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智随法师:如何找回童心?学佛可以恢复单纯


   日期:2018/7/19 18:0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智随法师:如何找回童心?学佛可以恢复单纯

  童年是一种心态

  为什么会怀念童年?

  童年反映的是一个人自由、放松、单纯的状况。成年人就没有这种自由,精神绷得很紧,也不可能随心所欲。小孩子可以在地上打滚,没有哪个大人会在地上打滚的。小孩和成人的世界折射出两种不同的心态。

  所谓童年,其实不是一个年龄段,也不是一种生活方式,而是心态的象征。童年是心态没有被染污的状态,可以随心所欲,想哭就哭、想闹就闹、想玩就玩。

  但是,成年人有了一些想法之后,马上第二个想法就来了,这个想法对不对?这个想法有没有利益?这个想法会不会得罪人?在这个社会能不能生存?对自己的名利有什么影响?会考虑一大堆的问题,这一考虑早就把美好破坏完了。所以,成年人基本上都是活在心理的负担当中。

  不要让孩子背上成人的包袱

  现在的小孩子为什么很早熟?

  家庭和社会已经把成人的世界提前灌输到小孩子的世界去了。我曾经看到有一句话“小孩子的心智,开发得越迟越好”。但现在却是开发得越早越好,拼命地提前开发人的智商,送到早教班、幼儿班、培训班去学习。

  所以,童年过得好不好,就跟这些观念有关联。现在的小孩子,说单纯也有单纯的一面,身心状况是单纯的、幼稚的;但是接受的信息是成人的,这些信息对小孩子来说是不对称的。现代社会对小孩子造成的压力和负担,已经把成人和童年这两重人格都集中在小孩子身上了。所以现在的小孩过得都不快乐,都是背着沉重的包袱在过日子。当然,懂得一点人性教育的家庭、父母,可能会稍微好一点,会减轻孩子的一些包袱。

  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成熟、单纯、幼稚、乃至世故,跟生长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我们每个人在不同阶段,都会不断吸收、消化外界的很多信息。正面消化得多,就会变得很成熟;负面吸收得多,就会变得很世故。世故多了就不会单纯了,因为世故的东西对人性是扭曲、背离的,是为了世间生存的需要,不得不这样去做的。

  明明不想干的事却天天要去面对,心里会舒畅吗?只有找到喜欢干的事,才会干得开心,才能够把个人的能力和优势发挥到最佳的状态。这样就会逐渐成熟,并且能保证人性不被扭曲,就会很单纯。

  当然,要做到这样也是比较难。如果没有好的环境,没有理智的家长、老师,几乎不可能保证这个状况,那么绝大多数人可能就会越过越不单纯,越过越世故。

  从理想到现实

  有了世俗的伦理、知识、技能之后,心态就受到染污了,就不单纯了。太成熟之后也就难免会堕向世故。因为成熟的人,洞察人心,洞察世故,会主动适应环境,也就被环境这个大染缸所染污了。早期的理想最后就只剩下现实,现实和理想已经完全脱节。我们从童年到成年,基本上就是从理想回到现实,从单纯变得世故,从世故变得成熟,离童年和理想越来越远,也越来越堕落了。

  人活在世间是在堕落,并没有成长。所谓的成长只是知识上成长,生活技能的成长。从人性看,大多数人都是在堕落。

  很多人关心的是生存问题。前段时间我们发了一篇文章《你那只是生存,人家过的才是生活》,世间人为生存而忙,活了几十年就是为了生存。生存是什么?就是有口饭吃而已。如果人都变得只为生存而活着的话,那人的生存就一点没有意义了。

  小孩子就不会考虑生存问题,晚上不考虑白天的事,今天不考虑明天的事……我们怀念童年,其实是怀念和向往这种单纯的生活。但是现在再也回不去了,为什么?这就是佛法讲的业力。我们众生都有业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外部的影响,人的内在的习性——贪瞋痴,就冒出来了。

  人越成长,贪心就越多。小孩子吃个糖果就满足。现在的人,给他再多都不满足,找不到一样东西能够满足他所有的幸福感。这就是为什么现在的人生活没有幸福感的原因。满足了就幸福了,不满足就永远不幸福,就永远是穷困的。现代人从物质上讲是非常富有,但事实上内心非常贫困,非常穷困。

  学佛就是要恢复单纯

  也许人生过了三四十年,才觉得人生真没意思,意识到需要拯救自己。如果有机缘遇到佛法,就会发现还可以有另一种生活方式,既可以很单纯,又可以很成熟。

  成熟实际上是一种智慧,单纯是一种心态,这两者要同时具备非常难。

  佛教经典里称“童子”的有文殊菩萨、善财童子等。文殊菩萨是智慧第一;善财童子五十三参,要说成熟他最成熟的,但还是称他为童子;观音菩萨两边也有童男童女。这就说明菩萨的心态是童子,是小孩子的心态,没有染污的心态。

  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就是要恢复单纯。

  因为我们已经被染污,现在要重新恢复。小孩子刚出生,就像白布一样,慢慢地,活得越久,染污得就越多。当我们发现布的价值不在这颜色上,而在布本身的时候,我们才会去洗它,将它还原到本色的状态。

  我们人也是这样。生时什么也没有,来到人间几十年后,拥有的东西太多了,死的时候都不愿走,舍不得,放不下,一个油灯都要盯半天。心里面牵挂染污的东西太多太多。

  佛法修行最高的境界就是回到童子的心态。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也是智慧第一的,为什么称为童子?就是因为有单纯的心态。

  佛法的修行就是让我们放下。人的一生就是在获取,不同的年龄、不同的阶段获取不同的需要。到了一定阶段才会认识到,人生应该有更高的追求,就是要回归,要放弃——放舍获取的东西,再回到我们生命的本来状况。

  儿童其实不是真正的单纯,只是相对成人来讲是单纯的。儿童的单纯缺少一样东西,就是智慧。儿童不知道善恶是非,不知道利弊好坏,没有这个分辨能力,缺少了智慧,这种单纯就是幼稚。

  既成熟又单纯

  那么,我们如何保证既有一颗单纯的心,又有成熟的智慧呢?

  学佛是一个方法。学佛是让我们放下世间的东西,但是放下不是让人愚痴,不是让人一无所有,而是让我们心灵自在,对人生,对世间有更高的智慧的认知,像文殊菩萨一样,了知世间人情冷暖世故。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其实也是反映这样一个过程。善财童子到处参学。现在讲参学,有些人认为就是去见高僧大德,到寺院才叫参学,其实那个参学是有限的。善财童子是见什么人就参什么人,哪一行有高人,他就去参。但他参学的都不是一般的高人。他们表面上很普通,却都有特殊的地方。

  只有有眼光的人才知道谁是高人。一般人理解的高人就是影响大、名声大、财产多、地位高……好像拥有的东西多,就是高人。善财童子参的不是这种人。他可以在各个行业、各种人群、各种环境,比如学校、医院、垃圾场……到处去参。不同的行业里面都有特殊的人,佛门讲“和光同尘”的人,内心很单纯,有境界和修为,可以在任何地方,无所选择地去生活。

  世间人年龄越大就越会选择。我该怎么生活?我要打造一个非常高端的生活,这就是世俗人追求的。善财童子参的不是这样的人,他参的五十三位善知识当中,什么人都有,乞丐、叫花子,包括酒肆、青楼都有,参很多不同的人。我们一般人可能做不到这一点。

  比如济公,如果济公再来到我们这个世间,我们还会认识,还会喜欢、尊重他吗?不会,人们会以为他是疯子,不一定能认识他内在的“高”。所以这个“高”,很多人是看不出来的。这需要智慧和眼光。如果你有智慧,有眼光,就能够在这个世界真正地参学。

  参学的目的是什么?

  一方面智慧增长;另一方面心态能够保持不受污染。能够做到这点,怎么活都不会太辛苦,都会活得轻松,活得自在,即使活到八十岁,还是童子。

  我们现在人不敢说自己是童子,因为没法说是童子了,老了。就算没有老,也未老先衰,心早就衰掉了。大家的心早就活得很累,很没劲。那种童心早就没有了。

  连小孩的童心也早都没有了,何况是大人。大家的童心早都丢失掉了,要寻找回来这种童心非常难。

  只有佛法可以让我们看到希望。先在佛法里得到智慧,慢慢祛除我们的污染,再回到单纯的状况。

  南无阿弥陀佛!

  摘自:智随法师《随谈夜话》分享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智随法师       单纯)(五明学佛网:智随法师       单纯)  

 杰克·康菲尔德:踏上心灵幽静 第11章 寻找佛陀:一盏照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附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参、赞古耀今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贰、自述行谊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五、其它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四、闲邪存诚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三、敦伦尽分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二、老实念佛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壹、悲化有情 一、深信因果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别序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总序 

 智随法师:灵岩遗旨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