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寂仲:一位科学家的学佛体验


   日期:2008/6/3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原是安徽某研究所的副所长,高级工程师,负责国家“六五”38项攻关项目——水平连铸的开发研究,1986年研究成功后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为了能尽快在我国钢铁厂应用推广此项炼钢高科技,在广州创立了南方连铸工程有限公司,先后在衡阳、柳州、昆明、首钢、佛山、温州等地建立18台,32流水平连铸机。其中衡阳实现水平连铸获1996年国际发明金奖。由于长期从事于应用科学的研究与开发,整天接触的是图纸、数据、工程工艺规程,经常讲的是机械、电气、液压、仪表、计算机等方面的定理法则、工作原理、工作特性。致身犯心窦综合症与脊尖盘突出症。
  1997年2月由于机缘的驱使,我来到四川中江白塔寺,拜见海空上师,学习如意轮金刚法,几分钟内就圆成法性,出现了种种不可思议的事和无法用所学科学机理解释的事实。一年多我过去久治不愈的心窦综合症与脊尖盘突出症好了,工作心情愉快。如意轮金刚法,功法之殊胜,法力之强大,使我不得不信服。我过去认为在认识的领域内我没有打过败仗,什么都懂得,但现往感到我这个专家,实在太无知了,海空上师将我领进到一个新的领域!耳闻目睹,事实纠止了我对佛教的种种偏见与误传。我决心皈依三宝,做一个忠诚的在家佛门弟子。一个以国家级专家。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皈依佛门,引起种种非议与风波,不少好心的亲友、同学等为之惊讶,误认为我竞走了落后、迷信、消极、逃世的道路。现实逼使我不得不挤出时间对佛法,按我一生所学进行理解与认队。佛法高深圆融,博大精深,是世界学者所公认的。三藏十二部浩如烟海,我只是一个初入佛门的小学生,只能把我对佛法的初步领悟,向帅父——海空上师汇报,并期望同修师兄给予指正。

(一)佛教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

  释迦世尊说法49年,谈经三百余次,意在破除“我”、“法”两执,我执就是主观的我,法执就是客观的宇宙,也就是说,佛法的内容无非是剖析人生,教育我们正确地认识世界,认识自己,佛法就是指宇宙自然的法则,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人的意志为转移,“法尔如是”。佛发现了人生宇宙的奥秘,成为觉者,不再为自己和环境烦恼,“转迷成悟”、“离苦得乐”,使我们得到解脱与自己。
  佛法上说宇宙万有,皆有“五蕴”因缘和合而生。“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受想行识又谓之名。故五蕴又称为名色。色是指有形、有象,客观存在的物质能量,相当于心理学上所说的感情、意象、意志与认识。所以佛教不是唯心论,佛法认为宇宙自然的法则,与“色”(物质)的客观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但佛教也不是机械的唯物论,而是把精神作为一种客观存在,属于一种能量的变化。海空上师在答新华社记者问中说得很明确,真理是物质的、真实的、是能量,佛家称为业力,犹如电,虽然看不见,谁能否定是物质的能量呢?又说善恶之说固属理念,理是虚,念是实,念是思维,思维是能量,属物质的发动,佛家称为“念力”,行为的善恶是无形思维的外在有形的表现形式,欲念能量一经发动后,会施之于行动(作功),就如春花秋实,一定会结果的。又说人格也物质,即能量,不是虚幻的。海空上师明确指出,佛家的“名”(受想、行、识)属于一种能量。佛教还把受、想、行、识作为一体两面,心物不二,一体圆融的五蕴世界,所谓“识缘名色、名色缘识”。佛经中所说的宇宙的构成是“不生不灭,不增不减,不垢不净”。佛教的这种世界观是完全符合现代科学的宇宙观。在古典物理学中有物质不灭定理,但自从原子能出现以后,发现物质是不可消灭的,当物质消灭时,转变为巨大能量即原子能,出现了质能不灭定理。现代科学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由巨大能量形成的,新生星云的观察都是巨大能量集合体,在一定的条件下生成物质(包括生命),能量是永恒的,存在 形式千变万化,但其总和是不会改变的,不多不少、不增不减、不一不异、无始无终。
  宇宙的生成,不是神所创造,万物的变异,更不是上帝的支配,佛家提出“万法因缘生”、“万有因果律”,宇宙万物自有情世界到器世界,从精神到物质都是受因果律的支配,处于永恒的运动流转,生灭变化之中。宇宙间每一事物的生灭,必须具备某一定的条件,没一事物的存在,必须与其他事物有着密切的关系,就是事物的因缘,就是“万法因缘生”。四阿含经所说“此有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这些观点和辨证法所提出,运动是事物存在的形式,事物紧密联系的法则,反对静止地、孤立地看待事物是完全相同的。
  佛法上说支配宇宙万象生灭变异的基本法则就是万有因果律。任何事物决不能无因而生,但有因无缘也不能生,例如有种子有因,如不埋入土中,加上阳光雨露的“缘”是无法生根发芽的。因缘和合形成果报。因果律有三个原则,一、果由因生;二、事待理成,什么因必生什么果;三、有依空立,任何事物存在都是依否定实在性的本性而成立,凡是存在的原来都不存在,都是依空而立的。而辨证唯物论认为客观事物有它独立于人意志之外的发展规律,事物的发展,由于事物内部的矛盾,遵循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定律,与上述时在理成、果由因生、有依空立相同。
  佛教的时空观,认为空间是无穷尽的,三千大千世界,十方恒沙世界,时间是无始无终的,从因果法则上说,因前复有因,果后复有果,因果无始终,时间无始终,近代天文学的发展,证明宇宙确实是无穷尽的,不可胜数,证明佛经所说并非揣测之词,确是客观真理!

(二)佛教的人生观上积极、乐观、创造的人生观

  生命的起因,及其发展变化规律,是现代科学迫切要研究的课题。人们不放过一切机会,想探索地球生命的起源,例如最近(11月18日)狮子星座的流星雨,美国太空中心派专机高空测定希望能测定到流星雨的燃烧灰尘中是否有有机物的成分。我们对生命的具体起因与发展规律虽然不清,但科学的基本定律与规律是客观存在、无法改变的能量守恒定理,物质是能量存在的一种形式,宇宙万物均由能量发展变化而成(包括生命)。物质迟早都要消亡的,但能量确是永恒的。 
  佛法是生命科学中极有价值的学说。正如海空上师在答新华社记者问所说那样,“世界万物均由无形的能量组成,各类物相都要消灭,但它产生的能量本体是永远不灭的”。又说人类和宇宙一切均由心造、业力、能量所生,所谓“心”也就是无处不在的无形宇宙能量。
  这种人体的生命能量既然是不灭的,就必然和宇宙的其他事物一样,在因果律的作用下,循环变化不已,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佛教有精辟的见解,透彻的说明。
  佛家认为人的本性、人体生命能,称为佛性,本是灵明洞澈,万德万能的,只因妄想执着(妄心)起惑造业,轮回六道!按大乘佛法将妄心分为八识,即眼、耳、鼻、舌、身、意、末那与阿赖耶识,一般心理学只研究到前六识,末那与阿赖耶说属于潜意识,前者为“执我”,是一切众生自私自利的根本,后者阿赖耶识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是人体生命能的集合体),梵语阿赖耶意为无没,因为它是历劫生死流转,永远不灭不坏,阿赖耶识又称藏识,它是一切善恶种子寄托的所在。人们万德万能,灵明洞澈的本性,因为妄想执着而生“无明”,两者和合,相续相牵,熏习不已而形成阿赖耶识。本性因无明污染成识,由于阿赖耶识中的妄心产生幻相,称为相分,缘其幻相的见照作用,出现见分,有了这种相分与见分的幻觉就产生末那识,执着见分为我之能见,相分为我之所见,这样,为我执着不已,攀缘不休。以后由此又产生虚妄的想像——意识。当意识出现后就喧宾夺主,不但忘了本性,把阿赖耶识与末那识也丢掉了,成了人生的主宰,好其所好,恶其所恶,再加上眼、耳、鼻、舌、身五识的帮助,贪图五欲(财、色、名、食、睡),因而有贪、嗔、痴、慢、疑诸烦恼,由此造下无量善恶之业。当人生四大分离——死亡之际,前七识消灭,留下一个生死流转的根本——阿赖耶识,去承受那因善恶之业所招受的果报。这样由惑造业,由业受苦,由苦而复惑,因惑而再造业,再受苦,这就是有情生命流转的恶性循环!
  因果轮回是一般知识分子最不容易理解和接受的,上述业,是指身、口、意的造作,人每有起心动念、言语、行为,不管是善是恶,都会在意识中留下印象,印入阿赖耶识中,是永远不会被消灭的,在肉体死亡之后,业力寄托于阿赖耶识中,此识受业力的支配、牵引,在一定的机缘下与新的物质结合成新的生命。形成新生命的形式,阿赖耶识不能自主,会受业力的牵引,哪方面的业力最重就偏向哪方面,海空上师把它们比作“万有引力”,永恒生命能,按照因果律,在业力的牵引下,实行六道轮回。
  虽然深奥的宇宙物生成、发展和变化的真理大法,用人类创造的以逻辑思维为基础的文字是表述不清的,但从生命能属于无形的宇宙间能量,是永恒的,业有善恶之分,使所熏染的阿赖耶也就不同,善者能位高,恶者能位低,历代祖师形成的高德能量,我们修炼如意轮金刚法不是就能感觉到吗?
  我们了解了佛性、妄心、业力、阿赖耶识、因果律的人生真理,应审思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1)从佛性的立场看人生。人人具有万德万能、灵明通彻的本性,只因妄心生无明,熏染成识,又惑造业,轮回六道、沉沦苦海,但不性始终不变,不增不灭,人人随时可以成佛,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应该如何珍惜自己,积力弃恶从善,以洗涤本性上的“无明”污染,还我本来面目,而达为觉者——佛的境界,以实现人生最高的价值与目标。
  2)从阿赖耶识的立场看人生。它是本性与妄心的和合体,含有净染两面,但它有生命的根本,万法的本源,由于业力的作用,六道轮回,永无止境,但若净化可登圣域。我们现在的肉身,多么短暂、渺小、幻化不实,但生命的本体(生命能)是永恒存在。所以人生的价值,绝对不该是眼前肉体的享乐,而在人生命本体(生命能)的净化。我们应该积极地按佛法的教导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来净化我们心识上的六弊——悭贪、毁犯、嗔恚、放逸、散乱、愚痴。抹尽生命本性明镜上的灰尘,恢复本来灵明、洞澈、光泽、无瑕,获得永恒的解放。
  3)从业力的立场上看人生。世界的美丑,人生的苦乐,均是由于自己的业力所招致,人有身、口、意三业,可以为善,可以为恶。为恶者,意念上的贪欲、嗔恚、邪见,行为上的杀生、偷盗、邪YIN,言语上的妄语、绮语、两舌、恶口。为善者意念上的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行为上的放生、布施、净行,言语上的诚实、质直、柔软、和诤。善与恶均在一念之差,所以如何净化我们意识,离苦得乐,使我们的现时生活美好、幸福,也为我们的未来创造更好的条件,永远美好、幸福,这才是我们人生努力奋斗的目标。
  佛教的人生观,确是积极、乐观、创造的人生观,发扬本性光辉,净化生命,鉴因知果,避恶趋善,如果人人能如此,会多么美好、幸福!

(三)我的初步领悟

  佛教认为生命的本性是宇宙永恒的能量的一种,它如同电能、磁能一样,看不见,摸不着,可是客观存在的,是可以感觉到的,测知的。因而把意念、真理、善恶、人格相应的思想、行为与言论(业力)作为生命能(阿赖耶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1)按照物理学对“能”的定义是:能是做功的本领。有“能”,就有“能场”、“能位差”(势差),由于能位差的作用产生力与相应的位移——作功。例如电能有电场、电位差,电荷在电场中由于电位差而产生力,可以作功,使电机高速转动。历代佛教祖师所形成的高德宇宙能(称为法力),同样有能场、能位差。如意轮金刚法修炼者,按三密结合,使自性与法性沟通,就会深感法力的推动,作出一些不可思议的动作,对人体进行内调与外调。这种能量不是同样可以感知吗?甚至气功以及日常生活的体力作功,不是很显然人体能的体现吗?
  2)任何能量的强弱、大小,都与集中度、纯度等有关。例如光,如弥散,光波不纯,只能照明,如果单一光波(纯化)加以集中成为激光,可以钻透最坚硬的钻石。佛教提出的觉苦修行、净化人生,使我们的本性能量纯化、集中化、提高阿赖耶识的品位,在六道轮回中,必然会形成更高级的生命!
  3)任何能场的感知、受力都必须有一定的条件。电场受力必须本身带电,磁场受力必须本身带磁,同样在法力场上得到法力,必须焕发出自身本有的生命能,即自性,才可能做到法性与自性结合,在法力场上感受到法力。如意轮金刚法,口持真言、手结印契、意作妙观,三密相应,这样咒、印、观与身、口、意相应,以驱除妄心,焕发本性。做好三密相应,行持时,思想必须高度集中,口持咒不断、手结印不散、意作妙观、一心不乱、万缘放下、五蕴皆空。对一切妄想、杂念、是非、善恶都不思量,这样才能使清净的三密(咒、印、观)加持于我们身、口、意三业之上,互相融入。这样才能迅速清净我们阿赖耶识,显露本性,使本性与法性相通。
  4)由上可见,如意轮金刚法的基础是佛法的宇宙观与世界观。海空上师对我们反复强调,修持的关键在修心,“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也就是说一切烦恼,皆由心生,一切痛苦皆由心受,一切善恶业缘,皆由心起。贪、嗔、痴是生一切恶业乱心的根源,在去除贪、嗔、痴,才能“静心”。因此要真正解决决心问题,就要理解并逐步树立佛法的宇宙观与世界观。
  当今世界,随着物质生产的发展,精神文明愈颓废,西方赤裸裸的金钱关心、唯利是图、物欲横流、战争、杀人、抢劫、无恶不作,人类将走向自己的灭亡!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长期文化大革命的遗毒未除,西方资本主义颓废思想泛滥成灾,什么厚黑学、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无商不奸……等等,雷锋精神扫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目前是多么的迫切!我们的社会风气变成怎么样?我们的下一代将往何处去?洪水吞蚀人的生命,但这种颓废、腐败的思想比洪水还可怕,吞蚀着人们的灵魂。佛教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如同灯塔一样,在人生的苦海里放射光芒,照亮人生正确的航程与方向。海空上师提出的人间佛教,佛教要社会化、知识化、生活化、科学化,对当前的世界是多么的迫切!
寂仲 1998年11月于广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寂仲       学佛)(五明学佛网:寂仲       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