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十六


   日期:2018/9/5 19: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寅六、六地之修治:

  施戒忍精进 静虑慧圆满

  六地主要依靠般若波罗蜜,而不住于轮涅的现前地。现前地主要是以般若波罗蜜的智慧。现前的是什么?现前的是轮涅平等的境界。其十二种修治包括:

  圆满六法(六种波罗蜜多)。

  (一)将一切所有布施他众。

  能将一切所有的布施给他众,具备这种能力。

  (二)放弃自私作意的持戒。

  没有自私的作意,不是为了自己,也不图回报,这种持戒。这里主要是为了自己的心里遣除自私的作意。

  (三)不畏惧空性的安忍。

  主要是对空性的义理没有任何的畏惧。这叫安忍。

  (四)喜爱布施的精进。

  比如说做布施的时候心里特别的欢喜。其实上供下施时,以特别喜悦的心情,自己很甘心情愿地做才是如法的。

  (五)对布施一心专注的静虑。

  即心不散乱。

  (六)了知布施功德的智慧。

  了知暂时和究竟的这些功德属于智慧。

  以上述六波罗蜜多的次第,而实现远离六法,彻底圆满。

  于弟子麟喻 舍喜舍怖心

  见求无愁戚 尽舍无忧悔

  虽贫不厌求 证得第六地

  (七)舍弃于弟子声闻道果的喜好。

  喜欢声闻和缘觉的果位、意乐要舍弃。

  (八)舍弃于以麟喻所表示的独觉之喜好。

  舍弃想获得独觉的果位,喜欢独觉的境界,对这方面修法有意乐,要舍弃。

  (九)舍离怖畏甚深广大空性之心。

  (十)看见乞丐前来索要求讨,也无有愁恼忧戚之心。

  舍弃对乞丐的索求生起的忧愁之心。

  (十一)即使将一切所有完全舍尽,也无有忧愁追悔之心。

  若有乞讨者经常来讨要,心里易生烦恼。一个真正的菩萨不会这样。《入行论》里讲,当他听到有乞讨的声音,就心生欢喜,这种喜悦远远超过阿罗汉入定时候的禅悦。我们哪有这样的喜悦啊?阿罗汉入定时产生的喜悦叫禅悦,世间任何一种喜悦都无法与之相比。

  (十二)虽然自己贫困交加,也不厌烦或者舍弃他众的乞求。即使自己一无所有,但若有众生来讨求,也会尽量满足众生的愿望。

  依靠令道生起的圆满六法,以及于非道的远离六法这十二法,就能真正证得第六地的果位。

  这个是菩萨第六地。接下来是第七地。

  寅七、七地之修治可分为二:一、二十种所断;二、二十种对治。

  卯一、二十种所断:

  此处从能断所断的角度来讲的,先讲二十种所断,再讲二十种能断。

  依凭与唯一行道的关联,唯一行道指八地,与八地关联。八地开始是清净地,七地是不清净的地,由于他的所断中还有烦恼,所以是不清净地。

  而超离于相执之远行地[七地]的所断包括。这是远行地。关联八地,可以彻底断除烦恼障。他的境界、智慧方面比较超胜。再接着讲它的所断:

  执我及有情 命与数取趣

  断常及相因 蕴界并诸处

  (一)对我的执著;“我”即我相。已经到七地了,但是烦恼障还没有彻底断除。七地是要彻底断除烦恼障,断除对一切法的执著,尤其是对自我的执著。这是所断。

  (二)认为“这是男人,这是女人”,或者执著于具有情感之生命的有情执,也叫众生相。

  (三)执著能住于三界,同类界 、根、心(六根、六识)之所依不灭而住的命执(寿命相);三界指欲界、色界、无色界。

  (四)将一切种子之心执著为补特伽罗[数取趣];储存一切种子之心。比如唯识宗所承许的阿赖耶心为补特伽罗这种执著。

  (五)今生死亡以后,则相续断灭的执著;

  (六)自他永不毁灭成立的常执;自他,自我也好,他众也好,对其永不毁灭的常执,也是我们讲的常见。

  (七)取舍之相执;执著这是所取,那是所舍。比如善恶是非,对这些相的执著。

  (八)对能生果法之因——三乘三种姓的执著;

  以三乘之种姓,可以获得三乘果位。

  (九)对依靠众多的累积而成为蕴的五蕴之执;很多法累积而成的叫蕴。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要断除对这些的执著。

  (十)对具备因或者种姓以及种子之义的十八界之执著;十八界: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十一)针对以二取的方式,而成为令识、境未生者新生,已生者增长之门的诸十二处的执著;十二处:眼处、耳处、鼻处、舌处、身处、意处,色处、声处、香处、味处、触处、法处。

  住三界贪著 其心遍怯退

  于三宝尸罗 起彼见执著

  (十二)对于非真实住处——从外器世间的共业之惑,以及内有情世间的自业之惑中产生的欲、色、无色三界的虚妄分别执著。

  无论外器世界,还是内情众生,这些行相,都是以共业产生的,也有以个业产生的。大家共同感受的这些都是共业,自己不共的感受都是个业。由此而产生了形形色色的世界,欲界、色界、无色界,对世界妄加分别执著。

  (十三)以贪欲爱染恶见而对三界进行取舍的贪著。

  (十四)认为自己无法获证一切种智的内心遍布之怯懦退缩。

  对自己没信心,认为无法获证一切种智——佛的智慧,心里有怯懦退缩,这样一种心理状态。

  (十五)对佛陀的见执,特别执著佛的相。

  (十六)对正法的所缘见执。

  (十七)对僧宝的实执见。

  以上三种,即为于三宝的执著。

  (十八)对戒学尸罗生起彼等戒律之见的执著。

  对戒学也是,认为这是我要受持的戒律,心里起分别念,执著于这些相。

  以上所述,即为以耽执而分别三轮的执著。

  诤论于空性 远空性过失

  由离此二十 便得第七地

  (十九)妄言“自性并非为空性”,而对一切法的实有执著,或者因怀疑而对空性进行诤论;这种执著也会存在,但应该是很细微的。这个时候是七地,都是俱生的执着。

  (二十)因妄执空性之相与实有等等,而认为缘起方便存在着与空性相违的过失,不能通达缘起空性现空双运之平等性。

  其实现空是双运的,都是平等。

  上述二十法,即为七地之所断。无论是谁,只要依靠断离此等二十法,便能像赶走窃贼、紧闭房门一般证得第七地的果位。

  以能断断除所断,是一个比喻。比如家里有贼,要把贼赶出去,门关牢。以能断来断除所断,以比喻来说明这个道理。能断胜利,所断已断。

  讲了二十种所断,下面要所断的对治。

  卯二、(二十种对治):

  知三解脱门 三轮皆清净

  大悲无执著 法平等一理

  因为上述彼等二十种次第所断,是以此等对治依次破除的,所以我们应当了知其分别之对应。上面讲的都是所断,下面是能断,能对治的法,自己要对应。

  (一)了知轮涅一切万法自体空性离戏;前面对自我的执著,以这种智慧断除对自我的执著、一切法的执著。

  (二)因万法自体空性离戏而不执于相;不执于众生相。因为万法自体空性离戏,远离一切戏论,故不执著于众生相。

  (三)无有爱染三界之愿;对三界无有贪执。

  以上三者,为了知空性、无相与无愿三解脱门。

  已断除前面讲过的对我相、人相、众生相、寿命相的执著。

  (四)以所作、能作与作业三者之三轮不可得而使内心悉皆清净。

  三轮所作、能作、作业三轮都不可得,三轮体空。

  (五)希望众生远离痛苦的大悲。

  希望所有众生远离痛苦的大悲心。大乘行者心里自然就有这样的愿望,对一切众生,无论是亲人还是仇人,都一样,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远离痛苦,具足这样的大悲心。

  (六)于任何法都无所执著;不着任何的相。

  (七)通晓有寂诸法平等性。

  有是轮回,寂是涅槃,轮涅平等心。此岸即是彼岸,彼岸即是此岸,这就是轮涅平等。对轮涅平等的真理有这种觉受。

  (八)了达诸乘究竟为一乘之理趣的一理。

  在讲《三戒论》的时候讲过,诸乘究竟都归为一乘。

  《现观庄严论》是大乘显教,但我们讲《三戒论》的时候,最后都归密乘,尤其是归阿底瑜伽大圆满。

  知无生知忍 说诸法一相

  灭除诸分别 离想见烦恼

  (九)知晓名色原本无生。

  这是从名色的角度讲的。色应该是法的自体,名是名称。一个是实有,一个是假立。但是在这里,知晓名和色所摄的一切法本来无生。我们讲中观的时候讲过,一切法不是自生,不是他生,不是自他生,也不是无因生,所以都是无生。

  (十)以不惧怕三界自性离戏之甚深法门而了知法忍;

  法忍是对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自性离戏,自性离戏是远离八边戏论的大空性。对这种甚深法义心里没有任何畏惧,了知法忍。

  (十一)因所知诸法无有能所二取,而宣说大乘方便一相之理。

  远离一切相,远离能取所取,叫一相之理。大乘方便之道为一相之理,远离一切相。什么叫一相?远离二取,能取所取。远离一切边叫“中”,有没有中?没有。“观”是智慧的意思,这种见解叫中观。

  (十二)灭除对能所之相的诸种分别。也是能取所取的分别。

  (十三)远离常、乐、我、净四颠倒想,坏聚见、邪见等诸见,以及贪、嗔、痴等烦恼。

  这是凡夫的思想,都是颠倒的。一切法作为对境,无常的视为常有,痛苦的视为快乐,无我的视为有我,不清净的视为清净,这叫四种颠倒想。我们现在要破的、要放下的就是四种颠倒想。

  一切法是无常的,刹那刹那当中生灭,但我们不知道真相,把一切法视为常有了。有的人辩解说,我没有视为常有,我也知道这个柱子总有一天会坏,人总有一天会死。这里说的并非此意。如果你不明白刹那中生灭的道理,把昨天的人和今天的人视为一个,昨天的柱子和今天的视为一个,就已经视为常有了。

  将痛苦视为快乐。在六道轮回中只有痛苦没有安乐,但是我们经常把苦当成乐,导致我们沉浸在这些虚幻的显现中。

  无论是法还是人,以智慧观察都是没有自性的,都是无我的,但我们都视为了实有,这就是将无我视为有我。

  将不清净的视为清净,由业和烦恼产生的都是不清净的,但是我们把业和烦恼的产物视为了清净,爱不释手,我们特别执著身体,甚至执著身边的人,这都是不清净的视为清净。

  以上就是常乐我净四颠倒。

  还有坏聚见,对五蕴视为“我”的执著,边执见,前面讲过五种见以及贪嗔痴等烦恼,要远离这些。

  奢摩他定思 善毘钵舍那

  内心善调伏 一切无碍智

  (十四)在利益他众众生方面,以遍智作意而一心一意专注修持的三摩地[奢摩他];

  能够获得遍智的果位,才可以真正普度众生,为了获得这样的果位,一心一意专注修持三摩地。三摩地就是禅定。

  (十五)在通达佛陀之身如同幻觉的胜观[毘钵舍那]方面具有善巧。

  (十六)通过修习法无自性获得寂静,从而完善地调伏内心。

  一切法无有自性,内心格外寂静。

  (十七)以修习二谛,而成就对色等一切诸法的无碍智慧。这是智慧。

  非贪地随欲 等游诸佛土

  一切善现身 共为二十种

  (十八)能证达任何法都并非所耽执的贪爱之地的智慧。

  证达任何法都并非是所耽着的——不是可以耽着的、贪着的,这种智慧。

  (十九)随心所欲地以幻身同时依靠神通游历诸佛之其他刹土。

  要去亲近诸佛,以种种神通,游览诸佛的刹土,同时也亲近诸佛,获得诸佛种种教授。

  (二十)针对声闻、缘觉、帝释、梵天的调化对象,为了分别以相应的声闻、缘觉、帝释、梵天形象为其说法,而善于在眷属众会中示现一切教主之身体的身自在。以种种形象度化种种根性的众生。

  要度化声闻、缘觉这样种姓的众生,就要示现声闻缘觉;度化帝释王、梵天王这些天界的众生,这种富贵之人,肯定要示现,天界的身相;度化人间的众生,要示现人的形象,尤其是示现国王等形象。众生是不一样的,比如,菩萨为了调伏众生,也有到畜生道,以狗、猫的形象示现的,还有以鬼、魔的形象度化鬼道众生的。所以菩萨以种种形象度化众生。

  以前有这样的公案,佛身边最有摄受力的弟子,想度王宫里的人,但是没有度化成功。后来佛派文殊菩萨去那里,文殊菩萨示现跟他们一样的人,吃喝玩乐,最后把他们都度化了。以各种形象度众生,这叫身自在。佛都是这样的。

  以上所述,共为二十种对治修治。断二十种所断的对治修持,属于七地的境界。

  寅八、八地之修治:

  第八地——以着力于相与无相的两种想不可动摇的不动地,其八种修治分别为:

  为什么叫不动地?有相无相都不分别,不动摇叫八地。八地的修持有八种。

  知诸有情意 游戏诸神通

  修微妙佛刹 观故亲近佛

  (一)以专注之心而彻底了悟诸等有情心与心所之心行优劣。

  以这种专注之心、禅定,可以了知他人的心,是善是恶,是正是邪。

  (二)为了前往诸佛住世之十方世间界拜见佛陀,而以诸神变神通示现游舞游戏。

  我们在《极乐愿文》里讲过,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出现神通,以神通可以到其他佛刹土,亲近其他佛刹土的佛陀。

  (三)自己为了修炼佛刹——所依诸微妙外器世间。因地的时候要修清净刹土,微妙的外器世界。而对三千大千世界以舍弃转轮王位等等来修积资粮,并对此无所执著。

  三千大千世界都要舍掉,转轮王的身份都要舍掉,为了积累资粮,修清净刹土。心清净刹土则清净。为了修心地清净,一切都可以舍掉,哪怕是转轮王的身份,无一例外。现在学佛人,心中有很多不舍,找生活、工作等借口。不是说了生活中可以修行,工作中可以修行么?如果找借口,有一天无常显现的时候,都万般无奈,痛苦至极,甚至会错过解脱的机会,要堕落,要感受无穷无尽的痛苦。但人都是愚痴颠倒、本末倒置的。

  (四)为了观察摧伏外道等等并宣讲清净妙法的正法所缘之故,而亲近依止佛陀。

  知根净佛土 安住如幻事

  故思受三有 说此八种业

  (五)以安住十力并生起天眼的方式来了知众生之根。佛具备的十种功德叫十力。这时他还没有产生佛的境界,但有相似的。众生的根基就靠这个。传法也是传与众生相续相应的法,才会受益。

  (六)为了清净能依内有情世间之佛土,而以众生相续不可得之理使一切众生心情愉悦。

  修清净刹土,到这个清净刹土里的有情众生,都是要清净的。如同当年阿弥陀佛修极乐世界一样,他修成了极乐世界,同时发愿,无论是谁,如果能一心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能到西方极乐世界。

  (七)在所有入定出定中,都安住于不执著任何如幻之法的禅定。

  (八)为了利益他众,特意以自在而领受不可思议之三有或轮回。

  三有和轮回是一个意思。菩萨不是因为业力,而是因为愿力到三有的任何一处度众生。菩萨是乘愿再来,为了度众生,以种种形象都可以。

  以上就是八地的八种修治。

  寅九、九地之修治:

  第九地——因善于开阐正法而获得无碍解之贤善智慧的善慧地,其八种修治分别为:

  无边诸誓愿 了知天等语

  辩说如悬河 入胎最第一

  (一)以圆满修持六度而成就并发起普贤行愿等无边诸誓愿。

  此时发愿特别超胜、超出。我们现在念的《普贤行愿品》,其实里面讲的很多都是圣者的境界,只有到一地菩萨的时候,才能真正发出这些愿,到九地菩萨的时候这些愿才能圆满。

  (二)以词无碍智而了知天、龙、药叉、乾达婆等无边异类众生之语言。

  这也是《普贤行愿品》里讲的语自在。真正证悟了大空性,修行达到一定境界的时候,这时一讲,不同种类的众生,都能听到。《普贤行愿品》里讲:“天龙夜叉鸠槃荼,乃至人与非人等,所有一切众生语,悉以诸音而说法。”以各种语言而宣讲佛法,是不是所有语言——英语、德语、法语等都会说了?不是这个意思。达到这种境界的菩萨有神通力,他一讲法,比如用汉语讲,这里有其他道的众生,也能听到,而且听到的都是自己的语言,这是一种神通力。

  (三)以辩才无碍之智而使辩说之词犹如不尽悬河般滔滔不绝。

  修行达到这个境界的时候就有了这种大神通。

  (四)伴随着神奇瑞相与众多吉祥,而故意入于像摩耶夫人一样的贤善娘胎的,最为第一之入胎。

  以白色大象等形象,伴随着各种瑞相入胎。这个也是很神奇、很不可思议的。是不是菩萨都要跟当年释迦牟尼一样入胎?不一定,但是都已经成就了这样的境界,圆满了这样的功德,都具足这样的能力。修到一定层次的时候,入胎也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因为是乘愿再来,会看应该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样的人为父母,还有种族、亲属等。

  种姓族圆满 眷属及生身

  出家菩提树 圆满诸功德

  九地、十地跟成佛很近了,所以具备跟佛相似的功德。

  (五)为国王以及大娑罗树婆罗门等等之类的种姓。

  当年释迦牟尼佛也是选择了剎帝利种姓的国王为父亲,他是净饭王的儿子。当时印度特别重视种姓,印度的剎帝利、婆罗门都是比较高贵的种族。他自己具备这些功德,但不一定都选择这样的种姓。菩萨为了度化众生,虽然已经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功德,但不一定会示现。他具备神通也不一定会示现神通。示现是给众生看,有些所化众生看到,这就是示现。

  (六)为能仁日亲等等之类的家族。

  能仁日亲叫释迦族,属于高贵的种姓。

  (七)父母七代亲族悉数圆满,男女皆无过失。

  父亲母亲方面,七代亲族悉数清净圆满,男女皆无过失。

  (八)拥有对自己言听计从的眷属。

  真正修到九地时,自然就有了这样的眷属。成佛了自然就有自己的所化众生、眷属。

  (九)具有整个世界充满光明等奇特瑞相的降生[生身],也即其降生能获得帝释王等众天尊的赞叹、散花等诸天之恭敬礼戴。

  (十)具足诸佛、净居天人劝请,众多天人依次顶戴的出家;

  当年佛陀就是因众多天人依次顶戴而出家的。佛陀降生、出家,都有很多天界的众生护持,诸佛、天人也劝他出家,护持他修行。

  (十一)具足根以黄金、茎以琉璃、枝以七宝、花以珍宝等等而成的,如同如意宝一般的阿输陀树等菩提树;

  此处想表达的主要是珍贵稀有之意。其实,并不是所有的菩提树都是由各种珠宝组成。讲极乐世界时也是如此,为了让众生欢喜,暂时讲的不了义法。当年佛祖释迦牟尼佛就是在菩提树下示现成佛的。

  (十二)圆满所依佛陀、能依十力等诸种功德。

  所依是佛陀,能依是十力——佛具足的、不共的十种功德。

  以上所述,即为九地的十二修治。

  丑二、从果的角度宣说十地

  初地到九地,都是从地的角度宣说的。十地是从果的角度而宣说的。

  颂词“超过九地已”中所谓的“九地”,是指:

  (一)声缘种姓者住于资粮道与加行道的种姓地;

  第一个是种姓地,指声闻和缘觉。声闻和缘觉的资粮道、加行道都属于种姓地。

  (二)果向位从上往下顺数第八位的预流向之八人地。

  第二个是八人地。小乘有八个成就,最高的是阿罗汉,从阿罗汉往下顺数第八位,指预流向。预流向和预流果不同,预流向是即将要获得预流果的阶段。

  (三)圆满无我等十六行相的预流果之见地。

  第三个是预流果——小乘的预流果之见地,圆满无我等十六行相。

  (四)断尽大多数欲惑的一来果之薄地。

  第四个叫一来果之薄地。

  (五)(远离)贪欲的不还果之离欲地。

  第五个叫离欲地,也叫不还果。

  (六)具足应作已作等声闻十五功德的阿罗汉已办地。

  第六个是最后的阿罗汉。

  (七)后三向之声闻地。

  第七个是声闻地,指后三向,也就是一来向、不来向、阿罗汉向。

  (八)证悟缘觉果位的独觉地。

  (九)从极喜地直至善慧地的菩萨九地,合称为菩萨地。

  第一初地叫极喜地,第九地叫善慧地,从一地到九地都是菩萨地。

  上讲了九地,这九地不是指初地到九地,而是指预流向、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阿罗汉、声闻地、缘觉地、菩萨地,是超过了这九地。

  超过九地已 若智住佛地

  应知此即是 菩萨第十地

  智住叫佛地,但其实这个也是菩萨地——菩萨的第十地。

  已经超过上述九地,(功德、境界和智慧已经超越了前述的九地),并圆满具备以上九地之断证功德的(十地)智慧,虽然也属于菩萨地(有学道),但此地的菩萨在后得之际(出定的时候),已经能示现佛陀化身,其事业也与佛陀无有差异,所以也算是住于所安立之佛地。

  十地也叫佛地,实际住佛地了。他不是菩萨的境界吗?为什么说佛地呢?因为后得之际时,可以化现佛的神通、佛的身,其事业跟佛陀无有差异,所以叫佛地。其实不是真正的佛地。

  我们应当知道,此地从意义上来讲,因为并不是真正的圆满正等觉佛(地)。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佛地,所以是菩萨地。

  由于其如祥云一般的三摩地(此时获得了各种三摩地)与陀罗尼门周遍若虚空般之智慧,因而也称之为是第十“法云”地。获得了陀罗尼门和各种三摩地如虚空般无边无际的智慧,所以十地叫法云地。

  十地也是入定有现之地,其他地入定的时候是无相的,但十地是有相的。因为有些论师认为:“此地虽然已入于真如法性,但也如同佛陀一般可以有现象。”这一点十分重要。因为十地跟佛的境界特别相似,即将要进入佛的境界了,所以有相似的入定出定,有不分入定出定的境界,所以入定也是有相的。

  由此可知,在出定入定无二,二谛双运之际,于如实现见法性之智慧自现前,现象是不灭而自然出现的。

  此时是真正二谛双运,没有出定和入定的区别,他见的是空性。但是也无碍地出现这些显现,具备这些显现,二者是不矛盾的。十地的时候也有这样相似的境界,所以说十地的境界也是有相的。但是有些论师是不这样承许的。

  有学道圣者(十地菩萨是有学道圣者,是因地的菩萨)在入定之际,是以空性为主,所以他们的入定状态是无相的。在出定时,又是以现象为主,如幻如梦。若出定入定二者双运(一味一体),这就是佛地。其实佛法里讲的双运都是一味一体的意思,不是两个缠在一起、捆在一起。之前在有学道时,菩萨的境界还是有入定和出定的区别,入定是无相,出定是有相。

  因此,通达佛陀以如所有与尽所有二智现见之理(佛的智慧),与有学道之际入定有现无现并不相违的要点,是至关重要的。

  这是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意思是十地末的时候,还是有学道,这个时候也有入定有现无现并不相违的要点。这个时候他的入定还是有相的,这是特殊的,其他的有学道肯定入定是无有显现的。但是十地的入定是无相的。

  以上共讲了十地——初地到十地的修持,讲的是资粮加行。这两天讲的都是难以通达的资粮修治——初地到十地所有的修治。

  子二、(对治资粮):

  主要讲见道和修道。

  见修诸道中 所能取分别

  由灭除彼故 说八种对治

  此处讲了八种对治。

  在初次现见法性(的见道),以及见道之后的修道入定中,(都分别需要断除)作为各自所断的染污(所取),以及其对治[清净所取]的两种所取(分别),加上补特伽罗实有,以及假立士夫的两种能取分别(实有和假立的两种能取分别),一共为四种分别。这四种分别又可以分为见道所断的遍计部分的四种分别,以及修道所断的俱生部分的四种分别,这样一共有八种分别。这都是见道和修道的所断,以见道和修道断除这些分别念。对治资粮是这个。

  因为要灭除彼等(分别念)的缘故,而宣说了“见道与修道的八种无间道对治”,包括:有的属于见道,有的属于修道,讲了八种无间道对治。前面讲了无间道是正好对治这些所断、分别念的,这叫无间道。下面八种对治都是无间道。每一道都有无间道、解脱道,这里主要讲的是无间道,因为真正对治这些违品的是无间道。

  (一)证悟所取染污无相诸法之实有不可得这种智慧;

  (二)证悟从波罗蜜多直至(十八)不共法之间的清净之法不可得;一个是属于轮回的法不可得,一个是属于涅槃的法不可得。

  (三)证悟阿罗汉、缘觉以及菩萨三圣者等补特伽罗之实有不可得;实有的能取分别念。

  (四)证悟称呼、名号、名称、名言等(都是假立)设施处不可得;

  (上述四法),即为见道所断分别念的四种对治。

  (五)证悟于一切法住与不住不可得;

  (六)证悟道与果不可得;

  (七)证悟预流(向)等补特伽罗之实有不可得;

  (八)证悟此等补特伽罗之设施处不可得。

  (上述四法),即为修道所断分别念的四种对治。

  以上总共讲了八种对治,都属于见道和修道,以见道修道断除能取所取分别念。所取分别念分染污所取和清净所取分别念。能取分别念分实有能取分别念和假立能取分别念。总共有八个,有属于遍计的,也有属于俱生的,但都属于所断。尤其属于见道修道的,无间道对治违品,断除所断,这就是对治资粮,单独讲的。

  前面讲资粮修行的时候也讲了见道和修道,有的人可能会有疑惑:不用再单独讲了吧,有重复的过患。单独讲是有必要的,对治除了见道修道,其他还有没有,众生会有疑惑,为了遣除疑惑,邪见。对治的话,见道和修道,有这样的必要所以单独讲。

  壬四、(究竟的定生修行):

  定生是佛的果位。

  通过前面所说的能表一切种智(总共有十个)诸法究竟成就的殊胜修行(他是最后的),其最终之果即为:能决定出生超越无住涅槃之一切遮障的大菩提果,而究竟的决定出生,也就是指佛地。也可以说,无间道金刚喻定(这是最后十地末的三摩地,断除极其细微的习气障后就成佛了),加上从解脱道功德角度而分的七法,此等八法即为决定出生修行。

  所为及平等 利有情无用

  超二边出生 证得相出生

  从总的方面而言,所谓的“所为”,也即究竟获证前面所说的三大(大证、大断、大心)。佛经中也以“以此大乘而胜伏诸天、人与非人之世界”等而对此进行过宣说。

  从分别的角度而言(通过三大的特征来说明三大),大心之特征有三种:

  (一)如同经中以“此乘等同虚空”等等所宣说的一样,在以究竟智慧照见诸法平等的境界中而不动摇;

  (二)以无缘大悲(不是特地发的,不属于分别念的),而彻底(令其相续)成熟,也即于十方三世无穷无尽地利益有情;

  (三)在利益众生方面,能无有功用勤作地不劳而成(任运自成之意)。

  一般人是先有想法,再去行动,但这里不需要这样,是任运自成。

  以上讲了大心的特征是第一,平等;第二,以大悲心度众生;第三,任运自成。

  大断之特征有二:

  (一)超离常断(常边和断边)或者有寂(轮回边和涅槃边)二边之决定出生;

  (二)从所断方面讲,三乘断证之一切种姓,具有证得之相的决定出生。

  作为大断之特征,其能得(指特征二) 所得(指特征一) 的关联在胜义中了不可得。

  一切相智性 道有境出生

  当知此八种 是出生正行

  大证之特征有二:

  (一)现证以发心等十种法所表示的所知一切种智[遍智,一切相智性](佛的智慧),在无学道有七种;

  (二)能与无学道不间断地相结合的,接下来就是无学道,佛的境界。有学道金刚喻定的有境——无间唯一之佛道(第一刹那是佛陀的境界了),便是道有境决定出生。

  我们应当了知,关于此等八种特征,在《大般若经》善现品第十四中云:“所得之关联不成,以及一切相智道之决定出生 。”(这是讲出处,佛经里都宣讲了,)其中所要表达的含义,也就是定生修行,决定出生正行。

  佛经里讲的是大断、大证之特征。真正的定生是三大,也是佛的境界。示现佛的境界的修行,是最后的一个阶段。表示遍智的十种法的修行成就的修行,这是最后的一个修行。然后就成佛了。

  第一品《遍智品》就讲完了。这里主要讲的是遍智,是通过因、对境来宣讲的。其实遍智是佛的境界,是不可喻、不可言的,无法直接讲。但是我们通过对境、因等其他方面来表述,就可以了知遍智。通过十种能表达遍智的法来表达遍智,这十种法都有各自的法相。这次因为时间不够,讲得比较急促,只能略讲。

  之前讲的这些内容,若是有时间,详细讲,至少要讲半年。麦彭仁波切的讲义是解释偈颂的,讲得比较简略,我们依讲义讲,比较简单,但肯定不会有错。只是有些术语不好懂,不容易理解。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6月18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  

 任杰居士:《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之注疏 

 金易明教授: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思想体系略述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