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宣化上人:什么叫如来?什么是二佛、三佛?


   日期:2019/4/18 10: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宣化上人慈悲开示:

  现在讲到〈如来寿量品〉。“如来”是佛的十号之一,有的不明白佛法的人,就说:“喔!那是如来佛祖啊!”他以为这“如来佛祖”,是单单一位佛的名字;其实这“如来”,是所有佛的名字,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无论哪一位佛,都叫如来,都叫应供,都叫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都有这十个名号。

  什么叫“如来”?《金刚经》上说:“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他也无来、无去,所以叫如来。又有一个讲法,就是“乘如实之道,来成正觉”。乘,就是如如的智;来,是如如的境。以如如之智,来观如如之境;境、智都如如,也没有境,也没有智,智境合一。“道”是因,“觉”是果;这叫因圆果满,因也圆,果所以就满了,所以这叫如来。

  “如来”讲起来,意思太广泛了!就单讲“如”字和“来”字,若往详细了讲,也够讲几年。这个“如”字,和“妙”字,意思是相同的,你不如就不妙,不妙就不如;你如了才能妙,你妙才能如。所以这“如来”也就是“妙来”;妙来,就不是像我们人这么来的。我们人呢?生,也不知怎么生的;死,也不知怎么死法。如来呢?生,他也知道怎么生;入涅槃,他也预先就知道怎么样入涅槃。一般证果的圣人,就已是生死自由,来去自如,更不要说如来这么大的德行──如来是“富有万德,荡无纤尘”。

  在《华严经》上,清凉国师赞叹如来说:

  故我世尊,十身初满,正觉始成,

  乘愿行以弥纶,混虚空为体性,

  富有万德,荡无纤尘。

  湛智海之澄波,虚含万象;

  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

  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

  无违后际,畅九会于初成。

  所以我们这位佛,十种的身都圆满了。在释迦牟尼佛始成正觉的时候,他乘着在因地所发种种的大愿,愿愿成佛道、度众生;虚空是没有相貌的,没有一个边际的,佛的体性和虚空是一样,成为一体了。佛富有万德,这种万德庄严,富贵到极点了;那种清净,一点尘埃都没有。这是如来的境界。佛的这种智慧,好像大海一样;在这智海里头,好像虚空包含万象一样。佛性就好像虚空的满月,“皎性空之满月,顿落百川”,这都是赞叹如来。“不起树王,罗七处于法界”,在菩提树下不起座,却能先后在法界七个地方说九会的《华严经》。佛不违将来这后际,在最初成道的时候,畅谈于九次法会之中。所以如来的境界是说不能尽的。

  “如来”是佛的名号之一,又有“二佛”,又有“三佛”,又有本佛,又有迹佛。什么是“二佛”呢?二佛,一个是真身的佛,一个是应身的佛。真身,是真如不变,不变随缘,它是从体立名,是个体。应身,是随缘不变,不变随缘,这叫应身佛。

  再举出一个例子来说明,真身好像空中的明月,应身好像水中的月影;因为有个真正的月,所以映到水里头,现出个月。可是水中的月也没有去,那天上的月亮也没有来。所谓“千潭有水千潭月”,一千个池子里头有水,它若清净的,就能现出一千个月。虽然是一千个月,并不是月的本体到水里边来了;虽然不是月的本体来,但是水池里可有月。所谓“万里无云万里天”,一万里没有云,一万里都是青天。

  如来亦复如是,释迦牟尼佛虽然到这个世界来示生,可是他也没有生;虽然示灭,他也没有灭。为什么?因为他的本体没有动。这是“不生示生,不灭示灭”的境界,释迦牟尼佛那本体的法身──真身的佛,也没有动。所以你不要以为佛和我们众生是一样,佛到这世界上来,不是像我们这么来的;释迦牟尼佛在他母亲腹里,已经就为天龙八部、人、天而说法了。

  三佛,也叫三身如来;佛也有三身,三身也就是三佛。三佛,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过去是已成的佛,现在是方才成的佛,未来是没有成的佛。没有成的佛,现在也把他算上“佛”的数目里头,所以是三佛;三身如来,就是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千百亿万化身释迦牟尼佛。

  (一)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翻译为“遍满一切处的”。佛的法身无在、无不在──没有一个地方他不在,没有一个地方他在。那么究竟是在、是不在?也是在、也是不在,这因为他是清净的。有人说:“清净法身毗庐遮那佛,那我知道了!不干净的地方,一定会没有佛的,因为他是清净的;不清净的地方,一定会没有佛的法身了!”不是的!清净、不清净,这是在人的分别;在佛的境界上,就是不清净也变成清净,清净就更清净了。你没有听《法华经》前边那“三变土田”?那也就是把不清净的地方都变成清净了。所以这“清净法身毗庐遮那佛”,是遍满一切处。

  (二)圆满报身卢舍那佛。卢舍那佛,翻译为“净满”,也是清净的,这是圆满报身。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始成正觉的时候,就现千丈卢舍那身,为这些个法身大士、大菩萨演说《大方广佛华严经》;可是二乘人都看不见、也听不见。二乘人看见佛,就是丈六老比丘相。所谓“有眼不见卢舍那,有耳不闻圆顿教。”二乘人有眼睛可是有眼睛,他们甚至于都开了天眼,但是也看不见这个千丈卢舍那身;他们有耳朵,也听不见释迦牟尼佛说这《华严经》。

  有一次好像是果容,他就问:“二乘人都看不见这千丈卢舍那身,我们也没有开悟,连二乘的境界还不到呢!我们现在怎么就可以见着《华严经》了呢?”这一个问,是很有道理的!因为二乘人的机缘还没有成熟,所以看不见这大乘的佛法──《华严经》他们看不见、听不见。等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大约六百年,龙树菩萨把世间所有的文字都学会了,所有世间的书都看过;于是他就到龙宫去,才把这部《华严经》从龙宫又取出来的。他到龙宫,并不是坐潜水艇去的;他是以证果圣人的境界,虽然到水里头,水也不淹他,水自然就开出一条路来,就那么妙的!比用潜水艇还有保障。到龙宫里,见着《华严经》,把它记诵下来,才带到世界上来;我们现在能见着这《华严经》,这都是机缘成熟了。

  讲到这个地方,有一个人听我说龙树菩萨到龙宫去取出的《华严经》,说:“这种事情,我不相信!人不坐潜水艇可以到龙宫里去?哪有这个道理!”当然你不相信!三岁的小孩子,就不会知道十三岁大孩子那种境界;十三岁的大孩子,又不会知道二十三岁青年人的境界;二十三岁的青年人,又不会知道四十三岁壮年人的境界;四十三岁的壮年人,又不会知道八十岁老年人的境界。因为你没有这种的学识,又没有这种的智慧,当然是不相信了;不单你不相信,很多的小孩子都不相信大人所做的事情。所以在你不相信之中,我也没有法子叫你相信,就因为你太小了!

  在小孩子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是小孩子;当他长大了,“啊!是的,我那时候怎么那样好玩呢?我怎么拿着泥巴就往口里吃呢?”等他知道:已经把这个泥巴早都吃了!好像小孩子,无论见着什么,都先要吃一吃;不管是什么,也不管是干净的东西,是不干净的东西,都一样要吃。所以小孩子只知道吃,除吃之外,其他的道理知道得很少的。

  你若想知道,就要来研究佛法;你把佛法研究明白了,不要我告诉你,你不懂也会懂了。在你没有研究佛法之前,你听了,不知该信、不信。你信,对我也没有什么好处;你不信,对我也没有什么坏处。我是弘扬佛法的,你想研究佛法;大家就要用时间来共同研究。等研究明白了,也没有一个信,也没有一个不信──等你长大了,就不是小孩子那样了。那么说这话,是给谁说的呀?你若想是给你说的,就是给你说;你若没有想给谁说的,那就是给他说的,他和你没有什么关系。你不要认为:啊!我不是个小孩子了!那你就是个大人嘛!大人就不应该不明白小孩子所不明白的事情。

  (三)千百亿万化身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翻译为“能仁寂默”。化身,也叫应身,这是应身如来。以“二身”来讲,就是真身──这法身和报身合成一个,应身算一个。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化身。

  现在讲〈如来寿量品〉,如来寿量,就是如来的寿多少数量?如来的寿,这个“寿”,和那个“受”是一样的,所谓“寿者受也”。量,就是诠量;也就是来诠显出它这个数量。

  那么如来所受的寿量是多少呢?是没有数量、数不过来那么多的那个量,所以这一品叫〈如来寿量品〉,这品是第十六。

  恭录自《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 浅释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宣化上人       妙法莲华经)(五明学佛网:宣化上人       妙法莲华经)  

 吕澄居士: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讲要 

 杨惠南教授:对《妙法莲华经玄义研究》的看法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七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六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五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四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三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二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会义》摘要卷一 

 张秉全居士:《妙法莲华经》题解 

 妙境法师:妙法莲华经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记 

 方广锠教授:敦煌遗书中的《妙法莲华经》及有关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