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一句话阐明禅宗要旨,这里面说了什么?


   日期:2018/10/27 16:4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在一家书店里,发现随意放在书架角落的线装《六祖大师法宝坛经》,似是长时间乏人问津,已经蒙上灰尘,我却如获至宝,连忙将封面掸干净,请回了家。久闻《坛经》盛名,却未曾谋面,机缘巧合让我与这本书相遇,怎能错过?回到家认真捧读起来,当读完“决疑品第三”,韦刺史向六祖求教在家如何修行之时,六祖为大众所作无相颂,令我若有所悟:“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即是说,若内心平静平和,何必劳烦表面持戒;若行为正直的话,何用表面修禅;“恩”就是亲养父母;“义”就是上下相互怜恤。若能依照这样修行,极乐净土就在眼前。

  这都是从字面上理解,但仔细探究分析,就会发现这也是六祖教给我们世人的行为处事方法。“无相颂”其实一直都是在强调自性,强调从自己的本心入手。六祖无论说法还是对话,都提出要明心见性,这大概也是禅宗的要旨吧!释迦牟尼当初在菩提树下冥想,抵御魔女诱惑,降伏魔军,最终证悟菩提,觉悟成佛。佛祖恰是识见本心,方无视诱惑,降伏敌人,最终觉悟的。

  《坛经》里有一则公案:“一日,六祖到广州法性寺,正值印宗法师讲涅槃经,有两个僧争论风幡义。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二僧争持不下,谁也说服不了谁。六祖上前道,既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而是人心动。”二僧所争都只是外在表面的动,只有六祖说出真正的所在。我们很多人亦如二僧一样,往往只重视外在形式,而忽略实质内容。譬如敬佛求菩萨,世人一有心事就到寺里烧香跪拜,祈求佛祖菩萨保佑,而忘记自我反省和自我救赎。佛教经常讲“悟”、“悟道”、“开悟”等等,“悟”从字形上看,右边吾左边心,说明要靠自己的心去思考、去理解才行,不得不佩服祖先的造字智慧。

  《坛经》还记录了五祖传衣钵给慧能的过程,慧能所写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子惊动了五祖,认为他见了本性,但五祖还是要考考他。他悄悄到碓坊,见慧能弯腰舂米,就说求道的人就该如此。于是问慧能“米熟了吗”,慧能回答“米熟的久了,但还是欠筛杂质”。两句对答看似说米,实则在说慧能自己。五祖用杖击碓三下而去,慧能会意,三更入室。五祖为慧能开示《金刚经》,慧能大悟,证得“一切万法不离自性”,遂告诉五祖:“没想到自性本来出自清净,没想到自性本来不生灭,没想到自性本来自身具足,没想到自性本来无动摇,没想到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道慧能已经悟出本性,告诉他说:“不识本心,学法没有益处,如果认识到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就名为丈夫、天人师、佛。”于是便把衣钵传给慧能,慧能也就成了禅宗六祖。

  “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师父只是外因,他只负责把知识经验传授给弟子,而遇到实际的、新出现的问题,还是得靠弟子自己去解决。人都有依赖心理,遇到问题先想着向外界求助,殊不知自己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六祖在“无相颂”中所说:“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