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为何佛陀默然不答


   日期:2019/2/1 15:5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No.1

  某日外出遛弯,偶遇一小伙儿,小伙儿精神很好,走起路来像小伙儿。见我过来,便堆着笑脸迎上来,手里的扇子一边扇一边说:“师父,我有一个问题不知道可不可以询问你?”看小伙精神正常、身体各项指标正常,我一拱手:“惭愧,不敢不敢!您有何问题?”然后小伙眼睛一亮,撒开嘴开始问,一连问了好几个问题。

  听完之后,窃以为自己做了较为满意的回答,小伙似乎并没有满意,甚至根本就没打算满意,开始反问,开始质疑,开始用自己的毕生所学去反驳,巴拉巴拉。当然,我一看势头,也立马暗运一下内力,调用毕生所学去回应。你来我往,天昏地暗。到最后,我出门遛弯,腿没得到锻炼,嘴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最终小伙以一句:“果然不出我所料,你们还是不行”,结束了所有的对话,怎么就不出你所料了?怎么就不行了?光头一脸茫然。

  回去后我痛定思痛,终于发现问题不是出在我说的不够好,不够天花乱坠,而是当我选择开口的那一瞬间,就错了。从一开始我就应该闭嘴,保持沉默,因为小伙并不是来请教问题的,也不是来探讨的,其实就是来找茬,拿我这个光头开涮的。

  苍天!你根本无法让一个不打算听你讲话的人明白你说的是什么,因为人家压根就不打算要听你说话,要跟你讲论辩,更没打算跟你讨教什么学什么,只是想单纯的跟你……撕逼。如此单纯的动机,你还天真的以为对方要趋向无上正等正觉!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imes native!!!

  No.2

  相信诸位在生活中大约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虽然上面的故事演绎和编造的成分不少),当别人问我们关于佛法以及相关的问题,我们该持有什么样的态度呢?下面咱们就来聊聊。

  《法苑珠林》卷第24载:“《十诵律》云:有五种人,问法皆不应为说,一试问,二无疑问,三不为悔所犯故问,四不受语故问,五诘难故问。”经典中说,当你遇到有人抱着这五种态度中的任何一种态度向你问法的时候,你根本不需要说话,如果你觉得这样不礼貌,那你可以用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他,用甜美的笑容温暖着他。为什么对这些情况保持沉默呢?因为求法若不是以恭敬心和虔诚心,就算给对方说再多也不会有太多意义。

  假如对方只是试探的问问,没有学习的心,或者他本身就没有这样的问题,只是想听听你是怎么说的,那这样的回答只是徒增谈资而已,于己于人都发挥不了实际的利益。甚至有的人是为了驳倒你,才来听你的观点和认识,抱有这样的心态,更没有必要对他做回应了,因为别人就是想干掉你,你越优秀,回答的越好,就越会急着干掉你,反正就是想干掉你。

  相似的案例也出现在儒家的经典里,《孟子》有言:“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这意思就是说对那些倚仗着自己的权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贤能来发问,倚仗着自己年长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有功劳来发问,倚仗着自己是老交情来发问,孟子都一概不理。因为他们并不是真心实意来求学的,也没有一个求学者该有的态度,所以面对他们就是笑而不语。

  No.3

  除此之外,就算问法者是出于谦逊求学的的态度,但是问的问题“有毛病”,也应当不予回答。《杂阿含经》卷第34载,一个叫欝(yù)低迦的外道来问佛:“世界是有边的?还是无边的?还是有边无边的?还是非有边非无边的?”对于这样的问题,佛陀的态度是“默然不答”,外道不死心,二次,三次的继续问,佛陀老人家的态度很是坚决,“佛亦第二、第三默然不答”。佛陀对待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不回答呢?接下来经中就用了一个譬喻进行说明:

  「譬如国王,有边境城,四周坚固,巷陌平正,唯有一门。立守门者聪明黠慧,善能筹量,外有人来,应入者听入,不应入者不听。周匝遶城,求第二门,都不可得,都无猫狸出入之处,况第二门?彼守门者都不觉悟入者、出者,然彼士夫知一切人唯从此门若出若入,更无余处。如是,世尊虽不用心觉悟众生,一切世间从此道出,及以少分,然知众生正尽苦,究竟苦边者,一切皆悉从此道出。」

  这段譬喻的意思简单概括就是我们学习佛法就像一个在城外的人一样,学佛就想要断苦证道,城外的人就想要进城内,证道就需要遵循佛陀所教授的法道,如四谛、十二因缘、八正道等法随法行,因此为正道,可趋涅槃。而进城的人看到一座城,知道只有一扇进城的门,他只要找到这扇门然后进入就行了,其他的事情,比如城外栽了几棵歪脖子树,树上有几个鸟窝,鸟窝里有几枚鸟蛋等等问题,对进入这座城没有任何帮助,只会浪费时间分散精力。所以一个进城的人,不以进城为目的而做的其他行动就是耍流氓;一个修行人,不以解脱为目的的修学就是耍流氓。

  No.4

  在《箭喻经》中把那些看似很重要实则不重要的问题总结起来列了十四条。

  分别是:

  1、世界是恒常的吗?(世有常)

  2、世界不会恒常吗?(世无常)

  3、世界恒常而又不恒常吗?(世非有常非无常)

  4、世界非恒常非非恒常吗?(世非有常非无常)

  5、世界是有边际吗?(世有边)

  6、世界是无边际吗?(世无边)

  7、世界是有边际而有无边际的吗?(世有边无边)

  8、世界是非有边际非无边际的吗?(世非有边非无边)

  9、生命就是五蕴的身体吗?(命即身)

  10、生命与五蕴的身体并非同一的吗?(命异身)

  11、佛死后还存在吗?(如来死后有)

  12、佛死后不存在吗?(如来死后无)

  13、佛死后存在而又不存在的吗?(如来死后亦有亦无)

  14、佛死后非存在非不存在的吗?(如来死后非有非无)

  对于这类问题,佛陀都不予回答。佛陀同样用譬喻来说明为什么对这些问题都不予回答,譬喻如下:

  如果一个人中了毒箭,当医生想帮他拔下来的时候

  他说:“同志且慢,我要先查一查射箭的那人姓谁名谁,睡觉打呼噜不”。

  或者说:“同志且慢,我要查清楚射箭的人是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是左撇子不”。

  又或者说:“同志且慢,我要先查清楚做这个箭的人是谁,他高否,帅否,有六块腹肌否”。

  又或者说:“同志且慢,我要查清楚射箭的人是本村,还是外村的,还是跑江湖没有固定住所的”。

  又或者说:“同志且慢,我要查清楚这个箭头是啥做的,箭尾是啥做的,箭杆是啥做的”。

  又或者说:“同志且慢,我要……”(演绎成分太离谱,建议诸位去读原典)

  别说等他把这些事儿弄清楚了,就是等这人叨逼叨说完这一大通,估计已经口吐白沫,一命呜呼哀哉了。稍微有一点点儿脑子的人都知道,中了毒箭,第一件事就是要拔箭啊,至于刮不刮骨,疗不疗毒还得根据个人情况,这是后话。无论怎样,绝对不会有人先去研究关于这箭的祖宗十八代以及相关的一切,想想都觉得扯啊。

  No.5

  在《杂阿含经》卷第16中也有对热衷于世间论说的驳斥,文载:

  一时,佛住王舍城迦兰陀竹园。时,有众多比丘集于食堂,思惟世间而思惟。

  尔时,世尊知诸比丘心之所念,往诣食堂,敷座而坐,告诸比丘:「汝等比丘慎莫思惟世间思惟。所以者何?世间思惟非义饶益,非法饶益,非梵行饶益,非智、非觉,不顺涅盘。

  汝等当正思惟:『此苦圣谛、此苦集圣谛、此苦灭圣谛、此苦灭道迹圣谛。』所以者何?如此思惟则义饶益、法饶益、梵行饶益,正智、正觉、正向涅盘。

  作为一个修行人,目的就是为了解脱,而这些很“哲学”,很高大上的问题,虽然研究起来感觉很带劲,又似乎很重要,但是跟解脱并木有什么关系,并且这些问题,本来就如同像问一个瞎子看到的花是什么颜色的,瞎子根本就看不见,何谈那个看不见的东西是什么颜色呢?

  佛陀在经典中无数次的说其所教授的就是让大众了知苦以及苦的止息,所有的教授都是围绕这两点展开来的,跟这两点木有关系的,就不在佛陀教授的范围内,因为就算一个人把世间的所有知识全部掌握,比如你会织毛衣,织带花的那种,会炖大锅菜,色香味俱全的那种,会写程序代码,巧妙无比的那种,也无法依此趋向涅槃。

  沉默啊沉默,选择沉默并不是我一无所知,而是就算我滔滔不绝,从日出讲到日落,从花开讲到花落,你也无动于衷,就算你用动于衷也并不能解决你的问题。

  那就沉默吧,微笑的沉默吧,拈不拈花,另说。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陀       默然)(五明学佛网:佛陀       默然)  

 其它:佛陀说无常(张家提) 

 其它:佛陀——觉者(于晓非) 

 李志夫教授:泛论佛陀及中论缘起理事观与逻辑理事观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佛陀观 

 净界法师:佛陀的愿力对每一个人的加持,肯定是完全不一样 

 徐文明教授:玄高从学佛陀跋陀罗的一桩公案 

 洪修平教授:佛陀本怀与中国佛教的特点 

 杨曾文教授:泰国的当代佛教思想家佛陀达沙比丘 

 楞严悲华法师:佛陀的真爱 

 许智铭居士: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 

 许智铭居士:谈佛陀与摩诃迦叶的法谊 

 菩提法师:佛陀——永恒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