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黄柏霖警官:阿耆达王瞋心堕地狱的故事


   日期:2018/12/12 11:3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个地方我们就来谈一下,这个瞋心习气人人都有。我们佛门里面有讲一句话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瞋」就是「见境而心起忿憎之谓」。尤其是富贵人家,很多都有「瞋恚」的习气,稍微不如意就会起了瞋恚心。如果凡事都如意了,他需要使唤这些下属或是佣人的话,如果稍微有一点忤逆的话,或是违背的话,立即马上生起瞋恚心、瞋怒心。轻的话是恶言相加,「恶言横加」,重的话,「鞭杖直扑」。这个在古代是会有这种现象,现在因为民主法治,就比较没有这样的。「重则鞭杖直扑」,目的只是要自己快意,不顾他人的伤心。所以「瞋心」一起来,「于人无益」,对别人没有利益,对自己也有损害。「轻则心意烦躁,重则肝目受伤」,轻微的话,你的心很容易被这些境缘,这个境缘所忤逆,产生一种烦躁。重的话则「肝目受伤」,对身体也不好。因此必须心中常常有「一团太和元气」,那么自然而然,「疾病消灭」,「福寿」就「增崇」。

  以前佛陀那个时代,有一位佛陀的护法叫「阿耆达王」,阿耆达王他一生都是护持佛法,而且他「坚持五戒」,他还算是一个守五戒的佛弟子。但是阿耆达王他的瞋心重,富贵人家嘛,又是当国王。所以他在临命终的时候,因为旁边服侍他的佣人,「侍人」,就是他旁边的仆人,「持拂驱蝇」,就是拿拂尘要驱赶苍蝇,服侍的这个佣人,久了以后就是「昏倦」,就是昏沉疲倦,以致于拂尘就掉在阿耆达王的脸上。阿耆达王「心生瞋恨,随即命终」。

  所以为什么在印光大师的临终三要里面,印光大师特别叮咛以及嘱咐,人往生以后不能够哭泣。在这个爱别离的情况之下,印祖交代说,印祖嘱咐我们,因为爱别离的关系,所以哭泣的时候,眼泪会掉在亡者的身上或是脸上,就会引起亡者的情执的种子跟习气,那就失去正念。失去正念以后,爱欲的情执种子生起来以后,就堕落轮回了,就是贪心感召饿鬼,那往生就无望。所以在临终三要里面,第一个,临终的时候不能够哭泣。第二个,就是助念八小时,先不能够更衣沐浴,不能够搬动,就不能够沐浴,也不能够更衣。现在有些人,有些不太了解助念的,临终关怀的、助念关怀的家属,往往就马上把家属,马上送去冷冻。所以印祖也嘱咐说,临终最少助念八小时,最少要经过助念的过程。而且不能够移动身体,因为亡者这个时候的神识出离,如生龟脱壳。

  哪怕说就像阿耆达王这样,只是拂尘掉在他的脸上,他马上起了瞋心了,「心生瞋恨」。那神识就堕入,命终的时候,因为这样的一个瞋恨心的一念,所以阿耆达王却变成转生到畜生道去了,就是变成蟒蛇身了。但是因为他有宿世的布施三宝、供养三宝的福德力,他「尚知其因」就是说,他平常持戒的那个种子还很强。但是因为他临终最后一念是瞋心,所以被境界转掉了,所以堕入蟒蛇身。但是因为他有受持戒,持五戒的功德力,但是五戒的功德力,他那个持戒的功德力抵不过他瞋心的业障,所以就随业牵引到畜生道去了。但是他还有这样的一个持戒的觉性,所以在堕落到蟒蛇身的时候,他会去求助沙门,「乃求沙门」。因为他有这样的一个福报,感召这个沙门为他说三皈五戒,然后他即刻脱离蟒蛇身,「生于天上」。像阿耆达王这种情形,多是属于恶缘先现前,恶缘、恶报先现前。但是他的善报,在脱离蟒蛇身以后,他一样往生天上,「生于天上」。所以由这个地方可以知道说,瞋心的习气危害很大。

  那么《华严经》里面有说,「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那古德也有说了,「瞋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欲学菩提道,忍辱护瞋心。」怎么样能够把这个瞋心,这个业障习气,能够在一口气还在的时候,能够把它断掉?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多瞋众生作慈悲观」,那要怎么慈悲观照呢?「以一切众生,皆是过去父母,未来诸佛。既是过去父母,则当念宿世生育恩德,愧莫能酬」。就是说你要观想,眼前跟你忤逆这个众生,佛陀告诉我们说,六道互为眷属,那这个众生有可能是过去你的家亲眷属,也有可能是你过去的父母。那既然是过去的父母,你应该观想他宿世生育你、养育你这个恩德。你要惭愧得都不能够报这个恩,怎么可以稍微不如意,「岂以小不如意,便怀愤怒乎」,就「小不如意」,就生起愤怒的心呢?这是第一个观想,观想众生都是过去的父母,「未来诸佛」,先观想过去的父母。

  再来,观想他是未来的诸佛。他既然是未来的诸佛,那必须要「广度众生」。倘若「我生死不了」,还希望他来度我,「尚望彼来度我」。「岂但小不如意」,怎么可以一个小小不如意,就生起瞋恚呢?所以遇到这种瞋恨心,像学习菩萨舍头目脑髓。对于来求的人,「作善知识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无上菩提道想」,也就是说对于这些,你对这些小小不如意「不生瞋恚」,纵使丧失生命,也生欢喜,这个是真正的菩萨行。小小不如意不仅「不生瞋恚」,而且纵使到最后丧失生命,也生欢喜,「不生瞋恨」。所以菩萨他舍头目脑髓的时候,他对于这些,对他有所求的这些众生,都是「作善知识想,作恩人想,作成就我无上菩提道想」。这个在《华严经·十回向品》里面,就知道菩萨这个境界了。以上是阿耆达王因为一念瞋恨心起来,堕落蟒蛇身。

  摘自《太上感应篇汇编》(第二五四集) 黄柏霖警官主讲

  文字稿来源【太上感应篇共修网】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黄柏霖       阿耆达王瞋心堕地狱的故事)(五明学佛网:黄柏霖       阿耆达王瞋心堕地狱的故事)  

 黄柏霖:三世怨的公案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三世怨 

 黄柏霖:临终关怀很重要 

 黄柏霖:明了生死真相 

 黄柏霖:天台宗讲感应的四种 

 黄柏霖:印光大师开示要怎么样的存心 

 黄柏霖:行善积德,考试得上天护佑 

 黄柏霖:简单地说一念无明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的含义 

 黄柏霖:为什么伏不住烦恼,因为没有恭敬心 

 黄柏霖:知物虽至猛至毒,亦有可感可化之处 

 黄柏霖:广钦老和尚修行的故事 

 黄柏霖:心住慈善,当得十一种功德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