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信愿法师:凡夫三业所修的善行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四)


   日期:2018/12/8 7: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观经疏三心释】凡夫三业所修的善行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四)

  现在来讲禅宗的公案,让大家体会真实的修行跟虚假的修行、功德跟福德的区别。善导大师这段开示讲得非常好,我们下面要深入的探讨。

  禅宗非常有名的一部经就是《六祖坛经》。《六祖坛经》第三品疑问品,说了这么一个公案:

  有一天韦刺史设斋供养禅宗六祖慧能大师,用斋完毕了,韦刺史就请慧能大师升座,同官僚士,大家把衣容整理一下,礼拜六祖慧能大师。世尊住世的时候,经常接受佛弟子的供养,供养之后,世尊就为佛弟子说法。六祖慧能大师也是如此。

  韦刺史就请问六祖慧能大师:弟子听和尚(称呼和尚,是对六祖慧能大师非常的尊敬)说法实是不可思议,现在我心中有一些疑问,希望和尚大慈悲为我解说。慧能大师说:你有什么疑问可以请问,我来为你解说。

  韦刺史问:和尚所说的,可不是达摩大师所宣扬的宗旨吗?慧能大师回答:是!

  韦刺史再问:弟子曾经听过,达摩度化梁武帝,梁武帝请问达摩说: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什么功德?达摩回答说“实无功德”,弟子不了解这是什么样的道理?请和尚为我解说!

  慧能大师回答说:确实没有功德,不要怀疑先圣所说的话。梁武帝因为心邪(内心不正),不知道正法,他以为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是功德。这名为求福,不可以把福报当作是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慧能大师讲得太好了。功德在法身中,见性,法身显露了,那叫功德。梁武帝建了很多寺院,度化很多人,这叫福德,所以达摩祖师跟他讲:这没有功德。

  没有功德,但有福德,达摩祖师就少说了后面那句话,所以梁武帝跟达摩祖师不相应。

  六祖慧能大师又说:“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所以真正要有功德,一定要见性。我们见性了吗?没见性啊!我们见到的都是金钱,见到的都是名利,见到了烦恼。你反省反省自己的起心动念,念头是本性的智慧,还是妄念纷飞?问问自己。师父老实跟大家讲,我是妄念纷飞。老实承担,罪业比较少;不愿老实承担的,罪业就更重。

  六祖慧能大师说:“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

  每个念头都是从本性流露出来,那才叫做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

  慧能大师讲得好。真正一个有功德的人,内心不会轻视任何一个众生,对每一个众生都非常恭敬。《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说,常不轻菩萨就是世尊因地修行的一位菩萨,他对每一个众生都不敢轻视:“你将来一定成佛,我不敢轻视你!”我们常常轻视别人,哪有功德可言。

  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

  没有放下我执,我执没有断,就没有功德可言。

  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善知识!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

  讲得非常好。从自性里面去显现才真是功德,不是你布施供养就叫做功德,这叫做福德。

  是以福德与功德别。武帝不识真理,非我祖师有过。

  福德跟功德不一样,这是梁武帝不知道真理,不是祖师达摩大师有过失。

  这一段文,可以作为善导大师这一段他力至诚心的解说。知道功德跟福德的差别,把心安住在六字名号南无阿弥陀佛的本愿救度,这是功德;心想我要自己修布施供养,那叫做福德。

  虚假之因 不能相应真实报土

  至诚心是往生极乐世界报土的真因之一,我们念佛的人要具足至诚心,才能够相应回归极乐报土。

  “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安心”指的就是前面所说的“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起行”指的就是前面所说的“虚假之行”。如果将心安住在贪瞋邪伪、奸诈百端,如果修行是以虚假之心起行,那么纵然苦励身心,每天二十四小时,积极精进的修行,这样也叫杂毒之善。所以最重要的是,心要安住在真实之心,不是安住在虚假之心。

  “纵使”是假若的话,“苦”是精勤的意思,“励”是勉励的意思。如果将心安住在贪瞋邪伪、奸诈百端,纵然是非常的精进修行,身心精进到什么程度呢?

  “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十二时就是现在的计时二十四小时。中国在唐朝的时候计时,跟我们现在计时方式不一样。现在是采用一天二十四小时来计时。中国在唐朝初年,以十二地支来计时,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就是相当于现在两个钟点。善导大师是唐初时代的人,因此疏文用日夜十二时,也就是现在的二十四个小时。“二六时中”指的也是二十四小时。

  “急走急作”,形容非常精进勇猛的修行。“如炙头燃”,每天二十四小时非常精进的修行,如炙头燃,“炙”是救度的意思,“头燃”是头上燃烧。头上燃烧了,赶紧救火,也表示说修行非常急迫精进。纵然是这样精进修行,但是因为以贪、瞋、痴的三毒烦恼、虚假之心修行,所以是杂毒之善、虚假之行。

  “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凡夫以杂毒善根勇猛精进,回向往生极乐世界真实报土,不可能往生。

  这段文的意思是:每天二十四小时非常精进的修行,但因为是以凡夫的杂毒之心修行,所以不能相应极乐世界真实报土,但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方便化土。

  把杂毒之行的功德,回向求生彼佛净土,这“彼佛净土”指的就是极乐报土,“此必不可以”,因为虚假之因,不能相应真实之土,没有得生报土的道理。

  所以凡夫必须把自力的心、虚假的心放下,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真实功德,作为往生极乐世界真实报土之真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一般净业行者,如果没有研究善导大师的《观经疏》,就不知道这个道理,只知道每天念佛修行,回向极乐世界;只知道勇猛精进的修行,断恶修善,累积资粮,求生极乐,不知道往生极乐世界有报土、化土的不同。

  从《无量寿经》的经文,我们知道,极乐世界有两种投生的方式,胎生和化生。从《无量寿经》的经文意义,更可以明白,往生极乐世界,有报土和化土,这在《观经疏·玄义分》,善导大师开示了很多。

  或许你会问师父:“我们经常听到极乐世界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你怎么说报土跟化土?”诸位!如果你细细的对净土的经论研究透彻,你必然会了解,这四土之说,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所开示的。善导大师、道绰禅师、昙鸾大师对净土的分类,并不以四土作分类,以报土和化土作分类。各宗祖师对净土的分类方法,自唐朝初年一直到清朝,这么长久的时间以来,每一位祖师对净土的分类,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但我们学佛修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不论祖师的开示是如何的精妙,如果跟佛经世尊所开示的相应,我们就依从;跟佛经世尊所开示的不相应,我们就不依从。任何一个祖师大德,乃至任何一个现今的出家在家大德,都是一样!因为每一个祖师,或多或少都会依自己所修学的经教宗派,对六字名号的理解有所不同,因为天台宗、净土宗、密宗,各宗各派的行者,或多或少每天都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圣号。但是,把中国净土宗的祖师大德,跟中国天台宗的祖师大德,对这句佛号南无阿弥陀佛的解说,作一个比较,你会发觉,有的地方差异很大。

  善导大师的《观经疏》,就是要楷定古今而著作的。“古”是指在善导大师以前的诸师,就是隋朝的慧远大师、智者大师、吉藏大师,他们也有对《观经》作著疏,可是他们对《观经》三辈九品的见解,跟善导大师有所不同,而且跟《观经》世尊的本意不相应。

  那我们念佛想要求生极乐世界真实报土的行者,根据什么样的祖师修学呢?当然是根据善导大师。为什么?很简单,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了不起的祖师,有修学、有证悟、有学问、有道德、有涵养,是中国净土宗的集大成者,受古今中外念佛的净业行者所尊崇。善导大师所讲的,如果我们再不接受,谁讲的才能接受?

  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所开示的,跟《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世尊所开示的净土教法,有没有相应?你细细的去研究善导大师的全集五部九卷,你会发觉,善导大师所开示的净土教法,跟世尊在净土三经所开示的道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根据善导大师的开示修学,肯定没有错!

  善导大师的五部九卷著作当中,从来没有讲四土。四土之说是天台宗的判教分类,跟善导大师对净土的分类方法不同。不管相同或不相同,根据世尊在《无量寿经》的开示修学是最正确了。若要论修学的标准,依世尊在经上所开示的修学,最标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信愿法师       净土宗)(五明学佛网:信愿法师       净土宗)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净界法师:圆修和专修--净土宗两大传承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净土宗行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二卷 净土持念法要 谈谈净土 

 宋智明居士:佛教净土法要 第一卷 净土白毫观修法 第二章 

 温金玉教授:玄中寺在中国净土宗史上地位的再检讨 

 蔡惠明居士:明代的净土宗 

 黄忏华居士:佛教各宗大意—净土宗大意 

 贾题韬居士:密宗与净土宗——学佛的思悟 

 贾题韬居士:修净土宗渐次触及实质 

 明奘法师:禅宗、净土宗、律宗……宗派各不相同,我个人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