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二十六


   日期:2018/10/13 20:1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全论分四部分,今天学习的内容是

  甲三、论义分二(乙一、造论分支;乙二、所造正论)

  乙二、所造正论分三部分

  丙一、今天是针对欣乐广讲者之八现观分类,分二

  丁二、广讲彼等之义,分三

  戊二、(广讲所修之四加行)

  前面三种智慧从觉知的角度而讲,今天开始讲四加行是从修持的角度而讲。

  可分为二:一、广讲自在之因果;二、广讲稳固之因果。

  总共有四个加行、四种修持,前两个是自在。前面我们讲了属于三种智慧的很多行相,这些能够自在,在自己的相续当中能够产生这些行相。自在是这个意思。这些行相、智慧,都是属于圣者的功德,我们如果不自在这些行相,什么意思?如果不让自己,没有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这些功德,对自己来说,起不到任何作用。比如,一个人给别人放牦牛,每天都数这些牦牛,他知道有多少只牦牛,知道这些牦牛有什么特征,但是都是主人的,不属于自己,这样的话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意义,也起不到什么作用。前面我们从觉知的角度宣说三种智慧所含摄的行相智慧,但是从四加行开始,也就是四种修持,怎么落实,落实也就是让自己的相续中产生这些功德,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这些行相智慧。这是正等加行和顶加行,这两个都属于前者,一个是因一个是果,渐次加行和刹那加行属于后者,主要是稳固,在相续中稳固,稳固之因果,一个是因一个是果。渐次加行是因,刹那加行是果。两个是自在,让自己相续中产生这些行相智慧,这也分因和果,正等加行是因,通过修持,顶加行修到最极点的时候为顶加行。稳固,后两个渐次加行、刹那加行,为了稳固,相续中已经产生了这些行相智慧但是相续中能够稳固智慧,而修持的。这个也有因和果,渐次加行是因,修到最后是刹那加行,紧接着就成佛了。

  己一、(广讲自在之因果)可分为二:一、广讲自在之因——正等加行;二、广讲自在之果——顶加行。

  庚一、(广讲自在之因——正等加行)可分为二:一、相续中所生之殊胜加行;二、相续中生起殊胜加行之观修次第。

  辛一、(相续中所生之殊胜加行)可分为四:一、加行之相;二、加行修持者补特伽罗;三、加行之自体;四、加行之前行法。

  壬一、(加行之相)可分为二:一、略说;二、广说。

  癸一、(略说):

  对治颠倒增益上述基智、道智以及遍智之相的智慧,为一百七十三种方便与智慧双运的修持。

  基智之相、道智之相、遍智之相总共有一百七十三种行相,这些大乘修行人方便智悲双运的方式行持,这些行相智慧都能对治颠倒增益。这是他们的作用。方式,主要是智悲双运的方式修持,总共有一百七十三种行相智慧。

  对所谓智相、境相的争辩,是根本没有必要的,因为其二者只不过是从反体角度而作的分类。

  其他一些讲义中有一些诤论,但是麦彭仁波切的意思是讲义认为诤论是没有必要,因为这两个是从反体角度分类,不是本体,这两个都是一个自体,进行诤论是没有必要的。

  虽然摧伏作为违品的相执,对一切相的执着试着不放,凡夫的心里状态,以及远离生住灭三者也是般若波罗蜜多,远离不生不住不灭,远离这三种相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它可以摧毁一切道智相违品,道智相违品是什么?对一切相的执着。但从修持之相的角度而言,为了证达而言,诸法的究竟实相是这样很简单,但是我们要修持啊,不修持的话也不可能获得这种智慧啊,这种境界啊。修持,有次第、没有次第,通过各种方式去进行修持的。从这个角度而言,为了证达基道果三无生,从基的角度讲也是不生的,空性的意思。从道的角度讲也是不生的,也是空性的意思。从果的角度讲也是不生的、空性的。为了了达这样的真谛,并趋入四加行,四种修持,而应依次将三智一百七十三相一次性进行的修持。这是正等修行,正等修行是三种智慧,三智总共有一百七十三种行相,这些一次性修持,都合并在一起,这样修行。都合并在一起,都一起,进行修持。

  其原因是因为,所有道相都是广大而无所不包扩的,一百七十三种行相,广大又包括了所有的行相,因而无有偏堕,这样不会有任何的偏堕,跟小乘不一样。虽然一切万法皆为一体空性,万法一个自性、大空性,但道之广大方便也应该具备,道是方法,证悟这种真谛的方法,譬如发心等等就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方法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依靠这些方法,修持的话,也无法证得这样的真谛。

  资粮道阶段所修持的正等加行,是见断的厌患对治;加行道顶加行,是见断的断对治部分;而渐次加行,则是(见断的)远分对治。

  一切智差别 行相为能相

  由三种智故 许行相为三

  什么是行相?针对了知基一切法四谛之义的智慧差别而言,所谓的“行相”,也即为对治之相或者境相的能衡量之法。此处,行相分两种所取行相和能取行相两种,麦彭仁波切在这里主要是讲的能取行相,对治之相,对治违品的这种行相,也是属于能治智慧。或者境相的能衡量之法,如是能衡量境相的有境智慧。

  至于遍知所知,这里讲的是佛的究竟智慧,他的所知也是有由基智、道智与遍智三种智而趋入之有境的,故而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如果归纳起来,则可以承许此行相为三种遍智之相。三种智的行相,作为根本的分类。

  癸二、(广说)可分为三:一、基智之相;二、道智之相;三、遍智之相。

  子一、(基智之相):

  始从无边相 乃至无动相

  三谛各有四 道中说十五

  先讲出处,佛经里是怎么宣讲的。

  经云:“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无有波罗蜜多。善现,虚空无有故,般若亦为无有之波罗蜜多”这都是佛经里宣讲的基智之相。

  基智之相:从无边相开始,乃至无动相为止,总共有二十七相,就是苦谛、集谛以及灭谛三者,每一谛分别各有四相。

  前三个,苦谛集谛灭谛。这三个都一样,每一个都有四种行相。

  在道谛的诸相中,这里讲了十五种行相,从补特伽罗无我反体的角度所宣说的四相,讲了四种行相,主要是从证悟人无我的角度宣讲的,这个跟小乘的阿罗汉共同的,为与声缘共同之所证的;在此基础上,缘觉所证的所取无有自性,诸法分为所取和能取,所取部分就是证悟为空性的,所取无有自性,又可分为入定和后得两种。在后得之际,出定的状态,是以证悟如梦、如幻等五种比喻来进行论述的,也是讲了五种行相;而在入定之际的时候无有杂染总共讲了六种相。

  针对缘觉而言,仅仅是从外境无有自性的角度来安立的;但是这个讲的是菩萨的境界,可以说跟缘觉共同的证悟,所以是这样的。但是针对大乘宗而言的话,后得的时候,讲了四种行相,入定讲了六种,菩萨也是一样的,从大乘宗而言,则必须以诸法无有自性之义来直接认定的。如此一来,就可以说道谛有上述十五种行相。跟声闻共同的四种行相,在入定的时候,在入定状态中,存在六种行相,出定后得位的时候,出定的状态当中存在五种行相。这里也有跟生缘共同的,生缘证得法无我的,声缘是证悟所取境无自性的,但是能取性的话是没有证悟无有自性的真谛的。所以这里有这样的差别。共讲了十五种相。属于人无我的,前面单独做了分类,缘觉所证悟的一些,跟大乘,属于是法无我的,跟大乘是一起的就是这样,跟菩萨一起,这样讲的,所以总共有十五种相。加上前面的四相,总共是二十七相,即为基智之相。这是概括性地讲。下面仔细讲。

  四谛各有四相,有十二种行相。总共二十七相。

  苦谛之相:无常之相,胜义中无生之相,作者与清净等以我而远离之相,凡夫觉得自我是清净的,有造者,但是这都是不可成立的。再加上以我执而不可危害之相这四相,执着我带来烦恼痛苦,这也是不可成立的。属于苦谛便是无常、痛苦、空性、无我之四相;

  集谛之相:产生痛苦之处不存在之相,第一是因,痛苦之因,产生痛苦之中不存在之相。业和烦恼也是无有自性的,无有生灭属于业和烦恼,犹如虚空之相,远离寻伺不可言说之相,以及在胜义中不存在四名蕴的无名之相,受想行识叫四名蕴。无名之相。上诉四相,依次是超离因、集、生、缘之相;

  灭谛之相:无有来去之所得的无行之相,以相的方式不可掠夺的所取无有之无夺相,胜义中无有垢染灭尽并且不耗尽的无尽之相,以及胜义中无生诸相,则是与灭、静、妙、离之相相结合的四中相;

  道谛之相:总共有十五种。

  1、通达入道之我不存在的无作者相;2、如理之道的了知者不存在之相;3、从自相续颠倒中修成或转移为不颠倒的转移者不存在之相;4、以从业与烦恼中出离之道来调伏烦恼者不存在之相。以上四相,不仅是与道谛的道、如、行、出四相相关联,而且也属于证悟补特伽罗无我的声缘共同之智。以上所述,为对治烦恼障的见道无漏智慧。从这个侧面讲的。主要讲的是大乘的修持,菩萨的境界,但是这里又有很多和小乘共同的,大乘的境界,大乘的智慧里包含着小乘的境界、智慧。

  对于缘觉而言,在声缘共同所证的基础上,证悟人无我是共同所证,这个基础上以证达所取无有自性,而作为粗大所知障对治的见修道,又可分为入定和后得两个阶段。

  首先,在后得有漏修道之际,后得的时候,还是有分别的。包括证悟所取无有本体的如梦之相;证悟无生的如空谷声之相,因缘而生是无生的意思;证悟无灭的如光影之相,眼睛花了,看东西模糊的,有重影。比如说看柱子看宝瓶,有两个,但是实际没有;证悟本来寂灭的如阳焰之相;证悟自性涅槃的如幻之相总共五相,幻相。以上五相,属于作为粗大所知障对治的修道;

  而入定之际的智慧则包括:通达杂染之外境不存在,或者因外境不存在,故而外境杂染不存在之本体相;证达外境清净同样不存在之相;杂染习气无有染污之相;外境色法等分类戏论不存在之相;于自证无有所取耽执之相;已经获证外境不存在,从而不从中退转的无动之相这六相,为见道部分的所知障之对治。

  以上所有的基智之相,都可以归纳于四谛当中,前面讲苦集灭,三个各有四行相,道总共十五种形象,都属于四谛之中。照见四谛之实相。此处以分类与总摄的差别,而归结成二十七种,继而进行修习。

  总共讲了二十七种行相,都归纳到四谛中。因为这都是四谛的真相,证悟四谛真相的智慧。

  子二、(道智之相):

  于因道及苦 灭中如次第

  说彼有八七 五及十六相

  道智之相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于因法集谛所断对治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二)从道谛立宗以及合理性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三)从苦谛法性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四)从灭谛空性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四种角度来进行论述。

  依照其中的次第,而宣说“彼等四谛所有的离贪等八相;无量等七相;无常等五相,以及外空等十六相”,即为道智的三十六相。

  佛经当中也曾以“贪欲不可得故”等内容,来对道智之相进行过描述。

  (一)从集谛所断对治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针对四相,也即对治轮回首要之因的(道智相包括)以下三相:

  能将渴望尚未实现的欲乐能成为现实的希求断除的对治——离贪相;

  对治贪爱或者耽执已经获得之法的无住相;这是已经获得的,刚才是未获得。

  对治因前者所导致的,希望来世能够获得这些快乐的寂灭戏论之相。

  针对诸有产生集、轮回之因——三毒的对治,轮回的根是三毒,包括:无贪、无嗔以及无痴三相;轮回的根是三毒。

  针对生相的道智相有一种,即能断除分别颠倒过去未来诸法之妄念的无烦恼相;

  针对集谛缘相的道智相,为能断除耽著有情之对治的无有情相。

  以上所述,即为属于因法集谛的道智三种相。

  (二)从道谛立宗以及合理性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首先,作为道之本体,则具有发动无量有情入道的无量相。

  如果有人提出:什么是无量之道呢?

  无量之道一定是合理的,因为不系属于轮涅二边的相不系二边相,同时执著无上菩提的缘故。

  作为理之本体,即为证悟一切万法在法界当中无有差异之体相知无二智相的立宗。

  这样立宗是合理的,因为具有不将小乘声缘执为殊胜的相无胜执相、无见取相,所以非常合理。

  作为行之本体,即为不分别于二我之相,无分别相的智慧。

  不分别于二我之相的智慧为什么是行呢?

  因为是对法性不可计量之相,无数相无有颠倒而行持的缘故。

  作为出之本体,即为对胜义中的任何法都无有贪执,就是无贪相的智慧。

  之所以没有针对最后的出相而设置问答,是观待所调对象的心境意乐而为的。

  以上所述,即为属于道谛的道智七相,总共讲了七个。

  (三)从苦谛法性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首先是刹那变化的无常相;其次是具有三种痛苦,苦苦,变苦,行苦,中任何一种的痛苦相;再次是以他法之我而远离的空性相;最后是以我之自体而寂灭的补特伽罗无我相。这四相,是从自相的角度而言的。

  另外,以上所有诸相,也可以归集为法无我自性之一体的无法相相,则是从总相的角度而言的。

  以上所述,即为属于苦谛的道智五相。

  (四)从灭谛空性或者离垢的角度来进行论述

  讲了十六种空性。

  首先,远离客尘的外空相、内空相以及内外空相三相,外法、内法、内外法都空。为痛苦灭尽之相;

  远离客尘的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前后际空,无始无终的意思、无散空八相,则为超越感受之相的烦恼寂静相;

  具有两种烦恼障和所知障清净的本性空一相,为涅槃胜妙之相;

  另外,出离之相可以分为两种:即如时出离之相与何者出离之相。

  具有两种清净的一切法空、自相空与不可得空三相,是属于前者;

  而无性自性空一相,则是属于后者。

  以上所述,即为属于灭谛的道智十六种空相,中观里讲,都空,空也空,一切都空,不是不性空的,都是自性空,轮涅一切法的自性空。虽然空性本身无有差别,空性它如同虚空,是不可分类的,是从空法的角度分的。只是观待空处有法,法这个角度,所空之法的角度而分类的,空性本体是不可分类的,如同虚空。而以消除颠倒分别的方式宣说了十六种空性。为什么要这样分类,讲十六种空性,也是为了断除颠倒的分别念。有的执大空,有的执着有为法无为法,有的执着空空,都是要断除这些颠倒分别的。宣说了十六种空。

  虽然在此阶段,无论十六空分别与灭静妙离四相如何相互对应都是可以的,但我们却应当通达前面所说的对应方式。

  由此可知,所有道智都可以含摄于四谛当中,像前面讲的一样,其分类一共有三十六种相。

  这是属于道智的行相,但是也是归纳到四谛当中的,也是证悟四谛的真相,有境智慧,所以都可以归纳到四谛,这是道智之相。

  前面讲的是基智之相。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8月8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