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学佛最易犯的一个错误 你有吗?


   日期:2019/3/16 11:2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现在太多学佛的人,犯了一个严重的错误。包括年轻的比丘和比丘尼,只研读课本、经书和思想。结果他们除了学会少许的知识,和拿到文凭以外,一无所获。

  过去,新剃度的人刚一踏进寺院,就立刻被安排到茶园里,学习全神贯注地拔草、浇水和种菜。目的是为了提醒他们在穿衣、洗手、过河、担水、早晨起来穿鞋、干活的过程中,能够始终如一地练习觉照。只是到后来,他们才开始研读经论、参加集体讨论,和私下同禅师交往,即便是这个时候,学术研究,仍然是和修行活动同时并进的。

  我们过着非常忙碌的生活。即使我们不像以往人们那样,不得不干很多的体力活儿,我们看起来似乎仍没有足够的时间属於自己。人们常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吃和呼吸,我理解他们。在我看来,这是真的。关於这一点,我们能做些什么呢?我们能用双手抓住时间,让它慢下来吗?

  首先,让我们把觉照之火把点燃,然后再学习如何在觉照中喝茶、吃饭、洗碗、行走、工作和坐卧等。

  我们没有必要被环境拖着走。通过觉照,我们日常的每一个动作具有了一种新的意义,我们发现,生命是一种奇迹,宇宙是一种奇迹,我们自身也是一种奇迹。

  当我们被烦恼和绝望侵袭的时候,我们可以反问自己:「我刚才做什么来着?我是不是在浪费我的生命?」这些问题会立刻把我们的意识重新点燃起来,让我们重新注意我们的呼吸。

  微笑将自然地流露於我们的唇间,我们工作中地每一秒钟将变得生机勃勃起来。

  有一位政治学教授,问我打坐的时候想些什么。我告诉他:「我什么也没有想。」我说我只专注於事物的生灭来去。他似乎有些怀疑,但是我说的是实话。

  禅者不是思想家。禅者不需要做脑力劳动,相反,禅者要让心灵休息下来。梵文中的菩提(buddh),意思就是觉醒。一个觉醒的人就被称作佛。

  佛就是永远觉醒的人。

  我们偶尔也清醒,所以我们是「不时佛」。

  实相佛法修行的要点是:时时保持正念。

  正念,是要我们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要知道当下有什么,发生什么,那么我们就会在当下欣赏到月圆、蓝天、柏树的美妙。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容易流失在妄念中,会为未来忧虑,被贪、嗔、痴迷惑,认识不到当下的美妙。

  试着想一下,如果有三十个人观赏美丽的落日,究竟会有多少人,能真正欣赏到这其中的美妙呢?

  如果你只是站在那儿,让念头流失在忧郁、嗔恨中,就不能欣赏到日落之美。要享受美妙的日落,必须切断念头的过去与未来,让念头融入当下。

  有一天,佛陀在他的弟子面前手拈一朵花,他的弟子非常想知道佛陀的本意,他们的念头就流失到妄想当中去了,却无法体会佛陀的本意。

  但是有一个人,他当时没有拼命去想,因此他明白了,佛陀手中的一朵花的深意,他就是大迦叶尊者。

  因此当有人,手里拿一样东西让你看时,表明他想让你看。如果你能够不让念头流失在过去、未来中,那么你就会欣赏到,他要你看的东西;否则,你就不会欣赏到任何美妙。

  正念:就是打掉妄念,让心在当下。佛说:「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生命就在呼吸之间。」以正念来修行,即以正念来体会生活的当下,将正念融入生活。

  曾有一个小沙弥,不想以正念来观照事物和自己,而他却想真理是什么,开悟是什么。他不想去观照自己及周围的事物。

  当他饮茶时,他不去想他正在饮茶,而是想其他的东西或者事物。当他看到月圆时,也不去深入体会,不去观想,因为在他的脑海中充满着妄念。

  所以他和同修一起修行时,他没有办法以正念修行。

  

  他想开悟,但他的方式是经由思考、概念、语言、文字这些名相来琢磨,所以他根本是时时在错过,而没有办法去接触事物的本来面目。

  小沙弥陷入了涅槃、佛性、轮回等概念的寻求中,思维这些问题。

  要了解佛是什么,真理是什么,就不要去执着于概念、思维、观念。

  因为真正的涅槃、开悟的本质,不是以观念思维所能得到的。

  很多学佛法的人喜欢观念、概念这些名相,而不喜欢亲身去体验,去修证,因而无法真正深入观照自身及事物的本相。

  真正的本相是——美好的黄昏、落日,共修的朋友,美妙的柏树。

  真理即佛陀手中的那朵花,那就是佛陀要告诉弟子的全部真意。

  在我们修行的道场,与一般人的生活一样,有扫地、吃饭种种事情,不同处是以正念来做。

  吃饭时以正念来吃、来体验,要体会涅槃、佛性,并不是非要到禅堂,才能实际体会,其实,在生活中,处处都可以体会。

  

  -02-

  江湖上,总有关于佛教的各种传言

  你信过几条?

  最宝贵的权益,是真理

  最致命的假货,是邪说

  打假1

  佛教是迷信

  迷信是对一个事物盲目、迷惘的信心。在这个时代,存在迷信的现象不足为怪。

  按照佛教的观点,迷信源于无明,也就是不具备智慧。

  而缺乏智慧者,不必说一般世间人,即便在科学工作者中也不乏其人,比如不懂科学的真实内涵,却一味崇信科学,这就是一种迷信状态。

  西方的一些名人,像尼采和弗洛伊德,都承认自己早年迷信过。他们所谓的“迷信”并非指信仰宗教,而是在人生观上有过迷失。

  当然,也有人对宗教盲目相信,但这只是个别人的状态,不能代表整个宗教就成了迷信。

  像中国的三大主流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大家如果去认真了解,就会知道它们并非迷信,只不过后来的信众对教义没有真正理解,或者理解有所偏差,就会出现一些属于迷信的民间行为。

  归根结底,是否迷信跟人的智慧密切相关,如果智慧没有达到一定高度,行为就很可能带有迷信成分。

  所以,即便在信仰科学的时代,迷信现象也在所难免,而且不仅普通人群中有,高层次的人群中也存在。

  打假2

  佛法是消极避世

  提到佛教的无常观,有些人觉得是一种消极,是没有勇气面对现实。这其实是一些电影、电视里的不良信息给人留下的错误印象。

  说实在的,假如一个佛教徒,对生老病死这些人生中最大的事,比如无法医治的疾病、无法挽救的死亡等,都有面对的勇气,那对其他生活问题会怎样?我想,没有他面对不了的。

  生活中的感情、财富、地位都是不稳定的,不论现在看上去有多快乐,无常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并带来很多痛苦。

  而刻意压制、逃避,对我们没有丝毫的帮助。

  谁都无法真正逃离痛苦。但是,如果经常思考生活的本质,我们的心会逐渐堪能,从而不再受到严重的伤害。

  其实,痛苦是一个很好的老师,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为我们带来宝贵的学习机会,增强我们的心力。

  修行人也会遇到痛苦,但修行人不会把痛苦执为实有,反而将它转为道用,即便面对亲人去世,也不会像普通人一样脆弱不堪。

  打假3

  出家是万念俱灰,遁入空门

  有些人受电影、电视的影响,生活中发生变故,或者跟家人吵架,就哭喊着要出家,好像万念俱灰、走投无路的时候,就要到寺院里去。

  其实,内心正在忧愁痛苦中的人,佛教是不开许出家的。

  要观察至少四个月或者四年,等忧愁完全平复后,如果还矢志出家,才能得到开许,进入僧团。这方面有严格的规定。

  何况,世间人对佛教的教义、传统还有各种歪曲和误解。

  比如,认为和尚一定要住在深山老林,与世隔绝,不能出现在城市。

  虽然有些出家人的确选择终身住山、闭关修行,但在很多佛经中,也劝导出家人前往城市,为有缘众生说法施教。

  还有人对佛经望文生义,提出种种质疑:“佛教不是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吗?佛教不是讲看破一切吗?你为什么还要吃饭、修行呢?”像这些,都是没有正确理解佛教教义所致。

  佛法广博而深奥,并非一两句话就能代表全部,也并非依文解义就能够通达其中义理。

 

  打假4

  出家人是寡情绝义

  一位知识分子说,因为《白蛇传》,他耽误了学习真理二十年。

  因为这部电影让他觉得法海是一个很残忍的人,不讲情义、不懂恩爱,而所谓的慈悲,也是在破坏家庭,所以对佛教自然有一种非常负面的看法。但经过长期研究之后他才明白,原来历史上的法海禅师并不是这样的角色,过的也并非这样的人生。原来有些电视、电影,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信息和能量。

  藏地著名学者根登群佩说过:“佛教的特点,不是处处发动战争,用武力征服整个世界。而是以连蚂蚁都不杀害的行为,感动了整个世界。”这种博爱,无论是谁都会叹服。

  一般的慈爱,仅限于人类或者有限的动物。

  而最高的慈爱——出世间的大悲心,不管对什么众生,人类也好、动物也好,只要他有苦乐的感受,都要去帮助。不仅范围是无限的,时间也是无限的,并不是今天帮了,明天就不帮。这样的爱可以称之为大爱。

  世间的爱是:你爱我,我也爱你;你不爱我,我会恨你。它有条件。

  而出世间的爱是:你爱我,我也爱你;你不爱我,我照样爱你。这对一般人来说,很难做到。


  打假5

  学佛的人又苦又穷

  有人觉得佛教主张苦行、克制欲望,这跟现代社会的主流思想是冲突的。但实际上,佛教并没有要求人人都去苦行。

  这个时代,物质的发展日新月异,佛教对此也非常赞叹。但在佛教的某些教义中,为了克制过度膨胀的欲望,仍然会教导人们修持苦行。就像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些父母不给他买名牌衣服、高档手机等奢侈品,而要他刻苦学习,这样长大后才有出息;同样,在佛教的《毗奈耶经》等小乘经典中,为了克制重大的贪欲,而提倡知足少欲、勤俭节约,乃至行持头陀行,这也是引导弟子修行的一种方便。

  但是到了佛教的中层教法——大乘佛教中,更加倡导利益众生。

  作为心怀利他的大乘菩萨,如果没有对财物的贪心,即使坐拥金山银山也是允许的。

  所以,佛教有不同层次,就像心理学有种种分支一样,不能把佛教的教义狭隘化。

  打假6

  安忍是懦弱、好欺负

  很多人担心,现实生活中,当别人对自己无端加害时,如果按照佛教的方法修持安忍,会被身边人看成胆小怕事、懦弱无能,甚至对佛教徒或佛教也产生邪见。

  遇到这种情况,别人不理解,非要以牙还牙,这也是他的自由。

  但实际上,不管从历史上看,还是回顾各自的人生,你会发现报复、对抗不一定能换来真理。

  如果能安忍,今生的很多机遇会纷至沓来;

  如果不安忍,一定要报复,或许报复之后,你会更加懦弱。

  所以佛教不认为非要通过争斗才能赢得胜利。

  胜利有两种,一种是以毒攻毒,而另一种,是用顺应真理的方式去战胜。对此,我们要用智慧来选择。

  虽然很多人的价值观都是:“别人害你,你就要害他。”大家从小也被灌输过这样的思想,或者被教育说:“不能总是帮助别人,否则会变得软弱可欺。”

  于是都喜欢强势,而所谓的“强势”就是:“我要胜过一切。”

  但到底是不是这样?你需要观察。


  打假7

  戒律是对自由的束缚

  对于佛教的“五戒”,初学者也经常疑惑,这会不会限制了自己的幸福?但其实,五戒并不是一种束缚,而是两千五百多年前,人类比较高的一种道德规范。即使对现在的人类,不管东方还是西方,我觉得也很需要。

  五戒里,首先不能杀人。这是每个国家都禁止的。然后是不能偷盗。偷东西的话,在哪个国家都要承担法律责任。还有不能邪YIN。这种家庭观念,对每个在家人来讲,也是很重要的,如果违反了,家庭关系会不正常。

  再有不能打妄语。打妄语就是现在说的骗人,我们不能说谎、欺骗。最后是不能喝酒。这对自己的精神和身体健康有害,对工作和生活也有影响。

  这五种戒,虽然不是世间的说法,但实质上,很多人都会遵守。

  五戒一个都不守的人,在世间生活一定会有麻烦。所以我不觉得这是对幸福、自由的一种损害,在全世界任何国家,通过它,人们的见解和行为,会越来越高尚。就像一个学校有学校的制度,一个国家有国家的法律,一个民族有民族的规范,五戒也是全人类共通的道德底线。

  

  打假8

  因果轮回不存在,因为看不到

  要证明某个事物存在,有几种方式:

  一、现量。

  对于比较明显的事物,我们的眼识等五根识,在无错乱的情况下可以直接感知,比如,眼见色法、耳听声音、舌尝味道,以此就可以确定色法等存在。这种证明方法非常简单、直接。

  二、比量。

  对于比较隐蔽的事物,可以依靠逻辑推理来证实。

  比量和现代逻辑学中的三段论极为相似:三段论是依靠大前提、小前提引出结论,或者通过已知的理由推测未知的法,而比量也是运用能立根据推出所立的结论。

  打个比方,假如我没有去过美国,那么通过询问去过的人,依靠对方的可靠语言来推知美国的存在,这就是运用了比量。

  很多人觉得“凡是看不到的,肯定不存在”。

  如果明白比量的道理,就知道这种观点并不合理,有些事物虽然没有亲眼见到,但是运用比量可以证实,那么也可以确定它们真的存在。

  三、教量。

  对于非常隐蔽的事物,比如光波、原子、夸克等等,可以依靠专业人士的语言来证实。

  对世间的一些专业领域,非专业人员知之甚少,专业人员则了如指掌;同样,六道轮回极为隐蔽,超越一般人的认知范畴,但是佛陀悉知悉见,因此可以依靠佛陀的教言来证实其存在。

  一个人要把量子力学研究透彻,可能要花上很多年。

  而六道轮回与业因果的道理看似简单,真要生起坚实的信心,也要下一番功夫——至少十到二十年中不断学习相关教理,才能真正明白。

  打假9

  念经、持戒都放下,不要执著

  总有人说:“佛教不是放下一切吗,为什么还要行持善法、拼命修行?太执著了!”

  我先问一个问题。比如你想过河,需要一条船,但到了河对岸,肯定要丢下这条船才能上岸。你说这条船,到底要还是不要?

  其实,等你修行圆满、达到最高境界的时候,的确一切执著都要放下,就像上岸后不再需要船一样。

  但没到岸之前,你还是要借这条名叫“努力”的船,划过去。

  这么问的人,是把放下的时间搞错了。

  如果一开始就放下船,怎么过河?如果中途放下船,在江心就更危险了。

  所以,佛教并没有说,什么时候都要放下。

  就连佛陀自己,在没成佛之前那么长的时间里,也是行善断恶、积累资粮,从来没有放下过。直到最后成佛了,才放下一切执著。

  打假10

  学佛是烧香、拜佛、开法会

  我去美国、德国的一些学校时发现,那里很多教授学习佛法的精神,令我这个出家多年的人都十分钦佩——他们付出了非常多的时间、精力、财力、物力,甚至把家中的重要之事暂时搁置,而到其他地方参学,在参学过程中还学会了当地的语言。

  凭借着精进、严谨、科学的态度,他们对于因明、中观等甚深道理都非常通晓。

  与这些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个别佛教徒的学佛却沦于形式——开法会时就背着包、拿着转经轮赶过去,平时既不看书,也不修行,虽然已经皈依一二十年了,但对于三宝的含义,还是懵懵懂懂。

  这种“形式化学佛”的现象需要断绝,否则,佛教会被毁坏——不是唯物论者,不是其他宗教徒,而是一些盲目无知的佛教徒会葬送佛教的前途,因为这些人不具备高尚的人格,不了知佛教的道理,由此会使其他人认为佛教是一种迷信。

  曾经,“迷信”是一个非常泛滥的词。而如果人们不爱学习,迷信在这个时代将依然存在。

  -03-

  罪恶莫过嗔,难行莫胜忍,

  故应以众理,努力修安忍。

  所有的罪恶当中,没有一个像嗔恨心那么可怕的;

  所有的苦行当中,没有一个安忍那样难行的。

  因而作为大乘行者,我们一定要要依靠众多道理,千方百计努力修持安忍的法门。

  众生相续中经常产生五毒烦恼,但在所有的烦恼当中,嗔恨心的损害最严重,它不仅能让我们今生中身心非常痛苦、来世感受恶趣的苦果,还能将以前的善根摧毁殆尽。

  其他的烦恼有没有这种力量呢?的确是没有的。

  就拿贪心来说,如果你对某人生起猛烈的贪心,戒律虽然可能不保,堕入恶趣的苦果也无法避免,但千百万劫所造的善根是不会摧毁的。

  同样,邪见也是相当可怕的烦恼,能将自己的戒律破坏或者善根中断,但它不可能摧毁以前的善根。其他的嫉妒、傲慢、愚痴等烦恼,更不具备这种功能了。

  因此,小乘中经常讲:“生一百个贪心,也不如生一个嗔恨心厉害。”

  为什么嗔恨心这样厉害呢?

  因为它跟大乘的大悲心直接相违,我们相续中若有了嗔恨心,就不可能用大慈大悲来度化众生。

  大乘佛法的主要目标,就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可是有了嗔恨心的话,不但不愿意利益众生,反而想害众生,或者用各种方式来损恼众生,此举与大乘教义完全相违,因此在所有的烦恼中,再也没有比嗔恨心更重的了。

  以前我们曾讲过,龙猛菩萨在《大智度论》中说,诸罪恶中,杀生最严重,这是从众生生命的角度来讲的。

  但若从摧毁善根的危害性而言,无有超过嗔恨心的了。

  有了嗔恨心以后,不但要害众生,还会杀害众生,并摧毁自相续的一切善根。

  汉传佛教的智者大师等高僧大德,对摧毁嗔恨心的教言窍诀非常重视,《佛遗教经》等大乘经典中,也对嗔恨心的过失有过描述。

  所以,一切罪恶当中,嗔恨心最可怕。

  “难行莫胜忍”,世上有各种各样的苦行,如外道依靠五火、绝食等无意义苦行,佛教中守八关斋戒以及为了修法的苦行,但是比较而言,这些苦行都不是特别痛苦。

  一个人为了获得成就,在修法过程中没吃没穿,过一些艰难贫困的生活,并不是特别困难。

  最困难的是什么?

  就是当我们遇到无法安忍的对境,比如有人无缘无故对你毁谤、加害、羞辱,或通过各种方式来危害你,那个时候修安忍是最困难的。

  

  此外,还有一种安忍是,如果你的根基不成熟,遇到甚深法门时,由于自己很难以接受,也会产生各种邪见。

  所以说,一切的苦行当中,修安忍是最困难的。

  了知了这些以后,我们要学会不为嗔恨心所染污,遇到容易生嗔恨心的对境时,要尽量地学会修安忍。否则,果报是非常厉害的!

  若心执灼嗔,意即不寂静,

  喜乐亦难生,烦躁不成眠。

  如果怀有炽燃的嗔恨心,那么就会心烦意乱,不可能处于平静的心态中,这样一来,想获得安乐也非常困难,以致于烦躁不安,夜不成眠。

  这一点,许多修行人应该深有同感吧。

  假如心里燃烧着嗔恨的火焰,就像身处火坑中一样,一刹那的快乐也是没有的。

  按照《俱舍论》的观点,一个人若产生嗔恨心,他的意识不会有欢喜心(喜),他的根识不会有快乐(乐),也就是说,心态完全处于痛苦当中。

  包括他的面目也显得极为丑陋,整个人的情绪处于狂乱状态,经常对外境表现出不满。

  有些人如果跟别人吵架,心里产生嗔恨,当天就饭也不想吃,事情也不想做,说话也是特别冲。别人若给他打电话,他也是无缘无故就“啪”——,把电话给挂了,我们就知道今天可能有谁得罪他了。

  这种人不仅白天不快乐,晚上睡觉也是不安心,即使睡在珍宝的床垫上,也是一直滚来滚去、辗转难眠,非常痛苦。

  有些道友在辩论、讨论的过程中,也不应该互相生嗔恨心,不然,若在那种心态中死去,果报是相当可怕的。

  

  《极乐愿文大疏》中说:以前在佛陀时代,有两位比丘为了佛法的法义而展开辩论,最后双方恶语相讥,互不相让。

  年青比丘对年老比丘说了许多粗言恶语,以致年老比丘怀恨在心,气愤地回到自己的住处,闭门不出,最终死在那间房屋里,并转生为一条毒蛇。

  佛陀知道情况后,先派阿难去告诉它:“你曾于佛陀教法中出家,本可获得解脱,但如今因生嗔心而转为毒蛇,你应向所嗔的这位比丘道歉。如果还继续嗔恨,将堕入地狱之中。”

  但是毒蛇不肯出来。佛陀又命目犍连尊者去,同样转述了佛陀的话。然而,那条毒蛇还是不愿出来忏悔。

  后来佛陀亲自带眷属来到毒蛇处,对它进行了严厉的呵斥,讲述了嗔恨心的许多过患。闻后,毒蛇生起真实的后悔心,和年青比丘互相作忏悔后,在欢喜心和信心中死去,死后转生到三十三天。

  像他那样戒律清净、精通三藏的比丘,尚且由于嗔心而转生为毒蛇,我们这些毫无功德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平时道友之间不要随便以恶口相骂,即使自己的有些观点别人不采纳,也用不着特别生气。

  最近我听说有些道友在讨论时,经常有吵架的现象,辩论的过程中也经常说些不太愉快、不牵涉法义的话语,这是非常不合理的。

  辩论有辩论的一种技巧,没有必要说些乱七八糟的语言来刺伤别人,这是一种愚者的相,而且果报也非常可怕。

  如果不管是白天晚上,心态始终处于一种嗔恨的状态中,据医学实验证明,这种人很容易患高血压、心脏病、精神分裂症等诸多疾病。因此,自己的心态保持快乐平衡,这是非常重要的!

  

  -04-

  我发现有些弟子很有意思,每天念经修行都是在忏悔。

  忏悔固然重要,但是它就像你在种庄稼时先要开荒除草一样,为的是收拾出一块可以种庄稼的地,之后再播种,还要灌溉,才能收获。

  可是我看到很多的佛弟子,只知道忏悔自己累世的业力,却不知道或者不敢发大愿,也不去做功德!

  跟别人说起自己是佛教徒都不好意思,更别说引领更多的人修行了!

  其实让别人皈依种下成佛的种子,是最大的布施,也能累积你的福慧资粮!

  修行人为什么要忏悔?在世俗中犯错,轻则认错检讨就可以,重则触犯法律被判刑坐牢。

  而有些行为不但触犯世间法律,同时也犯了佛法中的戒律,因此不但要受国家法律的制裁,还会受因果定律的制裁。

  

  有的只犯了佛法修行上的戒律,虽然和世间法律无关,但如果不忏悔,会对自己的修行慧命、生死轮回和究竟解脱有绝对的影响。

  所以,一个真正的佛教徒,要比没有学佛的人更加注意自己身口意的清净,才能走上修持成就的道路。

  如果一开始就忽略了自己身边,正处于苦难中的人,而看似很伟大地讲一个广阔的菩提心,从遥远的广大众生做起,那是不恰当的,也是很不切实际的!

  所以说,懂得感恩的人,要修行就比较容易。

  否则,无论念了多少遍《父母恩重难报经》,或修了多少遍《大圆满前行》,做了多少忏悔和回向,如果没有从心里真正感受到这些恩德,那一切修行就只是限于外相而已,是没有办法产生真实效益的。

  为什么很多人有了正确的信仰后,各方面自然就改善了?

  因为乐观了,做任何事情都积极向上,别人也愿意伸出手帮一把。

  因为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就会舍弃一些走偏的朋友,放弃那些不良的地方,不去接触,就会避免很多不好的事。

  正能量对我们而言,太重要了!

  当一个人不断累积福报,忏悔罪业,祸患自然会远离,好事自然常能遇到。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一行禅师       学佛误区)(五明学佛网:一行禅师       学佛误区)  

 黄明尧居士:一行禅师与正念禅——《一行禅师文集》感言 

 游祥洲教授:一行禅师的正念禅——序《步步安乐行》中文版 

 一行禅师:治愈愤怒这两个字是最好的良药 

 一行禅师:学佛人犯的一个严重错误 

 一行禅师:不要让自己迷失于未来珍惜现在把握当下 

 一行禅师对五戒的重新解释 

 一行禅师:当你生气时试试这个方法简单却有效 

 一行禅师:手机只是一种工具别让它成为你的全部 

 一行禅师:高科技时代如何过上简单而又平静的生活? 

 一行禅师:怒火该如何熄灭?佛陀早已把方法传授​ 

 一行禅师:针对现代生活解释五戒 

 一行禅师:当你的心念佛陀的时候,佛陀与你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