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每日一偈 若于转处不留情


   日期:2018/12/6 9: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灵隐寺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

  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

  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坛经·机缘品第七》

  僧人智通,寿州安丰人。他开始看的是《楞伽经》,大约读了一千多遍,却没有理解“三身”和“四智”,因此拜见慧能大师,请求讲解经文妙谛。

  大师说:“所谓‘三身’,第一是清净的法身,是你的本性;第二是圆满的报身,是你的智慧;第三是千百亿化身,是你的行为。如果离开你的本性而来谈‘三身’,就叫有身无智;如果领悟‘三身’并没有它自己的本性,就叫四智菩提。听我念一首偈语:自性具三身,发明成四智。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吾今为汝说,谛信永无迷。莫学驰求者,终日说菩提。”

  智通又问道:“‘四智’的妙义,我可以听听吗?”

  大师说:“既然已经领悟了‘三身’,自然就懂‘四智’了,还问什么呢?如果离开‘三身’,另外再谈‘四智’,这就叫有智无身,这种所谓有智,其实还是无智。”

  大师接着又念诵了一首偈语:“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五八六七果因转,但用名言无实性。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智通立刻领悟了本性的智慧,也念了一首偈语呈献给大师:“三身元我体,四智本心明。身智融无碍,应物任随形。起修皆妄动,守住匪真精。妙旨因师晓,终亡染污名。”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

  “不留情”即不起心动念。

  “那伽定”,即禅定,如龙象不动之定。

  这句偈诵的意思是说:如果在心悟得转时,不留余情,不起心动念,那么我人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虽然外缘繁杂多起,而心却常处在定中。须知禅就是涅槃妙心,真知佛性,只要明悟不疑就是,即破除迷执,持有一颗平常心。

  憨山大师对此释云:“所言转识成智者,别无妙术。但于日用念念流转处,若留情念系著,即智成识;若念念转处,心无系著,不结情根,即识成智。则一切时中常居那伽大定矣!”

  《五灯会元》中的公案

  《五灯会元》卷二中有这样一则公案:温州静居尼玄机,唐景云中得度,常习定于大日山石窟中。一日忽念曰:“法性湛然,本无去住,厌喧趋寂,岂为达邪?”乃往参雪峰。

  峰问:“甚处来?”

  师曰:“大日山来。”

  峰曰:“日出也未?”

  师曰:“日出则熔却雪峰。”

  峰曰:“汝名甚么?”

  师曰:“玄机。”

  峰曰:“日织多少?”

  师曰:“寸丝不挂。”

  遂礼拜退,才退三五步,峰召曰:“袈裟角拖地也。”

  师回顾。峰曰:“大好寸丝不挂。”

  尼师玄机,世传其为永嘉玄觉大师的得度弟子,她在禅学上应当是有一定的修为的,所以才会在大日山的石窟里修习禅定,当她偶然间念及“真如法性清湛澄明,无去无住,而自己却讨厌喧哗而趋向于寂然,这怎么能算得上是了悟呢?”于是她便前往雪峰山参访雪峰义存禅师。在经过一番机峰对答之后,玄机说自己的悟境已是“寸丝不挂”,其用意与“终日着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挂着一缕丝”一样,即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毫不执著的境界。

  为了印证尼师玄机的境界,雪峰义存大师趁她不注意的时候,突然对她说:“你的袈裟角拖在地上了。”

  玄机原本认为自己对事对物已经做到了无痕迹,不会放在心上,大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的胸襟,孰料,却被一句话而引转回头,这一回头,就足以证明她的心中还是依然有所牵挂,于所转处还留有余情。所以口里说是“寸丝不挂”,可心中挂的何止千丝万缕啊。

  其实,“寸丝不挂”确实是一种对境“不留情”,不为境转的境界,这境界就是一尘不染,六根清净,收放自如,毫无牵挂。但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却有着太多的人,说着言不由衷的话,做着身不由己的事,总是认为自己什么都能够放下,什么都不会执著,可是一旦身临其境,关系切身利益的时候,就什么都放不下,什么都执著。

  世间很多学人往往理论上可以放下一切,可以对境不留情,没有执著,可当面对实际情境,才知道放下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只是因为还没有遇到你可以挂念的事情罢了。

  话说麻谷、南泉、归宗等五位大德悟道后,有一次,他们一起行脚去拜访径山禅师,路上正值天热,众人口渴难止,见路旁有一婆婆卖茶,就走过去向婆婆讨几杯茶喝。婆婆见来了五位和尚,就问他们:“大德何往?”禅师答:“参善知识。”婆婆送上茶具沏好茶水后说:“我这里吃茶有个规矩,要有神通才能喝,无神通不能喝!”几位行脚的禅师一听就呆住了,虽然他们已经开悟,但都认为自己神通未发,于是面面相觑,不敢举杯饮茶。婆婆见状哈哈大笑,说:“你们这几只呆鸟,看我老婆子逞神通喝茶!”说罢,举起杯来,一饮而尽。几位禅师看罢恍然大悟,齐声道:“今日才是我等真正悟道时!我等时时在神通中,不知是神通,还向外驰求。今日不逢婆婆,又几错过一生!”

  看来这位老婆婆也是位禅林高手,并且在禅门机锋上略胜几位禅师一筹。而几位禅师的落败,败就败在他们虽然开悟但却于转处留有余情,即执著于神通。禅门大德庞蕴居士云“神通及妙用,运水与搬柴”,在悟道者的眼中,“神通”的大机大用其实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水与搬柴中显现出来的。正如天皇道悟禅师所云:“见则直下便见,拟思即差。”禅师们的心思都集中在了“神通”上面,而完全忘却了禅的本来面目是直下里见佛,失去了平常心,又如何能够破除对神通的迷执呢?

  所以婆婆自然而然地饮茶,当下即让禅师们心开意解,明了“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无别胜解”的旨归所在。亦如达摩大师云:迷时色摄识,悟时识摄色;但得本,不愁末。直指见性,如自真肯不疑,必然通身放下,寓定于慧,于日用中毫无粘滞。纵或习染深厚,一时不能净尽,遇个别境缘尚有起心动念处,但前念才起,后念即觉,不至徘徊不去,留连忘返。再经绵密打磨,不断锤炼,必然“皮肤脱落尽,惟露一真实”,不愁不神通大发。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亦可言指禅定的前因与后果。六祖在《坛经·坐禅品第五》中云:“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内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六祖大师认为禅定就是不执著于一切的相,也不在心里有妄想杂念,能在一切境前而心安然不乱。

  六祖晚年,当他告之门人就要离开人世驾鹤西归之时,法海与诸弟子听到这话后,未免都伤心流泪起来,唯有最小的弟子神会没有哭,也没有流露出哀伤的表情,所以六祖才会认为神会年纪虽小,但却已有了禅定的功夫,谓他“神会小师,却得善不善等,毁誉不动,哀乐不生”。这就是在称赞神会转识成智,没有分别心,亦不执著于生死。接下来,六祖又告诉诸门人:“汝等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神会亦是六祖的弟子,与六祖亦是有感情的,因此他在六祖预言要西归之时不悲伤流泪并不是他无情的表现,而是正如六祖所言,他已深谙禅定的旨趣,能够遇到境界而不动心,不留情,能在相离相,在尘出尘,于一切处,时时用直心,所以能够如如不动,不起憎爱之念。

  这就是大乘的精义所在:

  不会只有在离群索居时心才不乱,

  而是要在境界中也不心乱。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是要我们于种种六尘境界,念而无住,处而不染,心里没有粘著,是要我们“放下万缘,一念不生”。放下万缘是去除我执,不执着于相,而不是放弃一切,万事不管,消极避世。真正的放下是随缘不攀缘,了缘不生缘。如果一颗心万缘缠绕,念念生灭,那又如何能不导致你的人生烦恼重重,辗转反侧呢?

  “若于转处不留情,繁兴永处那伽定”,放之于我们的现实生活,就是要我们尽管身处纷乱的尘世,但只要心灵能够保持宁静淡泊,不为外界事物所干扰,那么我们的生活就会“立处皆真,触目菩提”,无论是什么事情,都会“当处发生,随处解脱”。

  编辑|妙莲

  美编|慧容

  责编|文卿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每日一偈       若于转处不留情)(五明学佛网:每日一偈       若于转处不留情)  

对不起,暂时还没有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