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往生论注》2016第四讲(1-3)


   日期:2019/7/9 13: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往生论注》2016第四讲(1)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看论文:【佛慧明净日 除世痴暗冥 】 这两句是第十种庄严 “庄严光明功德成就”。光明就是佛的智慧,佛是契证一切种智的,所以他是清净的法体。从法性理体当中生起的光明,非常的明亮、清净,就像杲日那样的灿烂、赫奕。第一个句子是谈光明的体性,第二句就是能消除世间众生愚痴、黑暗、盲冥的烦恼,这是光明的德用,能除无明的烦恼。

  阿弥陀佛为什么要兴起这样的庄严愿呢?是在他因地考察他方世界的刹土,比如我们这个世间,虽然众生头顶上也有日光的照耀,但这个日光只是能够温暖我们的身体,乃至于能够哺育树木花卉,但是它不能让我们心性开悟。我们每天沐浴日光,但内心还是愚痴的、还是无明的、还是一团漆黑的,我们这个世间的日月星三光的德用、妙用缺乏,没有心性上的作用。所以法藏菩萨就发愿,在我住持的刹土当中,所有的景物,依正庄严所生起的光明,都能消除一切众生的愚痴、黑暗,这个痴冥就是指无明状态。

  我们是由一念妄动,从妙真如性生起的能和所的对待,马上我们的心性的光明就被禁锢住了、遮盖住了,就不能明了我们本有的清净的心。无明就暗冥,暗冥里面就会造恶业,在暗冥当中充满着贪瞋痴三毒烦恼,尤其是爱欲的烦恼能够滋润这样的恶业,于是我们就不断地在三界六道轮转,所以我们轮回的本源还是这个无明。所以法藏菩萨就希望众生能够蒙光照触,能够契入到佛的智慧。佛的智慧就契证诸法的实相,拨云见月。

  再由这个智慧所生起的事业,就不是那种“无记之事”。一般讲业有三种:善业、恶业、无记业。当然一个人有佛的智慧了,他是超越善恶的对待的,也不会去做那些无善无恶的,空无利益的事情。包括对于宇宙人生的探究、外道的十四种问难,它都离不开有啊、无啊、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这种戏论、对待的状态,所以十四种问难也称为十四种无记,不会再有这些事情了。这样的德用是来自于极乐世界的国土的光明,乃是从阿弥陀佛的智慧的净业所生起来的,这个智慧跟断烦恼是成正比例的。

  一切众生都有如来的智慧,但是由于我们有见思惑,就不能显发一切智;有尘沙惑不能显发道种智;有无明惑不能显发一切种智。阿弥陀佛对治这些所有的烦恼,契证实相般若,生起了一切种智的这种光明。所以这样的一个智慧光明,就有着消除世间众生无明、愚痴、暗冥的德能。所以《无量寿经》《阿弥陀经》里面,都在赞叹阿弥陀佛的光明,只要十方众生能够有缘接触阿弥陀佛的光明,都能够身心愉悦,纵然在三恶道里面,能够接触弥陀的光明,三恶道的苦刑能够终止,乃至于阿鼻地狱的众生,如果蒙阿弥陀佛光明照射,有净土善根的话,都能当下蒙光摄受,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所以在大乘佛法当中,十方诸佛常常是以光明作佛事,就是以光明来觉悟众生、来拯救众生。《华严经.贤首品》就谈到,佛菩萨四十四种光明来作度化众生的佛事,佛的每一种光明的德用,都是来自于因地当中的修行才能得到的。比如《贤首品》四十四种光明,其中有一种光明也谈佛慧问题、佛的智慧,“又放光明名佛慧”这是标出这个光明的名称。此光觉悟诸含识 ,令见无量无边佛 ,各各坐宝莲华上。这是在阐释这个光明的德用,这个光明能觉悟九法界众生,他心开意解就能见到无量无边的佛,这些佛都坐在珍宝莲华上。

  下面就是“赞佛威德及解脱” “说佛自在无有量 显示佛力及神通” 这三句是他得到这个光明的因地,他的修行的因,是由于他在因地当中常常赞叹佛的威德,及五分法身解脱的功德,赞说佛种种自在无量无边,显示佛的十力和无量的神通,他有这样因地当中赞叹佛的智慧的威神功德,“是故得成此光明”。所以等他成佛的时候,他也得到了这种类型的光明。在《无量寿经》里面讲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光明,释迦牟尼佛概述了十二光如来,乃至于《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在无量劫以前,所遇到的那尊佛叫超日月光佛,他在一劫当中也是十二光如来的示现,这都是以光明作佛事的表达。

  阿弥陀佛的智慧就像明净的太阳,除灭世间的愚痴、暗冥,所以阿弥陀佛光又称为智慧光。我们众生里面有很多的无明黑暗,念佛跟这个光明产生了一个紧密的对待,《观经》讲阿弥陀佛光明遍照十方,遍照十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光遍一切处,但是对念佛的众生摄取不舍。就是执持这个名号,就跟佛的智慧光明产生了一种交感、一种母子相忆相摄的关系。所以我们要接触到佛的智慧光明,就是要执持名号,执持名号暗合道妙巧入无生。我们现在可能很愚痴、很颠倒、没有智慧,念久了念得比较相应了,我们智慧也会得以开发。何以故?是由于名号里面有佛的智慧故。

  好,请看下面:【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 这是第十一种“庄严妙声功德成就”。妙声就是微妙的名声,就谈知名度问题。阿弥陀佛在法界当中知名度最高,而且这个知名度是好的名声。好的名声就用“梵”来表达。因为天竺国他们推崇大梵天,所以这个“梵”都是正面的、美好的一种表达。

  比如称清净行就叫梵行,如果说哪个人的语言很精妙,就称它为梵言。那个国家贵重大梵天,所以以梵作为一个赞叹的表达。用这个比喻阿弥陀佛的名声是“梵声”。梵声不仅让大家知道他有这个美好的名声,而且这个名声具有深切的妙用,就能够开悟众生,令众生觉悟到深远的境界。这个名声在心性的开发当中,具有诸多的妙用而名闻十方,这也是来自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其中十七愿就有一个。

  阿弥陀佛建构极乐世界的无尽庄严,有着持名念佛的第一方便的妙法,他就要考虑怎么让众生知道这个事,他就发愿要让十方无量的诸佛,来称扬赞叹我的国土、我的名声的功德,这一愿就在果地上兑现了。所以现在十方恒河沙的诸佛,都在自己的刹土当中,伸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来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名声。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阿弥陀佛在法界当中的知名度最广。

  阿弥陀佛因地为什么要兴起这一愿呢?追求知名度,在我们业力凡夫层面应该是一种烦恼,好名哪。众生都好名,财、色、名、食、睡,众生好名,为什么走到哪里都要刻一个字?“某某到此一游” ,还是好名,不能流芳千古也得遗臭万年。阿弥陀佛是脱离了这样的求名的烦恼,但为什么他还要知名度广播?这里面就是度众生的必要性了。他见到有的国土虽然有些善法,在世间善法当中像五戒十善,一些世间的宗教它们也应该是有正面价值的,但名声传得不远。

  就比如一个国家的善人,他名声可能其他国家不知道,但是有些世界大哲学家、大宗教家,他的知名度可能比较广。三大宗教,中国的儒家,老庄可能传得比较远,但是它谈不上微妙。有些宗教比如大梵天这些,他名声也有点超越性,但是他不能觉悟众生,不能让众生明心见性,都有他的局限性。所以就生起这样的庄严。所以这个名声就是指安乐国土的名,但是安乐国土里面当然也包括阿弥陀佛。

  一般我们会连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名称的安立不是一桩小事,名和法有一个内在的关联。世间的名字是名相概念,不一定能够唤起法性、表诠法性,但是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名号,极乐世界的这个名,有一种表诠法性的妙用在里面。就是闻到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的这个名,就能够启发善根,就好像久逢其友,好像一个熟悉的东西唤醒了,就会本能地觉得,哎,法界当中有这么好的一个刹土,就会愿意到那个地方去,只有发愿往生,这个名号,这个国土的名就能满往生的愿,这就是叫“悟深远”,就是觉悟众生的一个证明。《无量寿经》谈到,有的众生一听到阿弥陀佛,他就泪流满面,他肯定有宿世的善根,否则他是无动于衷的。但虽然有宿世的善根,没有闻到阿弥陀佛,那个善根也起不来,所以闻这个名很重要。

  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里面谈到这个净土,比如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是三界之外的,不是三界所摄的刹土,为什么呢?就是极乐世界的往生者没有饮食男女的欲望,所以他就不是欲界。我们在这个欲界里面,是摆脱不了五欲的渴求的,极乐世界没有。极乐世界有地居,就是在地面宫殿居住,当然虚空当中也有。地面居住说明不是色界,色界没有欲望,有形体。但是它是空居,居在虚空里面的,它不是地面居住的,所以它又不是色界。但极乐世界又有形体,具有像佛那样的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有这个形色,所以它又不是无色界。三界里面无色界是没有形体的,只是微细的神识,处在非想非非想的状态当中。极乐世界就这三界都涵盖不了,所以就是三界外的净土。这个是怎么来的?这就是法藏菩萨由他的四十八大愿,引导六度万行的菩萨别业所生起来的。所以他的缘起,跟三界的善恶业的这种缘起是不一样的。

  “微妙”何以说微呢?就是能够出三有,三有就是三界的九有,出三界这个有,但是“出有而有”。出有就是出三界的有,而有就是有他的妙。妙境界、妙形体。所以这叫净土的有,后面会谈净土的有就是第一义谛妙境界相。第一义谛就是处有,就是那个空,但又空中生妙有。在这样的一个妙有的层面就叫微。什么叫妙呢?这个“妙”就是美好的意思,就是这个极乐世界的名称能够觉悟众生,就称为奇妙。“是故言 梵声悟深远 微妙闻十方” 。

  这个世间信佛的人固然都会念阿弥陀佛,不念佛的人、不信佛的人,他有时候也会一句阿弥陀佛冲口而出,当然他会赋予阿弥陀佛不同的内涵,有时候你去听,评价一个人说这个人没有用,这个人在单位上“阿弥陀佛”,形容他没有用,都用阿弥陀佛都来形容,就觉得这很奇妙了。无用就是大用,无用就是妙用。我们世间法“阿弥陀佛”没有用,到了极乐世界去了,往生了就大用了。

  《往生论注》2016第四讲(2)

  请看下面:【 正觉阿弥陀 法王善住持 】 这两句是第十二种庄严 “庄严主功德成就”。主功德成就就是指这个法主,这个刹土的领头的领导人。“正觉阿弥陀” 这就说明阿弥陀佛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法王,极乐世界就是至善的净土。他以法王的慈悲、威德来善住持这个刹土。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兴起这样的庄严的愿呢?这就因地考察他方世界,一个国土的兴衰、善恶、福德,都跟这个国家的国君有直接的关系。然而遗憾的是,看到有的国土是“罗刹为君”,罗刹就是要吃人,就是很残忍。罗刹女对她所爱的爱人说,“我爱你,所以要吃你。”爱完了就吃掉他。当这个国君是罗刹的性质,所有的这个国家的,无论是官员还是老百姓,为了自保就相互地吞啖、相互地战争,那就是一个乱世了。

  但如果是转轮圣王住持这个刹土,转轮圣王是要推行十善业道的,如果金轮王他所统率的地方是一四天下,四大部洲,这四大部洲就是天下太平、没有战争。这个国君的德性的如何,这就“譬之风靡 岂无本耶” 这就用了《论语》的一句话: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君子的道德就像那个风,小人的德行就像那个草,如果草上有风,草就会低下来。所以这个“风靡” 就是来自于上面的领导层的德性,就会影响整个的国家。这是古往今来的历史,和十方所有的刹土所表现的一个经验。

  所以法藏菩萨就发愿,愿我所住持的国土“常有法王”,就是用法王来做最高的领袖。这里要注意极乐世界没有国王只有法王,如果一个国家有国王、有法王,这里又存在一个谁听谁的问题了,谁是老大的问题了。为什么中西政治要搞政教分离?各做各的界别。如果混在一起那在一个时空点上,总有一个是为头的。就为了避免世俗国王的那样的干扰,极乐世界完全都是法王。整个的就是一个修道的道场。不需要国王,因为那里没有政治形态、没有法律、没有经济交换,这个法王的善力所“住持”,这个住持就是能保持净土的清净庄严、道场的美质。

  这个住持就用两个比喻,就好像“黄鹄持子安 千龄更起” 这第一个比喻。这是用了《神异经.西荒经》的一段话,这个典故是说,西海之外有一个国家就叫鹄国,这个国家男女很小,只有七寸的身高,这么一个小人国倒是很有文化,人与人之间非常有礼节,而且喜欢读经,还常常会跪拜,由于他有这种德性,所以寿命都能活到三百岁,每天行走日行千里,好像人虽小,秤砣虽小能压千斤,其他的动物都不敢侵犯他。但是他唯有害怕海鹄,鹄有时候像天鹅一样的,也很大,寿命也很长、很有大力,这个海鹄一遇到这些小人,就把他吞到肚子里面去。但是这些他不会死,在腹中不死。鹄有时候翅膀一展翅就能飞一千里,他在肚子里面也很安全,说明黄鹄来保持子,他很安全,就是纵然一千年之后他从口里吐出来还是活的,这是一个。

  还有第二个比喻就是“鱼母念持子” 就是鱼母它不有很多子嘛?如果鱼母念头上不系念鱼子的话,鱼子就容易烂坏。但是如果鱼母有慈心系念鱼子,那就是经过这个泶,“经泶不坏”。“泶”(xué)就是指夏天有水冬天没有水的山泽和山溪。因为鱼生活在有水的地方。夏天有水冬天没有水了,没有水在这种情况下鱼子是容易烂坏的。因为没有水的滋润,但鱼母在念它的时候,即便经过干涸的山泉,它也可以不坏。最后得水之后它还会形成鱼苗、小鱼。

  用这个比喻,为什么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够不退转?就能够很快成佛?这都是由于阿弥陀佛光明愿力在这里住持,令我们的菩提心不会退转,令我们菩萨行增上,令我们阿赖耶识恶的种子消除,善业的种子、净业的种子增上,成就菩提道就很快。安乐刹土为无上正等正觉的、佛的力量所善巧的住持,无上正等正觉就是大涅槃的境界。所以他的刹土是无衰无变的,没有春夏秋冬的四季的更迭的,光明是内外都透彻的,就不需要日月星三光的。

  前面也谈到地面无量的平整、广袤,我们的心量都很小,鼠目寸光,一到那个地方我们心量自然打开,因为大地无有边际,我们生活在那样的国土当中,也是会打开有限量的心变成无量。由阿弥陀佛法王善住持,极乐世界所有的行为都是随顺法性的,不会有一点违背正觉的,邪的、不正确的事情出现。这个才能成为清净的刹土,这是由阿弥陀佛法王善住持故。

  《往生论注》2016第四讲(3)

  好,请看下面:【 爱乐佛法味 禅三昧为食 】 这是第十四种庄严 “庄严受用功德成就”。受用就是在极乐世界一切资生用具的情况,这里特别指出饮食,用饮食来作为代表。极乐世界就不像我们这个世间是要段食,分段分段地饮食。人如铁、饭如钢,离开饮食那是活不下去的。极乐世界就离开了饮食,他是法喜食,就“爱乐佛法味”,爱乐佛法的甘露法味,就能滋养自己的身心。“禅三昧为食”,在禅定三昧的境界当中,这叫禅悦为食,来维持自己无论是物质形态的身命,还是精神层面的慧命。这种用法喜,用禅悦为食。

  阿弥陀佛为什么会兴起这一愿?是见到有的国土,尤其是欲界的众生,这个饮食是他头等大事,特别是中国人一见面就“吃了不” ,上卫生间见了面也是“吃了不”,吃成了头等大事。据说美国太空船,有一百多种语言向外太空去致问候辞,中文的有段问候辞就具有中国特色了,外太空的兄弟们你们吃了饭没有啊?还是问吃了不。尤其对年纪大的人来说,吃的问题那是刻骨铭心。六零年左右那种饥荒,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可能吃的问题都是比较紧张的,所以用在吃的问题上真是充满心机。集体吃饭先添半碗,吃完了再第二碗就按了又按,就能够吃饱。为了饮食有时候会造很多的恶业,这里提出“探巢破卵 为饛饶之膳”。探巢你去抓鸟蛋,为了自己的饮食丰富一点,还要去打猎,这些伤害众生的生命。捕鱼,海陆空的众生,都为了口腹之欲去伤害,这造了无边的恶业,杀业很重。为什么我们现在得这么多病?有杀业,我们有杀业。然而叫有些生了病的人吃素,他还听不进去。他觉得自己生了病更要营养,更要喝鸡汤、更要这样那样……这都是习气很麻烦,这是一种。

  还有一种“或悬沙指帒 为相慰之方”,这是一个典故。说有个地方饥荒了,做父母的也没有办法去逃荒、儿子也没有力气背得动。就剩了一个儿子在家里。总是想是不是自己能够讨到一点赶紧回来?实际上一去讨不到,也没有能力回来,但是他走的时候,就是用一个布袋子装满了沙,就悬在屋梁上,跟他的儿子说,那个里面是粮食哦,等我们回来了,我们把那粮食煮给你吃。安慰他的儿子。但是很奇妙的,当一个人去想到那是粮食的时候,他天天有盼头,过了将近一个月,这个小儿子还没有死。最后是另外一个亲戚过来说,“你在这里干嘛呢?”他说“我父母出去了” “你父母还没有来?” “没有来” “那你吃什么?” 他说“我天天想到那里面有粮食” 亲戚就跟他说“这哪是粮食,这是沙呀!” 这一说他的儿子绝望了,一下子就呜呼哀哉了。所以在五种食义有一种叫思食,思惟为食。有时候也能够做些安慰,能够维持他的生命,让这个东西给他绝望了,哦,原来没有,马上不行了。

  在饿鬼道里面就更可怜了,终生都闻不到一点饮食的名称,即便饮食到了他手上都会变成火炭,吃不下去的。看到水他奔那个水,要喝水就干涸了,或者变成了脓血,这都是众生的业感。所以这位法藏菩萨悲愍“ 呜呼诸子 实可痛心 ” 这些众生都是他的子女呀。呜呼哀哉、痛彻心髓呀!所以就必然要生起这样的大悲愿,这个大悲愿就生得很奇特、很美妙。愿我住持的刹土不再有饥荒,甚至也离开粗糙的饮食,完全是以大乘的法味,以甚深的禅定,以三昧为饮食,再也不需要其他的饮食来维持身心。你想极乐世界多自在!多干净!我们这个世间就为了一点饮食,睁开眼睛就要去上班、就要去奔波、去挣扎,就不是吃一点饭吗?穿点衣服吗?一辈子就为基本的生存忙忙碌碌,真的很可怜。对于佛法的味道,禅定三昧的境界,一概隔膜、不了解,就为基本的粗糙的饮食劳碌一辈子。

  爱乐佛法味,佛法味怎么能滋养身体呢?这里就举一个《法华经》的公案了。释迦牟尼佛与与会的大众,说完《无量寿经》之后,入静时、三昧状态,在这种状态就开始放光,就是从白毫光照东方一万八千刹土,就是一万八千个三千大千世界那是全都呈现出来,能够看到他方诸佛讲经说法的情形,能够看到九法界众生这样的生活状况,能够看到各种声闻、菩萨如何修行的状况,这个瑞相很稀有,与会大众都看到,于是弥勒菩萨就问文殊师利菩萨,说,你是曾经供养了无量的诸佛,这个瑞相表明什么?文殊菩萨就回忆,他在无量劫的过程当中,曾经供养过两万尊都同叫日月灯明佛,日月灯明佛放这个瑞相,也是表明他要说《妙法莲华经》,说大甘露法,“教菩萨法 佛所护念” 这样大法。以两万尊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之前的瑞相,来说明释迦牟尼佛要说《法华经》了。

  在追忆日月灯明佛说《法华经》的时候,曾经就是六十小劫。日月灯明佛“不起于座”,就在宝座上不起来,说了六十小劫。与会的大众在那里聆听也不起座,也听了六十小劫。那是“ 身心不动 听佛所说” 而且更为奇妙的,在他的感觉当中,六十小劫就等于一顿饭的时间那么短,没有一个人或者觉得身体疲劳,或者觉得心理上生起懈怠、厌倦的心理,这是何等的境界?一则反应与会的这些,有着菩萨种性的听众、弟子们,是闻《法华经》的至诚心;另外表明日月灯明佛的那种威神加持力不可思议。佛能够加持,就是延促无碍。可以延一时为一劫,也可以促一劫为一时。六十小劫讲的内容就很多了,但是他能够让听众感觉到就是一顿饭的时间。这就是大乘的法味,由于与会大众爱乐佛法味,以及这个法味滋润身心的奇妙的结果,极乐世界也具有这样的功能。阿弥陀佛讲大乘的圆顿法可能讲六十小劫,甚至六百千万亿劫,你觉得就是一顿饭的时间。你不会动念头,这么长时间我没有吃饭,我没喝水我怎么活啊!其实在你的法性身层面是离开这些的。你再不要有这个妄想出来。

  那何为“以禅定为食”?就是这些极乐世界的大菩萨们“常在三昧”,常在三昧就不是说他要作意才进入三昧,他不作意,无作妙用,恒常地就在三昧状态当中。这个三昧是自身的禅定就能滋养他的身心,不需要有其他的饮食、能量来维持生命,所以在三昧状态当中只要念头一动,这种念头的力量就能显现物质的形态。所以经典当中就说“彼诸人天”,就极乐世界的这些带业往生的人天的身分。

  “若须食时”,若须就是他主观上还有一个习气,觉得十一点钟到了,大概吃饭的时候到了,念头一动七宝钵器自然现前,百味饮食自然盈满,就罗列在面前。当然还有放这些饮食的宝几、桌子。这时候当这些美味佳肴现在面前的时候,马上会觉悟,我已经不是娑婆世界南阎浮提的身体了,一般我们的众生看到美味佳肴眼睛发亮,贪心就上来了。食存五观就有一个就是要提醒自己,看到美好的饮食不要“贪等为宗”。因为他有般若智慧,这时候一现前,他通过这个事相马上能够觉悟心性,是由于自己动念头了。这个物质形态出来了。但既然来了,眼睛看看美味佳肴的颜色,那个颜色也很美妙。鼻子闻闻这个饮食的香味,马上感觉到身体就很愉悦、气力很饱满,叫自然饱足。不需要拿筷子去吃,看一看自然饱足。意念当中觉得受用完毕,受用完毕这些钵器、这些餐几,自然地就化去消失了。如果第二天需要的时候,这些七宝钵器、百味饮食、各种餐具又自然地现前。

  这不是神话,这是有经典的依据的,是佛说的,也符合法性的道理。一切都是如来的境界,来无所来,去无所去。那里不是说百味饮食现前,是谁弄好了饭?谢谢你!那里没有厨师,也不会考一级厨师证。那里动念头就自然显现。尤其是自然化去不需要去洗碗,很自在。所以极乐世界维持我们的身心,是大乘佛法的那种法喜,是甚深禅定三昧作为我们滋养的能量的。

  请看下面:【 永离身心恼 受乐常无间 】 这是第十五种庄严 “无诸难功德成就”。极乐世界离开一切灾难、厄难。这个无厄难的表现,就是为永远离开身心的烦恼。一般讲身为苦本,心为恼端。有身体就是众苦之本,有攀缘的妄心就是烦恼的根源。所以我们叫苦恼众生。就是有这个业报身、有这个妄心,极乐世界永远离开了。身体不是业报身,乃是从莲华出来是如来的身体。然后这个心已经不是我们的充满烦恼的业识的心,乃是离开了我执和法执的清净心。所以永远离开“身心恼”,“受乐常无间”。那里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这个快乐是无量无边的快乐,而且是没有间断的、不会变化的,这就受乐常无间。阿弥陀佛因地为什么会兴起这样的愿?这是在因地当中考察他方世界,看到众生遭受的种种的苦难。这种苦难点出了三类,或者“朝预衮宠 夕惶斧钺” ,有种人就是他在朝廷做官,清晨的时候还得到了皇帝的宠信,到了傍晚就被斩头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往生论注       大安法师)(五明学佛网:往生论注       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六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六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四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三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二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