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十九


   日期:2018/9/12 20: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全论分四部分,今天讲

  甲三、论义分二(乙一、造论分支;乙二、所造正论)

  乙二、所造正论分三部分

  丙一、今天是针对欣乐广讲者之八现观分类分:

  丁二、广讲彼等之义 分三个

  戊一、广讲所抉择之三智分三部分

  己二、(广讲能得之道智)可分为二:一、道智之支分;二、道智之整体。

  庚二、(道智之整体或能依道智之特征)可分为三:一、声闻之道智;二、缘觉之道智;三、菩萨之道智。

  辛二、(缘觉之道智)可分为三个:一、行者所依之特征;二、所行道之本体;三、道智之因法——顺抉择分。

  壬一、(行者所依之特征)可分为二:一、特征主体;二、遣除疑惑。

  癸一、(特征主体):

  由于是依凭发愿之力与因缘而证悟菩提的依缘证悟,也即在最后有际不观待其他阿阇黎而独自成就,因而称之为独觉。

  这里主要讲的是缘觉的境界。菩萨要通达缘觉的境界,缘觉所通达的一切法相。同时,他也要把缘觉所证的现观视为空性,以这种无缘的方式来缘取。

  为什么?第一,为了摄受缘觉种姓的众生。很多众生只追求缘觉的境界,具足这种根基。对于菩萨来讲,只要有一点机会,都不会放过任何一个众生。菩萨有时候也需要度化这种种姓的众生,所以要通达缘觉所通达的一切法相。否则,就无法摄受。

  第二,他要通达缘觉所通达的这些法相,如此他可以进一步去超越这种境界。菩萨相续中的现观,与普通的缘觉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是以三种殊胜来摄持、以无缘的方式来缘取缘觉的境界和智慧。

  缘觉有麟角喻独觉和部行独觉两种。他在最后有际(即轮回的最后一次,之后再也不会轮回)的时候,要示现成就。但是示现成就的方式,是不靠他力,不靠善知识的教授,通过自己的觉悟获得成就。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况呢?与因地的时候有关系。比如说麟角喻独觉会发三种愿,都是比较特殊的。

  第一种愿:他要经过一百个大劫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要积累很多资粮,到最后有际的时候,他发愿来世投生到没有佛、阿罗汉的地方。

  第二发愿,在最后的时候不依靠善知识,不靠他利,通过自证,自己的觉悟去获得究竟的成就。从大乘的角度去分析,是不究竟的,但他认为是究竟的。

  第三种愿,他也会利益众生,帮助他人,但是不通过语言、词句,而是通过身体的各种表现,示现神变,以身教让众生明白所表达的意义,让有缘众生了知四谛十二缘起这样等等甚深的道理,不靠言教。

  他会发这三种愿,而后死去,投生到佛不出世的地方,不依他力而成就。

  有些讲义里说投生到佛不出世的地方,这种说法不太严谨。主要是理解为投身到佛、阿罗汉不在的地方。若说投生到佛不出世的地方,会违背一些教理,因为佛经里很多讲过佛在世的时候有些独觉佛利益了很多众生。如果佛在、阿罗汉在,他们也可以帮助、利益众生,但他们认为作用也不大,所以会在因地时如此发愿。他们去佛与阿罗汉都不具足的地方,帮助利益他人。

  其实这个愿是很殊胜的。现在很多人的想法都是错误的,哪个道场大,哪里善知识多,出家人多,就往哪里钻。不知这种人是为了贪图享受还是为了什么?如果有能力,应该退出来,到出家人、善知识不具足,甚至他们不去的地方利益帮助他人,这样更有意义。

  第二个发愿是不靠善知识,但不是先前,而是在最后有际的时候,不靠他力,就是不靠善知识的意思,不靠善知识的教授。这也是比较特别的愿。因为一般补特伽罗都是要靠善知识的教授获得各自所求的成就,但是独觉佛在因地的时候发愿最后有际的时候不靠善知识。

  以前印度有很多尸陀林,藏地也有很多天葬台。他们一到这些地方,看到死人的骨头、头发,他就观察这些骨头、头发是怎么来的,都是老和死当中产生的。那么老和死是怎么来的?生是怎么来的?这样逆势修行十二缘起,一步一步往前推,推到最后发现原来根是无明,以自己的悟性以及之前在漫长的时间里修行的善根、慧根,自证,对治、遣除无明,通过自己的悟性,以自证而了知诸法的究竟实相,遣除无明,获得成就。对于诸法的究竟实相,他证悟了人无我,在这个基础上证悟了一部分法无我,他是这样的证悟。

  从大乘的角度去分析,他没有达到诸法的究竟实相,但从他自己的角度来讲,获得了究竟的实相,去除了无明,但是还有一部分法无我没有证悟,所以他的所断和所证没有圆满。他最后以这种方式自证,逆势修行十二缘起而成就。

  第三个愿,他帮助他人、利益众生的时候是不靠语言的,只靠一些神通。世间人都喜欢神通、相信神通,他主要是以神通、神变传法,让众生不得不信。

  有这样一个关于独觉佛的公案。一对夫妇老来得子,非常欢喜,认为自己无后顾之忧了,老了也有人照顾。有一天一位独觉佛来化缘,这对老夫妇非常虔诚地供养了他。接受供养后,他对老夫妇说:你们有什么心愿可以跟我说,我可以满你们的心愿(独觉佛也不是不说话,但他传法主要不是靠语言的)。夫妇说,我们没有别的心愿,只想安度一个快乐的晚年。独觉佛问,你们家里是不是生了个孩子?是啊!我们年轻时无子,幸运的是老来得子。独觉佛没有过多的言语,只要求夫妇把孩子抱过来看看。

  夫妇俩没有过多地考虑,就把孩子抱来给独觉佛。独觉佛接过孩子就扔到了旁边的河里。见此情景,老夫妇气愤之极,正想要报复独觉佛时,河里冒出了一股烟,上面出现了孩子,对老夫妇说,因为你们今天供养了独觉佛,得独觉佛加持,我们之间的缘已经了了,我走了,你们可以过一个快乐的晚年了。然后就不见了。

  独觉佛就是以这种方式度化世人,这只是其中一种情况,其他还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主要是不用语言,因为很多是语言无法表达的。我们苦口婆心讲了这么多年的法,但也没有真正利益到谁,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开悟的人,太劳神费力。独觉佛明白言教不如身教,仅仅是口头上讲也不行,应该示现神通。于是,他在因地就如此发愿,果地的时候不用语言来传法,而以神通度化众生。

  独觉佛在百劫当中圆满积累资粮,继而修习诸善巧之处——蕴、界、处、谛、缘起、处与非处六法,最终如同在因地时发愿一般,在无有诸佛与声闻之刹土,一般以欲界的身份获得成就。主要是在人间,以三洲士夫(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货洲)的身份。

  于尸陀林间依靠厌离心之因缘而圆满五道,在尸陀林看见头发、骨头生起出离心,逆势修行十二缘起,然后获得成就,在一座上圆满五道——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修道,获证无学道果位并独身居住的,为麟角喻独觉。麟角喻独觉一个人独身居住,犹如麒麟的头上孤零零地只有一只角,比喻他独自一人这样成就。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是这样的。

  还有一种是部行独觉,在百劫的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的过程中积累资粮,从而获证见道以下的境界,后世经历其余之道而获得果位,并有伴侣同住的,为部行独觉。跟麟角喻独觉不同,部行独觉是有伴侣的,有的论典里记载几百个部行独觉在一起。

  部行独觉也是以无声的身神变来演说正法的,这方面两种独觉一样。在因地的时候有些不同,积累资粮的过程有长短的差别。果地的时候一个是有修行伴侣的,很多独觉在一起;另一个没有伴侣而独居,其他没有什么区别。

  三乘的种姓都分决定和不决定两种。决定种姓的,刚开始就进入缘觉乘,因地的时候修法和声闻是差不多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发愿时间的长短不一样,发了一些特殊的愿,其他方面跟声闻是一样的。不决定种姓的,起初进入声闻道,后来一些因缘具足,再进入缘觉乘。菩萨也是一样,决定种姓的刚开始对菩萨乘生起信心,进入菩萨乘。不决定种姓的是先进入声闻乘或缘觉乘,后来具足了一些因缘,再进入菩萨乘。

  自觉自证故 亦不依他教

  是故当宣说 麟喻智甚深

  经中以“诸药叉等言词咒句……犹可了知,大德善现……以种种言词显示……竟不能解……” 、“宣说甚深极甚深言教”、“独自现证”等等所要阐释的就是:独觉的修道者补特伽罗是自然觉悟的。在最后有际的时候没有依靠善知识,叫自然觉悟。换言之,具备证悟一个半无我智慧的两种独觉,他的所证是一个半无我。他证悟了人无我,从这个角度讲与声闻是没有区别,他还证悟了一部分法无我,比如外境,对细微的极微尘都了知空性,只知道外境不存在,但是不知道有境也不存在。他只知道物质不存在,是空性的,但是不知道精神也是不存在,也是空性的。

  他与大乘的唯识宗是有区别的,唯识宗承许的是远离能取所取的自证自明的刹那心,而对于有境的心,独觉没有证悟空性。

  有些人疑惑:是不是与大乘的唯识宗没有区别了?大乘唯识宗承许的是远离能取所取的自证自明的刹那心,是有区别的。两种独觉,一个叫麟角喻独觉,一个是部行独觉。

  自己证悟甚深之道的,既不需要依靠他众对自己进行教授,也不需要传授于他众,因而其所证悟的境界——麟角喻智慧,是深于声闻之智的。他不需要善知识的教授,自己在传法与利益众生的时候也不需要言语。

  偈颂里,智甚深,他的智慧甚深。甚深的意思,第一,他所证悟的境界甚深。为什么呢?他证悟的境界,如果与声闻相比较是很甚深的,因为声闻只证悟了人无我,其他的法没有证悟空性。但是独觉证悟了一部分法无我,比如外境、物质彻底证悟空性,所以他的境界、现观是甚深的。很多甚深的法义通过语言难以表达传授,他利益众生的时候,传法的方式选择了通过身,也可以说是密宗里讲的持明表示传,持明表示传也是通过一些动作,以及神通,总之是不用语言的。所以,传授的方式也是比较甚深的。一个是获得的境界甚深,一个是传授的方法甚深,应该从这两个角度去理解。

  这样一讲,某些人会产生疑惑。如果有人提出质疑:这样一来,独觉之智就成为无因之法,因为他是自然觉悟的,如果他是自然觉悟的肯定不靠因缘。

  答复:不是不靠因。在因地的时候,他在那么漫长时间里积累资粮,怎么会没有因?最后有际的时候,他到尸陀林间,逆势修十二缘起,最后以自证的方式获得了成就,不是无因之法,而是有因之法。

  还有这样的疑惑:既然是自然觉悟的智慧,就应当是无因之法,那么道之修持就不合情理,那修行就没有意义了。在一百个大劫中积累了资粮,这些都是没有意义,因为他是自然觉悟。

  答复:不是,他最后是自证的,没有靠善知识的教授,但是他之前在无数劫当中积累的资粮是有意义的,修道是有利益的。他的愿为什么能实现?也是靠之前的修行,积累资粮的力量。如果之前没有这样积累资粮,那么发的愿也没有用。就像凡夫发愿一样,我今天要买个彩票,要中一千万,我就可以捐出八百万建设寺院,这都是贪心。

  我以前也讲过这个事,真有这样发愿的。我告诉他:第一,我们建设寺院不需要靠你中奖,第二真正中奖了一千万,你能捐出来八百万吗?这是不可能的事。人都是会变的,这都是没有意义的。独觉佛也是一样,在因地,如果没有在漫长过程的积累资粮,他发愿也没有用处,都是空愿,不可能成就。我们也是如此,发愿要靠积累资粮的,积累资粮越多,愿就实现得越快,只发愿是没有用的。

  第三个疑问:既然如此,那么不经过修道仍然可以现前证悟?

  并非如此。他之前积累过资粮,也发过愿。以他发的愿,所以他最后不靠善知识的教授,以自证的方式证悟,不是不经过修道现前证悟的。

  答复:如果不依靠堪忍甚深之义的道般若,寂灭所缘诸边之智就无法现前(这是大乘的境界)。因为这种智慧已经被客尘所遮障而不能显现的缘故。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德相。”是都有,但是没有用,已经被客尘所遮障而不能显现的缘故。所以都是要通过修道、积累资粮的。

  其实,不要说是大乘依随与法性真如无二无别的究竟自证之智,即使是以小乘道所获证的,声闻缘觉所获证的暂时的成就和智慧,只是清净了相应障垢的真如,也需要依靠堪忍断除实有之见的片面空性之义,或者心智所能触及的般若之理所包含的力量。

  不是远离八边戏论的空性,但也是证悟空性的。哪怕独觉所证的一个半无我,也是凭借往昔修持之因,而在最后有际成就的。没有之前的基础,最后也不可能成就。虽然没有他众的教授,但只有以这样的方式证悟,才能够以理服人。

  癸二、(遣除疑惑):

  若谁于何义 欲闻如何说

  于彼彼彼义 无声如是现

  如果有人提出质疑:无声与宣说佛法是完全背离的,既然独觉不发音声,又怎么宣说佛法呢?传法还能不靠语言?

  回答:如果根据众生各自的意乐,补特伽罗谁对于所宣的何种义理,具有想听闻其如何阐说的欲望,独觉便向所调化的彼彼诸人,宣说彼彼之义。虽然在宣说过程中无有能诠之音声以及词句,但独觉却能使对方现见自己身神变的形态变化,从而以身体语言来阐说佛法。这些显现,是依靠发愿所致的。

  因地的时候发愿了,他也在漫长的过程中积累资粮,最后有际的时候成就了。如愿以偿,不用靠语言,可以以身神变的形态变化来传授佛法。有缘众生能了知想了知的义理,获得可获得的成就,达成这样的目标就可以了。

  对于我们来说一点不意外。密宗里讲的持明表示传,历代传承祖师们大部分通过持明表示传成就的、见性的。但是对某些人来说有点意外。他为什么能这样?这与他所发的愿有关系的。

  最后成佛的时候也是,佛的事业任运自成,为什么呢?佛是没有任何分别念的,没有想去利益众生、帮助他人这些想法,但都是自然而然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众生的善根、福德到位了,他就会示现,就会利益众生,为什么呢?这与他在因地发的愿有关。他就发这样的愿,到时不需要分别念就能办到。

  壬二、(所行道之本体):

  远所取分别 未离能取故

  当知由所依 摄为麟喻道

  对于如梦如幻的现象,虽然能了达所现外境之本体不可成立,但在能取方面却并未遮破显现。

  为什么说如梦如幻?是用来作比喻的,比喻一切法都是显而无自性的,不能完全理解成如梦幻一般。梦幻是世俗谛上也不存在,而显现是在世俗谛上存在的,但是为什么用梦幻比喻?梦幻是显而无自性的,同样一切法也是显而无自性的——显现上有本体上没有,相上有本体无。用幻和梦作比喻,说明显而无自性这个特征。

  了知物质都不可得,不是实有的、空性的,都证悟了空性。能取是有境、精神,但在能取方面却并未遮破显现,没有证悟空性。

  其真实之道是:因为证达了外境无有自性,所以远离了对所取外境的耽执分别。但又因尚未证达内识之自性不存在,所以未能远离对有境诸识之能取实有耽执。其实外境和有境都不存在,都是观待之法,但是他没有这种觉悟,他的境界、智慧就是这样。

  依靠此道的法基——独觉种姓之差别:我们应当了知,由所依身份尤其超胜于声闻,但又逊色于通达大乘之种姓的中根种姓者之现证,便可以真正地含摄麟喻道之智慧。

  独觉的证悟比声闻高,但是比菩萨低,大乘所证悟的很多境界他都没有达到,所以不是上等种姓,但也不是下等种姓,而是中等种姓的现证。

  此处讲的是独觉佛的境界。讲菩萨的境界时,为什么还讲独觉的境界呢?因为菩萨要将轮涅一切法视为空,或轮涅一切法以三种殊胜来修持,把这些境界,包括阿罗汉、独觉佛、菩萨自己的境界乃至佛的境界都要视为空性,都要以无缘的方式去缘取、修持。所以,此处要讲缘觉的现证。菩萨的境界是远离一切边戏的,他要断除一切分别念,所以他相续中的缘觉道也是远离八边戏论的真理。

  壬三、(道智之因法——顺抉择分):

  开阐假法性 无违相为暖

  顶由达色等 无灭等所显

  道智之因法包括:

  (一)加行道之暖位。经中所说的因缘于四谛而不舍离增益,或者不舍离世俗名言中仅有之假立,或者不舍离假立之理,而开阐一切假立与胜义中不可诠说的,不超离于法界的法性无有违背之相,就是了知独觉道的加行道暖位。色等一切法都不是实有的,都是以分别心假立的。这种假立,在名言中是以分别念假立的,跟法性、空性是不相违,是一味一体。

  (二)加行道之顶位。是由通达因色法等诸外境不存在,所以无减无增等等的特征来加以开显诠释的。色等一切外境都不存在,自性空性是不增不减、不来不去的。

  忍由内空等 不执色等故

  色等无生等 相为第一法

  (三)加行道之忍位。宣说为了遮遣执著于内外等种种法的内空等十八空性之类的,由通达所断色等诸法了不可得而绝不耽执,故为加行道之忍位。内空、外空、空空等中观里讲了十六种、二十种空性。法和法性是以无二无别、一味一体的方式修行,都不执着。

  (四)加行道之胜法位。色等外境无有生、灭、住等相,即为能决定出生涅槃道的世第一法。色等一切法都是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以这种方式行持。

  以上共讲了四种加行道——暖位、顶位、忍位、胜法位。加行道是见道之因,也叫抉择分。“抉择”是见道,“分”是因的意思,见道之因。

  这一切声缘之道直接所宣说的,是大乘之道;而间接所宣说的,则是各自之所证。

  辛三、(菩萨之道智)可分为二:一、见道之道智;二、修道之道智。

  壬一、(见道之道智)可分为二:一、略说本体;二、广说修持之相。

  下面要说大乘的见道了。加行道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胜法位,从世间的角度讲是最高的境界、最殊胜的法,紧接着产生的就是见道,不是世间,而是出世间了。很多人都说世间出世间,见道才是真正的出世间,之前还是世间的。从见道开始,菩萨的相续中产生了真正的胜义菩提心,之前没有胜义菩提心,即使有也是相似的,不是真正的。胜义菩提心的最低界限是见道(一地)。见道是现证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以前从未见过,是第一次现量见到诸法的究竟实相。

  癸一、(略说本体):

  由谛与谛上 忍智四刹那

  说此道相智 见道具功德

  在世第一法之后,紧接着的便是以与无缘三摩地与智慧相应,而现见法性真谛的见道,第一次见到法性真谛。此时是无缘三摩地(禅定),不是有缘,跟智慧是相应的,即寂止和胜观双运的大禅定。

  接着讲见道的所依。

  三洲士夫、女人以及欲界天众均可。

  身之所依:以什么样的身份可以获得见道?按小乘的观点,欲界属于三洲之众生——南瞻部洲、西牛货洲、东胜神洲的男女部分,以及欲界的四大天王可以获得见道。

  麦彭仁波切在讲义中讲的跟小乘的观点是一致的。但是大乘的《宝积经》讲饿鬼、天道众生都来听佛传讲的法,都现证了诸法的究竟实相、真如。所以不仅仅是欲界的众生,其他界的众生也可以成为见道的法器。

  心之所依:静虑六地均可。获得见道要靠禅定,没有禅定的功夫是不可能获得见道。可以依靠六种禅定之心,这都属于色界的心,必须靠色界的禅定才可以获得见道。

  初禅分三:

  第一,初禅前位之定。它不是真正的初禅状态,是初禅之因,但是依靠这个也是可以见道的,这种禅定的状态也特别合适,不强也不弱。菩萨可以靠这种心态、禅定获得见道。

  第二,初分正禅,这是初禅初步的状态,菩萨依靠这种禅定也可以获得见道。

  第三,初禅,是真正的正禅,也可以获得见道。菩萨是属于欲界的人,但是靠色界的心——禅定,可以获得见道。

  第四,二禅的殊胜正禅。

  第五,三禅的殊胜正禅。

  第六,四禅的殊胜正禅。

  以上讲的也叫四禅六地,依靠这六种禅定地可以获得见道。也有属于欲界的禅定,但靠欲界的禅定是不能见道的。

  由不惧怕有漏二谛与无漏二谛之四谛的忍、智刹那,包括现证法性[法智忍、法智] 以及现证法性所产生的类证[类智忍、类智]四相所组成的道相智此阶段——见道,具有不退转等此生功德,以及能忆念生生世世等他世功德,此处即承许为忍、智十六心刹那。

  四个刹那——法忍、法智、类忍、类智。现证发心的有法忍和法智,现证发心产生的有类忍和类智。此四个刹那(四种智慧)所组成的道相智此阶段——见道。四个刹那又可以分成十六刹那,这样的现证状态叫见道。

  此时获得了很多功德,但在此处没有讲太多,而在《入中论》、《十地经》里有详细讲解。

  何为忍智十六刹那呢?接下来讲十六种刹那智慧。

  见苦谛的四个刹那: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

  见集谛的四个刹那: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

  见灭谛的四个刹那: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

  见道谛的四个刹那: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

  以上所述,即为所承许的十六刹那。

  关于十六刹那,虽然也有“在前前生起之后,后后以其为对境并加以了达”等等众多观点,但一般说来,对欲界所摄之法现见四谛,就称之为法忍、法智;对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所摄之法现见四谛,就称之为类忍、类智。

  所谓“忍”就是法忍和法智,是指作为现证诸谛对治的无间道无漏智慧;所谓“智”,也是类忍和类智,则是指现证诸谛的解脱道无漏智慧。

  类忍和类智,也有无间道和解脱道两个阶段。讲义中的“前前生起,后后以其为对境加以了达”,对此有很多不同的观点。

  首先,《俱舍论》里讲,见道共有十六刹那,其最后一个刹那属于修道,之前十五个才是真正的见道。现证苦谛的时候,有四个刹那——法忍、法智和类忍、类智。法忍和法智是属于欲界的,类忍和类智属于色界和无色界。

  先是证悟欲界的苦谛,属于欲界的苦谛有两个——无间道和解脱道。什么是无间道?就是他正在断所断时,他有自己的所断,此时的智慧叫无间道。第二个刹那,他战胜了违品,此时是解脱道。第一个阶段是正在断所断的时候,叫无间道;第二个阶段是已断,战胜了违品,叫解脱道。

  同样,上二界——色界和无色界现证苦谛时,第一刹那,正在断所断的时候,叫类忍;他战胜了违品时,叫类智。这也是无间道和解脱道。这样,欲界有法忍和法智,法忍是无间道,法智是解脱道。欲界也有类忍和类智,类忍是无间道,类智是解脱道。

  苦谛有四个刹那的智慧——法忍、法智、类忍和类智。集谛、灭谛、道谛也一样,各有四个刹那智慧。最后的道类智属于修道,不是见道。以上是小乘《俱舍论》里的观点。

  第二种是大乘《阿毗达磨》的观点,跟《俱舍论》的观点不同。大乘认为现证苦谛时,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三地的苦谛同一时间见,是没有次第的,一刹那当中洞悉所有的苦谛。他正在断所断的时候,这种智慧叫法忍,是无间道。他战胜了违品,叫法智,是解脱道。

  类忍的对境是前面的法忍和法智,其智慧是了知究竟成就的因。把类忍作为对境,这个有境叫忍智。按他们的观点,有无间道、解脱道以及殊胜道。最后的类忍和类智属于殊胜道,是把前面的见解、境界持续和稳固的阶段。无间道是断所断的时候,解脱道是战胜了违品,殊胜道是持续这种状态,是稳固的阶段,这样分三个。

  大乘《中观六十颂》里龙树菩萨的观点,了知诸法的真谛,是不可分别的。月称菩萨在《注释》里也讲了,大乘见道是一刹那,不能分类的,没有其他刹那。这是龙树菩萨和月称论师的观点。

  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的观点,如《现观庄严论》里讲了十六种刹那的智慧。法忍、法智、类忍、类智,每一个苦谛、集谛、灭谛、道谛都分四个,总共有十六个刹那的智慧。看似他们的观点有一些冲突、矛盾,实际并非如此。

  龙树菩萨认为大乘见道只有一刹那,不能分别。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讲了大乘分十六种刹那的分类。而龙钦巴大师在《如意宝藏论》里讲,其实本体有四个刹那,从反体的角度分有十六种刹那。

  龙树菩萨和月称论师认为,第一次见道,也叫新见诸法究竟的实相——大空性,从对境大空性的角度来讲是如同虚空一样不可以分割的,从这个角度讲是一个刹那。大乘的《阿毗达磨》观点是苦、集、灭、道四谛是在同一时间见,是分刹那的,法忍、法智、类忍、类智的分别是有的,但这是从有境的角度分的,而从对境的角度是不可分的。这些刹那都是新见诸法究竟实相——大空性,从这个角度讲是一个刹那。

  如果从有境的角度也不做分类,就有很多过患,这样一来,无间道和解脱道都成为一体的了,正断所断、已断所断的两个智慧也是一体的了。无间道和解脱道还是要分开的。还有获得灭谛要靠道谛,如果不分开,就有获得灭谛也不用靠道谛的过患。

  如果从有境的角度不做分类,一个人安住在证悟大空性的觉悟当中,时间很长,这样一来,有境没有任何变化,他的境界也无法提升。所以从有境的角度讲还是要做分类的,从对境大空性的角度讲是不能做分类的,这些刹那都是新见诸法的究竟实相,每个阶段都有自己不同的作用,只是分了几个阶段而已,但不是入定,而是出定分类的,入定肯定不会分类的,但都是新见诸法的究竟实相,从这个角度讲就是一个刹那。龙树菩萨、月称菩萨、弥勒菩萨、无著菩萨等大德们的观点也是可以圆融一致的。以上简单讲了不同的观点。

  另外,虽然还有“此等十六刹那是依次生起”,或“同时生起”等各执一词的一些说法。

  按《俱舍论》阿毗达磨的观点,这些刹那是有次第生的,有前后顺序。但是按大乘的观点,无论是弥勒菩萨还是月称菩萨的观点都一样,认为没有前后次序,是同时生起。

  麦彭仁波切的观点,跟《俱舍论》的观点有点接近。只有以现证诸法无实义的智慧,在成事刹那间,即能圆满现证三界之四谛法性。只是从反体的角度,才分别安立了十六刹那。麦彭仁波切认为,这样的观点才是符合情理的。四谛是在一个成事刹那中同时现证了,从这个角度就是一个刹那。尤其对于现见诸法空性离戏的大乘宗派而言,这种解释方式可以说是最无懈可击的。

  从大乘角度讲,肯定是同一时间,不能有分别,现证四谛时就是如此。这样来看,只有一个刹那——成事刹那,不是时际刹那。但十六种智慧是从反体角度分,不是从自体分。这是麦彭仁波切的观点。而龙钦巴大师是从自体的角度分是四个,从反体分是十六个。

  不过,对于抱持四谛之相的有戏智慧而言,也存在着苦谛、苦谛之因——集谛,苦谛灭尽之灭谛,以及道谛的次序,都是按照固定顺序而生起的,以及圆满现见四谛之事。

  小乘还是执着痛苦、无常、无我、不净四谛十六行相是有戏论的智慧,对小乘而言都是按照固定顺序而生起的,是可以有次第的,是分别念的范畴。但大乘是不可以的。

  见道有十六种刹那,是从自体角度分类,还是从反体角度分类?这十六种刹那是如何安立的?都进行了讲解。此处我们讲了《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龙树菩萨和月称菩萨、弥勒菩萨和无著菩萨、龙钦巴大士、麦彭仁波切的不同观点。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7月11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无间道       解脱道)(五明学佛网:无间道       解脱道)  

 吕澄居士:解脱道论分别定品讲要 

 其它法师:从解脱道到菩萨道(传道法师) 

 雪漠:光明大手印是解脱道 

 达照法师:人天道、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关系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附录--「空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六章 知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五章 至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原书教材 第卅四章 溶 

 空海(惟传)法师:阿含解脱道次第 解说讲稿 第卅三章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