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大安法师:《往生论注》2016第一讲(4-5)


   日期:2019/7/8 18: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往生论注》2016第一讲(4)——大安法师

  但是佛所说的十二部经里面,十二部经首先是修多罗、孤起颂、祗夜这些,包括优婆提舍。十二部经当中有论议经,就叫优婆提舍。这优婆提舍有讨论的意思、有分析的意思、有简别的意思、有抉择的意思。优婆提舍就是佛讲经的时候,常常会跟弟子做些讨论,甚至《无量寿经》,当看西方极乐世界现前,佛跟弥勒菩萨会有一段讨论,那种讨论的部分就叫优婆提舍。以后佛灭度之后,一些佛弟子来注解佛的经教,如果他注解的能跟佛的法义相应、相符合,佛也许可它称为优婆提舍,所以佛法斯为五人所说,不仅佛说,而且佛弟子能够跟佛的法义相应,那也可以称为佛经,佛的经论范围,是它能够跟佛法的相状、义理能够符合故,符合一法印。

  我们中国谈“论”,只是表达论议而已。讨论,议一议,所以就很难正面地翻译成“优婆提舍”这个名。昙鸾法师进一步说就像“女人”,翻译女人,这个女人对她儿子来说,应该叫她为母亲;对她兄弟来说,她应该称为妹妹。所以这些不同的称谓都要随她的对象的身份,来具体的区别是什么样的含义。如果泛泛地就说是女人,但对她儿子说“你叫你母亲为女人”,虽然也不失女人之大体,但是尊卑的意思就给搞混了,没有尊重感了。所以这里如果把优婆提舍翻译成论,也就等于对一个儿子来说,直接叫母亲为女人就不大好嘛,所以还是以保存梵音为好,就叫优婆提舍。

  《往生论》从结构上来说就是有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总说分,总说分就是前面上卷的五言的偈颂。第二部分就是解义分,就是下卷“论曰”以下的长行,解释这个偈颂的法义的,是由这两大结构段构成。这两大结构段又有法义上的侧重点,五言偈颂是对《无量寿经》的一种概述,这个偈颂就好像中国的诗歌一样的,以少的文句,非常精炼地来总摄净土经典的法义,就为总摄。长行的论就是解释偈颂的法义的,叫解义。

  无量寿就是指无量寿如来,它是根据阿弥陀佛的寿命无量无边、不可思议阿僧祇劫来表达寿命长远。这个《无量寿经》的经,经就是修多罗,也是多种的意思,有贯、摄、常、法这些意思,这里就拈出了“常”这个概念。常就是超越时间、永恒如是,就有涅槃的常乐我净的那个常的特点,用这个来比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正报,以及他的依报的清净庄严功德,能够永恒地能为十方九法界众生作大饶益,可以常行于世间,是故称为经。所以《无量寿经》做了这样的解释,“优婆提舍 是佛论议经名”,就是讨论经典法义的这个题材。再看“愿生偈”是什么意思呢?“愿”就是一种希求、一种好乐、一种目标价值的确定,发愿。这个“生”就是往生的意思,天亲菩萨愿意往生到阿弥陀佛的极乐净土里面去,在那里在清净的莲花中化生,所以称为愿生。这个“偈”就是偈颂,一般有孤起偈、有伽陀偈,这里这个偈是颂长行形偈,这个偈也包含着对这个法义,表达得非常的到位,竭尽的意思。这个偈是以五言句来概略地,颂《无量寿经》的法义,所以就叫偈。

  天亲菩萨前面已经作了介绍,这里主要谈“菩萨”是菩提萨埵,是为了求证佛道的众生有勇猛刚健的意志力,所以称为菩提萨埵。这个“造”,造就是撰述的意思、作的意思,这就是“因人重法”。菩萨可以造论,所以总的来说就是《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婆薮槃头菩萨造,这就解释《往生论》的名目已竟。这是看到的第一段,玄义部分。

  下面我们来看它的序分,序分分为归敬序、发起序。这个偈子的结构分为三分,它的内容就是五念门。第一行:【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这一个偈子就包含着三门,礼拜门、赞叹门、作愿门。 【 我依修多罗,真实功德相。说愿偈总持,与佛教相应。】 这是叫发起序,说明天亲菩萨依什么样的宗旨、根据来作的,所以这一句也称为承上启下,所以一共二十四偈。前面的三门只有两偈,观察门有二十一偈,回向门有一偈,这就是区分这个偈颂的章句结构,大家清楚一下。

  现在我们来看第一个偈:【 世尊我一心,归命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愿生安乐国。】 这里有礼拜门、有赞叹门、有作愿门。先看“世尊”,这是佛的十种通号当中的其中一种,世尊是很崇高的尊称。他为什么能为世间所尊重?是在于佛,断除一切烦恼习气,就证到了一切种智,对法界的事理、性相、因果、法义都一切通达,现量亲见,这是从智慧层面值得尊重。从断烦恼的层面,他的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全都断尽,连无明烦恼的习气也没有了,所以从证得的智慧断除一切烦恼,两者都圆满具足,他就能够有福德智慧利益九法界众生,为世间人所尊重,就称为世尊。

  这个世尊应该是特指释迦牟尼佛。为什么?由于下个偈颂说“我依修多罗”,天亲菩萨是在释迦牟尼佛的像法之中,他当然是随顺释迦牟尼佛的经教来作这个《愿生偈》的,所以他是特指释迦牟尼佛。如果广义地说,这个“愿生”的意思遍告十方一切诸佛,也可以说得通。这里你看天亲菩萨对释迦牟尼佛是尊重至极,我一心归命,这里作为一个菩萨,在佛面前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这个心态的恭敬心体现在什么地方?归依佛不是口头上的,要用行动上来表达。对佛的归依、归敬,就好像一个孝子对他的父母一样的那种归依、归敬。父母叫你干什么你就干什么,“父母在 不远游” ,如孝子,如忠臣,那个忠臣对他的皇上那种归敬,归依和尊敬。

  菩萨对佛就像孝子对父母,忠臣对君主一样。那这种归敬要有无我的精神,就是什么样的事情都要请示,叫“动静非己 出没必由”,要到哪去或者要干什么得要请示佛,不是自作主张,一切行为造作不是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一切都要请示,一切都要得到佛的恩准,出没必由。就好像孝子出去,回家要禀告父母,到哪去要听父母的安排,所以菩萨知道佛的恩德浩大,二六时中思惟报答佛的恩德,所以首先就做任何事情都要祈请,归敬佛陀。尤其是现在的愿,往生净土的愿这不是一桩小事,这是一桩大事因缘,如果佛不来加持,不用大威神愿力加持,怎么实现往生净土的愿呢?所以讲经、说法、作论,都要恭敬地祈请佛的威神力量的加持,由此必须首先仰告,所以“我一心”,这个恭敬心就是一心一意,“我一心”也是天亲菩萨“自督之词”,自己要求自己的词。

  一心念无碍光如来,无碍光就是阿弥陀佛。在十二光如来的德性当中,就有一种叫无碍光,为什么要用无碍光来表达阿弥陀佛?是由于阿弥陀佛的悲心甚切,法界无量的刹土有无量的众生,只要有众生的地方,阿弥陀佛的光明都要过去,这个光明是没有障碍的。高山峻岭、铁围山都阻挡不了这个光,众生的烦恼业力也阻挡不了这个光,所以无碍光直穿众生的内心,无明黑暗的内心,来加持。天亲菩萨知道阿弥陀佛有无碍的光明,所以要系念,发愿生安乐净土,这种信愿是“心心相续”,不间断,不会有其他的念想夹杂,这就一门深入、净念相继。

  这里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这个偈颂,施设了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对这个“我”的理解,有人问,佛法中是无我的,为什么在这个偈颂还要称我?回答:对这个“我”的概念有三种理解,第一是邪见语,邪见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我们这些众生没有佛法熏陶,动不动就是我,以我为中心,认为有一个真实的我,这都是邪见。第二是自大语,比如这些天神、大梵天,认为众生都是我创造的,世界也是我创造的,不了解更大的时空背景当中的业力、因果的关系,所以这个我就是自大我。第三是流布语,流布语就是知道我是不可得的,我是一个假名,但为了交流的方便,勉强说一个我,但真实的我是不存在的,所以就叫流布语。天亲菩萨在这里谈“我”,就是指自己,用的是流布语,他是知道“我”是不可得的,为了交流的方便说这个我,不是邪见我,不是自大。

  再看“归命尽十方 无碍光如来”,“归命”就是礼拜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就是赞叹门。为什么说归命就是礼拜?龙树菩萨造《阿弥陀佛赞》里面,就对阿弥陀佛的种种功德,作出了一种概述,最后一句都是稽首礼,或者我归命,或者归命礼。后面谈长行部分对五念门的名相的概述,它是指礼拜门,但这里说的是归命,就有两个角度不同了,是天亲菩萨自己发愿要往生净土,那肯定包含着礼拜,从礼拜和归命的内涵来说,归命更殷重。

  一个人最看重的是生命,我把生命都归投给你了,就好像我对你信任,我生命交给你,你叫我干什么就干什么。一个弟子对师父最高、最大的信任就是我不仅财产各方面是你的,身体也是你的,生命交给你,你叫我跳楼我就义无反顾跳下去。当你归命到师父那去的时候,师父叫你跳楼你就得跳,因为你已经归命了,这生命不是你的了,如果师父叫你跳你还不跳,那你归命是假的。所以他是把命都交给你了,还能不礼拜吗?

  《往生论注》2016第一讲(5)

  所以归命就包含礼拜,但礼拜不一定包含归命,礼拜只是对你恭敬给你磕头,不一定把生命献给你,所以归命更殷重。天亲菩萨这个偈颂,是直接要表述自己殷切的求生净土的心,所以他就直接把这殷重的宗教情怀,归命说出来。但在长行的论里面他要解释这个偈颂的意思,所以泛泛、普遍、一般地来说,就谈礼拜,所以这两个概念是相得益彰、相辅相成。礼拜和归命都能抓住,对这个净土的情怀,这个法义就更直接地表达出来。

  再就看赞叹门,为什么说“尽十方无碍光如来”是赞叹门?这在长行里面对赞叹门有几句非常精辟的这种概述,这是天亲菩萨提出来的。赞叹门就是“称彼如来名”,赞叹门是用口业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是第一句。直接在行为上、修行上称念佛的名号。进一步要思惟“如彼如来光明智相”,就是这个名号里面有着阿弥陀佛的光明,无量光具体显现的十二光如来这个光明就是般若智慧之相。所以这个名号当中有光明智慧。

  第三个思惟“如彼名义”,就是要思惟这个名号当中,它有什么样的法义,这个名号是四十八大愿的载体,名号的法义就是四十八大愿的核心的法义,这核心的法义就是要令一切众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圆成佛果的。所以我们念这句名号是干什么的?是要往生净土成佛的,一定要建立这么一种知见,这就跟这个名号的法义相应了。如果只念这个名号,对这个名号的法义不了解,念这名号干什么呢不知道,念这个名号据说就是发点财,就是开点智慧,就是今生少点病,或者下辈子能够成大富豪,甚至发大心下辈子再童真出家,他给这个名号的法义理解了很多不同的意思,那都不对。一定要跟名号的法义相应,叫作如彼名义。

  最后一句“欲如实修行相应故”,就称念这个名号,这个名号就是实相,就是阿弥陀佛的愿心,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悲心,这个悲心就是说令众生出离三界的火宅,圆成自性本具的如来藏性。念这个佛赋予了这样的一种心态知见,就跟这个名号相应了,修行跟这个名号相应,就全摄佛功德为自功德了。就能够透过名号的中介,把阿弥陀佛的五分法身之香、般若智慧之光来庄严自己能念的心了,就香光庄严了,这就是如实相的修行相应,如果这样就是赞叹门。对这个名号功德一定要有深刻的认知,后面《论注》里面不断的谈名号功德的问题。依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经》里面,就谈正报阿弥陀佛的名号。

  为什么叫阿弥陀?就拈出了两个核心功德,第一是他的光明无量,阿弥陀佛的光明,遍照十方无量无边的刹土无有障碍,由这个不可思议的功德故,就称为阿弥陀。这个光明是巨大的磁力场,它是跟十方世界的众生息息相关的,这个光明遍照十方世界专摄念佛行人,摄取不舍。只要至诚念佛,就在跟阿弥陀佛光明对接、互动、交感、交融。你不念佛,这佛光虽然在这里你接触不到,你念佛就接触到了。再就是阿弥陀佛名号功德,谈他的寿命,阿弥陀佛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不仅他自己的寿命这么长,那乃至于往生极乐世界的人民,就往生者跟佛的寿命一样,故名阿弥陀。

  第二个问题再设问,阿弥陀佛有无有障碍的光明,遍照十方无量的国土,那我们这些众生为什么感知不到这个光明的注照呢?如果阿弥陀佛光明照不到我这个地方,岂不是有障碍了吗?众生都是疑问很多的,但能提出来还是要破疑生信。站在佛的角度来说,这个光明确实无有障碍,但感知不到,障碍在我们众生这一边,不是那个光明有障碍。

  障碍为什么在我们这边?这就是我们业障重。就比喻为太阳的光明能够周遍四天下,一四天下太阳普照,但是盲人,瞎眼的人看不到,虽然他看不到但日光还在普照,他也许站在他的角度,我看到的都是黑暗,我哪看到日光啊?他会否定日光的存在,虽然他否定,但这日光还是在饶益他,让他冬天取暖,滋生万物,滋养他。所以阿弥陀佛的光明亦复如是。我们业障重感知不到,但是阿弥陀佛的光明仍然在加持我们,这就好像下了倾盆大雨、甘露法雨,但是这块顽劣的石头雨水进不去,不是雨水不滋润这块石头,是石头不让雨水进去。如果是肥沃的大地那就是细雨润无声,所以从这里理解,障碍在我们这里,阿弥陀佛的光明无有障碍。虽然我们如盲人看不到日光,但日光也在当下。

  再就理解“尽十方无碍光如来”,这句话就区别大乘和小乘,从声闻教来说,他只承认三千大千世界有一尊佛,不承认十方有无量无边的诸佛。所以一个人相信,无量的诸佛在十方无量世界的刹土作教主教化众生,能相信这一点就是大乘种性。天亲菩萨在这里表达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就是依阿弥陀佛的名号功德,依名号里面的光明、般若智慧之相来赞叹,所以就称为赞叹门。尽十方无碍光如来,反映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化身,到无量的刹土去示现八相成道。

  再看“愿生安乐国”,这一句就是作愿门,就是天亲菩萨为什么要一心归命,一心归命的目的就是愿意往生到极乐世界。为什么这个世界称为安乐国,这个法义在后面观察门里面会谈到。

  第三个问题,有人问,大乘经论当中,处处都在说“众生毕竟无生如虚空”,为什么天亲菩萨还说愿往生?这里这就涉及到中论的概念——空性,大乘经典当中谈般若的空性,众生都是缘起法,既然是缘起的,当下是毕竟空的。既然是毕竟空、无所有,就是无生的,无生就无灭的,就像虚空代表它的无为一样。这大乘的从胜义谛角度是这样说的,那为什么天亲菩萨在这里还要谈愿意往生?

  回答:说众生无生如虚空,是从两个层次去理解的。第一个层次,就是我们一般的凡夫,就执著有个真实的众生,这真实的众生在三界当中有真实的生死轮回。从大乘的实相来看,这些众生所见的实众生、实生死这个事,“毕竟无所有”。都是幻相、都是梦中之事。就好像说乌龟龟毛,乌龟是没有毛的。如虚空一法不立的,这就是破那些邪知邪见。但是大乘是中道了义的,不能仅仅是谈胜义谛的空,还要谈它的缘起法的假有。这就是不坏假有、不坏假名。就是一切法,色法、心法、凡夫法、圣人法、有为法、无为法都是因缘所生的,因缘所生的诸法它当下就是不生,不生就“无所有入虚空”,这所理解这个无生,是从这两个界面就把握它的真谛的空性。天亲菩萨所愿生,不是从胜义谛谈,是从它的俗谛,俗谛就是从它的“因缘义”去谈,因缘义者不坏俗谛、不坏假名,所以谈这个生是一个假名,它真实的是无生,但是在缘起法的层面得要不坏因果,所以“假名生”。不是凡夫众生认为有真实的众生、真实的生死。那就是生即无生、无生而生的辩证关系。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问,依什么样的法义说往生?这个都是大乘的论师,不断地谈往生跟无生的关系,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这里面往生的是从事相上表达,从缘起法来解答。到底这个因缘义的往生,它内在的法义是依据什么?这里就得要辩证地谈中论的道理、中观的道理了。

  回答是:于此间假名人中。比如我们众生是一个人,不要理解有一个真实的人,我们的人的构件,物质的色、精神的受想行识,这叫五阴又叫五蕴,都是缘生法。在五蕴当中求一个“我”是了不可得的,但是它既然因缘义,缘起了这么一个人,那在名相上得要给他个指称、假名人。“人”是一个假名,本质上毕竟空、无所有。假名人在此修五念门,五念门就是礼拜、称赞、作愿、观察、回向,修五念门。五念门他就有念头,念头当中就有因果,前面这一念为后面这一念作因,它作因,有因就必然有果,所以在娑婆世界秽土假名人来修五念门的行,然后往生净土。净土也是假名人,这个不能说它一、也不能说它异,“不得决定一、不得决定异”,不一不异。中论表述不一不异、不断不常、不生不灭、不来不去,通过否定性的一种描述,让我们去把握那个空性。

  所以中论是从来不是建立一个法的,建立一个法都是不对的,所以它要用否定的方式,来谈它的那种空和有的辩证关系。为什么“不得决定一 不得决定异”?前面的念头为后面的果作了因,“前心后心 亦复如是”,不得决定一,如果说是一,比如说有相无相是一,谈有这个一,就否定了它的因果,否定了它的业缘报应,它一嘛。因和果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说它一,但是也不能说它异,也不能说它不一样,如果完全不一样的两个东西,那相续性就没有了。

  所以对这个往生的情况,假名的众生修五念门往生净土这样的事情,不能说它一也不能说它不一,就是不能说它异。如果说它异它就没有相续性,所以不一不异有时候叫相似,它不是一但是它相似,因为前念为后念作因。但是它又是不异,不异就是要承认它的相续性,相似相续这样的一个生命的法则。这个法义在《十二门论》,也是龙树菩萨作的,《十二门论》通过观有相无相这些,包括观一异相,来把握不一不异,就是不可得、空性。通过观不一不异、不断不常,来把握一切法的空性,但是空性不是断,不是豁达空、不是顽空、不是断灭空,空和有是辩证统一的。在《十二门论》里面有比较详细的解释,所以要把握昙鸾大师思想,还真的要读一读这些中论方面的书。于是这一行就这个偈子,三念门就解释圆满。这样我们就把序分的归敬序作了一个介绍。

  好,南无阿弥陀佛。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安法师       往生论注)(五明学佛网:大安法师       往生论注)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四部分 结语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三部分 修行中需要注意的十二条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二部分 略述信愿行 

 大安法师:一函遍复讲记 第一部分 背景资料的介绍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七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六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六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五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四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三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二集 

 慈法法师:往生论注讲解 第三十一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