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二十一


   日期:2018/9/19 19: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全论分四部分,

  甲三、论义分二(乙一、造论分支;乙二、所造正论)

  乙二、所造正论分三:

  丙一、针对欣乐广讲者之八现观分类分二

  丁二、广讲彼等之义分三

  戊一、广讲所抉择之三种智慧三个

  己二、(广讲能得之道智)可分为二 :一、道智之支分;二、道智之整体。

  庚二、(道智之整体或能依道智之特征)可分为三:一、声闻之道智;二、缘觉之道智;三、菩萨之道智。

  辛三、(菩萨之道智)可分为二个:一、见道之道智;二、修道之道智。

  壬二、(修道之道智)可分为二:一、修道功用;二、具作用之真实修道。

  癸二、(具作用之真实修)可分为二:一、后得有漏修道;二、入定之自体无漏修道。

  子一、(后得有漏修道)可分为三:一、胜解修道;二、回向修道; 三、随喜修道。

  后得有漏修道还有其他很多种,为什么此处只讲这三个呢?

  第一,胜解修道可以让相续中未产生的善根和功德能产生。虽然能让其他已产生的善根和功德增长,直至圆满,但主要是让未产生的善根和功德产生。

  第二,回向修道主要是让已产生的善根和功德转变为菩提支分——菩提之因。如果没有如是的回向,我们所积累的善根,以及获得的功德都不会成为成佛之因,也不会成为菩提支分。

  华智仁波切在《大圆满前行引导文》里讲过一个公案:有一位比丘有一天吃完饭,把剩下的饭菜做布施时,来了几千只鸟,当时他心里生起了一个恶念:将布施的善根和功德回向,愿他将来成为一名将军,这些接受布施的鸟都成为他的兵将,他可以降伏敌人。因为他以颠倒的心态做了回向,后来他还俗了,真的变成了一个带兵的将军,杀了很多人,死后下了地狱。由此看出,我们做任何善事和功德时,心态和意乐很重要。善根的大小、清净与否都在这两点。若能如法回向,我们所积累的善根,以及所获得的功德都可以成为菩提支分,成为成佛之因。

  我们现在几乎每天都在做善事、做功德,但是我们的心态都不清净,没有以殊胜的意念摄持,没有如法回向,所以没有得到不可思议的功德和利益,自相续也没有任何改变和提升。

  第三,随喜修道是让已经产生的功德,以及积累的资粮和善根迅速增长、迅速解脱、迅速获得究竟的果位。

  所以这三个角度很重要,以此角度来讲解有漏的修道——胜解修道、回向修道、随喜修道。

  丑一、(胜解修道)可分为二:一、真实之胜解修道;二、胜解修道功德。

  寅一、(真实之胜解修道):

  总的来说,对于有漏无漏这两种修道,智足论师则分别将其安立为“清净世间之智慧”,以及“出世间之智慧”。

  他是这样做分类的:有漏是出定时的智慧、境界。无漏是入定时的智慧、状态。

  胜解谓自利 俱利及利他

  当知此三种 各有下中上

  别别为三品 又以下下等

  复各分为三 共二十七种

  胜解修道的主要胜解对境,包括果般若(究竟的菩提果,即圆满佛果,是修行的最终成就,也是修行人最终要达到的目的)、宣说果般若之经典般若(文字般若),以通达般若为目标之道般若的三种。对这些殊胜修持力生起胜解。

  道般若、文字般若、果般若三者:文字般若和果般若是能诠和所诠的关系,将所诠的名字取给了能诠;道般若和果般若是因和果的关系,是果的名字取给了因。所以,文字般若和道般若都不是真实的般若,果般若才是真正的般若。但这是从究竟的角度来讲的。此处也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此处先讲胜解的果般若、文字般若、道般若三种对境,它的本体是加行里讲过的欢喜信心、欲乐信心、坚定不移的信心三种特征,即胜解修道应该具备这三个特征。

  第一,对无漏的功德——三种般若特别的欢喜。第二,欲乐信心,即有想获得的心。第三,胜解信心,自己如果精进修行,这些功德都能获得,对此有坚定不移的信心。比如通过文字般若能够彻悟果般若,通过道般若能够获得究竟的果般若。具备了这三种特征的修行叫胜解修道。它的因是通过教证和理证,最后在自己的相续中产生胜解修道,并不是盲目地相信。

  胜解修道的作用是遣除邪念,让自己相续中未产生的功德和善根轻而易举地产生。胜解修道是菩萨的境界。见道以上的菩萨都属于圣者,他们相续中的胜解信念是远离一切边戏的,因为菩萨是以三个殊胜来摄持一切法,此处也不例外。

  以上讲的是心念的力量和信心,我们展开讲了信心的重要性。不能盲目地相信,通过教证和理证产生胜解非常重要。当相续中产生了这种信解、信心时,一切的加持、功德自然就会产生。信心是一切加持和功德的来源。

  信心是对圣者所具备的无漏的功德和善根生起欢喜心。这种欢喜心不是贪心,而是一种信心。若是对世间凡夫所具备的有漏的功德、福报产生欢喜心,就是贪心。虽然都是欢喜心,但一种是贪心、欲望,另一种是信心,这是有区别的。信心很重要。如果有欢喜心,自然就会追求:“我也想得到这些无漏的功德。”这叫欲乐心。“一切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我也不例外,我也有佛性,我也可以成佛,我也可以具足这些功德。”有坚定不移的信心。第三个是胜解信心,此处讲的是胜解修道,我们也可以这样去胜解信心。这就是一切功德和加持的来源。

  胜解分三种:自利胜解、俱利胜解、他利胜解。

  在不清净一地到七地的后得位,因尚未断除染污意识,而会出现细微的我慢或者我执,所以称之为自利胜解。

  住于一地到七地的菩萨出定时,因尚未断除染污意识,烦恼障没有彻底断除,虽然属于束缚于轮回的烦恼已彻底断除,但是随眠烦恼还存在。尽管很粗大的我执我慢已经明显没有了,但是还有一点很细微的我慢和我执,它不同于粗大的我执我慢,也不同于其他的烦恼,更不同于凡夫相续中产生的烦恼。虽然有一点烦恼,但是可以转为道用。因为还是没有彻底断除烦恼障,所以还是有一些相应的障碍,这叫自利胜解。

  八地、九地、十地叫清净地。为什么叫清净地呢?这三地没有烦恼障,因为在七地时烦恼障已彻底断掉了。

  在八地、九地,因染污意识发生转变,烦恼障已经彻底断掉了,而现前自他平等性,所以八地九地称之为自他俱利胜解。之前也有自他平等心,但是这里更明显一些。

  在十地之际,因为与修持他利之佛陀极其相似,所以称之为他利胜解。

  此时,他利的能力跟佛陀特别相似。佛利益众生是任运自成,十地也有与此相似的能力和功德,所以称之为他利胜解。真正的自利、俱利、他利胜解安立与八地九地十地,但是一般来讲,一地以上就有了。关于三种胜解在地道上的安立,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但麦彭仁波切是这样的观点。

  我们应当对此等三种根本分类了如指掌。另外,在这三种根本分类内部,各自又有胜解逐步增上的下、中、上三品。也就是说,自利胜解、他利胜解与俱利胜解分别可分为三品。换言之,支分的划分方式可以承许为九品。

  又以支分的支分——包括下下、下中、下上等等来划分,这九品支分各自又可以分为三等的三种分类,这样一来,胜解修道一共可承许为二十七种。即自利胜解有九品,俱利胜解也有九品,他利胜解也有九品。

  关于九种自利胜解,《般若经》中以“书此般若波罗蜜多”等功德超胜于“起窣堵波[佛塔]七宝严饰”,并超胜于“如是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等等来加以论。

  关于九种俱利胜解,《般若经》中以“复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各各起一大窣堵波”,以及自“欲色界天皆来集会”直至“人皆来”而进行描绘;

  关于九种他利胜解,《般若经》中以“书写如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超胜于“十方……供养佛设利罗”,以及树荫之比喻,而将般若地道归集于一体。

  以上讲解了胜解,从对境、本体、分类、因缘以及功德的角度进行了详述。

  寅二、(胜解修道功德):

  般若波罗蜜 于诸胜解位

  由三种九聚 赞事及称扬

  对般若波罗蜜多处于胜解位的诸位菩萨,诸大佛子会令其生起欢喜之情;诸佛也会对此等胜解位菩萨作赞美等等,也即由逐渐递增的三种九品[聚]欣悦爱恋,而作远离增损之属于自利的赞美,属于俱利的承事,以及属于他利的称扬广大功德。这些赞美、承事和称扬各有九品,因为自利胜解有九品,俱利胜解、他利胜解都有九品。一共承许有二十七种功德。

  诸佛对处于胜解位的菩萨进行赞美,因为诸大佛子会令其生起欢喜之情。三清净地的菩萨也需要鼓励和加持。

  佛给他们鼓励和加持,不一定有这些行为,但也可能有,这是不一定的。佛的智慧是究竟圆满的,有随机应变的能力,佛根据众生的根基意乐进行调伏,应机说法,佛也会称扬、赞美,但主要是加持和鼓励。

  佛如果不经常关照、调伏,菩萨入定后不出来,也容易堕落寂灭边,会遇到各种违缘。当然,已经处于修行道的菩萨不可能彻底退转,但可能有灰心的时候,也需要佛的鼓励和加持,佛也时时会关照。有的人想:那么多菩萨佛能顾得过来吗?当然能。佛是遍智,利益众生是任运自成,不需要任何造作。“千江有水千江月”,众生有善根,佛的摄受和加持就无处不在。

  信念很重要,信念要坚定,信念是成就的根本。为什么有的人没有信念,有的人不坚定?就是因为不明理,不是依教证、理证进行观察之后产生的信念,所以不坚定。胜解修道是菩萨的境界,所以不会退转。

  后得位时,菩萨的功德有很多,未产生的善根功德要产生,已产生的善根功德要转变,已产生的要增上。转变也很重要,如果不好好转变就会变成世间福报的因、自我解脱的因,这对菩萨来说损失非常大,要避免这种情况。所以胜解修道很重要。

  《般若经》中关于赞美的经文为:“假使十方各如殑伽沙等世界……佛设利罗……各满十方殑伽沙等诸佛世界……”“于此般若波罗蜜多甚深义趣……(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所获功德甚多,于彼无量无边,不可思议不可称计,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般若经》中关于第一品承事的经文,是以论述(其功德)超胜于“赡部洲内……转……人得……不还果……” 等等来加以明示的。

  《般若经》中关于称扬的经文,是以论述(其功德)超胜于“转……人得……不还果……” 来加以明示的。

  丑二、(回向修道):

  善根要回向、转变。

  得到了珍贵、稀有难得的材料,比如玉、黄金、玛瑙,若是用它们做垃圾桶,就太可惜了;若是用来做装饰品、项链耳环等,也可以;若是用来做佛像,价值就不一样了。同样,善根功德怎么回向,以何种心态运用,结果大不相同。

  以胜解修道所产生的有漏无漏一切善为所缘境,为了所有众生的利益,而与能将善根转为圆满菩提之因的欲乐相应的阶段,即为回向修道。回向修道也包含了以有为、无为的任何善法均可代表的转变为圆满菩提之因的欲乐。

  以胜解修道产生的肯定是无漏的,不仅是无漏的善根,有漏的善根也要回向。一切有漏、无漏的善根和功德为所缘境,回向给众生成为圆满菩提之因。

  回向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回向给自己,为了度化无量的众生,以善根让自己迅速成佛。即“愿以此善根,愿我速得成就菩提果,度化无量的众生。”第二种是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以此功德,一切众生迅速获得究竟菩提果。两种都可以。

  关于回向修道,讲了两种观点。阿阇黎圣解脱军认为:偈颂中的第一句,为回向修道的特征;第二句,为回向修道的功用;而剩下的颂词,则表示回向修道的本体,从而建立了十一种本体的观点;

  而狮子贤论师则将特征与功用合并为一,而认为有十二种本体。

  这都是从反体的角度分的,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不是很重要。

  殊胜遍回向 其作用最胜

  无所得行相 不颠倒体性

  修道者将积累的善根功德普遍回向于一切种智、究竟菩提果且断绝声闻作意的该殊胜智慧方便。声闻和缘觉,求的是自我解脱,是自私的心。其作用是“向三种种姓者分别宣说三乘之法,并为获得无上菩提的最超胜因。”以此为标准,即可以认知其本体。佛才有针对不同根基的众生讲不同的乘、法门的能力。

  这种回向不是为了世间的福报,也不是为了自我解脱,而是为了无边的众生。菩萨以无缘的方式行持,有空性智慧的摄持,非常殊胜。

  我们也要求以三轮体空的角度回向,但是普通凡夫很难做到,住于修道的圣者菩萨完全是以三轮体空的角度修持的。所以做任何善事、功德都不离三个殊胜——前行发心殊胜、正行无缘殊胜、结行回向殊胜。

  下面讲分类。如果以反体来对其进行分类,则有十一种(这是胜解脱军的观点),包括:

  (一)作为所回向的持戒等善法,其谛实无有所得的行相;菩萨所行持的善法是布施、持戒、安忍等等,在胜义谛中,以智慧观察都不可得,都没有实质性,是显而无自性的。

  (二)能回向之心与我等不存在的不颠倒体性;此处指心态,心和我——回向的心、回向的人都不存在,也是无有自性,不颠倒的体性。

  远离佛福品 自性念行境

  有方便无相 诸佛所随喜

  (三)远离对回向本体——福德现行的彼或者此之实执;即没有对立、分别之意。

  (四)对于佛陀出有坏和声闻缘觉的善根,以及自己的福德资粮[品],不存在高低或者贤劣的两种耽执,自性如同幻觉的正念行境。

  菩萨的境界里是没有分别的,对于佛具备的善根、声闻和缘觉具备的善根,以及自己的福德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五)以具有布施等了不可得的智慧,以及遍智作意的方便善巧,从而灭除对六度善法的贤劣耽执。

  (六)以所缘三轮无相(三轮体空),或者仅仅无实之执著相也了不可得的智慧,而遮破对一切所回向法的实有耽执。

  对空性也不能执着,空性也是空的。所以,一切分别都是属于戏论,是菩萨的所断。

  (七)诸佛以名言缘起如幻之智而对其功德所作的随喜回向双运,或者诸佛如何回向,我等也如是回向。

  名言中一切有为法都如幻如梦,如梦幻泡影。《普贤行愿品》里讲:诸佛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三世诸佛如何回向我也如是回向。

  不系于三界 下中及上品

  是余三回向 生大福为性

  (八)以不回向于轮回之因,而不系缚于三界的无耽执(回向);

  (九)胜过将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安置于十善业道、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定以及五神通之福德的 ,能产生广大福德的下品回向;

  (十)胜过将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安置于从预流果直至阿罗汉以及独觉果位之福德的中品回向;

  (十一)胜过将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安置于圆满菩提果位,十方恒河沙数的有情于恒河沙劫。将数不胜数的安乐资具全部用来供养彼等之最大福德的上品回向。此处的恒河指的是世界上所有的河流,所有的河流沙子叫恒河沙。

  经中所说的其余[最后]三种回向,其作为无贪之善的殊胜之处在于:前述彼等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的善根是具有所缘之想的有想福德,其与此等由圆满回向于法界的无缘中所产生的善法福德相比,不及其百分之一乃至不及其万俱胝分之一。

  佛书里也是这样讲,有想福德和无缘回向是有很大区别的。

  关于三种生大福德等等之回向,也即类似无贪、无得的此等回向,是以产生大福德为本性的例证来进行宣说的。比如,下品回向就是以胜过将三千大千世界的众生安置于十善业道等等的福德来加以阐述的。其内容表明,回向是具有极大福报的。

  有些人不懂佛理,一说将自己积累的善根福德回向给众生、他人,有的人心里就有疑惑:“我积累的善根为什么要给别人呢?”以为善根回向了就没有了。其实这是错误的想法。如果能回向,这个福德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处于修道的菩萨之回向是以无缘的方式回向,都是无有执着,无有分别和杂念,所以福德非常大,其他还是有相、有分别的。

  上士道的善根到一定的程度和此处讲的菩萨的境界是一致的。刚开始时,是有漏的、有相的,通过修行可以变成无漏、无相的。这两者的区别非常大,正如佛经里所讲“不及其百分之一乃至不及其万俱胝分之一”。回向的功德福德极大,处于修行道的菩萨的回向之福德更是非常不可思议。

  那么,该如何回向呢?彼等回向归纳起来有两方面:以在世俗名言中,将其转化为菩提支(成佛之因);在胜义中以了不可得、无有自性的方式来进行回向。

  丑三、(随喜修道):

  随喜是以产生的善根和功德迅速增长。随喜的功德非常大,但若只是嘴上随喜是没有福德的,只有从内心真正随喜他人的功德才能得到同样的利益。别人做善事、好事,自己的心里真正能随着欢喜,是自然的,不是造作的。比如一个母亲特别执着自己的孩子,特别希望孩子有出息,当有一天孩子成功了、发财了、升官了,母亲会随之欢喜雀跃。但这种随喜是自私的,不是此处讲的随喜。

  众生做了善事,得到了利益,有了改变,或道友真有功德,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上师表扬了,认定为辅导师、法师了,虽然自己没有善根和功德,没有得到上师的表扬,也没有被认定为辅导师、法师,但是自己心里特别欢喜:太开心了,今天我要多吃点,多做点菜,这叫随喜。这种人一定是放下了自我的人。如果尚且有自我的观点,以自我为中心,不可能生起这种心,所以随喜没有那么容易。

  “随喜、随喜……”你也随喜,他也随喜,实际上都是嘴上的功夫。随喜是好事,但是否是真的随喜尚需考量!是表里如一吗?你们随喜太多了,所以让我产生了怀疑:我修了这么多年还随喜不起来,这些人怎么这么能随喜呢?你们说随喜的时候,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是不是真的随喜?没有吧!不嫉妒已经“阿弥陀佛”了,背后不诽谤就可以给你磕头了。

  其实,很多人随喜都是假的,是嘴上功夫。如果真能做到随喜,这也是放下自我的方法。尽管我们现在做不到,但也要学,尽量如法随喜,哪怕能做到一两次也可以;无法对所有的人随喜,哪怕对身边最近的人随喜也可以,这样慢慢学、练,真的就能生起随喜心,这也是一种方法和窍诀。

  若真的生起了随喜心,就像孩子升官发财了,母亲也心生欢喜,这样得到的利益是相同的。如果他欢喜你也欢喜,就一样了,只有你心欢喜、快乐了,这是真正得到的,其他都是身外之物,有无、得失都是暂时的。我们生活、工作、修行都是为了让自己开心快乐,若通过随喜开心了、快乐了,这是一种殊胜的修行。不能轻视随喜,因为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如果能做到,说明你已经战胜了自我,那你的开心快乐都是恒常的。

  由方便无得 随喜诸善根

  是此中所说 修随喜作意

  成为对自他善根具有欢喜之相的欣乐本体,即是随喜修道。

  也可以随喜自己。其实我们得到了很多,但是我们都忽略了,我们不知道随喜自己。我们从出生的那天起,就活在恩惠当中,但是却不知道感恩,所以快乐离我们越来越远。要随喜自己:我得到了人身、遇到了佛法、遇见善知识并且能在一起听闻佛法,是多大的福报啊!我们有缘相聚在这里享受佛法的甘露,哪有比这个还大的福报,我们心里应该感到快乐无比、欣喜异常。如果这样还开心快乐不起来,那到哪里都不可能开心快乐的。有些人自己内心不清净,总是自寻烦恼,在山上山下都一样。在山下呆不住跑到山上来,在山上呆不住又跑到山下去,烦恼重重。这种人到哪里都一样,心不清净哪里都是不清净的,心清净哪里都是清净的。我们要活在当下。

  由希求圆满正觉果位的方便,在世俗中随喜诸善根。在胜义中以无有所得而摄持,真心爱乐并随喜自他诸善根,这就是此论中所说的修持随喜作意之道。

  世俗是分别的范畴,胜义是无分别的范畴。一个是超越的,一个是分别的。非常喜欢善根、无漏的功德,我们为什么对上师、善知识有信心,发现他们在发光,发现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无漏功德,故不能不欢喜,也不能不追随他们。当时我追随我的上师就是这样,我不会盲目崇拜任何人。这就是此论中所说的修持随喜作意之道。

  随喜真的很重要,我们常常活在快乐当中,但是没有觉察到快乐;我们就生活在清净刹土,但是看不到清净刹土,我们就像盲人一样,已经麻木了。大家能不能自我观察、自我反省一下。有的人若不这样做,修行真的很难,在山上也不行,在山下也不行;跟学佛人在一起不行,跟世俗人在一起也不行,在哪看到的都是不清净的,无论在哪都感受不到快乐,这种人可以说是活在地狱里。所以今天我们讲随喜修道,这是菩萨境界,虽然我们是凡夫,但是也可以学。

  菩萨的功德是非常大的,所积累的善根是无边的,这里为什么只选这三个来描述修道之智慧呢?因为这是根本,是最重要的。我们讲加行、《入行论》时讲过,每次学习时也讨论过回向、胜解、随喜,但是我们都没有认真学修,还好高骛远,想去了解无我空性的道理,一说“大光明、大圆满”都觉得非常殊胜。其实,殊胜与否,取决于你自己是否受益。如果你受益了,对你来说就是殊胜的,否则就不是殊胜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殊胜与否要看众生自己的根基和意乐。

  经中也以“所以者何?……随喜……”问答方式进行了阐述。

  上述(胜解、回向以及随喜)三种有漏修道,是具有二取分别的后得部分。后得位的时候、菩萨出定时候的修行叫有漏,跟入定相比是有漏的。此三者的作用依次是:

  第一个胜解修道犹如矿藏中的金块一般能聚集新的福德。

  第二个回向修道如同金匠将金块铸造成饰品一般,能将回向所生福德转化为圆满菩提支分。

  第三个随喜修道则已获证自性福德平等之性,圆满的因,将迅速增上直至圆满。

  其中回向的善根因随喜而增长,随喜的善根又依靠回向来增长,因二者相互指代,所以并不存在高下的差别关系。

  以上是麦彭仁波切的观点。很多大德、论师以自己的智慧解释《现观》时,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只是讲的侧面、角度不同而已,其实并没有矛盾,但实际都是一致的。

  后得位有漏的修道——胜解修道、回向修道、随喜修道都已讲解完毕。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7月14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       达真堪布)(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       达真堪布)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 

 达真堪布:相爱何必要相伤 

 达真堪布:当下的美,你感受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