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心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浅说


   日期:2019/9/15 13:2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甲一 经前提要

  甲二 解释经题

  甲三 解释品题

  甲四 译者简史

  甲五 正释经文

  甲一 经前提要

  乙一 契机的教典

  观世音菩萨,是和我国的众生最有缘的。因此,我国的民间家庭里,供养观世音菩萨圣像的人很多。尤其在台湾,只要是烧香拜拜的信者,其家庭的厅堂,大部分都供奉观世音菩萨的绘像。虽然有的不知道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而称呼为‘观音妈’,可是从家家户户都供养观世音菩萨这一事实来看,足以证明观世音菩萨,是和我国的众生最有缘的!

  因为在我国,信仰观世音菩萨的人很多,所以礼拜观世音菩萨的人多,诵念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人也很多。只要是信仰观世音菩萨的人,都知道观世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可是观世音菩萨怎样救度众生?我们要怎样祈求,才能得到感应呢?关于这种道理,也许还有很多人都不明白。而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就是说明观世音菩萨感应的道理的。我想这种道理,凡是信奉观世音菩萨的信众,都必须要了解的。所以我现在就来解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内容吧!

  乙二 佛教的要义

  在要讲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之前,须先一提的就是,佛教是什么?因为凡是信奉佛教的人,必须明了佛教的根本原理,把握著佛陀的根本精神。然后,依之信解修行,才能达到学佛修行的真正目的。如果对于佛教的原理,认识不清楚,就会曲解佛教,错误修行,走入邪途,愈陷痛苦深渊,这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问题,然而佛教的要义是什么呢?现在分为五点来解释:

  第一、佛教是否认有‘创造神’的宗教 创造神,就是有一种宗教,是主张宇宙人生,万事万物,都是由神所创造的。印度的婆罗门教,主张人类是从梵天所生的,耶稣模仿这种学说,也主张世界和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这就是创造神主义的宗教。由这神创造的学说,就演变成为神权的思想。以为世间的一切,既然是由神所创造的,神就是万能之主,他既能创造万物,当然就可支配万物。因此,神要你怎样,你就得怎样,人类的一切,都要听从神的安排,自己是做不了主的。这种思想是君权主义的思想,已经不适合于民权主义的现时代了。

  我们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最反对这种学说的。依佛陀智慧的观察,宇宙人生是由心所造,而不是有个‘创造神’所造成的。依佛陀的教法,有情的众生,固然是由心所造,而外界的山河大地,也是由心所造成的。而各个人的身体,是由各人的别业所成,山河大地的世界,是由众人共业所成的,所以佛教处处主张一切法唯心的道理。这一切法唯心的道理,也就是自由的思想,因为你要上天堂,或要下地狱,是由你自己的意志而决定的,其中并没有支配者,和创造者。

  佛陀虽然能揭开清净安乐的理想国土,和污浊苦恼的现实世界,以唤醒人类的注意,比较和选择,并指示你趋向清净安乐国土的方法。但必须由各人去选择,发展自己的意志去实现,佛陀是不能支配你上天堂、或下地狱的。因为一切都是唯心所造的,所以每人都有选择的自由。无论要下地狱,要上天堂,甚至要超出三界,享受涅槃寂静的快乐,这唯有自己去选择,去实现了。

  第二、佛教是主张平等教义的宗教 平等是差别的对待。佛陀当时的印度社会,对于种族阶级的差别是很严格的。佛陀的发心出家、修行、创立佛教,一方面也是以打破四姓差别的阶级制度为动机。所以佛陀成道之后,就提倡‘四川归海,同一盐味,四姓出家,同一释氏。’的平等口号,以打破当时四姓差别的阶级制度。佛陀所提倡的平等真理,不但是人类种族的平等,乃至提倡了一切众生都有佛性,一切众生都能成佛,众生和佛没有差别的平等真理。这种彻底平等的真理,是其他的宗教所没有的。其他的宗教,如果其教徒妄想要成为和教主一样的地位,那就犯了天大的教规了。可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却大声的疾呼:‘一切众生都有佛性,有佛性者都能成佛’,并希望愚痴的众生,都能反迷归悟,赶快成佛,然后,与佛并坐,与佛并行,与佛同样的享受不生不灭境地的本地风光。佛教所主张,佛与众生平等的真理,和他教主仆的差别,真是天渊悬隔,不可同日而语!

  第三、佛教是大慈悲为本的宗教 慈悲是与乐拔苦的意思。要使人家得到快乐,要拔除人家的痛苦,这就是同情恻隐的心理,这同情恻隐的心理,在佛教叫做慈悲,在儒家叫做仁,在基督教叫做博爱。佛教的慈悲,儒家的仁,基督教的博爱,在含义上虽然相似,而在分量上却有差别。基督教的博爱是‘信我者昌,逆我者亡’,这种博爱,未免太感情太自私了。孟子说:‘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这种对于禽兽的同情恻隐的心理,也是很肤浅的。佛教的慈悲,是不分有缘无缘,也不分大的动物和微细的昆虫,都把他们看待像自己一样;他们的痛苦就是自己的痛苦,要使他们澈底离苦得乐。这种无缘慈,同体悲的慈悲心,才是大慈悲的心理。佛教主张戒杀放生,乃至蝼蚁之微,也不得故意杀害。这种普遍惠施与一切众生的慈悲心,就是大慈悲的心理。而且佛陀的教化众生,是要众生断烦恼了生死,得到不生不灭的究竟安乐的。这种拔苦与乐是彻底而永远,不是肤浅而短暂的。所以佛教的慈悲,从空间来说,是无边的,从时间来说,是无限的,这种慈悲,才能称为大慈悲。佛教是本著这大慈悲的精神,来为人群谋福利的。

  第四、佛教是理想超然的宗教 理想是现实的对待。依佛陀智慧的观察,我人现在所居住的世界,是痛苦秽浊的,可是离开这痛苦秽浊的现实世界之外,还有安乐清净的理想国土。这安乐清净的理想国土,就是诸佛圣人所证到的涅槃境地,这种超然现实的理想境地,是可以实现的。佛陀之所以教化众生,就是要众生离开这痛苦秽浊的现实世界,到达安乐清净的理想境地。所以说,佛教是理想超然的宗教。

  第五、佛教是主张自觉的宗教 自觉就是自己智慧的觉察。依佛陀的教义,众生之所以会堕在这污秽痛苦的现实世间,就是因为没有自觉的智慧,迷惑颠倒,造诸恶业所致。所以想要从这苦恼的现实世间,趋向安乐的理想境地,不是求神的赐与,而是必须以自觉的智慧,消除迷惑颠倒的心理,改善自己的行为,才能达成,所以佛教是最重视智慧的。有智慧的觉照,才能实现理想的安乐境地,所以佛教是主张自觉的宗教。

  上面已经把佛陀的根本精神,和佛教的根本原理,分为五点,简单的解释好了。根据这五点意思,大家就可知道,佛教之所主张:吾人身形的美丑,环境的优劣,都是由自己的心所造成的,而且人人都有个灵觉的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佛陀看著众生迷惑造业受苦报,就发了大慈悲心,普遍而彻底的救度众生,要众生实现理想安乐的国土,并启示从自觉中,去离苦得乐的道理。大家知道这佛教的根本原理之后,就得端正自己的内心,创造优良的身境,并启发自己佛性,发扬本有的良知,为实现自己理想国土,为使一切众生,实现理想国土而努力!

  乙三 本品的宗要

  古来的大德讲解佛经,都先将经中的要义,提纲挈领的介绍出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天台宗的五重玄义,贤首宗的十门分释。可是这种五重玄义或十门分释,要解释起来,既深奥又费时间,所以现在就不采取这种方法,而简单地介绍这部普门品的宗旨要义。这部普门品的内容重点,大致可分为三点来解释:

  一、显观音宏愿 观音宏愿,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大誓愿。这部普门品的经文内容,就是显示观世音菩萨的广大誓愿的。本品经文记载观音菩萨,能解救三灾、四难,除三毒、应二求,乃至随类现身说法,这都是菩萨果上利他的德行。可是‘以愿引行,以行填愿’,必须要有利他的誓愿,才能引发出利他的功行,并以利他的功行,来完成利他的宏愿。所以这部普门品所记载,观世音菩萨救度众生的道理,也就是显示观世音菩萨的宏愿。

  二、明菩萨神力 神力就是神通的力量。观世音菩萨的神通力量,确实是不可思议的。在这部普门品里,世尊回答无尽意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段文的意思就是,很多的众生同时受苦,同时祈求观世音菩萨;而观世音菩萨,也同时能救度无量众生的苦难,这就是说明观世音菩萨,神通力量不可思议的道理。

  三、示感应胜缘 感应胜缘就是观音菩萨有求必应,广大灵感的殊胜因缘。这部普门品所记载的救度众生的事实,或冥中加庇,或显身救度,只要你肯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都能感得菩萨救度的应验。而且即时就能得到感应。只要你肯称念菩萨的圣号,即时就能得到感应,这就是显示观世音菩萨感应的殊胜因缘!

  乙四 本品的利益

  上面已经把这部普门品内容的大要,介绍出来了,大家对这部普门品的内容,必定有个大概的认识了。可是知道这部普门品的内容,又有什么利益呢?对于研究了知普门品的利益,也分为三点来解释:

  一、知普济沉沦 普济沉沦就是普遍救济沉沦的众生。在这部普门品里,说明观音菩萨,冥中感应,或现身说法,在一切时一切处,救度众生,使众生离苦得乐,这就是菩萨普济沉沦的事实。我们凡夫,都是沉沦在生死苦海中,而日夜受著种种苦恼煎迫的。在这茫茫苦海中,观世音菩萨就是我们的依怙者!大家知道观世音菩萨,是普济沉沦的,那就得赶快登上菩萨大慈悲愿的舟航,接受菩萨的救济!

  二、令称名得益 称名得益就是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能得到感应的利益。观世音菩萨是普遍济度众生的。他对于众生,没有怨亲之分,也没有贫富贵贱之别,可是只有一个条件,那就是要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才能得到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大家知道称名得益的道理之后,就得常常虔诚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祈求观世音菩萨的救苦救难!

  三、启吾人兴慈 兴慈就是发起慈悲心。在普门品里,记载著观音菩萨救度众生的道理,这就是阐扬菩萨慈悲的心肠。我们研究了知之后,应该要启发本性的良知,发起大慈悲心,像观世音菩萨一样,发愿救度众生才对!也唯有以观世音菩萨的慈悲心为自己的心,以观世音菩萨的宏愿为自己的志愿,效法菩萨,行菩萨道,救度众生,才能达成信仰观世音菩萨,研究这部普门品的真实意义。

  甲二 解释经题

  妙法莲华经

  这部普门品,应该名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妙法莲华经一共有七卷廿八品,这部普门品是其中的一品。因为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中的一品,所以对于妙法莲华经的经题,也必须要明了。

  一般解释经题,都分为‘别题’和‘通题’来解释。‘别题’就是各部经各别不同的专有名称。这部经的‘妙法莲华’四字就是‘别题’,因为‘妙法莲华’四字,只是这部经独有的名称;以这妙法莲华四字,拣别不是其他的经,所以叫做‘别题’。‘通题’就是通用的名词。这部经的‘经’字,就是‘通题’。因为‘经’之一字,是通用的。凡是经藏的教典,无论是金刚经、弥陀经、药师经……,都叫做‘经’。这‘经’之一字,是通用于一切的经典的,所以叫做‘通题’。

  现在先解释本经的别题──妙法莲华。妙法莲华又要分为二段来解释:一、‘妙法’,二、‘莲华’。先解释‘妙法’。

  妙法二字是法──真理。‘妙’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佛法的真理,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是甚深微妙的,所以叫做‘妙法’。这微妙的法,就是:‘佛法’、‘众生法’、‘心法’。叫做‘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

  佛法妙──佛法就是佛陀所亲证,至高无上菩提的真理。这至高无上的真理,是甚深微妙,不是菩萨罗汉所能了知的,更加不是凡夫知见所能臆测的。法华经上说:‘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这就是说,唯有证到究竟佛果的,才能彻底了知诸佛所证甚深的妙理。因为佛法是奥妙的,所以叫做‘佛法妙’。

  众生法妙──众生虽然迷而不觉,而受生死轮回的痛苦,可是众生本来具有佛性,而且这佛性,虽然被埋没在众生的尘劳烦恼中,也没有失去。当佛陀在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的时侯,很惊奇的说:‘奇哉!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句话,就是说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真理。法华经上佛陀说:‘我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为开示悟入,众生佛之知见故,佛现于世。’这就是说明佛陀之出现于世间,就是为的要启发众生本具的佛性,使众生也能觉悟成佛。众生虽然在迷,而有灵觉的佛性,这唯有大智慧的佛陀,能彻悟这道理,能启示这真理。这种真理也是很奥妙的,所以叫做‘众生法妙’。

  心法妙──心有‘肉团心’、‘缘虑心’、‘真心’的差别。这里所说的心,不是指吾人身中的肉团心,也不是日常分别缘虑的妄想心,而是指人人本具的真性,也就是上面所说的,众生本具的佛性。这真心是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约时间说,它是过去无始,未来无终的;约空间说,它是横遍十方,不见内外的,而且也是超物质而存在的。它是人生宇宙的本体,十法界一切诸法,都是依它所现。经上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因为一切都是唯心显现,所以要下地狱也是由心,要上天堂,也是由心,乃至要成佛作祖也是由心。这颗心能造天堂,能造地狱,乃至能成佛作祖。诸佛的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所以叫做‘心法妙’。

  ‘妙法’虽然分为佛法妙、众生法妙、心法妙的三种意思解释,可是把它归纳起来,就是‘心法之妙’。因为这一心之法,众生和佛都是具足,而且本来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的。诸佛悟了这一心之法,就成佛,众生迷这一心之法,就沦为众生。真心是人人本具的,只因迷悟之差,就有‘众生’和‘佛’的分别。在这部法华经,就是佛陀兴大慈悲,赤裸裸地启示众生心中的一真如心,要使众生都能了悟这本有真心而修行成佛!

  莲华二字是譬喻,因为‘妙法’二字的道理,很深奥而不容易了知,所以就以‘莲华’来譬喻,以便于了知‘妙法’甚深的道理。这‘莲华’有‘当体莲华’和‘譬喻莲华’的两种意思。

  当体莲华——‘当体莲华’就是‘花果同时’的譬喻。以这花果同时,譬喻‘因果同时’的道理。莲华和其他的花不同,其他的花,是花谢了才结子,可是莲华是正在开花的时候,莲子就在花瓣中了。花瓣和莲子,是同时而有的,叫做‘花果同时’。以这‘花果同时’,譬喻众生的因心,就是佛地的果觉,因心与果觉同时具足,因果同时的道理。可是详细的说来,众生的因心不但具足佛地的果觉,乃至具足著十法界诸法。一念嗔恚心起,就是地狱的因;一念贪欲心起,就是饿鬼的因;一念愚痴心起,就是畜生的因;一念嫉妒心起,就是修罗的因;一念修五戒的心起,就是人间的因;一念修十善的心起,就是天上的因;一念修四谛的心起,就是声闻的因;一念修十二因缘的心起,就是缘觉的因;一念修六度的心起,就是菩萨的因;一念修一乘实相真理的心起,就是究竟佛果的因。一念心为十法界之因,而结十法界之果,受十法界之报。虽然报应是在未来,可是当你一念心起,或善或恶,已经结成相当的果了。例如:起了一念嗔恚的心,就是地狱的因,有这地狱的因,未来决定要受地狱的苦报;而未来之所以会受地狱的苦报,是由一念心起的当儿就决定了的。这种一念心具足十法界的道理,也是‘因果同时’的意义。

  譬喻莲华——‘莲华’是生长在污泥中的,可是从污泥生长出来的莲花,是清净而不被污泥染污的。以这莲华在污泥而不染的道理,譬喻众生本具的自性清净心,虽然处在染污的烦恼中,而不被烦恼所染污。染污的烦恼,虽然能够盖覆著自性清净心,使自性清净心,埋没在无明烦恼中,而不能发生妙用,可是自性清净心的本体,是不会被无明烦恼所染污的。莲华在污泥而不染,就是譬喻真心在无明烦恼中而不染的道理,所以叫做‘譬喻莲华’。

  上面把别题中的‘妙法莲华’四字,分别解释好了,现在要解释通题——经。

  经字的梵语‘修多罗’,翻译中国话叫做‘契经’。‘契’是契合的意思,经中所诠的道理,上能契合诸佛的真理,下能摄尽众生的根机。换一句话说,经中所诠的道理,是佛佛道同,永恒不变的真理,而且真理是随时随地适合于群众的需要的,所以叫做‘契经’。

  又有将‘经’字譬喻为‘镜’或‘径’的。镜子是要拿来照面孔的美、丑、染污或干净的。当我们拿起镜子一照,就知道自己的面目美、丑,干净或染污。而‘经’是用来规范身心的行为的,当我们打开佛经一看,以之反省自己,就知道自己心之所念,身之所行,是邪是正,是善是恶。‘经’的作用,和镜子一样,所以譬喻为‘镜’。‘径’是道路的意思,众生之所以能转凡成圣,就是依靠著经中道理的指示;经中的道理,就是指示众生,修行成佛的一条大道,所以譬喻为‘径’。

  甲三 解释品题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八字,就是这部普门品的品题。现在从这品题的八个字,分为:一、‘观世音’,二、‘菩萨’,三、‘普门’,四、‘品’的四段来解释。

  观世音:梵语‘阿缚卢枳多,伊湿伐罗’,翻译中国话叫做‘观自在’或‘观世音’。‘观自在’是约自利的解释,‘观世音’是约利他的解释。‘观世音’的‘观’字,是能观的妙智。观世音菩萨是寻声救苦的,可是其寻声救苦,不是以耳识的分别,乃是以微妙智慧的观察。这就是观世音菩萨,修习耳根圆通,证得圆通本体之后,所发起的妙用。‘世音’二字是所观的境界。‘世’是六凡的迷惑世间,和三乘的正觉世间。‘音’是音声,就是世间出世间,所有的音声。观世音菩萨,以智慧的观察,如果有世间的众生,受痛苦而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祈求观世音菩萨救度的时候,观世音菩萨就随著苦痛祈求的音声的所在,去解救受苦的众生。因为观世音菩萨,是寻声救苦的,所以名为‘观世音’。

  上面所说,是根据字义的解释,而观世音菩萨之所以得名为观世音,有:‘宿世悲愿’,‘因中自利’,‘果上利他’的三种因缘。

  一、宿世悲愿——悲华经说:在过去善持劫中,宝藏佛出世的时候,有一位转轮王,叫做‘无量净轮王’。这位转轮王的第一位太子,非常的笃信佛教。这位太子有一次发心供养佛僧,结夏安居三个月的饮食。当三月安居圆满,宝藏佛就问他发心供佛斋僧,有何希求?太子回答世尊说:‘世间的物质都是虚假的,我对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所要求。我唯有的愿望,就是如果有众生,遭受地狱、饿鬼、畜生一切苦恼的时侯,凡是能称念我名字的,我就用我的天眼来观察他们的所在,用我的天耳来听闻他们的音声,而解救他们的苦难。如果他们称念我的名字,而不能免除三途诸苦恼的话,那我就不成就菩提佛果。’宝藏佛听到这位太子,发菩提心要救度众生,就很欢喜的称赞他说:‘汝能观察一切众生的痛苦,发愿要救度一切众生的痛苦,那是很好的,我现在就给你赐一个名字,叫做观世音吧。’这就是观世音菩萨,由宿世的悲愿,得名为观世音的因缘。

  二、因中自利——楞严经上,观世音菩萨向佛陀说:‘世尊!我回想到我过去,无数恒河沙劫前的时候。有佛出现于世间,号为观世音。我就在观世音佛的会下发菩提心,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于三摩地………世尊!那位观世音如来,赞叹我善得圆通法门,在大会中,授记我为,观世音号。’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在因中修行,得名为观世音的因缘。

  三、果上利他──在这普门品里,世尊回答无尽意菩萨说:‘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成就圣果之后,寻声救苦,利益众生,得名为观世音的因缘。

  据大悲经说:观世音菩萨已于无量劫前成佛,号‘正法明如来’。因为菩萨有大慈悲大愿力,为著要使众生离苦得乐,所以现为菩萨,倒驾慈航,入于苦海中,随缘教化众生。这位观世音菩萨,现在是在西方极乐世界,做阿弥陀佛的辅佐。观世音菩萨是和娑婆世界的众生最有因缘的。凡是闻到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见到观世音菩萨的圣像,都会生起欢喜恭敬的心。因此,礼念供养这位观世音菩萨的人,也特别多,而礼念供养所得到的福利更属殊胜。将来阿弥陀佛入涅槃以后,正法于上半夜灭,观世音菩萨于下半夜成等正觉,号‘一切功德山王如来’,国家的名字,叫做‘众宝普集庄严’,其环境比现在的极乐世界更加优秀殊胜。这是观世音菩萨的过去,和未来的事迹。

  因为观世音菩萨和娑婆世界的众生最有缘,尤其和我国的众生更加有缘,所以常常在我国示现救度众生。在唐朝的元和年中,观世音菩萨示现于陜西,化为一位很美丽的姑娘,每日手提著鱼篮,在人群中往来卖鱼。当地的很多青年,看她那么美貌,都在追求她。这位姑娘就对他们说:‘我只有一个人,而你们追求我的人那末多,叫我怎么办呢?那么就这样吧!如果有人在一夕的时间,能背诵普门品的,我就许配绐他吧!’因为这许多青年,都想求得这位容姿殊绝的姑娘,于是大家都认真的背诵。结果在一夕之间,能背诵普门品的,竟有二十人之多。这位姑娘说:‘我一个人也不能许配你们二十个人呀!那末大家就再背诵金刚经吧!’于是这二十个青年,又认真的背诵金刚经,在一夜之中,竟有十数人能背诵金刚经。姑娘又说:‘你们十几个人,我还是无法许配你们,就请你们背诵法华经吧!如果在三天之内,能背诵一部法华经,我就许配给他。’这十几位青年,又认真的背诵法华经。法华经有六万多字,要背诵起来,是很不容易的。可是,有一位姓马的青年,竟能在所限定的三天内,把一部法华经背诵出来。因此,这位姑娘就遵守诺言,许配这位姓马的青年。于是就选择佳日,举行结婚典礼。可是在结婚这一日,所有的宴客还没有散,这位美丽的姑娘,就得到急症,忽然间死去,而且身体马上腐烂破坏。这位姓马的,本来是做的喜事,却变成丧事,非常的悲哀。但人已经死了,也没有办法,就把她埋葬了。过了数日,有一位老和尚,拿著锡杖来看这位姓马的青年,并问起这位美丽姑娘的经过情形。这位姓马的青年,一一向老和尚说明经过情形后,就带他到埋葬这位姑娘的地方。这位老和尚用锡杖,将棺木盖子拨开,而这位姑娘的死尸已经腐化消尽,只剩下一把骨头和身上的金饰,这位老和尚就用锡杖,挑这一把骨头,就向马少爷说:‘这位姑娘,不是普通的人,这是圣者怜愍你们业障深重,所以来感化你们的。’讲完这句话后,腾空飞去,因此在陜西的地方信奉佛法的人特别多。泉洲粲和尚赞叹说:‘丰姿窈窕鬓敧斜,赚杀郎君念法华,一把骨头挑去后,不知明月落谁家。’上面这则因缘,就是观世音菩萨,示现为马郎妇──鱼篮观世音──的因缘。观世音菩萨在我国示现救度众生的事迹很多,而且都是示现女人身,所以在我国所塑绘的观世音菩萨,都是女人像的多。可是观世音菩萨,本来不是男的,也不是女的,因为菩萨是断烦恼,了生死,证得果位的圣人,既没有男女的情欲,也就没有男女之相可得。关于这种道理,信奉观世音菩萨的人,必须要认识清楚。

  菩萨二字,梵语应该叫做‘菩提萨埵’,翻译中国话叫做‘觉有情’。这觉有情的意义,可约:‘自利’、‘利他’、‘自他两利’的三方面解释。

  一、约自利释──‘觉有情’约‘自利’的解释。就是已经觉悟了的有情。有情是有知情意的精神活动的生命体。所以凡是有心识,有知觉性的动物类,都叫做‘有情’。而有情有‘觉悟的’和‘迷惑的’的分别。迷惑的有情,是在六道中受生死的愚痴凡夫;觉悟的有情,就是已经证了果位的三乘圣人。三乘的圣人,是已经觉悟到真理的,所以叫做‘觉’。可是,他们觉悟的程度,还没完满,还有微细烦恼未尽,所以叫做‘有情’,合起来叫做‘觉有情’。

  二、约利他释──‘觉有情’约‘利他’的解释,‘觉’就是自己所觉悟的真理,‘有情’就是一切的众生。将自己所觉悟的真理,去教化一切众生,使一切众生,也都能得到觉悟,所以名为‘觉有情’;这将自己所觉,去觉悟有情,就是菩萨利他的功行。因为菩萨不但是要具备‘自觉’的条件,同时也要具备‘觉他’的条件。所以声闻、缘觉虽然也具有自觉,因为没有觉他的条件,就不能称为菩萨了。

  三、约自他两利释──‘觉有情’约‘自他两利’的解释,‘觉’是‘上求佛觉’,‘有情’是‘下化有情’。因为菩萨觉悟的程度还没圆满,所以不断的向上追求究竟的佛道,这是菩萨自利的功行。又因菩萨是发大慈悲心,要救度众生的,所以一方面,也不断的做度化众生的事业。上求佛觉以自利,下化众生以利他,就是菩萨‘自他两利’的意义。

  从上面所说三种意义,大家就知道,菩萨之所以称为菩萨,是要具足自觉,和觉他的条件的。自觉就是智慧,觉他就是慈悲。要悲智双运,才能称为菩萨。这位观世音菩萨,约迹门说:他就是运智以求自利,运悲以达利他的菩萨。如果约本门说:观世音菩萨是已经证到究竟佛果的‘正法明如来’,因为度化众生的慈悲心切,所以垂迹示现为菩萨,将自己所觉悟的无上佛道,随众生的机缘,演说开示种种的佛法,以利益无量的众生,所以名为‘菩萨’。

  普门:‘普’是普遍,‘门’是能通的意思。这普遍而能够通达,正是显示观世音菩萨,利他行门的广大。观世音菩萨的度化众生,是普遍深入于九法界的。因为观世音菩萨,能够现种种身,游化诸国土,度脱无量无边的众生,‘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所以叫做‘普门’。

  品:‘品’是品类。义类相同的聚在一段,所以叫做‘品’。这部普门品,是将观世音菩萨普门示现的事迹,聚在一处,所以叫做‘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部普门品是妙法莲华经二十八品中的第二十五品。内容分为‘长行’和‘偈颂’,说明观世音菩萨‘冥应’、‘显应’度化众生的事迹。

  甲四 译者简史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上面把这部普门品的‘经题’和‘品题’,都已经解释好了。现在开始解释这部经的‘译题’──这部经的翻译年代和译者的简单历史。讲说经典,为什么要讲解‘译题’呢?因为佛陀是印度人,结集经典亦是在印度,佛陀所说的教法,本来都是用印度的语文记载──有些是用梵文,多数是用恒河下流地方语文(巴利文前身),后来由精通印度文字和中国文字的大法师们,把它译成中国文字,佛法才流传于中国。佛法在中国得以普遍盛行,都是这些翻译经典的法师们所贡献!我们今天能够见闻了解佛法,应该要感念诸译师对我们的恩惠。古来的大德,从事翻译经典的,自汉朝末期至晚唐为最盛,其中最著名的译师有:竺法护、罗什、菩提流支、真谛、玄奘、不空等多人。而这部法华经,便是罗什法师翻译的。所以须要将这位罗什法师的简史,和翻译这部经的年代等,分别说明一下,以资感念!

  姚秦是国号,是罗什法师翻译这部经的时代。罗什法师是龟(音秋)兹国(即今新疆省库车县一带)的人。什师于距今一千五百多年前到中国来,从事翻译经典及讲解佛法的工作。那个时候,正值中国五胡(匈奴、鲜卑、氐、羌、羯)之乱。自周代聚处在中国西北部(甘肃)的氐族酋长苻洪自称三秦王,占据枋头(即今之河南省)改姓为苻,苻洪死后,他的儿子苻健,进而侵占关中(即今函谷关内以西渭水平原),在长安建立国都,国号叫做秦──史家称为前秦。传到苻坚的时候,势力大为扩张,统一了中国北方一带。苻坚贪心不已,又想侵略偏安在南方的晋室,曾亲自带了八十七万的大军,向南方出发,意图攻败晋国。晋王孝武帝得到这个消息,就派遣将军谢石、谢玄等,带领八万兵马,到淝水(即今安徽寿县境内)始而和苻坚大军隔河对峙,继而渡河攻击,秦兵大败,苻坚狼狈逃返北方。受此战败的损失,前秦的势力便突然下坠了。后来苻坚的司马姚苌叛离,在渭水以北,纠合羌族五万余众,自立为秦王,围袭苻坚,缢杀之于新平佛寺内。姚苌为秦王,在历史上称为姚秦,又叫做后秦。这里所谓姚秦,就是指此而言。

  三藏是律藏、经藏、论藏。‘三’是数目,‘藏’是含藏的意思。律、经、论三者,各各含藏一切甚深微妙的道理,所以叫做‘三藏’。而律、经、论三者,究竟含藏那些道理呢?‘律’是佛涅槃以后,佛的弟子把佛陀向弟子们制定的大小乘戒律──如比丘律,菩萨戒本等──诵出结集起来,集为一类,叫做‘律藏’;把佛陀一生中所说的大小乘教理──如阿含经,方等大乘经──诵出结集起来,集为一类,叫做‘经藏’;把佛陀和诸弟子的讨论教理,以及诸大菩萨,历代祖师的论著──如智度论、起信论、唯识论等──集为一类,叫做‘论藏’。‘律’所含的是‘戒学’,‘经’所含的是‘定学’,‘论’所含的是‘慧学’的道理。因为戒、定、慧是由律、经、论的教典所诠(显)的,所以说:律、经、论三藏是能诠(显)的文字,戒、定、慧三学是所诠(显)的义理。

  法师:‘法’是佛法,‘师‘是师范,善能演说佛法,教导人类,做一切人的模范者,叫做‘法师’。以佛陀的教法,为准绳而自修持者,亦可叫做‘法师’。前者以利他为先,是拿佛法来教化人家的‘利他法师’;后者以自利为主,是以佛法为师的‘自利法师’。因此,以法自师,或以法师人者,都可叫做‘法师’。博通三藏教法,可为人天师范者,叫做‘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是译主的名字。梵语应该叫做‘鸠摩罗什婆’,或叫做‘鸠摩罗时婆’,又叫‘鸠摩罗耆婆’。译为中国话叫做‘童寿’。为什么叫做‘童寿’呢?‘童’是他父亲的名字,‘寿’是他母亲的名字,合取父母的名字,叫做‘童寿’。在西域的风俗,儿子取名,多以父母之名为本,每合取父母之名以称之,鸠摩罗什法师自不例外。百论疏说:‘鸠摩罗什者,父名鸠摩罗炎,母名耆婆。耆婆曰寿,鸠摩罗炎云童,即童寿也。合取父母两称,为儿一名,风俗异也。’古德也有解释说:‘什师在童年的时候,就有年老的德学,所以叫做童寿。’这是随著中文字义的解释,虽亦有意义,似不足取。

  什师的祖籍是印度,而他却出生在龟兹国。他的祖先,好几代的人,都做过印度的宰相,他的祖父就是当时的老宰相。印度当时的惯例,做官都是父子继承相袭的。当他的祖父年纪垂老,想要把宰相的官职传给他的儿子鸠摩罗炎(什师的父亲)的时候,鸠摩罗炎觉得做宰相职位,是辅佐国王,处理全国政事的重职,自己的德薄学浅,恐不能尽其职责,而贻害国家和人民,所以不敢继承父亲的职位,向父亲说明原委,便告辞离乡东渡葱岭,跑到龟兹国(现在的新疆省库车县)去参学。龟玆国王钦慕他的品德才学,用很隆重的礼节迎接他,请他为国师。龟兹国王有个还没有出嫁的同胞妹妹,名字叫做耆婆,年纪已经有二十岁了。许多邻国的公子、王孙向他求婚,她都不肯答应他们,但一看到鸠摩罗炎的一表人才,芳心为之倾动,一心一意的想要嫁给他。龟兹国王白纯,知道了这椿事后,就和鸠摩罗炎商量,将耆婆嫁给他。不久,耆婆就生了什师。其后不久,什师的母亲看破红尘出了家。什师那个时候只有七岁,也跟母亲出家。出家后亲近一位法师,学习阿毗昙经,一日能背诵一千偈。一偈三十二字,一千偈就是三万二千字了。一天能背诵那么多经文,若不是他有宿世的慧根是做不到的。什师把阿毗昙经全部背熟了之后,他的师傅就教授他经义,他也很快的体会到其中的奥义了。他母子俩出家后,住在龟玆国里,因为他的妈妈是王妹,他是国王的外甥,所以全国的人民,都常常拿了很珍贵的物品来供养他们,以表示敬意。他们深感常受人民的厚供,是有害于道业的。于是九岁的什师,跟他的母亲离开了龟兹国,渡过辛头河(即印度河,其流域在巴基斯坦境内上游),到罽宾国(在现今的巴基斯坦北界),开始他们乞食自给的生活。到了罽宾国,遇到一位很有学德名望的槃头达多法师,槃头达多是罽宾国王的从弟,相传他在幼年(据云三岁)的时侯就熟谙九部,声誉远播诸国,远近的学者都来亲近他。什师遇到这位明师,便拜他为师,亲近他学习中阿含与长阿含经。达多常常赞什师神俊过人。这话传到罽宾国王知道了,国王立即请他进宫,并召集很多外道论师和他辩论;辩论的结果,所有外道论师,都被他折伏了。这一来什师的声誉传遍罽宾国,国王更是特别敬仰厚待他。

  什师十二岁的时候,虽然一度跟母亲归返祖国龟玆,但全国内都找不到一位比他高明到而可以亲近的法师,什师为了佛道事业的前途,不得不再出国参访明师。于是又跟他母亲,离开龟兹到月氏(音痴)国(即今阿姆河流域及阿富汗一带。甘肃及青海一带之月氏,乃汉武帝时,月氏之本土,武帝时已举族西遁至阿富汗及北印度矣,东晋时葱岭以东甘青一带已无月氏国)。他们在途中遇到一位阿罗汉,这位阿罗汉一见什师就很奇异的对什师的母亲说:‘你要好好照顾这位沙弥,他如果到了三十五岁不破戒的话,将来一定大兴佛法,广度众生,和优婆桠多(阿育王之师,付法藏第五祖)一样的,德风留于万世’。什师母子在月氏国住了二年,又到沙勒(即今新疆西南边境疏勒)。有一次什师在寺院,看到佛的香案前,有一个铁钵,什师看到很好玩,就把它拿起来戴在头上,继而想:这么大的铁钵,我怎么能够把它拿起来呢?这样一想,便感铁钵沉重起来了,随即堕落到地上,于是他悟到一切法唯心的道理。什师在沙勒,遇到一位三藏沙门名字叫做喜见,喜见三藏觉得什师不是平凡的出家人,就奏请国王,请什师升座说转法轮经。什师在沙勒国,亲近须利耶苏摩转学大乘,苏摩教授他阿耨达经、中观、百法、十二门论等。

  在沙勒住了一个时期,又随母亲到温宿国(即龟兹的北界)。后来龟兹国王亲自到温宿国,迎请他们母子返国。什师返国后,常常广说诸经,声誉遍播龟玆,举国的人民都很崇仰他。什师到二十岁的时候,在王宫秉受具足大戒,亲近卑摩罗叉学习十诵律。不久,其母离开龟玆到印度去,临走的时候对什师说:‘大乘的教义是很幽奥的,唯有你才有办法把它弘传于东土,但你若到东土去,对你自身是不利的,这怎么办呢!’什师回答母亲说:‘菩萨的行化是利他而忘己的。到了东土,如果能够大化流传的话,虽然身受炉镬之苦,也在所不惜。’他的母亲听他这番话,很受感动,便留什师于于新寺,独自到印度去了。什师在于新寺住了二年,广览大乘经纶。什师的小乘师父槃头达多,知道什师已经转学大乘,就远途迢迢来和什师辩论。经过一个月的论答,什师以大乘的奥义,说伏他的小乘师槃头达多。达多便很钦服地拜他为师,说:‘你是我的大乘师,我是你的小乘师。’于是千古传为佳话。西域诸国的人,都很钦服什师的神俊超群,每于升座讲经的时侯,所有的国王,都长跪在法座的傍边,让什师践登法座,由此可见诸王尊重他的一斑了。

  什师的德望,由西域渐渐传播到中国来,很快的传达到秦王苻坚的耳中了。苻坚为著要迎请什师到秦国,于建元十八年九月,派遣将军吕光,带七万的兵马,西伐龟兹国。吕光攻破了龟兹后,把国王白纯杀死,拥什师随军回秦国。吕光回到凉洲的时候,听说他的主君苻坚已经被姚苌所害,他就驻兵于凉洲,建都于姑藏,自称为三河王。后来到了姚秦的第二代君主姚兴即位,于弘始三年(约当西元四○一年),姚兴派兵攻打凉国,消灭了吕光的侄子吕隆,把什师迎同秦国的长安,优待于西明阁,并以逍遥园为译经的道场,召集国内博通佛法的僧伽,帮助他翻译佛经。亲近他的学人多至三千人,其中最出名的是:僧肇,僧睿、道融、道生等四人。

  什师在翻译期中,后秦国王姚兴,时常亲到译场,参究教理,或和法师闲谈。姚兴对于法师的智慧极为拜服。他想这样大智慧的法师,如果死了,则智慧种子断绝,于是选了十个宫女,强迫法师接受,要他留下智慧种子。法师为维持佛法,不得已的接受了。因此什师就离开僧团住了华丽的宫阁,可是深证大乘教理解脱自在的什师,对于自己宝贵的戒体是不会有瑕疪的。什师先后所译大乘经论中,有金刚经、法华经、梵网经、遗教经、大智度论、十二门论、百论、中论等。小乘经论中有成实论、十诵律等,共约三百余卷。最后翻译的是十诵律,十诵律译稿初就未及删改,什师就圆寂了。时弘始十一年(约当西元四○九年)什师将要入灭以前,曾对他的弟子发誓说:‘我所译的经典,如果没有错谬的话,我死了以后,我的舌头不会因焚身而焦烂。’后来入灭焚化,果然舌头完整未化,这足以证明他所译的经典,是一点也没有乖谬佛意的了。

  上面已经把译题分别解释好了。现在把它合并起来,作个简单的解释:这部法华经是姚秦的时代,有一位博通三藏的法师,名字叫做鸠摩罗什,把印度文翻译为中国文,故曰:‘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甲五 正释经文,分三

  乙一 当机启问发起

  对于经文的解释,远在东晋时代的道安法师,以三分科经的方式,将一部经文的内容分为三分。这三分是: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序分’是叙述发起讲这一部经的因缘:‘正宗分’是真正阐明这一部经的宗旨要义:‘流通分’是举出这一部经的利益,以劝奉行流通。在道安法师对经典立为三分解释的时侯,有很多义解法师,不赞成这三分科经的方法,可是到了唐朝,玄奘大师传译亲光菩萨的佛地论,佛地论也分有‘教起因缘分’、‘圣教所说分’、‘依教奉行分’的三分,和道安法师所立的三分科经相吻合,于是那些以前反对三分科法的人,也都佩服道安法师的智慧高超,分判正确,遂一致称赞道安法师这三分科经为‘弥天高判’。于是,古今的大德法师们,只要是用分科判教的方式解释经典的,都依用这‘三分科经’的方式。

  如果站在整部法华经的立场来说,这品普门品已被判属于‘流通分’的了,可是,现在是单独讲解这一品的道理,所以也可将这品的经文,单独判立为三分来解释──这并不是我自作聪明,而是这品的经文内容,有这品的‘发起因缘’,有这品的‘宗旨要义’,也有这品的‘闻经获益发心’的道理,正符合于‘三分科经’的条件,所以虽然以往的大德法师们,对于普门品的注解,好像没有这样的分判过,但我也大胆的把它分为三分来解释。

  这普门品的三分是:一、‘当机启问发起’,二、‘世尊答示感应’,三、‘会众获益发心’。‘当机启问发起’,是佛陀讲这品普门品的对象──无尽意菩萨,先向世尊请问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由,以之作为世尊讲这品普门品的发起因缘,这就是属于‘三分科经’的‘序分’的道理。‘世尊答示感应’,是无尽意菩萨启问之后,世尊对无尽意回答指示,观世音菩萨灵感应机度化众生的因缘,这正是这品的重要意义所在,是属于‘三分科经’的‘正宗分’的道理。‘会众获益发心’,是佛陀讲完普门品以后,持地菩萨起来赞叹听闻普门品所得的利益,当时在会的大众,都发了无上佛道的心,这是属于‘流通分’的道理。所以我分判的三分科名,虽然和道安法师的三分科经不同,而其内容实是一样。

  这品普门品,三分科法的‘当机启问发起’的文,是从这品经文最开头‘尔时无尽意菩萨’起,到‘以何因缘名为观世音’为止:‘世尊答示感应’的文,是从‘佛告无尽意菩萨’起,到‘是故应顶礼’为止:‘会众获益发心’的文,是从‘尔时持地菩萨’起,到‘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止。现在从‘当机启问发起’解释下去。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尔时’:是当尔之时。约白话说,就是‘那个时候’的意思。约佛陀讲这普门品的事实来解释‘尔时’的意思,就是佛陀已经讲完东方妙音菩萨品,接著要讲西方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的那个时候。也就是法华会上的八万人天众,已经听完妙音菩萨弘扬经教的道理,接著要听观音菩萨感应道理的时侯。可是,深一层说,‘尔时’就是‘师资缘熟之时’,‘说听相契之时’。‘师’是师父,‘资’是徒弟。师父要传授佛法的因缘已经成熟,徒弟要承受佛法的因缘也已经成熟,师徒两方授受的因缘都已经成熟的时候,叫做‘师资缘熟之时’。‘说’是说法的人,‘听’是听法的人,说法的人和听法的人,机缘互相契合的时候,叫做‘说听相契之时’。

  佛法是很重视因缘的道理的,所以对于世间上的任何事物,都认为是因缘的会合。世间一切事物如是,要成就一个讲经法会的机缘,当然也不能例外。必须讲经的人,要讲那一部经的因缘成熟,听经的人,也要听那一部经的因缘成熟,彼此的因缘会合,才能成就一个讲经的法会。佛陀在法华会上,要讲观世音菩萨慈悲救度众生的道理的因缘成熟,在会的听众,要听观音菩萨广大灵感的道理的因缘也成熟,彼此的因缘会合,才成就了讲这品普门品的法会,叫做‘尔时’。

  ‘无尽意菩萨’:无尽意菩萨是这品的对象。换一句话说,就是这品的发起人。凡是诸佛菩萨,都是以德立名的,那末这位菩萨为什么叫做‘无尽意’呢?‘无尽’是没有限量,‘意’是心。这位菩萨,看到在这无限量的众多世界上,有无量无边的众生,受著无穷无尽的苦恼迫逼。因之,生起了无穷无尽的同情心,誓愿必定要去救济他们,使无量无边的众生,都能远离无穷无尽的苦恼。如果有一个众生,还没有接受救济,他的愿行是不肯罢休的。因为世界无尽,众生无尽,而这位菩萨救度众生的慈悲心也无尽,所以叫做‘无尽意’。谛闲大师说:‘菩萨悲心无尽,请意莫穷。’这就是说这位菩萨,虽然在法华会上,向世尊请示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可是,他的用意,是为著无限空间中,乃至无尽时间中的未来众生,都能得到观世音菩萨感应的法益,要使这妙法,流通于无穷无尽的未来际,所以立号为‘无尽意’。这是约菩萨向世尊请法的用意的解释。这位无尽意,是已经证得果位,而且也发心做度化众生工作的,自利利他的功行都具足的圣者,所以称为菩萨。

  ‘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这段经文是结集经典的人,描写请法者的敬意。佛的弟子们,要向佛陀请法,在道理上是应该要先向佛表示敬意的。‘即从座起’是就从座位站起来。本来无尽意菩萨,也是在法华会上做一个听众,坐在自己的座位,听著世尊说法,而到了世尊讲完妙音菩萨品的时候,因为向世尊有所请示,所以就从自己的座位站起来。‘偏袒右肩’的‘偏’字是偏在一边,‘袒’是袒露,‘右肩’是右边的肩臂。穿袈裟将右边的肩臂袒露出来,叫做‘偏袒右肩’,这是印度极其尊重的礼貌。‘即从座起,偏袒右肩’这两句话,是表示身业的恭敬。‘合掌向佛’的‘合掌’,是将两手的手掌合在一起,‘向佛’是头面向著佛的地方,这是表示心的统一,即意业的虔诚。‘而作是言’是开口向世尊说了下面的话,这是表示口业清净。身口意三业恭敬以请法,是佛的弟子向师长上人请教的仪式。本来佛的弟子要向佛请示佛法,应该都是要顶礼胡跪合掌向佛的,这位无尽意菩萨,只是即从座起,合掌向佛,而没有顶礼胡跪,或许他是东方不眴国的大菩萨,他是来辅佐释尊教化众生,而不是世尊会下的弟子的关系吧!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这几句话,正是无尽意菩萨,开口向世尊请示佛法。上面‘尔时无尽意菩萨……而作是言’是结集经典的人,描述当时请法的情形。无尽意菩萨,开口先称呼一声世尊,是表示以下的问话,不是询问在会大众,而是诚恳请示释尊,希望世尊能够因之向大众开示观世音菩萨慈悲灵感济众的道理。

  ‘世尊’是佛十种德号之一。‘世’是世间出世间,‘尊’是尊贵,佛是世出世间最为尊贵的大圣人,所以叫做‘世尊’。十方一切诸佛,都可称为世尊,而在这里是对于教主释迦牟尼佛的尊称。

  ‘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这三句话翻成白话是:‘观世音菩萨,为什么缘故,他的德号叫做观世音呢?’世间一切法,都是从因缘所生的,世间一切名相的安立,当然也各有因缘。现在这位望尊法界,风偃群贤的观世音菩萨,他的圣号的安立,当然也有因缘的。我们要知道,无尽意菩萨并不是不知道观世音菩萨,为什么叫做观世音;但明知而故问,是要释尊因为解释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以显示其不可思议的慈悲度生功行,以作末世修学菩萨道者的模范。无尽意菩萨之向世尊请示观音菩萨得名因缘的目的,是专为末世后学,而不是为自己,可见这位菩萨是何等的慈悲呢?

  因为无尽意菩萨,向世尊请示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而引起世尊发起讲这品普门品的教法,所以科名为‘当机启问发起’,这就是亲光菩萨在佛地经论所判立的‘启教因缘分’,也就是东晋道安法师所判立的‘序分’的道理。

  乙二 世尊答示感应,分二

  丙一 长行

  上面无尽意菩萨请问的文句,已判在序分,下面世尊回答的文句,照前述的道理,应该判为正宗分。无尽意菩萨向世尊请示的用意,是要世尊向在会大众,开示观世音菩萨慈悲灵感救度众生的道理,而世尊知道无尽意菩萨的用意,就向无尽意菩萨回答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随著详细阐释观世音菩萨慈悲灵感救度众生的功行,所以科名为‘世尊答示感应’。这正是世尊要说的道理,也是这品经文的重点,亦即是亲光菩萨所判的‘圣教所说分’,道安法师所判的‘正宗分’的道理。这‘正宗分’又分为‘长行’和‘偈文’二大科。‘长行’是文句不限字数的散文体裁,‘偈颂’是每句有一定字数的诗词体裁。

  丙一 长行,分二

  丁一 总答

  长行的文,又分为‘总答’和‘别答’的二科。‘总答’是概括答示观音菩萨得名的因缘,‘别答’是分别详述观音菩萨感应的道理。现在先解释‘总答’的科文。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佛告无尽意菩萨’:‘佛’是指教主释迦牟尼佛。上对下发言叫做‘告’。佛陀要向无尽意菩萨开示,是为:‘佛告无尽意菩萨’。这句话也是结集经典的人所加入的文句。

  ‘善男子’:这是释尊称呼无尽意菩萨的代名词,含有称赞的意思。‘调柔’叫做‘善’,‘质直’叫做‘男’,心性调柔而质直,这是对于大丈夫的赞美称呼。世尊好像一个大钟,有叩才会响,世尊讲完妙音菩萨品的时侯,无尽意菩萨起来发问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做为释尊弘扬观音菩萨不思议感应道理的发起,问得恰当其时,所以释尊首先向他赞美一句‘善男子’,然后才回答。

  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若有’是假说的意思。‘无量百千万亿众生’,是形容众生之多,而不是局限著固定的数目。‘众生’二字含有:‘众法生义’、‘众类生义’、‘受众多生死义’的三种意思。‘众法生义’又分为‘众缘和合所生’、‘众法和合所生’的二种意思。大凡世间上的动物类,都是自己的业识为因,父精母血为缘,因缘和合才能构成其生命体。所以叫做‘众缘和合所生’。而一个生命体的组合,是要有精神和物质两方面的条件的。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识;物质方面有:地、水、火、风。这八种东西和合,才能组合有情的生命体,所以叫做‘众法和合所生’。‘众类生义’是在生死轮回中的有情,是从无始以来,就在三界六道中受轮回的。因为常在六道中轮回,所以有时候升天堂,有时候下地狱,有时候做人,有时候做阿修罗,乃至饿鬼、畜生。就是在同一人道中,有时候做白种人,有时候做黄种人,乃至黑种人,所受生的种类千差万别,所以叫做‘众类生义’。‘受众多生死义’,是说众生从无始以来,就常在六道中轮回,随著每一次的改头换面,必有一次的生死,于是轮回的次数很多,所受的生死也很多,所以叫做‘受众多生死义’。以上三种意义,是就六道凡夫众生的解释,可是,在本文中所指的众生,是包括六道凡夫和三乘圣人的。因为六道的凡夫,固然叫做众生,而三乘圣人的烦恼生死,还没完全断了,所证的果位,还没有究竟,所以还是叫做众生。

  ‘受诸苦恼’:‘诸苦恼’是种种的苦恼。‘苦’是身受苦楚,‘恼’是心生恼乱。既然是做个众生,难免要受苦恼的。六道凡夫,固然是很多苦恼,而二乘人和菩萨,还是有痛苦的,只是受苦的程度有深浅的分别而已。现在将九法界的众生所受的不同痛苦说明于下:地狱里的众生,有众多刑具交加的苦恼;饿鬼道中的众生,有不闻浆水之名,饥渴交逼的苦恼;畜生道的众生,有弱肉强食和被奴役的苦恼;阿修罗道的众生,有嫉妒斗争,互相残杀的苦恼;人道的众生,有八苦、三灾等的苦恼;天道的众生,有无常变坏,五衰相现的苦恼。以上所说的是六道凡夫所受的苦恼。还有二乘圣人,有的虽然已经断了烦恼,可是还有业报的身体存在,有的虽然舍去了三界六道的生死果报体,可是堕在偏空无为的深坑,仍有尘沙无明烦恼,和方便有余土变易生死的痛苦。菩萨虽然分断无明,分证法身,但还有微细识情,还有实报庄严土的变易生死未了,还是有些微的痛苦的。九法界的众生无量无边,而所受的苦恼也千差万别,这是说明各人的业,所感受的果报不同。其中可分为一个人受很多种痛苦,和众多人受众多苦恼的差别。在这里是显示人多受苦多,而这众多人的众多痛苦,都是观音菩萨慈悲救拔的对象。

  ‘闻是观世音菩萨’:听到这位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叫做‘闻是观世音菩萨’。这句话是指那些受诸苦恼的众生,过去曾听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并且知道这位观音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所以才会一心称念。

  ‘一心称念’:将心统一在一个地方,不生其他的念头叫做‘一心’。‘称念’是口里称名,心里思念。在这里所说的‘一心称念’,是专心一意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和观世音菩萨有缘的众生,过去曾听说有一位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所以在受著种种苦恼煎迫的时候,就忽然间想起观世音菩萨,不期然的会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但是要能感得观世音菩萨的慈悲救度,必须要一心专意的称念,所以这句‘一心称念’,是求观世音菩萨感应的重要关键,也是称念圣号的工夫所在,如果称念而没有一心,那就不能得到菩萨的感应了。这一心的条件是心要清净,而不可散乱和怀疑。所谓心的清净,就是当你称念圣号的时侯,要去掉内心的贪、嗔、痴烦恼,心里不可有不正当的念头,如果你抱著不正当的念头求菩萨,而菩萨也满你所求的话,菩萨岂不是变成世界上的大坏人吗?不可散乱,是当你念观音圣号的时侯,要专心系念于所念的圣号,不可以参杂其他的杂思妄想。不可怀疑,就是当你称念观音圣号的时候,要深信观音菩萨是慈悲灵感的,菩萨必定能够救济我们的苦难,如果信而不切,半信半疑而念,那是不能得到感应的。关于这道理,我可以拿一个譬喻来说:一轮明月,悬在空中,只要是有水的河川池塘,都有月影映在里面。但也有有水的地方,不能映出月影的,这是因为那个地方的水污浊的关系。也有映出月影很模糊不清,这是水动摇的关系。这并不是天上的月亮有什么自私分别,而是那个地方的水,缺乏了接受月亮映照的条件。菩萨的慈悲心,好像天上的月亮,众生的心好像是河川池塘的水,水不清就映不出月影;众生的心不清净,也不能得到菩萨慈悲感应。动摇的水所映出来的月影是模糊的;以散乱怀疑的心祈求,也不能得到真实的感应。这并不是菩萨的心有偏私,而是接受菩萨感应的条件不完备呀!所以如果常常称念观音圣号,而不能得到菩萨感应的,应该要反省自己的心,是否清净统一,深信不疑,是否做到一心称念的工夫?切不可错怪菩萨不灵感!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段文是显示菩萨的寻声救苦,也是说明菩萨之所以名为观世音的缘由。‘即时’,是众生在念观音圣号,祈求救度的当儿。‘观其音声’,是以智慧观察众生求救音声的所在。‘皆得解脱’,是都能得到解脱种种灾难苦恼。世间上的众生,受灾厄苦难,而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的时候,观世音菩萨马上就运用智慧,观察求救音声的所在,用威德神通的力量,使他们都得到解脱,所以说:‘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这句话,意义深长,我们需要详细研究一下。‘即时观其音声’是说明感应之速,‘皆得解脱’是说明感应之广。世界无边,众生无边,而苦恼也无量。在这受著无尽苦恼的无量众生,同时一心称念观音圣号,而祈求救苦的时侯,观世音菩萨,即时就能使这些无量的众生,同时都解脱苦厄灾难。这种感应迅速,而且一时能救众苦的功用,就是菩萨的不思议妙方。‘皆得解脱’这句话,也是表示菩萨的平等心肠,菩萨看到世间的众生,都像自己的婴儿一样,不分种族,不分国境,都是一视同仁,平等救济,而使他们离苦得乐。

  ‘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是世间环境,当属观世音的‘世’字,‘一心称名’,是众生求救音声,当属观世音的‘音’字,‘世音’合起来,是菩萨所观的环境,也是所救济的对象。‘观其音声’,当属观世音的‘观’字,是菩萨能观的智慧。由以能观的智慧,去观察所观的环境,即时都能使其得到解脱,这是显示寻声救苦的妙行。

  以上都是约事相解释菩萨寻声救苦的道理,再进一步从理性方面来说,众生个个都有天性良知。这良知善性,就是菩萨的慈悲心性,所以每人的心中,都有观音菩萨在,只因为无始以来,受惑业的遮障,而不能发生妙甪。当你受苦求救而念圣号,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就是唤起自性心中的菩萨。因为菩萨是活在众生心中,所以当他被唤起的时侯,就发起不思议妙用,而即时就能解脱种种苦难。谛闲大师普门品讲义说:‘菩萨心中之众生,称众生心中之菩萨,感应之速,犹如桴鼓,随扣随响……如啐啄同时,不前不后也。’就是这个意思。

  或者有人会疑问:菩萨既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那末,受苦的众生,不念他的圣号,菩萨也应该要来救他才对,为什么一定要称念菩萨的圣号,才能感得菩萨的解救呢?关于这个疑问,约事相来说,菩萨的平等慈悲心,好像悬在天空的日月遍照大地,又像广播电台的电波遍满虚空。但是太阳虽然在天上,必须在没有遮障的地方,才能受它的照临;月亮虽然在天空,要有水才能现影;电波虽然充塞天空,但必须要有收音机,才能收到电台所播出来的节目。在室内得不到太阳光,不是太阳的自私,而是你自己住在室内阳光被房屋遮住了;得不到月影,不是月亮的偏照,而是池塘没有水;收不到电台的节目,不是电波的不周到,而是没有收音机,或者没有打开开关,或者周率号码不对的关系。菩萨慈悲救苦的心愿,犹如太阳、月亮、电波的普遍与不偏私,可是众生不称念圣号,不能得到感应,就像人在室内不能得到阳光,没有水不能得到月影,没有收音机不能收到广播一样。我们在受苦的时候,一心称念观音圣号,正是拨开遮障,澄清心水,打开心灵的开关,让菩萨慈光,犹如电流一样,流入我们的心中,我们的心和菩萨的心相接触,感应同时,才能得到菩萨的救济。所以自性心的时候,必须一心称念圣号,才能得到感应。约理方面来说,一心称念圣号,是唤起在受苦中的观音菩萨,使他从惑业中解脱出来,而发生妙用。如不一心称念以唤起他,让自性心中的观音菩萨,犹被遮缚在惑业之中,怎能发起妙用呢?所以在受苦的时侯,必须称念圣号才能得到感应。

  上面已经将这段经文,分别解释好了,现在再综合起来说:‘佛陀告诉无尽意菩萨说:善男子!如果有无量百千万亿的众生,同时受著种种的苦恼,听到有一位慈悲的观世音菩萨,于是同时一心称念他的圣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察求救音声的所在,马上就去解救他们,使这些无量无边受苦的众生,同时都得到解脱。’这段经文是释尊用寻声救苦的大意,向无尽意菩萨,解答观世音菩萨得名的因缘,所以科名为‘总答’。

  丁二 别答,分二

  戊一 答示持名感应,分五

  己一 能救三灾,分二

  庚一 别明救灾,分三

  辛一 能救火灾

  上面将‘总答’的经文解释好了,下面要解释‘别答’的文。‘别答’的文,又分为二大科:第一科是‘答示持名感应’,第二科是‘答示游化方便’。‘答示持名感应’,是释尊向无尽意菩萨,回答指示持念观音菩萨,能得到感应的道理。这一科又分为五科:一、‘能救三灾’,二、‘能脱四难’,三、‘能离三毒’,四、‘能应二求’,五、‘能得多福’。‘能救三灾’,是观世音菩萨,能救济水、火、风的三灾。‘能救三灾’下,又分为二科:一、‘别明救灾’,二。‘结示得名’。‘别明救灾’下,又分三小科:一、‘能救火灾’,二、‘能救水灾’,三、‘能救风灾’。玆解释‘能救火灾’的经文。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若有’是假设之词。如果有持念这位大悲救苦观世音菩萨圣号的,本是不会遭遇到火灾的。

  ‘设入大火,火不能烧’:‘设入’亦是假设之词。假若是由于自己的业感,而遭遇著火灾,身入大火之中,被大火所包围的时侯,因为持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所以就不会被火烧害。

  ‘由是菩萨威神力故’:为甚么呢?这是因为菩萨威德神通力量所加被的缘故呀!菩萨的慈悲心,好像清凉的甘露一样,当你遇著火灾的时候,由于你一心称念圣号,而感得菩萨洒下慈悲的甘露,那末,炎炽的大火,自然就会熄灭了。

  关于观音菩萨,救火灾的灵感事迹很多,我现在举出二三事,以证明菩萨灵感的事实。

  在我国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姓王的人,他的家住在江苏昆山。因为一心要朝拜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为表示虔诚,就先吃长素三年,然后才去朝拜南海普陀山。当他所乘的船只,就要出发的时候,家人匆匆忙忙的跑来说,邻家失火,快要烧到自己的店了,要他赶快回去救火。他对家人说:我虔诚的持素三年,现在才要实行我朝拜观音菩萨的心愿,怎可因为火灾而改变我的志愿呢?纵使被火烧毁了我的房子,我也不回去的。这位姓王的人,向家人说出他朝拜观世音菩萨的决心,就继续行程,而在船内端身正坐,专心称念观音圣号,祈求菩萨加被,免使家中遭受火灾。他朝拜观音菩萨归来后,看到周围邻家的房子,都烧成焦灰,只有他的店屋独存无恙。这位姓王的人,朝拜菩萨的心,是何等的坚决,他对菩萨慈悲灵感的信心,是何等的深固。因此,才感得菩萨灵应而免除火灾。

  民国十一年,日本关东大地震,并引起大火灾,那个时候,受难死亡的人数,有三十多万人,东京浅草区,几乎全灭,浅草公园内的池水都烧干了。公园内有观音堂,内奉观世音菩萨,难民被火包围,集在观音堂的,有三万人之多。他们都很虔诚的称念观世音菩萨,结果他们都免于灾难,而观音堂也没有被烧。因此,浅草观音的名,遂盛传全日本。我去年随访问团到日本访问的时候,也去朝拜浅草的观音菩萨。那一尊曾救了三万人生命的浅草观音,被日人尊为国宝,用佛龛牢牢密封著,如果没有特别法要,是不准启开的。

  又民国四十二年,我所出家的新竹法源寺,因为一个小孩要烧热水,从草房的地方失火。其草房是在大殿的北边,因为北风很大,所以失火之后,火焰炎炎,很快的烧去了三间草屋,而蔓延到厨房,势将波及到大殿了。那个时候,因为火势无法控制,斌宗上人和广心师兄,就很虔诚的念著观音菩萨。说也奇怪,那一天的风势是北风,但当火焰烧延到厨房的时侯,忽然转为南风,把炎盛的火焰,吹到北边去,就在那个时候,草房倒下去,火焰也失势了。因此只烧去三间草房,大殿和其他的配房,都没有受殃。如果不是忽然转了风向,大殿和其他所有的配房,都会被烧光了。这就是斌宗上人和广心师兄,一心称念圣号,所得到的感应,才能幸免于火灾之难。从上面所说三件事实,就可以知道观世音菩萨的感应,是何等的微妙。

  上面所说的火,是外在有形相的火,但是还有一种无形相的火,这无形相的火,是众生心中的嗔恚烦恼火。有人将这嗔恚火,解释为自己的嗔恚烦恼,念观音圣号,能熄灭自己的烦恼。这种解释法,好像不太适当,因为在脱三毒难的经文,有‘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嗔。’句,才是念圣号,解除自心嗔恚烦恼火的意思。这里的救三灾,是指外境而言,所以还是约外境的解释,才是合理。那末,这无形相的嗔恚火是甚么呢?这就是对方的人的无明火啊!当对方的人,向你大发雷霆的时候,他气得面红耳赤,岂不是像炎盛的大火吗?你在受他的无明火,就好像身入大火一样。在这个时候,你如果也动了恼怒的心,岂不是会被他所烧。所以在这个时候,应该要一心专意,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他发他的无明,你念你的圣号,这样虽然被他的无明火所包围,也不会被他所烧。而对方的人,看到你没有反应,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再发脾气,于是他的无明火也就会消灭哩。

  从前有一位妇人家,信佛很虔诚,但她的丈夫,却是一个没有善根的人,每每看到他的太太到寺院拜佛回来,就怒火三丈,把家里的佛像法器,都甩到地上。到寺院拜佛,是做善事,有什么不好?但是这位妇人家,每当她的丈夫发起无明火的时侯,都不和他论理,只是心中默默的称念观音圣号,祈求菩萨度他丈夫信佛。她的丈夫,一次又一次的向她发脾气,可是看她每次都不反嘴论理或相骂,她的丈夫想到不好意思再发脾气了。再经过有一段时间,她的丈夫感觉到,自己的太太每次到寺院回来,都随自己发脾气而能忍受,这样的学佛,必定有好处吧!于是这位暴戾的丈夫,受他太太的感化,也随他的太太信佛学佛了。这就是念观音圣号,能消灭无形的无明火的事实。在这世间上,凶恶的人多的是,但碰著这些凶神恶煞,向你发无明的时侯,你就赶快念观音圣号吧,这样自己不会被他的无明火所烧,也能逢凶化吉呢。

  辛二 能救水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这段文是说明观世音菩萨,能救度水灾的文。

  ‘若为大水所漂’:就是如果被大水所漂流。

  ‘称其名号’:就是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

  ‘即得浅处’:是即时能够得到水流浅的地方。

  世间的众生,如果有人遭遇到大洪水的灾难,被洪水冲流到江河里;或者失足,跌入深渊大海中;或者行舟航海,遭遇暴风大浪,舟船倾覆,掉入海中的时候,是会被大水漂溺,而有生命的危险的。可是,在这千钧一发的时侯,只要你肯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圣号,菩萨就能运用他的慈悲神力,使你漂流到浅水的地方。既然漂流到浅水的地方,就不会被淹溺,而能免除水灾的厄难了。

  在这段经文中,是‘即得浅处’的‘即’字,是‘即时’的意思。所谓‘即时’,就是当你被大水所漂流,忽然想到慈悲救苦的观音菩萨,而一心称念观音圣号的时候。就在你受水灾,称念圣号的时候,菩萨马上就能使你漂流到浅水的地方。这就是说明菩萨感应之速。这句‘即得浅处’,和总答文中的‘即得解脱’句,是互相照应的。如果我们凡夫,在远处看到他人,被水漂流,而想要救他的时候,就得赶快跑去他的附近岸上,再跳入水中,然后游泳到他的身边,才能把他救起来。这一来要化费一些时间,如果危急的,可能就没有办法救他了。可是,菩萨慈悲神力,只要你称念他的圣号,他马上就来解救你,使你即时就漂流到浅水的地方,而得到解脱。这就是菩萨不思议神力的道理。可是进一步说,菩萨的慈悲心,是遍满在一切空间的,所以一切众生,都在菩萨的心中;而一切众生,都有良知善性,这良知善性,就是菩萨的慈悲心,所以菩萨也在一切众生心中。因为菩萨心中的众生,称念众生心中的菩萨,所以感应之速,就好像桴鼓,随扣随响,即时就能得到解脱了。

  在法华感通记载说:唐朝有一位岑景仁,从少年的时候就很虔诚的诵普门品,及持念观音菩萨的圣号。有一天,到苏州乘船,船只巅覆,堕入水中。就在这生命危险的时候,听到有人说:能诵普门品的人,就能够免除水难。这位姓岑的人,听到人家说这些话,很清楚的听到说三遍,结果他就浮到水面,过一会儿就漂流到岸上,而得解脱水灾之难,而同舟的人,都被溺死。从这则感应的事迹,我们就可以知道,诵普门品和持念观音圣号的功用,真是不可思议!

  上面是从有形相的水,说明观音菩萨灵感的道理,现在再约无形相的水来说。无形相的水是什么?我们岂不是常听到‘爱河千尺浪’这句话吗?所以这无形相的水,就是贪爱的心理。可不是吗?世间上有很多青年男女,当他们堕入情网而不能达成目的时候,就双双去跳水自杀。这岂不是先被无形的爱欲水所溺,然后被有形相的水所淹死吗?所以这无形的水,就是说明贪欲的心理。凡夫的欲心无穷,而男女的性欲尤甚,所以男女的情欲,足以代表其他一切的贪欲。

  在后面免三毒的经文中,有‘若有众生,多于YIN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那一段话正是说明自心的欲念,所以这里所说无形的水——情欲,应该是说明外来的欲境。在这人欲横流,世风日下的今日,有很多因单恋而被害的案件。在报纸上常常看到,因为追求女朋友,而被拒绝,就向女朋友泼硫酸,或者刺杀女朋友,受到这种被害的人,就是被无形的欲水所溺。生在这时代的少女弱妇,为了情爱的纠缠,真是苦恼太多,但不必害怕,只要你肯一心称念观音菩萨圣号的时候,菩萨必定能使对方消除无理追求的欲心,使你脱离情网的灾难!

  辛三 能救风灾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码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假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

  这段文是说明观音菩萨,能救度风灾的文。

  ‘若有百千万亿众生’:这句话是形容众生数目众多,而不是局定百千万亿的数目。

  ‘为求金银……真珠等宝’:‘金’是黄金,‘银’是白银,‘琉璃’是青色宝、‘砗磲’是白色宝,‘玛瑙’是红色宝,‘珊瑚’形像树枝,‘琥珀’是千年松香所变成,‘珍珠’是从蚌中取出的珠宝。这是世间上的人所珍贵的七宝。这七宝是世间人所贪求的但大部份都出产在大海中。

  ‘入于大海’:是因为金银等七宝之类,多产在海中,所以为著要采取这些七宝,就得入于大海中。

  ‘假使黑风吹其船舫’:‘黑风’是怪风,也就是鬼风。‘船’是小船,‘舫’是大船。要入于大海采宝,必得要乘船,如果有怪风吹其船舫的时侯,就会遭遇到灾难了。

  ‘漂堕罗刹鬼国’:‘漂’是漂流,‘堕’是堕落,‘罗刹鬼’是食人的鬼。因为在大海中,遇到怪风,被怪风所吹,就会被漂流,堕到罗刹鬼所居住的国土去。

  ‘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其中’是入于大海采宝,被怪风吹其船舫,漂堕罗刹鬼国的百千万亿众生之中。这些百千万亿的众生,被漂到罗刹鬼国,必定会遭受罗刹鬼食害的生命危险。在这个时候,能够大家都称念观音圣号,那是太好了,如果不能大家都念,乃至少到只有一个人会念观音菩萨的圣号,菩萨就能来救度他们。

  ‘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是诸人等’,是指那些入海采宝,被漂堕罗刹鬼国的百千万亿众生。‘皆得解脱’,是这些遭遇罗刹鬼难的百千万亿的众生,都能得到解脱罗刹害的灾难。

  世间的众生,那一个不贪求七宝之类呢?当很多的众生,组成队伍,入于大海中采宝,如果遭遇到怪风,吹著他们的船只,被漂堕罗刹鬼国,将有生命危险的时候,其中只要有少数的人,或者最少乃至只有一个人,能够称念观世音菩萨,那些众多的人,都能够蒙受观音菩萨的恩泽,而同得脱离风灾之难。只要一个人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大家都能得到解脱,这就是菩萨平等慈悲灵感的不可思议因缘!

  在现在的时代,入海采宝的事,可能是很少,但是国际间的贸易关系,一天比一天的繁荣,船只的来往也就日日的增多。当船只航行在广阔大海的时候,谁也不能保障自己的生命和随身财货的安全。如果在这航海途中,万一船只的机件发生故障,或者遇到暴风而有倾舟沉船的危险的时候,唯一的救星,就是观世音菩萨了。

  上面是约事相的解释,再约理的方面解释。金银等的七宝,就是佛法的七圣财。这七圣财是:信、进、戒、惭、愧、闻、舍、定慧。这七种法门,是能成就众生的善法功德,是众生成佛的资财,所以叫做七圣财。入于大海,就是入于佛法的大海。因为佛法是广大无边的,而且是有无量的宝藏,譬喻如大海一样。黑风,就是境界的风。罗刹鬼国,就是妨害道业,足以伤毁法身慧命的恶劣环境。根据这个意义来说,当你发心要求取佛法的七圣财,而入于佛法大海的时侯,可能会有种种障道的因缘的。如果有障道的因缘,使你堕在恶劣的环境中,以致没有办法修学佛法,乃至要摧毁你法身慧命的时候,你只要一心称念观音圣号,由于菩萨慈悲的神力就可以使你远离障害,脱出恶劣的环境了。

  我们常听说‘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这句话,是一点也不错的。尤其是在家学佛的人,障害更是太多了。好比有个虔诚的在家信徒,当他晚上要去听经的时侯,往往有人会阻碍说:嗳哟!算了吧!听什么经?今天的电影很好看,不看太可惜了,去吧,看电影去吧!在这个时候,如果信念不坚定,就会被他所动摇,随他去看电影了。而电影都是演那些杀、盗、YIN的勾当的。如果你看了电影,而增长贪、嗔、痴的念头,这岂不是把道心毁了,把法身慧命断灭了吗?这岂不是等于被怪风吹到罗刹鬼国,被鬼吃掉一样吗?其实,有形相的鬼风,只能吹动你的身体,有形相的罗刹鬼,只能伤害你的生命,其苦只是一生之事,而无形的境界风,却能吹动你的道心;无形的恶劣环境,却能毁坏你的法身慧命,使你不能成佛道。其苦是多生多劫的,其贻害之大,实使修道的行者,心寒胆战!但你不要怕,只要你肯一心一意的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菩萨必定能够消除你种种的障道因缘,而使你顺利地达成修学佛法的目的!

  庚二 结示得名

  以是因缘,名观世音。

  这两句经文的意思,是世尊向无尽意菩萨,结束上面所说,观世音菩萨能救三灾的道理,以指示观音菩萨得名的因缘,所以科名为‘结示得名’。

  ‘以是因缘’:是因为观音菩萨,能以智慧观察,听到众生求救的声音,就能救度众生水、火、风三灾的因缘。

  ‘名为观世音’:所以他的名号,才叫做观世音。在无尽意启问中,无尽意菩萨,向世尊请示说,‘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在这里佛答以‘以是因缘,名观世音’,正是答覆无尽意菩萨所问的话。

  己二 能脱四难,分二

  庚一 别明脱难,分四

  辛一 能脱刑难

  上面已经把观世音菩萨,‘能救三灾’的道理解释好了,下面要解释观音菩萨,能解脱众生四种灾难的道理。‘能脱四难’下,再分为二科:一、‘别明脱难’,二、‘总结神力’。‘别明脱难’下,又分为四科:一、‘能脱刑难’,二、‘能脱鬼难’,三、‘能脱囚难’、四、‘能脱贼难’。兹解释‘能脱刑难’的科文。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这句话是说,如果有人,正在面临著要被人加害的时候。众生所作的恶业很多,所招感的恶报也是很多,所以除了水火风的三灾之外,还有刀枪剑戟等等的灾难。

  ‘称观世音菩萨名者’:这句话是说,临当被害的那个人,是一个平素持念观音圣号的人。所以在他面临刑戮灾难的时候,就会称念观音菩萨的圣号,以求观音菩萨的救度。

  ‘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彼’是指要伤害人的恶人。‘所执刀杖’是手里所拿的刀,或者是杖。‘寻’是即时的意思。‘段段坏’是一节一节的断坏。‘而得解脱’是因为持刀要害人的人,所持的刀一节一节的断坏,所以被害的人,就能够脱离被害的灾难了。

  如果有人,或者被人陷害,将受国法刑罚之难,或者遭遇怨贼,要杀害你的时候,只要你能够称念观音圣号,对方所拿的刀杖,即时就会一节一节的断坏,这位称念圣号的被害者,就能得到解脱。这当然是菩萨威德神通的力量!

  齐书记载:有一位孙敬德的人,奉命防守北陲。他是一位虔诚的观音信者。他曾造观音圣像,每日礼拜供养。后来被贼人陷害,被判处死刑。他还被关在牢中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位和尚,教他诵普门品千遍,他就照其所言,很虔诚的念了。后来要受刑的时候,斩首官所提的刀,折成三段,而孙敬德的头项,却一点儿也没有受伤。当时的宰相,知敬德是被陷害的,就启奏皇上,代为伸冤,结果孙敬德幸免于死。

  上面所解释的是有形相的刀杖,但是还有一种没有形相的刀杖。这没有形相的刀杖,就是人们骄慢,嫉妒的心理。如果被人骄慢凌辱,或者嫉妒仇害的时候,内心的刺激,犹如身受刀杖之苦一样。但,只要你肯称念观音圣号,就能折伏对方骄慢欺凌的心理。从前有一位很虔诚信仰观音菩萨的老妇人家。他那么虔诚信仰观音菩萨,应该要娶得一位很孝顺的媳妇才对,可是他偏偏娶得一个既骄傲,又不孝的媳妇。这个不孝的媳妇,对待这位翁姑虐待的态度,连邻居的人,都看不惯,可是这位仁慈的翁姑,却处处以慈悲的心行对待媳妇,从来没有一句怨言。有一天邻居的人,看到那个凶恶媳妇不在,就对这位翁姑说:你的媳妇这样的虐待你,你怎么受得了呢?这位翁姑回答说:我的媳妇很孝顺我,并没有对我不好的地方呀!接著又称赞他媳妇很多好话。那里知道,那个不孝的娘妇,原来是在房间内,邻居和翁姑所说的话,他每一句都听得很清楚。他想:我对待婆婆这么不好,他还要讲我的好话,我实在太对不起他了,于是,发现了天生的良知,变成一个很孝顺的媳妇了。这就是这位翁姑,以他的慈悲心,把那个不孝媳妇的骄慢刀杖折断了。

  辛二 能脱鬼难

  若三千大千国士,满中夜叉、粜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观世音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三千大千国土’:是一佛所教化的世界。这三千大千国土的算法,是一个须弥山,一对日月。须弥山外有七重香水海,七重金山。须弥山的四面是四大部洲,上面是六欲天。这样的一个日,一个月,一个四大部洲,一个六欲天,是一个‘小世界’ 。

  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心法师       普门品)(五明学佛网:净心法师       普门品)  

 张秉全居士:法华经品题略解—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妙境法师:普门品的启示 

 妙境法师: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圣严法师: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圣赞法师:《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达观法师:普门品讲记 4 诸法无我 

 达观法师:普门品讲记 3 诸行无常 

 达观法师:普门品讲记 2 释观世音 

 达观法师:普门品讲记 1 观音殊胜 

 其它法师:四生六道皆是我们过去父母(净心法师) 

 智泉法师:智泉法师讲经系列之二 《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 

 智泉法师:智泉法师讲经系列之二 《妙法莲华经》之《观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