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二十八


   日期:2018/10/24 19:2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

  庚一、(广讲自在之因——正等加行)可分为二:一、相续中所生之殊胜加行;二、相续中生起殊胜加行之观修次第。

  辛一、(相续中所生之殊胜加行)可分为四:一、加行之相;二、加行修持者补特伽罗;三、加行之自体;四、加行之前行法。

  壬二、(加行修持者补特伽罗):

  昔承事诸佛 佛所种善根

  善知识摄受 是闻此法器

  “加行”是修持的意思。般若的修持者补特伽罗是怎样的呢?即什么样的人可以修持般若波罗蜜?我们要了解,不是每个人都可以修持般若波罗蜜。修持般若波罗蜜也要具备很多的因缘。

  往昔以及现在,通过亲见或者观想诸佛,供奉佛殿等行持殊胜的承事行为。以前佛在世的时候,很多施主给佛供养花园、供养讲堂等讲法的地方。还有以佛教为对境,比如修建大殿、宫殿,这样与佛有甚深缘分的人,才可以修持般若波罗蜜,才有这个福德。

  除此之外,以供养佛陀、僧众饮食财物等而种植众多善根,以佛为所依进行的供养,包括供饮食,供斋,供物。佛和僧众都属于是殊胜的对境,无论是以佛还是以僧众为所依进行供养,都会有不可思议的福德。

  另外,大乘善知识的摄受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没有大乘善知识的摄受,就不可能修持般若波罗蜜。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自认为是利根者,不需要善知识的指导,仅靠自己的禅定等修行就可以获得成就,这是不可能的。有大乘善知识的摄受是非常重要的!并且大乘善知识必须是具有菩提心的人。

  符合以上条件的人,便是听闻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的法器。如果他没有福德,也不可能获得大乘善知识的摄受;若是没有大乘善知识的摄受,也不可能证悟般若智慧。如果要修持般若波罗蜜,想获得这种究竟般若智慧,就要具备这些条件,这样的人才可以成为法器。成为法器很重要!很多人今天听这个法,明天听那个法,即使听了很多甚深的法,但是都没有真正融入相续。为什么呢?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成为法器。

  亲近佛问答 及行施戒等

  诸胜者许此 是受持等器

  亲近众多佛陀,亲近众多具德的善知识,依靠自己的身体等侍奉而起欢喜的承侍,而令佛、善知识生欢喜。对于一个具德、合格的弟子,这些功德是必须要具备的。若总是让善知识操心,是很难得到善知识的真正摄受。

  在诸佛、诸善知识前询问般若之义,并消除疑问。具德的善知识都代表佛陀,在他们面前听闻般若波罗蜜,甚至对于自己产生的疑惑向诸佛、善知识询问,并且得到了答案,消除了疑惑,亦即请转般若波罗蜜法,令诸佛、善知识生欢喜心。以及通过依止诸佛,在诸佛、善知识面前,行持布施、持戒等六度。

  不仅依次听闻,并且在听闻之后,也无有恐惧,领会其意义并牢记其语句。听到了这些甚深的法义,心里无有任何恐惧的感觉,非常欢喜,还能牢记在脑海里。我们现在根性不够好,学完以后忘得一干二净。其实还是我们的意乐不强,福德不够深的缘故。否则,可能一听到或者听一遍就能记住。如有些事情,可能当下对我们的触动很大,所以会立即记在脑海里,一辈子都忘不掉。其实,真正的见性、开悟,都是一瞬间的事,可能都是突然发生的。

  以内心不忘其义的思维与观修而受持等方式,通过如理作意与实修,从而生起证悟,佛陀等诸圣者即承许此等之人是堪证达之法器。能听到般若波罗蜜多这种义理,都是往昔亲近过佛陀,承侍过佛陀,积累过无量福德的人。否则,不可能遇到这样无量的法门。比如我们今生遇到无上密法,也不是随便遇到的,所以自己应该珍惜。

  佛经所说的:“若诸有情,于此般若波罗蜜多一经耳者,皆于往昔承事诸佛如来善根所生”等等,即是对上述诸义的诠释。

  壬三、(加行之自体):

  大乘的一切修持都是以智慧和方便双运的方式而修持的,此处也是一样。但是大乘的一切修持都是不着任何法的,不管是属于有境精神方面的能取的法,还是属于对境物质方面的所取的法,都一样不可得。

  依靠佛经所说的:“菩萨摩诃萨修行般若波罗蜜多时,不住于色,何时不住于色,尔时能行色瑜伽。” “不住”是不执着的意思。不住色,指对色等一切法、一切对境都不执着。不执着,才能真正与色等一切法的自性。远离一切边戏,才能行色瑜伽。“瑜伽”是相应的意思。

  佛经里还说,“菩萨摩诃萨不作色加行,何时(不作色加行,尔时即能观行于色)”等内容,从而宣说了加行之自体。此时“加行”指境界,讲的是有境方面的。内心对这种有境智慧不执着,对所有的境界都不执着。主要是对境,对基道果一切法,也不执着。对有境三种智慧也不执着。

  二十种加行中的前五种,是以加行自性来进行分类的。但只有无住加行和不行加行这两个才是真正的加行自体,是从智慧的角度来分类的;另外三个不是主要的分类。之后的十五种,则是通过界线来进行分类的,从不同阶段、角度讲的。具体包括:

  不住色等故 遮彼加行故

  (一)无住加行。因不住于耽执从色法等直至一切种智之间诸法的缘故,为不住任何外境的无住加行。“色”代表轮回法,“一切种智”代表涅槃法,指轮涅一切法。不住任何外境,这是从外境对境的角度来讲的,不执着于轮涅一切法。不堕入任何边,远离一切边,所以不住。“不住”是不执着的意思,这里讲的也是修持,修持肯定是内在的境界,跟诸法的自性要相应,诸法的自性、究竟实相本来就这样,我们的境界也是这样,二者是一味一体的。这是从究竟实义上讲的。

  (二)不行加行。因遮破了对外境彼法,或者以有境而耽执的此等行为之执著加行的缘故,而不执著于任何法。

  没有外境,也同样没有有境。有境智慧也是不可得的,远离一切边的。最终无论能取所取,还是对境有境,都是一味一体的,以这种方式修持。最初肯定也有不究竟的时候,但是大乘菩萨肯定是以这种方式修持的。

  此处主要讲的是有境,比如三种智慧说的境界。对境不存在,远离一切边;有境也同样不存在,也是远离一切边的。既不能对外境有任何执着,又对有境——内在的境界也不可以有任何执着。最后修到十地末,成佛的时候就彻底一味一体了。之前在三清净地时的境界跟佛的境界很相似,也是已经将能取、所取一切边融为一味一体了,不执着所有的境界。这是从有境的角度讲的。

  以上二者的内在含义是说,由于境与有境无二的般若波罗蜜多之相,就是无分别之智慧,所以也是修持般若波罗蜜多的真正加行。加行的自体就是这样的。

  彼真如深故 此等难测故

  此等无量故

  如果以基智、道智与遍智三者的反体,来对般若波罗蜜多进行分类,则包括:

  (三)因基位色等彼法之真如法性甚深之故,为证悟彼等的基智甚深加行。

  基是五蕴、十八界、十二处,它们所涵盖的一切法叫基。“彼法之真如法性”,指大空性,也叫如来藏,这是远离言思的,所以也可以说“甚深”,即远离二边。以我们的思维方式思维,都会堕入二边,无法超越二边,但诸法的法性真如,是远离二边的,是超越的,叫甚深加行。修行的自体是以无住、无行的方式来修持基智的二十七相的。

  (四)因此等道法难以测度之故,为证悟彼等的道智难测加行。

  道智是菩萨的境界,以我们的分别心来观察,很难了知,所以叫难测加行。与前面讲的一样,加行自体是无住、无行,以这种方式修持道智之三十六相。

  (五)因遍智所摄的此等自性无量之故,为证悟彼等的遍智无量加行;

  甚深、难测、无量的意义是等同的。佛的境界,难以衡量。别说普通凡夫,连登地菩萨都无法衡量,所以是遍智无量加行。此处也是以不住、不行的方式行持遍智之一百一十相。

  这是从三种有境智慧的角度做的分类,都属于加行自体。接下来从界限的角度做的分类。

  劬劳久证故 授记不退转

  出离及无间 近菩提速疾

  (六)因对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等产生畏惧的资粮道钝根修持外境的加行,所以通过长久的艰辛劳累劬劳精勤,从而生起证悟的,故称为劬劳久证加行。

  这是大乘资粮道阶段的修持。处于资粮道的菩萨分两种:钝根者和利根者。钝根者对空性义理有畏惧。

  这里与华智仁波切的观点是一样的,其实麦彭仁波切的讲解里有很多都是华智仁波切的观点,但与俄巴活佛的观点有很大区别。他的讲义很简单易懂,但是印藏很多论师,尤其是藏地的论师不一定认同他的观点。麦彭仁波切主要是以华智仁波切的讲义而写的,麦彭仁波切和华智仁波切的观点很多都是一致的。

  (七)因对三无生(基、道、果)不畏不惧而完全无有恐惧,即使在梦中,也以六度作意的资粮道利根以及获证暖位者,在不超过一佛二佛三佛期间,将获得授记的获授记加行。

  此处提到两种菩萨,第一种是属于资粮道,但是个利根者。利根者对般若波罗蜜、空性的义理是没有任何畏惧的。还有,他根性特别好,所以他在梦中都能作意行持六度。第二种是住于大乘暖位的菩萨。此二种菩萨都可以得到佛的授记:不超过一佛二佛三佛期间,将来在某某地方,在某某刹土,以某某佛陀的名义成佛。即使处于资粮道,但若是利根者也能得到授记,所以叫授记加行。

  (八)加行道顶位之际,因在听闻般若之后,受持真实之义并如理作意的缘故,为不退转加行。

  到顶位时不会退转。因为已经听闻了般若波罗蜜多,受持了真实之义,并如理作意般若波罗蜜之意的缘故。

  (九)加行道忍位之际,必定出离于障碍遍智之法——声缘诸地的定出离加行。

  前面也讲过,忍位时再也不堕入三恶道,也不会堕入声闻缘觉之道。声闻缘觉是遍智之障碍,将来还要进入大乘,修持大乘再成佛。

  (十)加行道世第一法位之际,入定修持离戏,后得受持并行持般若等。因紧接世第一法位,便即将生起见道,就要亲见诸法实相,故为无间加行。

  加行最后阶段叫胜法位,这个时候,入定的时候可以修持离戏,即远离一切戏论分别。之前菩萨也有入定,不是不能修离戏,但是还是没有达到这种程度。胜法位在世间是最殊胜、最高的境界,紧接着就要见道了,所以他入定的状态是非常好的。在此处讲,入定修持离戏还是属于世间的,入定的时候还没有彻底熄灭能取所取,但已经很细微了,因为紧接着就要入定了,入定状态是非常善妙的,后得位的时候以如梦如幻的方式修持。

  见道之前没有其他法,紧接着就见道了。胜法位结束的同时产生见道,中间没有其他道的间隔,所以叫无间加行。

  每一个阶段都有自己的特征,以这些特征来命名的修持。修持的自体是以无住和无行的方式修持的。

  (十一)新近获得大乘无漏道之所依——见道,为修持般若的近菩提加行;

  无漏道指的是诸法的究竟实相。证悟诸法的究竟实相,是新见、新证悟的。亲见了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跟之前相比离菩提果就近了,叫近菩提加行。之前还是很遥远的。

  从二地直至七地的加行为:

  (十二)因现前成就加行之果法——法身与报身,故为以极大精勤而迅速获证菩提的速疾加行;

  迅速可以获得菩提果,所以叫速疾加行。我们最终要获得的果位,也叫果法,是二身——法身和报身双运。色身包括报身和化身,都是针对所化众生而现前的。报身是清净的显现。

  利他无增减 不见法非法

  色等不思议 色等诸行相

  自性无分别

  这里讲了五种加行(修持),都是八地菩萨的行持,也可以说是八地的境界,从功德的角度而宣讲为五种:

  (十三)为了利他而转妙法轮之利他加行。

  住于七地的菩萨,也会转法轮来利益众生,但跟八地以上的菩萨相比差距非常大。八地以上的菩萨——三清净地的菩萨境界都一样,跟佛很相似,虽然没有正式成佛,但是离佛的境界很近,也有跟佛类似的功德,比如,观察众生的根性、应机说法,是从这个角度讲的。

  (十四)因修持般若圆满方便法相无增无减,而不见生灭、染净等等的无增减加行。

  很多人喜欢谈高深的法,经常说“不减不增,不生不灭”,这都是八地菩萨的境界,凡夫根本无法了知,无法掌握这些境界。到八地菩萨的时候,因修持般若、圆满方便法相,而不见生灭、染净等等。这个时候没有染净——不垢不净。染净是,轮涅一体。

  现在学空性的人都说“此岸即是彼岸,彼岸即是此岸”,也是轮涅不二之意。轮涅不二是八地菩萨的境界。没有染净,不生不灭,生即是灭,灭即是生,这也是远离二边的不二法义。其实净和垢,从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的角度,都是不增不减的。并不是说我们没有见性的时候,就减少了,变成染污了;我们见性的时候,就增,变得清净了,是始终都是一个状态,不会变的。所以诸法究竟实相——大空性,是远离二边之意。

  (十五)不见作为白法以及黑色之非法的,三界所取所舍等等之不见法非法加行,或者不住二边之加行。

  善业和恶业,没有所取,没有所舍,远离任何的得舍。从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的角度没有取舍,善恶是自己的作意,即分别念。我们分别念没有消失的时候有善恶,所以需要取舍。分别念消失的时候没有善恶,所以也不需要取舍。

  也许有些人想,成佛了以后不用取舍善恶。成佛了以后是不用取舍善恶,但是成佛以后的色身是为众生显现的,众生有分别念,有善恶,也有取舍。

  (十六)现见对色法等不可思议以及不可测量的片面无思也不可耽执的无住法相,为不见色等不思议无执加行。

  (十七)对色法等诸行相,以及彼等有法之自性无有分别或者无有耽执的行相无分别加行。

  之所以如此宣说以上五法,是因为在八地阶段彻底成熟了不分别诸相之智,而于入定出定的所有时际,都安住于平等之性的缘故。其实还没有真正达到平等的状态,但是已经很接近、很相似了。

  能与珍宝果

  九地修持般若之加行:

  (十八)被称为“能与珍宝果”的加行。所谓“六种珍宝果”,是指预流等(一来、不来、阿罗汉)四果加上缘觉阿罗汉以及圆满正等觉的此六种果位。

  虽然在初地也有彼等(诸菩萨)向他众宣讲正法等等的所谓“能与”,但只有在此阶段,才能以四无碍解之智,根据所调诸众各自的缘分与层次来宣说正法,从而令其获得各自相应之果位的缘故,所以才赋予其这样的名称;

  九地的菩萨有能力宣讲种种的法门,可以观察根基,让种种根性的众生获得六种圣者果位——珍宝的果位。一地到七地的菩萨,他们也有能力向他众宣讲正法,但跟九地的菩萨不一样。九地菩萨有跟佛相似的智慧,比如四无碍解,虽然是佛不共的,但他也具备,只不过不是真正的,而是相似的。

  清净及结界

  (十九)“清净加行”(十地菩萨的行持):下地(十地以下)未能清净的诸种取恶趣之细微障碍,在此地得以清净,在有学道之清净当中,没有更为殊胜的法,所以称之为“清净”;

  障碍之前就断完了,此处断的是很细微的。堕落恶趣的因是很粗大的障碍,在这里粗大的肯定没有,但是还有细微的障碍、习气。

  无学道是佛的境界。有学道里,十地是最清净的,习气障也断了。习气障是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残余。比如蒜放在一个容器里,时间久了,虽然蒜已经拿出来了,但容器里还有蒜的味道。十地的时候,习气障也清净了。

  (二十)长年累月精勤不懈,在座中与座间都坚持闭关。这样的修持方式,只能以修与不修作为划分界线,如同爱惜珍宝一般,故称为“结界加行”。这种修持方式,是成就诸加行的方便。

  比如用几个月、几年固定的时间闭关、精进修行,是时间上结界,以这种方式,对自己的境界、修行很有帮助的,不同于一般的短期闭关。还有一种是入定和出定的结界。大乘修行人出定也以如幻如梦的方式修行,但是此处主要讲的是修持——入定的状态。我们入定的时候是修,出定的时候是不修,有这种界限。我们现在也要求大家每天修,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要做总结。意思是相同的。

  精进而且划分界限,有修持的时候,有不修持的时候;有入定的时候,有出定的时候;有闭关的时候,有出关的时候……严格划分界限,修持就是修持,不修持就是不修持;精进就是精进,不精进就是不精进,以这种方式修持。按俄巴活佛的观点,从资粮道到十地末都有这样的修持。但是按华智仁波切的观点,资粮道直至七地有这种修持,八地以上就没有了。因为八地以上的菩萨是任运自成,根本不需要划分界限而修持。三清净地的菩萨境界是很高的,虽然跟佛相比还有一点区别,但跟七地以下的菩萨相比,没有出定入定的区别。所以八地、九地、十地没有这样的修持。

  以上所述,为二十种加行。加行是修持的意思,是以这些方式、心态缘般若波罗蜜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8月24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  

 任杰居士:《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之注疏 

 金易明教授: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思想体系略述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