,后代必出公卿。范仲淹心想:既然此屋风水能使后代显贵,不如改为学堂,让苏州城百姓的子弟入学,将来众人的子弟都能贤达显贵,较之自己一家的子弟显贵,岂不是更为有益吗?于是立刻把住宅捐出来改作学堂,希望能让更多的孩子读书,让国家有更多的栋梁之才。苏州在此地就学的学子们,在这八百年的过程中,出了三四百个进士、几十个状元。

  还有一次,他吩咐儿子范纯仁押解五百斗麦子回苏州老家,在运输的过程中,刚好遇到了父亲的故友,在交谈中了解到他的家境十分贫寒,父母都没能葬好,女儿也没有嫁妆。范纯仁知道后,马上将五百斗麦子卖掉,结果钱还是不够,就把船也卖掉了,解决了他父亲故友的困难。事后他就回到京城跟父亲汇报。范纯仁跟父亲讲:“我把五百斗麦子卖掉,钱还是不够。”父亲抬起头对他说:“那你就把船也卖掉了吧!”范纯仁说:“是的父亲,我已经卖掉了。”可见父子同心。

  范仲淹为官数十载,屡次在朝廷犯颜直谏,从不怕因此获罪。他每到一地都兴修水利、培养人才、保土安民,政绩斐然,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而在生活上,他治家严谨,十分俭朴,平时居家不吃两样荤菜,妻子儿女的衣食只求温饱,一直到晚年,都没建造一座像样的宅第。

  仁宗皇祐四年范仲淹去世,享年六十三岁。噩耗传到各地,苏州和庆州的百姓,以及归附宋朝的各族人民,都画了他的肖像,给他立生祠来纪念他。人们深为叹息,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众多百姓来到祠堂,如同死去自己的父亲一样痛泣哀悼,斋戒了三天才散去。

  范仲淹四个儿子长大成人,都聪明非凡、德才兼备,分别官至宰相、公卿、侍郎,范家的曾孙都贤达显贵,绵延不绝。八百年来,范氏后人依然兴旺。而范仲淹的子孙们也曾因其德行而转祸为福,甚至还有人因此免受杀头大祸。事情发生在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有个叫范从文的御史犯了死罪,即将被处斩。行刑前,一向喜欢亲审案件的朱元璋突然来了兴致,将这名素不相识的御史拉来审问。朱元璋问道:“你叫什么名字,籍贯在何方?”范从文答道:“罪臣姓范,是苏州吴县人氏。”听到范从文的姓氏和籍贯后,经考察,范从文竟是范仲淹第十二代孙,朱元璋陷入了沉思。不久后,朱元璋因为范从文是忠义之后,决定免他一死,而且以后准其五次不死。之后朱元璋还手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联赐予范从文。

  范仲淹成为了为子孙万代谋福利、积德行善的典范,受世人的敬仰赞颂,也成为中华民族的骄傲,其高尚的道德和伟大的人格光耀千古,永为后世敬仰。他的忧国忧民的博大胸襟和浩然正气,千百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的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忠义名言,更成为千古绝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范仲淹       行善积德)(五明学佛网:范仲淹       行善积德)  

 仁焕法师:行善积德之微妙 

 范仲淹家风:800年兴盛不衰的秘密 

 黄柏霖:行善积德,考试得上天护佑 

 放生行善积德,富贵安康 

 劝人行善积德最有意义了,福报大的人能引导社会 

 范仲淹行善积德,换来八百年子孙福报 

 我爷爷行善积德,改变命运的神奇真实经历 

 行善积德可以戒除邪YIN,改变命运 

 世间的福禄皆由天注定,范仲淹亲历的异事 

 善则升阳,经常行善积德之人,气场运气会不断提升 

 放生行善积德,富贵安康 

 放生行善积德,富贵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