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二十四


   日期:2018/9/29 20:4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全论分四部分,今天是

  甲三、论义分二(乙一、造论分支;乙二、所造正论)

  乙二、所造正论分三部分

  丙一、今天是针对欣乐广讲者之八现观分类,分二

  丁二、广讲彼等之义,分三

  戊一、广讲所抉择之三智,分三

  己三、(广讲所断基智)可分为五:一、基智自性;二、基智差别;三、如何修持之理;四、如此修持之果。五、三智之结语。

  庚三、(如何修持之理)可分为二:一、所修加行之本体;二、加行之平等性。

  辛一、(所修加行之本体):

  本体可以分为十种,能治基智指大乘菩萨具有的基智。本论直接讲的是大乘基智,间接讲的是小乘基智。都是圣者的境界,但在此处为什么讲所治基智、小乘境界?第一,大乘菩萨了知这些境界后就可以超越;第二,可以避免自己堕入寂灭边。

  遍智是大乘修行人最终要获得的究竟果位,也就是佛的境界。想获得这样究竟的果位需要靠道智,菩萨的修行、境界要靠道智,不堕入二边的智慧,无缘大悲和空性智慧双运的境界。

  接着讲基智。为什么讲基智?因为要产生道智必须要有基智,要了知五蕴、十八界、十二处所含摄的一切法的究竟实相。同时,小乘的境界是大乘修行人的所断,是要远离、要了知的。三智的承许有这样的必要。为什么要先讲遍智,再讲道智、基智呢?要产生这种道智必须要了知诸法的究竟实相,具有这种智慧,同时也要了知小乘的境界。

  修持能治基智的加行本体可分为十种,从对境角度而讲、而分类的,共有四种;以本体分为三种,以作用分为两种;以能了知的比喻分为一种。共讲十种加行、十种修行。以下分开陈述。

  色等无常等 未圆满圆满

  及于无贪性 破实行加行

  首先,以对境而分的四种:

  (一)灭除了耽执差别事——从色法等直至一切种智之间所有法的无执加行。

  色代表轮回一直到涅槃,清净不清净一切事物,主要讲的是差别事,指事物本体,比如说柱子本身、宝瓶本身,人或者房子车子本身,都是平等,不可得的,要断除对一切事物的耽着。

  (二)遣除了耽执其差别法——无常、空性等行为的加行;

  什么是差别法?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特征,比如柱子长,宝瓶短,灰色的房屋,白色的汽车,人有高的矮的。这些差别法都是不可得的。之前也讲过,一切事物,都是相对安立,没有绝对的,所以要断除对一切特征的耽着。

  (三)因彼等色法作为功德所依尚未圆满的遍计色法,是无论怎样以将正当二现之色法执为色法的方式来缘于色法,也不可能生起道之功德的,如同凡夫的行为一般;

  佛在经中讲了两种色等法,一种是遍计,一种是圆成。遍计的色法等一切法,没有成为功德的所依,以这种色等法不可以产生功德,所以是无圆满的色法,也叫遍计色法,如同凡夫的行为一般。凡夫执着色等法,色等一切法看似存在,但实际不存在,看似都是实成,实际都不可得,然而凡夫不了知。凡夫所缘的色等法无法成为功德之所依,所以叫尚不圆满色等法。

  若缘于依他起(指色等法)谛实空性,圆成实法性色法即为无自性特征之色法,则现见如幻之境界,这样一来,就能生起尤为圆满的道之功德,如同圣者的后得一般。

  圣者后得位的时候,看一切色等法,都是如梦如幻般,这种色等一切法叫圆成识法性,这是比较符合真理的。一切法都是显而无自性,以这种色等法可以产生道之功德,所以这种色等法叫圆满色等法。“色”在这里代表一切法。

  不耽执以上二者,即为第三种加行;圆满、不圆满,成功德的所依、不成功德的所依等执着,都是分别念造作的,都是不可得的,所以要断除对这些的贪执,放下分别。

  关于圆满色等法、无圆满色等法,有不同的观点与说法,今天我们主要以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来讲,圆满、不圆满,能成功德所依叫圆满,未成功德所依叫不圆满。依华智仁波切的观点,看似实有,实际不是实有的色等法是不圆满,另一种是如幻如梦,这就是符合实相的,所以这就是圆满色等法。这是华智仁波切的观点。

  (四)在胜义中,对于前三种色法等加行无有实执贪著之性,破除了对彼等的实有耽执之行的加行;

  色等法的本体、特征、功德圆满不圆满等都是在胜义中不可得,这里是从有境角度讲,内心放下对这些色等一切法的贪着。

  在以上四法当中,首先是缘于世俗的三种加行,然后是缘于胜义的一种加行,都是从断除耽执有法的角度来进行宣说的。

  按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前三个是从世俗谛的角度抉择的,后一个是从胜义谛的角度抉择的。

  不变无造者 三难行加行

  另外,在法性般若中所包含的五种加行包括三种。前面是对境,现在是从本体、自性的角度而分类的。

  (五)对证达不存在宣说般若之本体即增,不宣般若之本体即减等诸相的不变灭除了耽执的加行。

  要灭除什么耽着?诸法的本体、自性、实相,是不增不减的。佛宣说般若即增加,不宣说般若即减少,没有这样的迁变。远离迁变,不增不减。佛经中讲,诸如来出世也好不出世也好,诸法的实相本来即如是安住。如来出世或不出世,宣讲或不宣讲般若,诸法的实相都如是安住。证悟则皆空,未证悟都不空,本来就是空有双运的实相,般若波罗蜜多的本体也是不增不减的。所以,佛出世与佛传法,都是为了唤醒我们,都是为了让我们回归自性,没有其他,诸法的究竟实相不可能因此而改变。

  (六)因般若之法性寂灭了赞誉、诋毁、贪爱、嗔恨等等,所以在胜义当中无有造作者。也即是说,因其自身本体为无为法,谁也不能令其生起,所以在胜义中任何法也不能使其产生,从而不耽执于诸法自性的加行。

  这个“无为法”不是跟有为法对立的无为法,不是因缘生的,所以叫无为法。既然是无为法,任何因缘都无法对其起作用,谁也不能令其生起。所以,他不是由因缘和合而生的,不是任何作者来造的,也可以说远离生灭,不生不灭,在胜义中任何法也不能使其产生。这是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有这样一个法性空性存在,然后由他来造无,也不是这样的。万物的当下就是空的,空的当下就是万物,不可能成立谁来造、造谁的对立和分别。不生不灭的法性空性,要断除对这种究竟实相,即自性空性的耽着。

  (七)于彼等具有三种难行的自性无有耽执的加行,什么叫难行?即不可得之意。三种难行包括:

  不耽执难以获证一切种智的难行,因胜义当中无有所得的缘故。

  本来就远离了离合,在胜义当中无有所得。佛经中讲,如果有比涅槃更殊胜的法,也是空性的、不可得的,此处的一切种智指佛的境界,即我们想获得的果位也是不离空性的,是不可得的。

  不耽执难以行持道智的难行,因胜义当中无生的缘故。

  道智功德,其实胜义当中,无修无得——没有什么可修的,也没有什么可得的。修也是道,这种即修道的智慧、境界也是了不可得、空性的。难以行持道智,意思是大菩萨不住任何法。所以,无修——没有可修,意思是不住一切法、不着一切相,不是不修行。

  不耽执难以发挥基智作用的难行,因胜义当中无有诠说的缘故。

  佛祖释迦牟尼佛即将涅槃时讲过,其实他一句佛法也没讲过。实际上,真正的法是不可喻、不可言的,但又是可以宣讲的,然而我们能讲说的都不是正法,所以叫难行。

  虽然在世俗当中,必须依靠分别(念)作为所知、所行与所得的这些基智、道智与一切种智三种智慧,但却不能执著它们,而将趋入三智称为“难行”。

  这样一讲,也许有些人会误入歧途:无修无得,是不是修了也白修,都没有什么可得?佛也说过自己没讲过一句佛法,这都是谁给讲的?故没有必要学。不能这样想。该学的一定要学,该讲的一定要讲,最后也能获得究竟的果位,这并不矛盾,此处讲的是不可执着的意思,不执着也可以学、可以讲,也可以获得。如果没有看透,继续执着,只会障碍圆满的功德。正如佛经所云:“为有情利擐功德铠,如为举虚空置高空。”

  以上三种,是以本体而分的(加行),以般若之作用而划分的两种加行则包括:

  如根性得果 故许为有果

  不依仗于他

  此处从作用的角度讲了两种,也是从作用的角度而分类的。

  (八)对通过行持般若,即能依照[如]各自的根性缘分而获得果位,故承许为果法以不失坏而有不耽执的加行;

  从世俗谛的角度讲,不同根性、不同缘分可以修持不同的法门和不同乘,最后可以获得声闻缘觉佛菩萨四圣的果位。但是胜义谛所得的四果是了不可得,也要断除对此法的耽著。

  (九)除了般若法性之外,不存在依仗于他法的情形,一旦具备般若,则能含摄道果之所有功德,对上述这一切不耽执,即为第九种加行;

  一切功德、一切法,一旦具备般若,真正获得般若的境界时,道果所含摄的一切功德自然具备,之前的都是造作的、假设的,都不是真实的、本具的,所以当真正证悟般若,获得般若波罗蜜多的智慧时,一切功德都自然圆满,此时都是本具的,是远离迁变、远离言思的,都是真实不虚的。所以,之前有很多的欠缺、疑惑、变化,都是正常的。当我们真正证悟般若波罗蜜多,真正具足般若波罗蜜多时,一切功德自然圆满,到那时,一切疑惑自然解开,叫自解脱。

  证知七现事

  这是通过比喻而宣讲、分类的。(以能了知的比喻而分的最后一种加行:)

  圣者菩萨在后得位时,都是以如梦如幻般等看待一切事物——内外一切事物四种特征。因为当修行串习到一定的层次,即后得位的时候,自然就知道都是如幻如梦般。无论是幻相还是梦境,在世俗谛上都是不存在的,但是其他比喻事物在世俗谛上存在的。但是为什么说如梦如幻等呢?表示一切事物显而无自性的真理,都是从显而无自性的角度比喻的,不是全都一样的,世俗谛上也是存在的。此处共讲了七个。正如佛在《金刚经》里所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一个道理。

  (十)因彻底转变耽执习气,故现象之事如同梦境。

  我们抉择万法时,把外境都抉择为空,认为都是心显现的,以什么显现?以习气显现。在阿赖耶中有很多习气种子,成熟的时候就会显现外在的这些事物。梦也是如此显现的。

  由于是因缘聚合而显现,故如同幻觉。

  有些人通过一些咒语、圣物,可以让人出现幻觉,看见很多村落、马羊牛群等等,但实际是不存在的。我们也可以有这些方法,通过咒语、圣物,因缘和合时就可以出现幻觉。一切万法也是如此,都是因缘和合而产生的。

  因无而显现,故如同阳焰;看似远处有河流,其实不是河流。

  因依缘而生,故如同回响;因习气所安立的现象不可迁移,故如同光影,或者可以说是如同影像、旋火轮和影子三者(不同经论里讲的不同的三种比喻);因为是无有所依处而显现,故如同寻香城(寻香城,看似有一座城市,实际没有);因身语之作者无有成实,故如同幻相。

  世俗谛上不存在但是可以显现,比如影子一样,镜子里没有人,但是可以显现;电视里并没有高楼大厦,但是可以显现。这都是显而无自性,虽然显现上有,但若是实际找却不存在。同样,以此比喻诸法,一切事物都是显而无自性——显现上有但是本体上无;本体是空性但是无碍地显现。显现的同时本体空性,此处讲现空不二的法门、真谛。一般圣者菩萨后得位出定的时候都是这样的,他不会执着于任何事物,因为他知道一切都是如幻如梦,都是显而无自性的本性,所以他不会计较,不会烦恼。

  能证知以上七相的显而无自性,从而灭除耽执七种比喻之行的加行,(便是第十种加行。)对这些也要断除执着。

  通过灭除耽执以上七种比喻的串习,继而遮破基法之本体以及差别等等的成实,便是能够修持之因。

  辛二、(加行之平等性):

  不执著色等 四种平等性

  前面讲了九种修行,内心是以什么样的境界、心态去修行,主要讲内心。关于加行的见解(内心的境界),在《大般若经》中说道:“不执是色,不执属色,不执依色,不执于色。”色等一切法都是这样的,以此类推。从而以通用词的类推方式来宣说次第之义,即:因证悟对色法之本体,加上用“等”字所包含的蓝色等相(特征),作用或者差别,以及有境(内心)四者的实有执著并不存在,从而通达彼等四种相平等性见解的加行之境与有境平等。也可以用空性、无相、无愿、无为四种方式,来分别与前四者相结合而加以宣说。

  证悟对色等本体是空性;证悟对色等法的特征——蓝色等是无相,证悟对色等法作用是无愿,证悟对色等法有境是无为,也就是空性。无为指寂灭。四种方式,也是从本体、特征、作用、有境四个方面都不执着,也可以说空性、无愿、无为,无寂灭四种。这是圣者菩萨内心的境界。本体不存在,叫空性,特征不可得叫无相,作用不可得,叫无愿,本身也是寂灭的,叫无为。这也是大乘菩萨修行的一种状态,一种特有的境界。

  以上讲了修行九种加行,以及他们内心的境界(有境)。此处讲的其实境与有境平等,都是了不可得,对所有的耽著都是要断除的。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8月5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