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诺奖得主感慨:世上无人如悉达多一般孤独


   日期:2018/8/11 18:5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8月9日是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的忌辰。1946年,黑塞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荒原狼》、《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深受世界各地读者的喜爱。他的第九部作品《悉达多》以佛陀为主角,包含着他对于东方智慧的理解。

  在德语圈子中,有两位大师对东方文化有相对准确的理解和证悟。一位是弗洛伊德的学生与对手——荣格(1875-1961),另一位则是黑塞(1877-1962)。两人都是瑞士籍,在1921年,荣格曾给黑塞做过心理治疗,原因是黑塞在创作《悉达多》的过程中经历了创作危机。

  作家黑塞

  乔达摩·悉达多(Gautama Siddhārtha)是佛陀的真实姓名,即是迦毗罗卫的王子。

  《悉达多》是一本关于佛教核心人物释迦摩尼的书,以佛陀在世时的生平为背景。小说先写佛陀的一生,前半部分是佛陀事迹的文学化,而到了后半部分,黑塞虽然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也融合了儒家的观念——逝者如斯夫,但至始至终,这本书讲的都只是一个人觉悟的路途。这可能也是我们每个人寻求解脱的路途,一种不带宗教神秘色彩的、真实的解脱。

  黑塞提供了一种认知佛的角度,这个角度对于汉传佛教盛行的中国而言,或许有点陌生。他尝试从“人”的角度,去理解“神”。这也呼应了那句流传已久的话——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不刻意去拉开凡与圣距离,而是强调每个人都有觉悟的潜力,这就使得黑塞这本《悉达多》不同于其它佛教经典的神圣庄严,它带有更多的青春和勇敢。

  以下选自《悉达多》经典章节。

  觉醒

  当悉达多离开一切圆成的佛陀世尊以及侨文达所停留的袛园,他感到他也将从前的生活抛在了身后,留在了园中。当他缓缓地踽踽独行,这种思绪占据了他的脑海。他深沉地冥想,直到完全沉入那种深潭般感觉的最底处,直到他认识到事物的因缘;因为在他看来,认识到事物的因缘就意味着思想,而只有通过思想,感觉才成为知识并且不会失去,而是变得真实,其内在熠熠生辉。

  悉达多一边踽踽独行,一边深沉地思索。他意识到自己已不再是青年,他已经是一个成熟的男人。他感到某种东西已然脱离了他,仿佛一条蛇已蜕去了旧皮。那种伴随他整个青年时代并一直是他自我一部分的东西已被抛在了身后:这就是寻觅导师和聆听教义的愿望。他离开了他所见到的最后一位导师——这位贤明的导师,最神圣的佛陀世尊。他不得不离开他,他无法接受他的教义。

  这位思想者缓缓地走自己的路并向自己道:“你想要从教义和教师那里学到,而尽管他们教给你许多,却无法传授与你的那件事到底是什么呢?”他接着想:“那就是自我,我希望学到有关自我的意义和本质。过去我一直想要摆脱自我并征服自我,然而我从未能够征服自我,我只是在欺骗它,逃离它,躲避它。的确,世上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如自我那样占据我全部的思绪。这是一个难解之谜:我存在,而且我是惟一的不同于任何其他人的独立个体。我是悉达多。我对世上万有所知最少的恰恰是我的自我,恰恰是悉达多。”

  这位踽踽独行的沉思者突然停下来,为那种意念所攫住,而另一种意念会立刻从前念之中浮现出来:“之所以我对自我一无所知,之所以悉达多对我来说一直如此陌生与未知,只因为一点,只由于这惟一的原因——我害怕自我,我在逃避自我。我在追寻梵天,阿特曼。我欲求摧毁自我、摆脱自我以便在自我未知的最深层发现万相的核心,即阿特曼、生命、神灵或绝对终极之物。而正因为如此,我却一路丢失了自我。”

  悉达多抬头向四周望去,不觉脸庞上展开一丝笑意,一种强烈的大梦初醒的感觉渗透了他的全部身心。随即他迈步向前,这次则快步疾行,好像一个人终于知道了自身的使命。

  “是的,”他深深地呼吸并想到,“我再不会企图逃离悉达多,我再不会热衷于思索阿特曼和世间的苦难,我再不会去摧残和毁灭自我并试图在自我的废墟中寻找秘密。我不会再修习《瑜伽吠陀》、《阿闼婆吠陀》,或苦行主义,或其它任何教义。我将向自我学习,以自我为师;我将从自我证得悉达多的秘密。”

  他举目四望,仿佛初次见到这个世界。这世界美丽而斑斓,奇特而神秘。瞧!那儿是金黄,那儿是湛蓝,那儿又是碧绿。漫流的天空与河流,高耸的森林和山峦,一切都如此美好,如此神秘,如此诱人,而在所有这一切之中,他,觉醒的悉达多,正走在通向自我的道路上。所有这一切,所有这些金黄与湛蓝,河流与树木,第一次映入悉达多的眼帘。那不再是魔罗魅惑迷人的幻术,不再是玛耶虚无缥缈的面纱,也不再是世界万象毫无意义的偶然世相。尽管这一切为那些追求圆融统一、轻视个别差异的思想高深的婆罗门贵族所鄙弃,而河流毕竟就是河流。假如悉达多中的惟一和神性隐秘地居于湛蓝或河流之中,那么金黄与湛蓝、天空与森林,以及站在这里的悉达多的存在本身也正是天意,正是神的安排。意义与实在并非隐藏于事物的背后,而是寓于事物自身,寓于事物的一切现象。

  “我过去是多么懵懂、多么愚蠢!”他一边快步行进一边想到。“一个人阅读一本所要研究的书,他不会去鄙弃书的字母和句点并把它们斥为幻象,斥为偶然的无意义的躯壳,而是去一字一句地阅读、研究并喜爱。然而,我本想阅读世界这本大书以及我的自性之书,却推定需要鄙弃书中的字母和符号。我将现象的世界斥为幻影,我将自身的眼耳鼻口斥为偶然之物。现在该结束了,我终于觉醒了。我确实已经觉醒并于今日又获得了新生。”

  当这些思绪掠过悉达多的脑际,他突然停步,仿佛一条毒蛇挡住了前路。

  刹那间,他突然醒悟:他,事实上正如大梦初醒或刚刚出生一般,必须彻底重新开始他的生活。那天清晨,当他离开世尊居住的袛园,已然觉醒,已然走在通向自我之路上,他很自然地认为,经过多年的苦行,他应该回家,回到父亲的身边。而现在,当他突然停步的瞬间,又一想法涌向心头:“我已不再是过去的我;我已不再是苦行者,不再是祭司,也不再是婆罗门。那么在家与父亲在一起我还能做些什么呢?研究还是献祭?或者修习冥想?不,所有这一切对于我都已经结束。”

  悉达多伫立不动,一阵彻骨的寒意瞬间袭过他的全身。当他意识到自己是多么孤独,他的内心像一只小动物一般颤栗了一下(像一只小鸟或一只小野兔)。他已多年漂泊无依却从未有过这样的感觉,直到现在他才真切地感受到自己的孤独。从前,即使当他陷入极深的冥想,他仍旧是他父亲的儿子,仍旧是一位高贵的婆罗门,仍旧是一位笃信宗教的人。而现在,他仅仅是觉醒了的悉达多而已。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突然又颤栗了一下,世上无人如他一般孤独。贵族可以属于某个上流阶层;工匠可以属于某个行会并在其中安身立命,过行会的生活,说行会的语言;婆罗门可以与婆罗门一起生活;苦修者可以进行沙门的修行。甚至林中最与世隔绝的隐士也并非孤单一人,他仍属于某一群体。侨文达已是一个僧人,成千上万的僧侣皆是他的兄弟;他们身披同样的僧衣,拥有共同的信仰,使用同样的语言。而他,悉达多,他该归属何方?他该加入何人的生活?他该使用谁的语言?

  一瞬间,当周围的世界在他心中融解并消退,当他像太空的一颗恒星一般孤独地伫立,一种冰冷的绝望感吞没了他;但是,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定地成为他自己,这是他觉醒之最后的颤栗,这是他新生之最后的阵痛。随后他立刻重又上路并开始急切地快步前行,不再朝着回家的方向,不再希望回到父亲的身边,不再犹疑和回顾。

  《悉达多》

  作者: [德] 赫尔曼·黑塞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陀       孤独)(五明学佛网:佛陀       孤独)  

 其它:佛陀说无常(张家提) 

 其它:佛陀——觉者(于晓非) 

 李志夫教授:泛论佛陀及中论缘起理事观与逻辑理事观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佛陀观 

 净界法师:佛陀的愿力对每一个人的加持,肯定是完全不一样 

 徐文明教授:玄高从学佛陀跋陀罗的一桩公案 

 洪修平教授:佛陀本怀与中国佛教的特点 

 杨曾文教授:泰国的当代佛教思想家佛陀达沙比丘 

 楞严悲华法师:佛陀的真爱 

 许智铭居士:谈佛陀的随宜方便教学法 

 许智铭居士:谈佛陀与摩诃迦叶的法谊 

 菩提法师:佛陀——永恒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