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嘎玛仁波切:爱,为什么很多最后都变成了冲突呢?


   日期:2018/12/19 10:1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与人之间相处,要爱别人,就不要让自己情绪化。很多时候我们的出发点是善的、好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容易变得情绪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失去本意了。本来父母爱孩子,是希望孩子变好,可是看着孩子犯错误,自己的气倒上来了,对孩子乱打一通。事后想想,事情也没那么严重。

  有些父母过分不理智,如果老师教训一下自己的孩子,就心疼孩子被老师骂,甚至还跑到学校跟老师理论,老师以后也不太敢教他的孩子了。这么一来,孩子觉得他做了坏事反正有父母做靠山,连老师都不敢管。到后来,孩子长大,对错是非分不清,做父母的也意识不到自己的错。

  人一定要理性,人的情绪反应过度,很难产生出爱。所以,佛教提倡“平等舍”。溺爱,会迷失人的感情;憎恨,又会让人失去理智。怒火喷发时,就很难产生爱。我们应该把憎恨心和溺爱心放一放,以较平衡的方式,站在对方的角度或旁观者的角度考虑:这样做是对还是错?

  我们想要付出爱心,但不一定都表现为笑脸和美语。尤其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为了孩子好,父母表现出一些愤怒也没有什么不可以。佛教中,诸佛菩萨为了调伏众生,有的会显现慈悲相,有的会显现忿怒相。所以父母教育孩子,有时候要扮演白脸,有时候要扮演黑脸,该扮演什么角色必须得扮演,不可能永远是一个面孔。

  一旦思维这样往中间靠,你会发现,因为思考方式多层次了,我们就很容易变成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在通情之外还能达理,这非常重要。完全靠情意或者完全靠理智都是不平衡的,有时候理智过度,也会失去情意。所以,这两种方式平衡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人们面对事情时能够尽量免除一些痛苦。

  在人与人的相处中,如果你认为对的事情总是给对方带来痛苦,实际是对对方的不尊重。我们既然爱对方,就要让他免于痛苦。在家庭里,很多做丈夫的表示自己爱太太,太太的行为模式、穿着,乃至讲话姿态、和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全由他主导,他的标准就是太太的标准,太太想有一点小小的变动都不被允许,他把太太当一件自己想要的工艺品来塑造,这就是典型的不尊重对方。

  爱,为什么很多最后都变成了冲突呢?其实是不懂得尊重对方的缘故。我们真正爱对方,应该是多为对方着想,要乐对方所乐,这样就能理智而心平气和地看待问题了。

  我们很多时候对于爱的期望值是远远高于现实情景的,这种局面也常常会制造出因爱生恨的结局。这其中的缘由在于我们的爱已经扭曲了。倘若彼此的情意缺少换位思考和尊重,只会冠以太多的个人定义而使爱成为束缚和枷锁。被爱的对方在极力想挣脱的时候,多半的结局也会是爱已成往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嘎玛仁波切       尊重)(五明学佛网:嘎玛仁波切       尊重)  

 净因法师:尊重生命 慈悲不杀 

 蔡惠明居士:尊重上座部佛教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 

 如瑞法师:学会谦下尊重 

 明奘法师:尊重包容理解共进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应该尊重别人的善因缘 

 能弘法师:博大精深的佛教 为什么要尊重别人的信仰 

 吕建福教授:回避问题不是真正的尊重 

 慧律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解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白云禅师:尊重与珍惜 

 界定法师:漫说《杂阿含》(卷四十四)~I 1188经:此 

 嘎玛仁波切:淡化自我的宠爱,化私利为慈悲,才不会恐惧无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