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一个悟道的人,就是找​到了自己


   日期:2019/5/29 19:5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很多时候,你会通过各种渠道,听来很多道理。对于这些道理,你会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一种产生于大脑的虚幻印象而已,这种印象,远远不如自己亲眼所见的、亲身经历的来得深刻。

  良宽禅师自小就到外乡出家学道,修行参禅,未曾懈怠,离家几十年都没有回过家乡。

  有一天,家乡来了一位亲戚求见良宽禅师,见面以后,亲戚告诉禅师说:“您的外甥平时赌吃玩乐,不务正业,已经到了倾家荡产的边缘。家乡的父老都希望禅师能发个慈悲,回去教导您的外甥,劝他回头,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就回到暌违多年的家乡。

  外甥见到舅舅回来,十分高兴,就留禅师在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过的这个晚上,一直参禅打坐,没有睡觉。

  第二天早晨准备告别离去时,良宽禅师坐在床边穿鞋,却一直系不好草鞋的绳带,两手一直发抖,外甥见状上前帮助舅父把带子系好。

  良宽禅师这时慈祥地说:“人老了真是一点用都没有。所以年轻的时候,就要把想要做的事统统做好。”说完以后,头也不回地走了。自此以后,外甥再也不生活浪荡、花天酒地了。

  良宽禅师是一个聪明人,他没有给外甥讲述那些大道理,而是营造了一种氛围,让外甥亲眼见到,一个人,尤其是一个老人,有多无奈。让自己的外甥体会到,老人们不再有年轻人那般的精力,很多事情都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来完成了。这时候,外甥自然会从中有所体悟。轻与重,大与小,早与晚,很多时候不在于接受一方的悟性,而在于施者能否真正地放下。 不执于教,而后得教。

  人心中都有郁结,那郁结是每天所想,但总也想不透的事情。这郁结会搅扰得人心不安,做任何事都提不起精神,从而让人陷入思维的困境,并带来身体上的疲劳。这时候,就应该尝试放下。放下之后,你就会发现,原来觉得很重要的,其实并非缺它不可,以前之所以觉得重要,不过是自己迷住了双眼,没看清其本来面目罢了。

  唐顺宗有一次问佛光如满禅师说:“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既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如满禅师回答道:“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等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维,更勿生疑虑。”

  唐顺宗听了以后,不但不理解,并且不以为然地问道:“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不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差分别。”

  佛光如满禅师进一步解释道:“佛体本无为,迷情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心处,自然无法说。” 顺宗听后心中有所体悟,对佛光如满禅师更加尊重了。

  这唐顺宗,就是被迷住了眼的人了。他一直想找到佛的具体所处,却不知,佛是无所不在,又无所在的。所谓无所不在,就是一花一木中都有佛,所谓无所在,就是佛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方位,以前如此,现在如此,以后也是如此。

  一个悟道的人,是绝不会问佛在何处的,他们所思所想的是自己在何处。唐顺宗执念于佛在何处,而没想过自己在何处。因此才一直没有在佛法上有大的精进。

  佛光禅师提醒了他,让他找到了自己,放下了佛的方位。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之前认为重要的,其实无关紧要。这就是放下的作用了。

  放下之前,那担子重重压在心上,自然会感觉沉重;放下之后,心内空空无一物,自然一身轻快了。所以,不要整天盯着那些烦心事,要学会将之放下。工作中遇到不愉快的时候,及时放下;生活中遇到不快乐的时候,及时放下。这么做了之后,你会发现身体轻了,心灵静了,因为之前困扰你的东西不在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悟道       找到了自己)(五明学佛网:悟道       找到了自己)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二、现代人可以用修定的方法悟道吗 

 逸尘居士:禅定指要 一、释迦牟尼佛是从修定悟道的 

 杨云唐居士:谈悟道机要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修身与悟道 

 蔡日新居士:禅学悟道与生命实存——蔡日新先生访谈录 

 蔡日新居士:禅家悟道因缘分类释例 

 刘先和居士:心性理论是惠能悟道弘法的核心 

 陈士强教授:禅的变迁——参禅悟道话古今 

 温金柯博士:原始佛教指导悟道的方法--以《杂阿含经》所见 

 黄明尧居士:大梅法常禅师悟道因缘 

 蔡日新居士:德山悟道事略的启示 

 达照法师:悟道路上的十种歧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