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印光大师:文钞摘录原文和白话28.儒佛壁合


   日期:2019/10/8 19:2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文钞原文:28.儒佛壁合

  (1)儒释无二道,生佛无两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然复生佛迥殊,凡圣各异者,以因地之迷悟不同,修德之逆顺各别也。由是儒释圣人,各出于世,为之倡导。俾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复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发挥虽有权实浅深,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体,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无二致也。

  佛以觉为体,而觉有本觉,始觉,不觉。本觉者,即生佛同具之天真佛性,乃性德也。始觉者,依本觉理,起真实修,对治烦恼习气,令其消灭无余之妙智,乃修德也。不觉者,迷背本觉,随境生著,起贪瞋痴,造杀盗YIN,认苦为乐,以迷为德,承佛性力,造生死业,一切在迷众生,与不依正觉,错乱修习者,皆是也。本觉凡圣平等,无有高下。始觉工夫浅深不一,悟证地位各别,由名字以至分证,历外凡以至等觉,皆在始觉范围之内。由等觉再破一分无明,则修德功极,性德圆彰,福慧具足,烦惑净尽,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方为大觉世尊,方证始本合一之最上乘极致,方了修因证果之大丈夫事业。故华严云,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所言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者,本觉理性也。因妄想执著而不证得者,逆本觉而起惑造业,轮回六道也。离妄想则智慧现前者,顺本觉而修,渐至圆成佛果也。了此性修理致,则不肯自甘下愚,亦不敢以凡滥圣,而必以实修实悟,以期于实证而后已。

  儒者以诚明为本,诚即明德,明即明明德之明,实则诚明,即明明德也。明德乃吾心固有之真知,由有人欲之物,遂锢蔽而不能显现,如云遮天日,了不见其光相。欲明其明德,必须主敬存诚,克己复礼,则人欲之物,自无容身之地,而本有真知,全体显露,如浮云去而天日昭彰矣。真知既显,则主权得而使者听命,故意之所念,心之所思,皆归于真诚无妄,中正不偏矣。此孔子上承二帝三王修己治人之大经大法,撮要述此,以作天下后世希圣希贤之洪范焉。

  若与佛法互证对释,则诚也,明德也,乃本觉性德也。明也,明明德也,乃始觉修德也。物,即妄想执著。格物,即离妄想执著。离妄想执著,则得如来智慧,格人欲之物,自能彻底显现吾心固有之良知与真知也。故曰其发挥浅深虽有不同,其理体工夫固无二致也。是以古今聪明睿智之人,多皆学佛,因得佛之心法,而儒先圣人之心法,方得悉其底里。以儒者多主于事相,而不致力于悟明心性,若不得佛法为之先导,则自己之心,尚非所知,况圣人之心法乎。以故泥迹之儒,多辟佛教,以不知佛法虽为出世间法,亦复具足世间一切善法。举凡伦常修齐之道,固已极力宏阐,毫善弗遗,遇父言慈,遇子言孝,兄友弟恭,夫倡妇随,随己职分,各尽其义,固与世间圣人所说无异。

  然世间圣人,只教人尽义尽分,佛则详示其尽与不尽之善恶果报。尽义尽分,只能教于上智,不能普摄下愚。若知尽与不尽之善恶果报,纵属下愚,亦必歆善报而惧恶果,虽不欲尽义尽分,亦必勉力尽义尽分矣。此如来普被上中下三根之法,每有徒矜知解,不务真修,妄谓因果为小乘者,不知如来圆成佛道,众生常沦生死,皆不出因果之外,唯当人一念心性,不属因果,而复不离因果。欲迥超乎因果之外,非圆成佛道不可,未成佛而辄拨因果,则永失其善因善果,常造恶因,常受恶果,尽未来际,了无止期,可不哀哉。

  世固有不知佛而妄辟佛者,亦有颇知佛而阴服膺以阳为辟驳者,此种行为,皆由门庭知见太重,不能著实格物致知,以致意有所不诚,心有所不正也。其言皆足以瞎众生之智眼,断如来之慧命。古大人忧之,乘机破斥,使彼作此说者,与受其说之毒者,悉皆深知吾佛教人之所以然,不但与儒教不相悖戾,且大有发明儒教,辅弼儒教之至理极功焉。近来世道人心,陷溺已极,废弃先圣之法,几于无可救药,凡属忧世之士,莫不以提倡佛学为急务。以佛学注重明心,与因果报应。果能明自本心,决不至于错因果。果能不错因果,决可明自本心。既得明自本心,则儒先圣人之心,如来之心,亦可因之俱知矣,此儒释一贯之大旨也。(增广·卷三·儒释一贯序·P669)

  (2)儒佛之本体,固无二致。儒佛之工夫,浅而论之,亦颇相同,深而论之,则天地悬殊。何以言之,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即明德,由诚起明,因明致诚,则诚明合一,即明明德。觉有本觉,始觉,由本觉而起始觉,由始觉以证本觉,始本合一,则成佛。本觉即诚,始觉即明,如此说去,儒佛了无二致。阁下所谓学孔学佛,理不外大学一章者,乃决定无疑之语,此浅而论之也。

  至于发挥其修证工夫浅深次第,则本虽同,而所证所到,大有不同也。儒者能明明德,为能如佛之三惑圆断,二严悉备乎。为如证法身菩萨之分破无明,分见佛性乎。为如声闻缘觉之断尽见思二惑乎。三者唯声闻断见思最为卑下,然已得六通自在,故紫柏云,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初果尚七生天上,七反人间,而其道力,任运不犯杀戒,故凡所至处,虫自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况二三四果乎。儒教中学者且置,即以圣人言之,其圣人固多大权示现,则本且勿论。若据迹说,恐未能与见思净尽者比,况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乎。即谓明其明德,堪与破无明者比肩,然破无明者,有四十一位,为与最初之初住比肩耶,为与最后之等觉比肩耶。即与最后之等觉比肩,尚于明德未明至乎其极,直待再破一分无明,方可谓为诚明合一,始本无二耳。吾故曰,体同而发挥工夫证到不同也。世人闻同,即谓儒教全摄佛教。闻异,即谓佛教全非儒教。不知其同而不同,不同而同之所以然。故致纷纷诤论,各护门庭,各失佛菩萨圣人治世度人之本心也,可不哀哉。(增广·卷二·复汤昌宏居士书·P372)

  (3)学说之误人,只在最初几希之间。其后之结果,则无法可收拾矣。宋儒窃取佛教理性道理,而不知理性由事修而为成始成终之据。以故拨无因果报应,及生死轮回,致成今日之灭绝伦理之世道也。汝于佛学,颇有见处。对于初机,不先以事修为事,而以第一义谛为训,其错也莫能喻焉。

  百丈错答不落因果一语,按实理亦非有错。以教不投机,致人误会,遂致堕五百生野狐身。所以古人谓宁可著有如须弥,不可著空如芥子也。(三编·卷二·复谢慧霖居士书十六·P356)

  二、白话译文:译者慕藏

  (1)儒家和释家不是两家,众生与佛也没有两颗心。因为人人都同用这一个心,心都遵循这同一个理,一切有情众生都是凭着真如佛性而建立的。然而,众生跟佛的确相差悬殊,凡人与圣人的确迥然不同。这是因为在因地,各自的迷悟不同,修身积德的情况有别而造成的。因此,儒家和释家的圣人各自出现在世间,为众生倡导真理,以使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回复固有的本性。他们所讲的理虽然有方便法,有真实义,各自用的方法根本不同,但所遵循的最终的道理,在修行上所用的功夫,在大的方向上来说,是无二无别的。

  佛以觉为体,而觉有本觉,始觉,不觉。本觉是众生与佛所共同具有的天真佛性,是性德。始觉是根据本觉的道理进行真实的修行,对治各种烦恼习气,令它们消灭无余的妙智,是修德。不觉是因为迷失而背离本觉,随着境界而生执着,起贪嗔痴的心,造杀盗YIN的业。把苦当做乐,把迷失作为德行,承佛性的力量,去造做轮回生死罪业。一切在迷失中的众生,与不依正法,错乱修行的人都是这样的。本觉是凡夫和圣人都平等的,没有高下。始觉则由于各自功夫深浅不一,证悟的地位也各不相同。由名字及佛到分证及佛,从外凡到等觉,都在始觉的范围之内。由等觉再破一分无明,修行的功夫到达极处,性德就圆满地彰显出来了。福德具足,烦恼迷惑完全除尽,圆满地证得菩提道果,回归无所得的境界,这才是大觉世尊。这样才是证得了始觉本觉合一的,最上乘的极至境界。才是完成了修因证果的大丈夫事业。所以华严经上说:“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一切智,无碍智,则得现前。”所说的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这是本觉理性。因为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这是违逆本觉而起惑造业,轮回在六道之中。离开妄想,智慧就会现前。顺着本觉而修,逐渐就圆成佛果了。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不肯再甘心做下等愚夫,也不敢以凡夫之身滥充圣人。而必定会以真实的修行,真实的参悟,来争取得到实证。

  儒者是以诚以明为本,诚就是明德,明就是明明德的明。所以,诚明就是明明德的意思。明德就是我们心中本来就有的真知。由于有人的物欲,所以被锢蔽住了而不能显现,如同云遮住了太阳,见不到太阳的光芒。要明明德,必须心存恭敬至诚,克己复理。这样人欲这东西,自然就没有容身之地了。而本有的真知全体显露出来。如同浮云散去,天日昭彰。真知既然显露,就如同恢复了主权,使者自然听命。所以,头脑中的念头,心中的想法,都回归到真诚无妄,中正不偏了。这是孔子继承二帝三王,修己治人的大经大法,择其要旨,宏传于世间,以作为天下后世,希望学习圣贤的人的轨范。

  如果要与佛法互相印证,相互解释,那么诚和明德,就是本觉性德。明就是明明德,在佛法中讲,就是始觉修德。物就是妄想执著。格物,就是离开妄想执著。离开妄想执著,就得到如来智慧。格去人欲这个物,自然能彻底显现我们心中所固有的良知与真知。所以说,儒家与释家,虽然讲的浅深不同,但其道理和修证并无二致。

  因此,从古至今,聪明睿智的人大多都学佛。因为得到了佛家的心法,儒家古圣先贤的心法才能彻底明了。由于儒门子弟多数都注重事相,而不致力于悟明自己的心性。如果不以佛法为先导,自己的心都无所知晓,何况圣人的心呢!然而市井中的儒生,多有排斥佛教的,那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佛法虽然是出世间法,同样也具足世间的善法。凡是一切伦常,修身齐家等世间之道,当然都已经极力的宏扬阐释,没有丝毫的遗漏了,对父亲说要慈爱,对儿子说要孝顺,对兄长说要友爱,对弟妹说要恭敬,夫唱妇随,各尽本分,各守道义,这些固然与世间的圣人说的没有两样。然而世间的圣人只教人尽道义,守本分,佛则详细地解释了尽与不尽的善恶果报。教人尽道义,守本分,只能用于教上等智慧的人,对下等顽固愚昧的人就没有作用。如果知道了尽与不尽的善恶果报,纵使是顽固愚昧的人,也会想要善报而畏惧恶报,虽然不想尽道义,守本分,也必定会努力地去尽道义,守本分了。这是如来普遍摄受上中下三等根基之人的方法。总有些人,只知道守着自己那点知见,不去真修实干。以为因果是小乘,不知道如来圆成佛道,众生常沦生死,都不出因果之外。只有人的一念心性,不属于因果,也不出离因果。要想超出因果之外,非圆成佛道不可。还没有成佛就摈弃因果,那样就永远失去善因善果,常造恶因,常受恶果。尽未来际,永无休止,可悲啊!

  世间有不知道佛法而妄加批判的,也有非常了解佛法,心里服气而表面却在批判的,这都是因为门户之见太重,不能落实格物至知,所以导致用意不真诚,心有所不正啊!那言辞足以瞎掉众生的眼睛,断掉如来的慧命。古人有见识的,乘机破他们的邪说,使那些有邪恶知见的人和被这些知见毒害的人都知道,我佛如来教人的是什么。

  佛法不但与儒教不想驳逆,而且有更能发挥儒教,辅弼儒教的作用。近来,世道人心已经下滑到极处,废弃先圣的教诲,几乎到了无可就要的地步。凡是忧国忧民的有志之士,没有不以提倡佛学为耽误之急的。因为佛学注重明白自己的心和因果报应。果真明白自己的心了,就决不会弄错因果。果真不弄错因果了,决定可以明白自己的心。只要明白自己的心,那么儒家先圣的心,如来的心也可以因此而全部明了。这是儒家释家的最大的,一贯的宗旨。——增广·卷三·儒释一贯序·P669

  (2)儒佛的本体,固然没有什么两样。儒佛的工夫,从浅的方面来说,也是相同的。从深处来讲,那就有天壤之别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儒以诚为本,佛以觉为宗。诚就是明德,由诚发起明,因为明而导致诚。诚与明合而为一,就是明明德了。觉有本觉,有始觉。由本觉而发起始觉,由始觉证得本觉。始觉本觉,合而为一,就成佛了。本觉就是诚,始觉就是明,这样说来,儒与佛,并无二致。阁下所谓的学孔与学佛,理不外乎《大学》一章而已,这决对毫无疑问,但这是从浅处说的。

  至于发挥修证的功夫,浅深的次第,那么本源虽然相同,但所证所到的,却大不相同。儒者,虽然能明明德,但能象佛那样圆满地断尽三惑,具足二严吗!能象证得法身的菩萨那样,一步步地破除无明,见到佛性吗!能象声闻那样断尽见惑思惑吗!这三者中,只有断见思惑的声闻最为卑下,但已经得到六通自在了。所以紫柏大师说:“若能直下忘情,山壁由之直度。”刚刚证得初果,尚且能七次生到天上,七次返回人间。能任意运用道力,不犯杀戒。凡是所到之处,小虫自然离开。所谓初果耕地,虫离四寸。更何况二,三,四果了。儒教中的学者姑且不论,就是圣人,他们固然大多是方便示现,根本的先不说,单说他们的事迹,恐怕还不能跟那些断尽见惑思惑的声闻人相比,何况是破除无明的四十一个位次的法身大士呢!即使说,明明德就可以与破无明的大士比肩,然而破无明还有四十一个品位。是与最初的初住位比肩呢,还是与最后的等觉位比肩呢。即使是与最后的等觉位比肩,那对于明德也没有达到究竟。直到再破一分无明,才可以说是诚明合一,始本无二。

  所以我说,本体虽然相同,而发挥的工夫和证到的品位不同。世人听说相同,就以为儒教全部包括了佛教;听说不同,就以为佛教完全不是儒教。不知道她们相同而不同,不同而相同的原因。所以导致纷争不休,各护门庭,都有失佛菩萨,诸位圣人度人治世的本心,如何能不叫人悲哀呢!——增广·卷二·复汤昌宏居士书·P372

  (3)学说的误人,只在最初的几句话之间。而将来产生的结果,却不可收拾。宋朝时,儒生窃取佛教的理性道理,而不知道理性是要靠事项上来修,才能成始成终的。所以不承认因果报应和生死轮回,而导致了今天这样的灭绝伦理的世道。

  百丈答错了一句‘不落因果’,按理说也不能算错,因为不对众生的根基,使人误会了,所以五百生堕落成野狐。所以古人说,宁可著书立说,讲“有为法”如须弥山那么大,也不能著书立说,讲“空相”如芥子那么小。——三编·卷二·复谢慧霖居士书十六·P356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印光大师       文钞摘录)(五明学佛网:印光大师       文钞摘录)  

 法宣法师:印光大师论文集白话浅译 

 王骧陆居士:王骧陆居士全集 悼印光大师文 

 净界法师:净界法师:印光大师说佛号的功能 

 楼宇烈教授:略论印光大师的念佛法门 

 蔡惠明居士:印光大师与弘一大师的法缘 

 蔡惠明居士:至诚恭敬 修习净业——纪念印光大师圆寂五十周 

 正如法师:印光大师的佛学思想 

 陈星桥居士:印光大师与佛教自身建设--纪念印光大师圆寂六 

 张秉全居士: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六 

 张秉全居士:发大菩提,生真信愿。竭诚尽敬,唯佛是念——印 

 张秉全居士:八句名言,往生津梁——印光大师殊胜开示之三 

 张秉全居士:是心作佛,是心是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