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千年前佛陀为什么要出家


   日期:2019/3/14 14:1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3月14日,农历二月初八,恭逢本师释迦牟尼佛出家纪念日。

  作为佛陀弟子,了解佛陀出家的经过和出世的本怀,能够帮助我们深入思考学佛的意义。不论我们是以什么身份学佛,都要认识到:学佛对人生意味着什么?真理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如果不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只是根据自我感觉或受他人影响而信佛,就很可能把信佛和拜神等同起来,把学佛和爱好等同起来,成为一种肤浅甚至盲目的信仰。

  佛陀出家前是净饭国的太子,名乔达摩?悉达多。自出生以来,就在王宫过着奢华安逸的生活。但这种享乐并未使太子沉溺其中。

  一次,当他出游迦毗罗城时,在东门看到一位气息奄奄的老翁,乃知老苦的可怜;在南门看到一位百病缠身的病人,乃知病苦的可厌;在西门看到一位被亲友围绕哭泣的死者,乃知死苦的可悲。当生命以这样的方式呈现时,让久居深宫、不知人间疾苦的太子受到极大震撼。

  当悉达多太子面对老、病、死的显现时,又是怎样的呢?他没有沉溺于悲伤,也没有选择回避,而是对青春、健康和荣华富贵产生极大的虚幻感。悉达多太子看到,每个人都受制于老病死,我们拥有的一切,包括在世间的一切努力,同样受制于老病死。既然如此,就应该去追求不生、不老、不病、不死、无忧、无恼的解脱之道。否则的话,哪怕眼前拥有再多,也是转瞬即逝、朝不保夕的,又有什么意义呢?经过这番抉择,他生起了坚定的求道之心。

  为什么悉达多太子决定出家而不是在家修行呢?因为他看到,世俗生活充满羁绊,违缘重重,不容易专心修道。所以,真正想要解脱生死,通达涅槃,出家无疑是最好的方式。

  这就是佛陀出家的缘起。他的选择,对所有希望探索生命真谛的人都具有启迪作用。因为老病死是每个人无法避免的,也是我们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遗憾的是,多数人却宁愿对此视而不见,就像鸵鸟把头埋入沙子那样,用一个安全的假象,让自己甘于现状。殊不知,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坐以待毙。

  作为佛陀的弟子,我们不仅是他的信仰者,还是他的学习者,追随者。

  对于出家众来说,我们要时时提醒自己:出家的目的是什么?前进的方向在哪里?否则的话,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出家当做一种生活方式,忘却出家的本怀,僧人的使命。这样的话,不过是出一家而入一家,是从个人的小家进入寺院的大家庭,进而把对家庭的执著转向对寺院的执著。虽然执著对象变了,但执著本身没变。可以说,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出家。

  对于在家众来说,我们也要时时提醒自己:学佛的发心是什么?最终的目标在哪里?否则的话,往往会把学佛当做生活中的一项内容,甚至是一种点缀。尤其在学佛逐渐成为时尚的今天,不少人把它当做提高生活品位的标签之一,就像品茶焚香那样,可以把玩,可以炫耀。但我们要知道,如果不能将生命重心从自我转向三宝,不能对佛法僧产生信赖感和归宿感,不能全身心地和法相应,自然会和自我相应,和烦恼相应。所谓的学佛,就会流于形式,渐行渐远。

  《法华经》说:“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究竟是什么大事?经中,佛陀接着回答了这个问题:“舍利弗!云何名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也就是说,诸佛就是为了令众生行佛所行,证佛所证,才出世说法,广度群迷。

  佛陀在菩提树下证道时发现,每个众生都具有觉悟潜质,具有和佛陀无二无别的智慧德相。正因为这样,佛陀才苦口婆心地说法四十五年,谈经三百余会,以八万四千法门接引众生,引导他们依法修行,开启生命宝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陀       释迦牟尼佛​)(五明学佛网:佛陀       释迦牟尼佛​)  

 其它:佛陀说无常(张家提) 

 其它:佛陀——觉者(于晓非) 

 李志夫教授:泛论佛陀及中论缘起理事观与逻辑理事观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佛陀观 

 净界法师:佛陀的愿力对每一个人的加持,肯定是完全不一样 

 徐文明教授:玄高从学佛陀跋陀罗的一桩公案 

 洪修平教授:佛陀本怀与中国佛教的特点 

 杨曾文教授:泰国的当代佛教思想家佛陀达沙比丘 

 楞严悲华法师:佛陀的真爱 

 许智铭居士: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 

 许智铭居士:谈佛陀与摩诃迦叶的法谊 

 菩提法师:佛陀——永恒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