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如何具备弟子相?


   日期:2018/8/21 9:0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如何具备弟子相

  【学修中必须要具足弟子相】

  一、具足弟子相的好处和不具足弟子相的坏处

  大家如果带《广论集注》的,是在65页,“亲近善士——能依学者之相”。《广论》的是在28页。在亲近善知识的时候,要讲善知识具什么德相,就是作为我们的老师应该是什么样的。接着是讲作为学者——一个学佛的弟子,应该是什么样的,他应具有哪些条件才是一个如法的学者、弟子。这对于我们来讲是很重要的,如果我们成为具相的弟子,就可以得到依止善知识的好处。

  很多人在想:为什么佛不慈悲,不来照顾我们?为什么我遇到的人都不是具德的善知识?现在为什么找不到大成就者来给我做老师呢?通常都带有这样的疑问。在这里,从师和徒来讲,如果我们具弟子相了,对方又是一个合格的善知识的话,那你就可以得到他的好处;如果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善知识,你也不会从他身上得到坏处,因为你是具器的弟子。也就是说,你如果成就了具器的弟子,那外面只会对你有利而没有弊。如果你没有具足弟子相,即使对方是一个具德的善知识,也会被你看成是一个有过失的人,所以你也得不到他的好处;如果他是一个不具德的善知识,有很多过失,由于你不具弟子相,很有可能就看为功德,然后把他的过失学来了。这样的话,不管对方是如理如量的善知识也好,还是不合理、不具相的善知识也好,只要你不具弟子相,都会产生很大的过失。如果你具弟子相,那就都只有好处、没有坏处。所以我们在学习、修行的时候,这是必须要具足的。不具足的话,就有很多很多的过失。那我们就努力地去具足。

  【如何在事上训练“正住”这个弟子相?】

  二、弟子相的三个特点

  我们要知道具体是什么样子呢?这里说“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具有这三法,就是堪为闻器。

  1.正住

  第一个是正住。这里就是“正直住”——正直而住。什么叫正直而住?“不堕党类,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正住,就是不堕党类。“党类”就是分党,分成什么党?自党、他党,和我一样的、和我不一样的,和我是一个党、一个派的,和我不是一个党、一个派的。由于这样的话,不能得善说的妙义。

  (1)如何做一个好听众,这是最低的法

  我们在讲这三种——正住、具慧、希求的时候,可以回忆前面的听闻轨理、讲说轨理。总的来说,《菩提道次第广论》也好,所有其他的论也好,“论”具有救护的意思,它是一个声音,不能理解为一本书,它是由声音作为载体的。像弥勒菩萨讲的《现观庄严论》、龙树菩萨讲的《中论》,这些论指的就是所讲的声音。这个声音叫作能诠声,就是有指示的东西,他要表达一个东西。谈到表达东西,就有一个讲的人,还有听的人。因为要讲的人是讲给谁听的呢?讲给听的人听。我们现在的“学者”,通常就是听的人。我们要怎样做一个好的听众呢?高枧的居士们要听最低的法,这可以说就是一个最低的法。我们每天要跟很多人进行交流和沟通,人和人之间沟通交流,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讲话和听话。如果你如理地去听了,那跟人的交流和沟通就抓到了要点;如果你不掌握这个原则,就会把他表达的东西听错。

  前面讲的具德的善知识,他所表达的是什么呢?所表达的就是佛法,主要的是什么呢?就是抉择是道、非道,苦集灭道。把我们引向什么?增上生和决定胜。引摄的方式是什么?就是佛教的教法。教法是以音声为体,首先佛陀要讲,讲了以后干什么?讲的那些话也好,论也好、经也好,是在表达一个东西,就好像为我们指向一个地方。那我们听的人最主要要做到什么?要正确地听懂、听明白。这样的话可以顺着讲者所指的方向,找到我们的目标。所以总结起来就是说,我们要正确地理解对方所表达的内涵。所表达的内涵如果说讲到最低、最基础的,那我们每天都在表达着一些东西,也在听别人表达一些东西。可能我们很多本地居士重点是提出要听最低的,讲高了、讲深了听不懂,那我们从最简单易懂的地方开始锻炼,就是听话怎么个听法。

  (2)不正住的特点——堕党类

  通常“不正住”是什么样子呢?我们现在谈论“正住”,为什么解释的时候说是“不堕党类”呢?为什么来个“不堕”?这很重要。因为我们的心通常习惯于不正住,我们要变成正住,首先要找到心里的不正住。比如现在,正住在我们的心里不好找,不正住却很好找。这是我们学佛法一开始的关键。

  我们再看什么叫堕党类。堕党类的特点就是“贪著自宗,瞋他法派”。在学法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听任何内容,跟任何人交流的时候,如果一开始我们就有一种自己的观点不可改动的,就像大家开会一样,比如你是某个地方的领导也好,一个团队的组长也好,你想今天我们开会要干什么、干什么,如果你已经想好了,你开会是为了让大家同意你的话,会上比如说有五个人,你说“同意的请举手”,有三个人举手,你就高兴,“这是我的一个党派”;“不同意的举手”,有两个人反对,“这两个是反对派”。你在开会的这整个过程,就变成什么?同意你的三个,再加上你,四个人联合起来找出很多很多理由把那两个人说服,“你还是同意我们吧!”这样就叫作堕党类。它的特点就是贪著自宗,“宗”就是观点。我们已经想好要别人同意自己的观点,以这样的出发点去听,如果别人举出“一二三四”几条理由,说明为什么反对,由于我们已经安立好自宗,所以就认为所有的不同观点都是反对我的、这是我所不需要的,那就不会放弃自己的观点,反而对他的观点生起了瞋恚,因为是不同观点。这就要注意。我们在观察的时候,这很容易找到,一看到、一想到什么,就说“这是我喜欢的,这是我不喜欢的”。如果有这样的心覆蔽,自然而然的你就学不到新的东西,你的智慧也不会开发,因为你不正住了,反而会有嫉妒、起瞋恚等等。通常的开会,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到后来就吵架。

  (3)正住,就是据理为宗

  作为正住,我们要怎么样?就是据理为宗,谁说的有道理就听谁的。什么叫据理为宗?宗,简单地讲,比如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时候知道,人的生命是无常的,“死无常”,死总会到的。什么理由呢?因为死是决定的,这是佛说的;还有死期也是不定的。寿命只有那么一点点,但是它却不会增加只会减少,所以肯定是会死的。为什么人一定会死?因为有这样的理由。如果我们去听一个老师讲经,他跟你说人是会死的,(举出)为什么、为什么,你心里已经贪著自宗,你说:人是不会死的,因为我现在还没死,你看昨天我没死,今天也没死,你说马上就死了,没有啊!你看你昨天说死无常死无常,今天我还在这儿好好地待着呀!这就是我的宗。所以你还要跟你说死无常死无常,那就生气了——瞋他法派。如果这样的话,死无常的这个宗、这个观点就不能用正理去成立,所以你也不会接受。然后你也得不到进步,他所指示的道理你就不能懂、懂不了,原因是我们的心被这种不正住、堕党类障蔽了。

  (4)如何在生活中找出自己的“贪著自宗”并加以改正

  由此推而广之,如果我们开始听闻的时候会这样习惯性地去贪著自宗、瞋他法派,那在生活中如何锻炼呢?如果我们在座下,还没有听经的时候,已经意识到这一点,那我们抱着一种客观的、追求真理的、不是先入为主的想法,去串习和锻炼。哪怕你去买菜或者在家里做饭,都有自宗和他宗。自宗就是一个观点,是由一个理由成立的。比如说大寮(世间叫作食堂,僧团叫作大寮)今天做饭,放了一勺盐巴,吃的人有两种宗派:一个是太咸,一个是太淡。如果我们贪著自宗——做饭的人贪著自宗,“这个一勺,我说合适就是合适的,你认为淡是你的事情,你认为咸是你的事情,我不管你”,这样就表示我们在做饭的过程中贪著自宗,认为自己做的这个饭盐味正合适,不太咸也不太淡。如果我们仔细地去考察,到底是咸还是淡呢?这肯定要观待吃的人,吃的人如果十个都说太咸,做的人只有一个,还拼命放很多很多盐,这就不是据理为宗,而是贪著自宗。这个我觉得是很低很低的(法)。

  不管是什么情况大家都可以练习,扫地、擦佛像也一样,都有。大家从这上面就可以锻练,不可能说“这个我也不会”。如果我们在事情上锻炼的话,就可以以此来调我们的心。比如你到寺院里来培福,出家师父跟你说:“这个灯要这样摆。”这是出家人的宗,比如空的灯应该不要摆在那里,点火的灯要摆在那里。如果你认为一定不要这样,那就不行。你到这个殿上去培福,那就要听殿主师、香灯师的宗派,听他的观点;如果谈到如何挖地、如何种菜(你是做这个工作的),这时殿主师肯定要听你的观点,因为你是专业的,你的宗是合理的宗,你认为要多浇水那就多浇水。我们要训练弟子相,可以这样去训练。比如扫地应如何扫?供佛如何供?如果我们不要去贪著自宗,是很快就会学会的。有很多人,大家不知道接触过没有,别人总是说他很笨,为什么?因为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这种人通常认为自己很聪明,你跟他说什么他都认为“我的是对的”。这是由于太贪著自宗,所以严重地违背了客观,严重地阻碍了吸收新的知识。通常这种人到了年纪很大时,脾气也越来越固执,什么都改变不了。这就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善于放弃自己的这种贪著,学东西是会很快的。学不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没有好好地去听对方所表达的是什么,老是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认为就是这样的,再没有其他的。所以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讨论佛法也是这样子的,经常争执不下的时候要观察:是否在贪著自宗?要善于放弃自己(不对)的观点。其实我们不是因为观点本身合理不合理,而是因为觉得“我喜欢”“这是我说的”。通常都有这个习惯性,只要是“我说的”,就变成一个很好的理由。这要观察,否则的话就会有种种的过患。这个过患最主要的是障蔽了我们对真理的了解。这就是不正住。

  【辨别是否是善的言论,需要第二个弟子相——具慧】

  2.具慧

  下面是具慧。“若念唯此即完足耶?虽能正住,若无简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尤非其器。故须具慧解彼二说”,这里就是说,正住相当于一种学习的态度,就是我们一种客观的态度。我们不是站在谁的立场来听谁的,我们是站在合理不合理的立场来决定一个事情。比如开会的时候,这个意见我同意不同意,不是因为是谁说的,而是因为它合不合理、能不能成立。这样是一种比较客观的态度。虽然我们有这种态度了,是不是就能达到客观的效果呢?比如你认为张三说的有理,李四说的没理,如果你把这个理搞错了,这肯定就是能力的问题——智慧不够。所以要具慧,具慧就是学习的能力问题,要有这个简择(力)。总的来说慧心所以简择为性,简择这个是或不是。简择的内容是什么呢?简择善说、恶说。

  (1)善说的三个特点

  在所有的能诠声当中,因为佛教的体性是能诠声,要靠说话来作为载体。话是由舌根发出来的,它表达一个内涵。在《瑜伽师地论》第十九卷里有讲到,什么叫善说?[1]“言善语者,所谓善说、善言、善论”。善说有三种相,就是“悦意、无染、唯善”。悦意是由第一种语产生的,什么语呢?是爱语,不是非爱语。爱语就是说起来柔软的话,听起来好听,不是那种难听的、粗恶的、一听就令人生气的。第二种叫作谛语,谛实的语,就是实话,不是虚假的话,这可以令自己的尸罗没有违犯、缺失。第三种是法语,法语是能够让人从不善处出来,安住到善处的。这三个是善说的特点,如果具备这三点,那就是善说。是否善说,首先要看它是让人爱听还是不爱听、高兴还是不高兴;其次看它是不是真实的话;再一个,要看这话所表达的内涵能不能让人脱离恶趣,安住于善趣。通常的善说,具有(前面说的)这三点。特殊的善说、善说中的善说,那就不仅仅是(达到)这个最低的下限。最低的下限,就是脱离恶处、能到善处。世间的一般人也可以产生这样的话(达到最低的下限),不需要一定就是佛教。但佛教的特殊不共之处,比如佛陀的善说,它更加殊胜,能够阐明世间人无法阐明的意,像空性、无我,还有细的无常等。这些是实在的话,而且也能令人出于不善处、安住于善处;但并非仅此而已,还能够令人得到涅槃——佛陀的果位。所以这就是佛陀教法的殊胜。

  (2)辨别是否是善说,就要具慧

  佛陀的教法这样说出来以后,这么好的善说,我们作为听众,听佛法的人,如何能让这个善说显现为善说?也就是说,它是个好东西,你也能把它看成好东西,那就要具慧。具慧,就能够辨别:这是对的,这话说得好;这话是不对的,那就弃舍。前面说过具德的善知识,他如何饶益我们?主要是靠说法。他已经具德了,那他也具有能够表达善说的能力,也能够创造一些善说的言论。现在是弟子如何得到这个好处?除了前面说的正住,必须还要具慧。由于我们具慧,那就能够把本来是善说的,在我们心中体现为善说。这样的话你就会起大敬重,为什么?你认识到他的价值。由于你认知到他的价值,通常接着就会生起什么?——希求。

  大家又可以回到最低的,就是我们如何提高我们的鉴别能力?像我们收字纸、收佛像,在我们不认识其价值之前,可能你就当成垃圾一样扔掉了,没有任何的希求。当你认知到这是必须要恭敬的,恭敬后你能得福、开智慧,那你看到这些在垃圾堆里,你也要将其捡出来。这就是说,你认知其价值和没有认知其价值,会产生一种希求,或者不希求。如何能够发掘其价值?这就看你有没有眼光,也就是说我们具不具慧。通常,如果有一百元人民币在垃圾堆里,很多人会把它捡出来,因为它是有价值的。如果我们看不到人民币的价值,是不会希求把它捡出来的。所以在这里,我们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把本来是善说的,能够显现为善说——这是好的、善的。

  (3)由听闻善说,可以了知正道

  善说所表达的是什么呢?——正道。佛法中的善说,凡是佛陀的说法,必然能够给众生带来什么?——增上生和决定胜。就算说的是世间的因果,也是能够令人脱离恶趣,往生善趣。往生善趣有一个正方便,如何能往生善趣呢?这需要靠一个正道,通过这样做,就能够通往善趣的果位,这称之为道,比如下士道。善说表达的就是正道,像世间共通的道;如果是出世间的道,比如通往解脱、通往涅槃、通往佛陀的果位,即小乘道、大乘道,这样的正道就是佛法主要的所诠。

  如果我们抉择的时候,把善说认为是非善说,那也就远离了善说所表达的正道。由于你不具备辨别什么是正道、什么是善说的能力,自然而然的,你内心当中会把恶说所诠的似道显现为道,“非道谓道”,世间的就是这样的。要具有这样的智慧。如果我们能够排除这个障碍,那就有了希望,也就是说,佛陀所做的以及祖师大德所做的善说,他所诠、所指示的,我们就可以正确地把握。

  比如我们在座的很多人都皈依了,皈依最基本的(目的),我们要脱离恶道,下辈子不堕三恶道。通过皈依能够不堕三恶道的主要方法是什么呢?往生善趣、脱离三恶道的想法要靠什么来成办?刚才的问题是说,一个人如果已经具有要脱离恶趣的真实的想法,以及真实地想往生善趣,这种想法就已经基于想出离三恶道、获得善趣的这个点上,在停留在这个想法的时候,虽然说没有念死无常、没有念三恶趣苦,这种感受是不会生起的,但已经有了脱离恶趣的想法,在如何脱离的时候,那就一定会回到它的正方便,那就是行善止恶。止恶,这个正方便可以让我们脱离恶趣,行善能够成办我们往生善趣的正因,因为业果决定了。所谓的善趣——乐趣,是善业主要的异熟果,如果我们想得到乐的异熟果,比如人天,那就必须要积集因——行善业,这就是正方便、正道。通过修持这样的道——下士的道,抉择业果以后,止恶行善,对所行的恶要忏悔,通过这样去遮止堕恶趣,这就是它的正道,离开这个是不会再有这样一个道的。也就是说,我们仅仅说“我相信三宝了”,然后就以为像其他某些宗教所说的只要信他就可以生天,什么坏事都可以做的话,这很显然就是似道,因为因果不相顺。

  我们在抉择的时候就知道,想法有了,比如说我们想生善趣;做法就是什么呢?行善业。想法和做法如果配套了,那我们就找到了所谓的正道。首先要认知什么是正道,那要靠善说来了解,这就靠听闻。听闻善说,我们先去了解,修解脱道也一样的。所以具慧是第二个重要的(条件)。

  【具有广大希求——第三个弟子相】

  3. 具有广大希求

  第三个,“纵有此二,若如画中听闻法者,全无发趣,仍非其器。故需具有广大希求”,这里是说要对法具有很大的希求。对法具有很大的希求,在这之前要具有什么呢?就是前面说的,要见到它的好处以及它的因果关系。这不仅仅是简单地说一句,比如现在你很累了,你想打个瞌睡,不想去听经,然后你强迫自己要去听,“我一定要有希求心”,倒不是这样的。仅仅这样是不能成为广大的希求的,希求肯定是要看到它的好处,看到好处了自然就会需要。

  (1)真正有希求,要靠见到缺乏的那一分

  我们平时,如果仅仅是说“我要希求、我要希求”,这是不够的。你希求来做什么?比如刚才问大家想不想生善趣,我们都一致公认,没人说自己不想生善趣。但是你真正想生善趣吗?什么叫真正?我们在自心当中见到了什么问题?见到了生三恶趣的过患,深深地厌恶。厌恶就像什么?比如大家想不想穿着很柔软、很干净的衣服,坐在一个很舒适的房间里,度过一个中秋之夜?这大家肯定喜欢嘛。这就表示,我们深深地厌恶浑身涂满大便,头上也涂满大便,坐在粪坑里,就算是让你去打坐你也不愿意。你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这两个在我们内心当中一定是有关系的。如果仅仅是想着坐在那个好房间里很舒服,但是坐在粪坑里无所谓,如果有这样的人的话,那他说很希望坐在干净的房间里、穿着干净的衣服也是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的。

  同样的,如果我问你想不想生善趣,如果你说想、很想、真正的想,那接着我就会问:那大家肯定不希望堕到恶趣了?如果大家说“对对对,我不想”,那你肯定就已经很深切地知道恶趣有多么痛苦了。现在问题是说:我们如果平时没有仔细地去观察恶趣有多么的痛苦,甚至恶趣在哪里,或者恶趣是什么样子,我们都不是很仔细地去了解过,我们只是听说恶趣很恐怖,只是这么听说而已的话,那希求也就是这样了,“好像差不多吧”“对对对”。所以希求要靠什么?见到缺乏的那一分。就好像现在很多人很深切地希望做个有钱的人,这肯定在座的各位也想,不管是在家、出家。大家不要认为想做个有钱人就一定是坏事,这有好的一分也有坏的一分。比如有的人很善良,听说某某地方有十头牛要被杀,要五千块一头,十头牛五万块,养它们的话可能养一辈子一百万还不止。然后你就想:现在我只有十万块,那这牛救不了。心里就十分的无可奈何。如果这个时候问你“想不想要钱?我给你一百万”,你说你想不想要?你想要,“我想要去放生啊!”所以想要钱的原因是看到钱可以带来什么样的好处。

  (2)看到功德,才会生起广大希求

  如果我们对这个法——善说,看到它的功德、好处,自然接着就会生起广大的希求。为什么会生广大的希求呢?由于我们知道了一分好的说法,就有可能脱离一分痛苦,得到一分快乐。高枧居士说“我要最简单,我要最低的”,最简单的,比如我们在供佛的时候,供佛可以带来极大的福报,点灯可以带来极大的智慧,如果我们之前连这都不知道,那我们这个好处也得不到。后来听说只要去点一盏灯,好好地发一个愿,就会有很大的功德;去扫个地,可以消除很多的罪障,这一分的了解就导致什么?我们去做这个事情的时候,能够获得极大的功德。由于看到这一点,如果我们再多学一点的话,这样的好处不就更多了吗?所以我们会希求。如果人家说:“你这辈子什么都不要学,你就学个扫地吧!”那你肯定不愿意,“我能学,为什么只学个扫地呢?”就表示“我必须要希求,我还要(学)”,“我还要”就是希求。这是第三个,有广大的希求。

  如果这三点具足了,就可以成为一个闻器。

  【什么是真正的善的语言?】

  三、如何将真正的善说在自己心中体现为善说

  1.什么是真正的善说

  再看善说,善说里面讲了几个例子。比如有的话叫作不善说,不善说里面有爱语,说起来很好听,以美妙的语言称赞他人非真实的功德,比如花言巧语。花言巧语是很好听的,但是它赞叹的都不是真正的功德。比如一个人明明是骗人的,但是他说的话都是别人爱听的,你还去赞叹他,说这个人十分的善巧方便;再比如一个人整天说谎,你给他安立说:这个人很有智慧、善巧方便,碰到什么人就说什么话。你如果这样去赞叹的话,这就不是善说。因为虽然也是爱语、也是令人爱听的,但不是真话,听了这话也不能让人往生善趣、脱离恶趣。

  有一种是实话,但是却不是爱语,也不是法语。比如你看见张三做了一件不如法的事情,他为常住扫地,却是乱扫,扬起了很大的灰,灰都飘到佛像上去了。这是一个过失,是不善巧的扫地。如果你以一种染污心、一种很瞋恚的心(想):这个家伙太坏了!怎么能把灰弄到佛像头上去呢?然后就大骂:“你这个大笨蛋!”骂了一通很难听的话。虽然说的是有一分是实话,比如说他把佛像搞脏了等等,但是由于这个话也难听,然后你自己也生气了,不是以一种清净的心去说别人的,这样的话也不是善说。

  还有一种是法语,也是爱语,也是谛语。就像一个很善巧的人,他知道哪些是你的过失,哪些是你的功德。可以称赞的他就好好地称赞,不该称赞的他就不称赞;可以呵责的就呵责,不该呵责的就不呵责,然后善巧方便地给你说一些法,让你不做坏事了。这样就很好,就是善说。

  【是什么让我们不能辨别善的言论?】

  2.障碍我们将善说显现为善说的三个因素

  像这样的“说者”,这个配合前面的具德善知识,他所说的善说,然后闻者要去除内心当中的这种覆盖——能够障碍我们将这些善说显现为善说的,第一个就是堕党类,不正住。要把这种态度去掉,我们本着一种客观的态度、据理为宗的态度,去听闻对方的善说,这样就可以获得善说的好处。

  第二个就是不具慧。要去简别对方说的到底是不是对的,经过这样的抉择。比如对方虽然说的是一个最正确的真理,但是你不仅仅是凭感情。

  我们通常就是模模糊糊地认为一个东西,没有通过理由(去成立),没有具慧去了解善知识所说的一个道理,而是简单地去理解、拿到一个观点,然后人家问为什么时,就说“因为这是大宝恩师说的”。这样就不是一种正住和具慧的心态,反而会搞得好像是在比较。如果别人说另外一个大德、其他的大善巧者也说了一个(观点),如果跟我们师父讲的不一样的时候,那就开始比较:哪个更像大成就者?哪个更厉害?我搬出来的是级别最高的。这样就完全偏离了佛法的意趣。我们通常也会这样,比如在一个学校,十个班级,有十个老师,如果甲班说“因为这是我的老师说的”,那乙班不承认,“因为我的老师不是这样说的”。那就根本没有用。这个老师、那个老师,搬来搬去的,这样是不能成为理由的。

  所以我们听到一个结论的时候,首先要观察。比如他说人是必定要死的,那么后面接着他会有什么理由来成立?要看这个理由合不合理。你经过抉择以后觉得确实合理的,“对,就是这个意思”,那以后别人问你“人为什么一定会有死无常”,那你就会说因为什么、因为什么,你就不会说“因为我看了某某书这么说的”,仅此而已。引教证和理证,两个都是非常必要的。

  我们要有一种学习的能力,就是要有简择力,简择他说的是对还是不对。这样才能够像前面说的“不变说者德”,不会把说法者说得对的当成不对的,也不会把不对的当成对的。如果你把不对的当成对的,那接着你会把自己原有的功德也丧失了。像吃素、放生,由于我们错误地理解吃素和放生的目的,最后可能就放弃了吃素、放生。因为有的人吃素不是为了保护动物,是为了减肥,结果反而长得更胖,这就成为放弃吃素的理由。因为他吃素的结果是长肥了,那就必须放弃吃素。放生也是一样,如果放生的目的是把全世界被杀的动物解救出来,显而易见,这样做一辈子也放不完;既然达不到这个目的,别人一说,“你这样是不对的,你永远做不完的”,那就放弃放生了,反而会认为放生是在破坏生态平衡等等,这样就会把自己的功德也放弃了。不但把听到的放弃,接着自己所要趣向的(也错了)。因为(不管)正道、似道,它的趣向,就是听完以后要起行的时候,是依着你所听到的、按所指示的去做的。由于我们把指示的方向搞错了,所以跟着去行的时候一定就是搞错了。本来你是走得是对的,由于方向已经错了,那你肯定要改变你的方向,所以就会变成:走的本是正道,然而却要改变成似道。这是第二个。

  第三个就是不希求、没有发趣。这要排除。没有发趣、没有善法欲,就没有精进。这三个就是它的障碍。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找到“正住”、“具慧”和“希求”。

  【如何将所学的理论应用起来?】

  四、如何将所学的理论应用起来

  1.先找到我们的所破,然后截断它的因

  我们学习这个道理是这样的,大家总爱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学的这些道理到底有什么用?听那么多干什么?”听那么多就是为了做。如何把听到的变成能做起来呢?首先要找到它的所破。什么是它的所破?就是“非正住”、“不具慧”和“不希求”。把“非正住”在我们内心当中找到,把“不具慧”在我们的内心当中找到,还有把“不希求”在我们内心当中找到。找到以后,对之进行对治,把它抓住,再去找它的因,然后截断它的因。非正住的因就是堕党类,堕党类就是喜欢、贪著自己的宗,瞋他法派。这就要知道原因是什么,原因就是他的心不是观待理由、正住,只凭自己的感情。必须要扭转这种想法,你扭转一点,你就会感觉到你贪著自宗少了一点;少了一点,也就是说你向正住已经迈进一步。你要观察,你的不正住一出来的时候,你就把它减少。减少以后,你随之可以观察:你正住的这种心有多少?具慧也一样。你不具慧,不具慧的样子怎么找呢?你可以回忆,比如你现在懂了一些理和以前不懂理两者对比,推测现在还有哪些不懂的理,就去找。

  2.要善于总结

  我们在实验的时候,如果你用的一些方法老是出错,老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那就要思考:是不是这个方法有问题?通常我们不善于总结,这样的话,错在哪里也找不到,到底是对还是错也搞不清楚。这要靠总结,我们做任何事情,最低的法,也可以实验。比如扫地,我们要扫很大的一块地,如果我们没有掌握扫地的方式,扫地的方式当中有一条是不能逆风扫,如果你逆着风扫,风一吹过来就把灰吹到你身上了,所以我们要顺风扫。在了解这个以后,我们总结:今天的地,为什么从东扫到西、从西扫到东,这些纸片总是被吹来吹去、总扫不到一起?然后总结得出:是我逆风扫的结果,导致没扫成功。那就要吸取经验:明天我就换一个方式,不这样扫。那样地就扫干净了。还有,如果我们扫完后就把垃圾堆在那里不管,风一吹,又全都吹到各个地方,所以扫了垃圾你不把它集合起来倒掉的话,也是一个不善巧。

  通常我们做事情,办法会也好,做其他的也好,为什么老是失败?明明同样一个问题会反复地出现三次四次,你说你不懂吗?很懂,很简单。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没有总结。比如今天出了这个问题,那我们下次该怎么办呢?下次怎么办的办法没拿出来、也不去实验的话,那很显然,不用问,下次肯定又出问题,只不过换一个人而已。大家希望说最低的(法),我想这个就是多总结,再没有智慧的人,多总结就变得有智慧了。

  【先成就闻器,才能把好老师的作用发挥出来】

  五、先具足弟子相,再选择具德老师好好依止

  我们可以通过训练,学习如何具弟子相。如果我们没有的话,怎么去做?下面接着说,“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你是不是可以作为尊重引导、师父引导的法器呢?你是不是一个听闻的闻器?是不是具有这些功德?那应该看有没有,有了那应该高兴,没有的话就要从因上求,该怎么去做。如果你不这样去做,刚才说了,会“退失广大义利”,即使你遇到一个真正的善知识,也就错过了,因为你无法显现他为善知识德相。所以接下的一科就是“彼应如何依师之理”。这两科结合,首先前一科是说,在具德的善知识面前,你应该怎么样做一个堪为引导的人、成就自己;如果你已经具足了弟子相,就应该用这个抉择力去观察对方是不是具德的善知识,如果他是具德的,那就应该在他面前好好地依止。

  通常,讨论的时候有人就说:这到底哪个是在前,哪个是在后?在不具备如量标准的条件下,以何种方式亲近善知识、成为弟子相?这就是说,在实际情况当中,大家认为:我没有学习《广论》、没有学习这些道理的时候,很显然,好像不具足弟子相,也不知道对方是不是具德;当我知道的时候,可能已经来不及了。一般来说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因为刚才说过,就算你一开始什么也不懂,而你的老师也什么都不懂,但是你通过具备弟子相,具备了“具慧”,你已经有能力解决:你的这个老师是具德的或不具德的?如果他真的一点德都不具的话,那就应该去找具德的进行依止。

  去找具德的不等于说舍弃这个不具德的,如果他已经成为你的老师,比如他已经给你授皈依了,给你传五戒了,也给你剃度了,然后你观察:他怎么不具德?这个时候怎么办?你肯定要去找具德的老师,但是不能弃舍这个老师。弃舍的话,就是看不起他、不要他,“我跟你断绝关系”,这样是不合佛法的。佛法里面说,就算他不具德,就像世间上,他已经成为你的爸爸妈妈,你不能因为他干坏事就弃舍他,“我跟你断绝关系”。孝顺是要孝顺的,但是你不要去跟他一起干坏事就对了,他叫你去偷东西你不偷就好。他是你的爸爸妈妈,你还是要好好地去孝顺他。同样,这个老师不具德的话,你好好地报他的恩,你籍着这个因缘,在佛道上提升了一步,那你就好好地去学法,好好地用法恩来报答他,不能说从情感上你也去瞋恚他。

  如果你具器了以后,还有一种情况,你会发现,原来你看起来很差的一个老师,好像也变得越来越厉害了。这不是老师变厉害了,而是你的眼睛变厉害了。我们通常会遇到很多这样的情况,有时候说周边的人变了,到底是谁变了?应该多分是自己变了。如果自己不具器,就要努力地去具器。

  假设你现在不能确定对方是不是具德,像听《道次第广论》这样的法,或者是听一般显教的经典的话,你再去抉择的时候,也不需要一开始就觉得这就是你依止的老师了。听显教的经,还不一定会成为老师。如果你听了经之后,觉得这个老师对自己太有利益了,在你决定的这个时候,那他就成为你的老师了,通常是这样的。

  所以说可以先观察,慢慢地提高自己的量。当你成就闻器了——这是先决的,你成就闻器了,你才可以把好老师的作用发挥出来。否则,好的老师对你都没用,何况是坏老师,对你还有什么好用处?我们在具体当中,已经把它的因果关系理清,如果不具器会怎么样?具器会怎么样?老师也同样的,如果具德怎么样?不具德怎么样?这就是前面说过的。如何成办达到具备弟子条件的因?刚才已经谈到,首先找到障碍,然后对治。

  【如何让心和法相应】

  六、如何让心和法相应

  1.对初学者来说,了知和产生觉受是存在一段距离的

  如果对治的过程中,你已经明知道堕党类不好,但是你还是堕党;明知不具慧不好,还是不具慧;明知不希求不好,还是不希求,这个时候,就要修持《六加行》这样的法类。比如《道次第》学完以后实修,大家总是抓不到,说“怎么搞的?总是生不起来”。《道次第》里说:如果你真的明白法了,你去对照法的时候,应该会感觉到你的心和法好像越来越远。就像山上丢下一个线团,大家打毛线的人都知道,一个线团,你把线头扯住,把那个大团团丢下去的话,你越拉,线团离你越远,你一扯的话,它往下跑得更快。当我们去观察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觉得好像都懂了,没有不懂的;都做到了,没有做不到的,这很显然,我们的心实际上没有真正懂这个法。因为什么呢?当我们才了解一个道,比如我们才了解到世间是无常的,由于无常,有粗分的苦,是由业和惑所控制的这样一种苦,我们了解到这一点,这和内心当中也生起这样的一种有感受的认知,有一段距离。如果说我们在缩短这段距离的时候,这就是开始用功了,这是修行。

  2.通过修《六加行》可以成熟我们的心相续

  如何修呢?我们的身心要成熟,成熟我们的心续,把原来的这种不正住、不信、没有智慧的心,变成为一种具信、正住的心,这中间的距离如何让它缩短?如何成熟呢?可以通过修《六加行》。《六加行》这样的修,就是成熟我们的心。它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呢?就是供养、积集资粮,忏悔业障,然后猛利地向皈依境和资粮田祈求加持。这整个就是一种实践佛法的方式。如果没有宗大师这样的祖师,光凭我们的智慧是无法从佛经当中挖出这样的教授的。通常的人也就是说“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如何行呢?“我现在的心就是无法相应,这中间如何变成相应?”通常的人都是卡在这里,卡在这里时间久了,也就慢慢懈怠了。因为他觉得这个心好像始终无法调伏,他就放弃了。就像打仗一样,总打不过,就投降了。

  3.修的时候,前行、正行目的要明确,结行猛利回向此目的

  我们前行的时候要明确,比如我们在修的时候,“为什么我总是喜欢贪著自宗、瞋他法派?不行,我要对治”,如何对治?我们在释迦佛像面前、宗大师像面前猛利地去供养,譬如供一盏灯也好、供一朵花也好,扫地也好。如果问你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你说“我很明确,我要培福”。培什么福呢?“我要培植生起能够正住、不瞋他法类的福,我要把福报回向到这里”。问你为什么扫地,“我要扫除贪著自宗、瞋他法派的这些障碍”。然后我们还要观想,观想宗大师的甘露灌进我们的身心,让我们得到这样的证量。比如正在观,你的腰痛了、头痛了、腿痛了,你就希望这些痛消除,不要障碍你来修这个所缘。是这样配合的一个修法。在正行的时候目的很明确,不是说:我是为了成佛来打坐的,这一座都在想如何成佛。不是这样的,这太空泛了;而是很明确的:我就是为了消除我的贪著。你仔细地思考贪著自宗、瞋他法派的过患,有很多很多,就生起厌离的这种心态,然后观察正住的好处,通过这样去思维。譬如念咒,不断地念“嗡牟尼牟尼嘛哈牟尼耶梭哈”,还有密遮玛等等,在这样观想的当中,猛利地发愿。结行的时候也这样,猛利地发愿回向。这样持续地做做做,就会感觉到一段时间后,心开始转变了。如果大家始终不去实验的话,那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4.心的改变,需要给它一个过程

  通常我们做的时候没有持续性,这次参加过药师佛七的人会有这样的体会。这七天当中,我们修了一个无常的所缘,在修的时候,每天会念两遍到三遍,包括早晚课。通常这样比较密集地修的时候,在头两天跟以前的状态是一模一样的,很多人在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的时候,觉得好像有觉受了。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说我们的心在不断变化时,你必须给它一个过程,心是由前因才生后果的。比如我们的心一直是执生命为常的这种想法,它有惯性势力,就算现在你不断地想无常、不断地求加持,它仍然有一个过程。通常我们能够坚持到三天、四天、五天的时候,已经花了不少的精力和功夫进去了,总算有很多人(据说有百分之三、四十的人)都有了一定的觉受。这来自于什么?其中一点,就是来自于坚持。也就是头两天他基本上没有任何所希望的觉受,到了第六七天有的人甚至觉得身体也比较舒服了,就克服了很多的(障碍)。那个时候不是熬在那里的样子,而是一种有点享受的感觉。这就是说心要有一个过程。同样,七天,当最后一天出来的时候,大家那种觉受是最舒服的时候。当时就跟大家说过,如果你回去以后每天看电脑、看电视,再言情电视连续剧看几十集的话,这个心慢慢又会演变成以前一模一样。才出来的时候,你即使在看电视也觉得这个没有意思、不过如此而已。然后你就觉得这个没关系,“我现在功夫不错了,你看我一边看电视一边还忆念无常,这个主人公快死了”等等。但是你看到第七天的时候,已经完全就变了,什么无常啊,已经忘记了。这就是说,心,你只要给它养分、给它因,它就会变。

  通常而言我们做坏事,会不断地给它时间、不断地给它条件;做好事的话却很难坚持,坚持七天都已经很难了,哪里会有什么觉受?这些就太遥远太遥远了。所以我们可以靠得住的就是每天的念经,这是很重要的一种持续的方式。如果现在我们还是很烦恼,如果你甚至连念经也停下了,那只会更烦,这是毫无疑问的。有时虽然我们一边瞌睡一边念经,心想有没有用等等,瞌睡是造了很大的过失,也是个坏习惯,但是毕竟我们念经大的方向、主流总不会是在瞌睡,主流还是在缘念善法。就像我们天天念的“道次第”也是一样的,念久了,这个心就会产生力量。也是在给它养分。所以我们真正想修出点觉受,就必须去实践,实践的方式一个就是反复地去念,忆念、思考;再一个就是修《六加行》,广的、中的、略的都可以。

  【如何得到佛法的好处?】

  七、多提问,把经文生活化、真实化,这样可以得到法益

  这是给本地的居士供养一些经验,希望大家去把具体的问题提出来。我的办法就是,这里有僧团,有宗振和尚、了尘法师,具体的问题可以去问他们,然后就会得到一个具体的解决办法,我们抓住一个东西反复地去练习,这样就熟能生巧。有的人一开始的时候好像什么也不懂,后来慢慢努力,若干年后懂了很多,这是可以转变的。

  大家如果一定要说什么是最基础的、最低的,那比如皈依之后,皈依学处具体怎么做,佛堂怎么摆设,这些都可以去做,做的当中就会有收获。像现在,三门多宝讲寺僧团已经开始应大家的邀请去受饮食的供养,如果法师(应供)去吃饭,你就可以问:“法师,你帮我看看这个佛堂摆得对不对?佛像摆在中间了,旁边经书怎么摆?佛塔怎么摆?还有那些鬼、神的像摆着合不合适?能不能供?”那么很具体的问题就可以解决了。还有具体扫地的时候应该怎么扫,这应该也要好好地问。我听说很多人很发心,喜欢扫地,如何让扫地的利益最大化?里面有很多学问。不是一边扫一边聊天——我听着挺热闹的,在大声地聊天,这可能就让扫地的效果减弱了。扫地的时候要专注,很专心地扫,注意地上的很多细节,这是一种修持的方式。还有观想,比如我们很多人有病,可以把我们的病观想成垃圾扫走了。这样我们越扫智慧就越会开发。还有比如供养灯怎么供,是不是把灯一摆就行了呢?还是要观想一下我们供养谁呢?比如摆在宗大师面前时,我们就观想宗大师接受我的供养。

  我觉得高枧的居士完全可以把念经的这些做法生活化、真实化。怎么真实化呢?比如说你去见大宝恩师,你拿着一个水果供养大宝恩师,通常而言,你不会把那个水果往大宝恩师面前一放,然后什么话也不说就走掉了。很显然不会有人这样做,你把这个水果放在那里就走掉了,这是什么意思?你肯定要说几句话:“大宝恩师,这是供养您的,是给您吃的。”同样的,在佛面前你就想:我在佛面前放了水果,我还要念一下“嗡啊吽”“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这是一套的。再一个,比如你求加持,求加持要启白,有很多人说“我不会启白,我不会回向”,其实这很简单,你们都很会回向、很会启白,比如到了大宝恩师面前,“大宝恩师,我供养您一个果子,现在我妈妈病了,您给她回向、给她加持,阿弥陀佛!”启白就是这样的,你在佛面前就这样说。你把这个水果拿到佛面前,“阿弥陀佛!我供养您一个水果,您保佑我妈妈,让她身体好起来。”这就动机也有了,正行供养也有了,回向也有了。你不会做的话,就是可以把它真实一点、具体一点。

  同样,观想的时候,比如念经也好,都这样具体化、真实一点,而不是光念经文。比如念《上师供》,这里很多老居士都在念,到底念的是什么意思也搞不懂,觉得很难。觉得很难的话,总的你就想:我是在供养上师。首先是把上师请过来,把宗大师请到面前,然后供养、忏悔。这些要真切一点,就好像真的宗大师来到你面前,这样的话作用就很大。这是观想资粮田的重要性。观想完了,你供养、忏悔完了以后,你就必须要把你所求的东西说出来。求什么呢?就是要求我们该求的。什么是该求的?你学到的东西做不到,这就是该求的。比如你们都认为自己现在没有智慧,那就去求:宗大师,您给我一点智慧,加持我!加持的方式要了解,很多人就是不爱学习,那你想,如果你到宗大师面前,宗大师对你会怎么帮助呢?肯定是给你讲法嘛!到了极乐世界也一样,你见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怎么帮助你呢?就是讲法嘛!不仅仅是给你一个果子、给你一堆钱、给你一个房子,不是这样的。当然这样的方式也有,但主要的目的还是让你好好地住舒服了就开始听法。所以就要想:我现在听不懂怎么办?那要从因上求,具足这个器。慢慢地做、慢慢地做,“我是想要成为一个器的,现在我为了具足这个,从因上求”,然后你目标要明确,哪怕你现在八十岁了,什么都不懂,也听不懂,你有这样的希求:我发愿生到极乐世界去,我见到阿弥陀佛的话,希望阿弥陀佛赶快给我讲法,希望我有这个智慧,一听就懂,证无生法忍。这样的发愿,动机就很好。

  同样的,我们要把这个运用到亲近善知识上面。亲近僧团,僧团里有很多的法师,多去问,不怕你问得细,问得细没关系,只要跟佛法有关的都可以问。

  所以,我们自己在这里如何得到法益?就是多请问,不懂的就问。要做得如法的话,首先就要问什么是如法的。我们首先可以学,怎么样了解宗大师的功德,怎么样了解释迦佛的功德,怎么样了解点灯的功德、点香的功德,这些都可以、也应该去了解的。拜佛的功德是什么?扫地的功德是什么?绕舍利塔的功德是什么?绕殿的功德是什么?一个一个地去学。学了以后,你还可以跟别人介绍、跟别人讲,比如为什么要擦佛像?为什么要把佛像捡回来?我觉得有很多事情是现在就可以做的,这个不难,也很简单,而且大家很多都在做。

  八、结语回向

  今天就给大家讲了一些弟子相,还有最基础的——如何得到佛法的好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枧这个地方可以说是很有因缘的,定公上师是在这里出生的,这里是他的家乡;大宝恩师在这里也住持了很多年。所以,我们作为大宝恩师的弟子,在这里好好地、努力地学习,努力地护持这里的僧团,好好地去做,这样大家都能够越来越好,离苦得乐。佛法兴盛,众生得安乐。

  下面我们把刚才的讲说以及听闻所积集的一些善根——身语意的善根(一起回向)。身,我们坐在这里好好的没有去干坏事,没有去杀人、没有去偷东西,也没有去邪YIN;语,大家静静地坐着听,我在这里说,说的都是一些跟佛法相关的;意,主要是大家很认真地听闻这些道理,在思考。这是跟善法相应的,那就积集了很多的善根。我们一起回向,回向我们能够开发智慧,能够以听闻作为一个具足弟子相的因,渐渐地越来越相应,成为一个合量的弟子。合量的弟子就可以得到善知识的欢喜。《普贤行愿品》就有,“所有益我善知识,为我显示普贤行,常愿与我同集会,于我常生欢喜心”。善知识能够对我们生起欢喜的话,我们就会得到他的摄受;得到摄受的话,就不堕恶趣,能够往生善趣,能够跟佛法相应。当然,我们还要回向大宝恩师、大吉上师都能够长久住世,这样才可以不断地给我们说法,不断地饶益我们。下面我们就念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圆满)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修       如何具备弟子相)(五明学佛网:学修       如何具备弟子相)  

 傅味琴居士:企业家的人生与禅乐(虚空观 禅定学修前的开示 

 傅味琴居士:学修禅定前的开导 

 王雷泉教授:法华精神与人类宗教的未来——序心皓法师《〈法 

 学修三层面 

 依师闻法 精进学修 

 傅味琴居士:学修三皈依(90~93) 

 傅味琴居士:学修三皈依(80~89) 

 傅味琴居士:学修三皈依(70~79) 

 傅味琴居士:学修三皈依(60~69) 

 傅味琴居士:学修三皈依(50~59) 

 傅味琴居士:学修三皈依(40~49) 

 傅味琴居士:学修三皈依(3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