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怡西法师:《比丘尼八敬法》(中)


   日期:2018/7/19 13:3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比丘尼八敬法》(中)

  ——怡西法师2016年讲于美国新泽西

  大众请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别解脱经难得闻

  经于无量俱胝劫

  读诵受持亦如是

  如说修行者更难

  尊敬的愿广和尚尼、妙正法师、悟慈法师、弘静法师、妙正法师以及诸位仁者:

  大家好!阿弥陀佛!

  前面给大家介绍了,比丘尼得以出家的因由,是佛的姨母摩诃波舍波提求出家,佛陀起初不听许,阿难尊者三次替女众请求,佛才听许,但是让阿难尊者向姨母说明八敬法,能尊守就听许出家。当然姨母发誓尽形寿奉行八敬,于是从姨母开始,女众才有机会得以出家修行。

  接下来,我们就从制订背景、产生过程、形成因缘等三个方面作一个简要地梳理,使大众了解在二千多年前的古印度,八敬法是世尊慈悲、智慧与大雄力的体现,是佛教的平等精神,八敬法的出现,挑战了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成为提高女性宗教地位的起点。

  当然它还是女性得以出家修行的根本戒法,是女众成为比丘尼的前提条件。

  通过对八敬法的学习,体会佛陀制订八敬法的悲怀,由此树立对于八敬法的正确认识。

  一、八敬法的制订背景

  八敬法,又称作八敬戒、八重法、八尊重法、八尊师

  法、八不可越法、八不可违法、八不可过法,单称八敬。即比丘尼尊重恭敬比丘之八种法,如来成道后十四年所制。

  世尊制订八敬法的背景,需要从社会背景、宗教背景二个方面来探究。

  (一)、社会背景。

  古印度也经历过由母系社会转向父系社会的发展过

  程。

  在吠陀时代,女性还与普通男子地位相当。

  在黎俱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1000年),大体上还是一夫一妻制,说明女性还有一定地位。

  至夜柔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000——500年),女性地位下降,将女子与“不信、污浊”这类的词连在一起的语言很多,不过女性还可偕同丈夫一起或是单独主持祭祀之礼。

  至经书时代(约公元前500——250年),女性地位更趋低落。女性附属于男子,不能独立,公认一夫多妻制,种姓地位越高,妇女权利越低。妻子对丈夫有绝对服从的义务。

  佛教经典当中也记载了一些内容,可以窥见古印度时代女性生活状况。

  1、 古印度女子在法律上没有财产继承权。

  如《长阿含经》卷七《弊宿经》上说:有一位梵志年老去世,留有二妻,大妻有子成年,小妻有娠,大妻之子对小母言:[所有财宝,尽应与我,汝无分也。时小母言:汝为小待,须我分娠。若生男者,应有财分;若生女者,汝自嫁娶,当得财物。]

  意思是说小的妻子没有继承权,而如果她生下的是女孩,同样没有继承权。

  2、古印度女子在人格上没有独立自主权。

  如《妙法莲华经》上说:[勤行布施,心无吝惜,象、马、七珍、国城、妻子、奴婢、仆从、头、目、髓、脑、身、肉、手足,不惜躯命。]

  就是当布施的时候,女子是可以被当做所布施之物给予他人的,自己并没有独立自主权。

  (二)、宗教背景。

  1、外道和佛教内部都有不利于女众出家的消极因素。

  基于当时的社会认识,古印度的诸大教派都没有女人出家修行的先例,甚至“天衣派”祼体外道将女人完全排除于救赎的可能性之外。

  在佛教内部也存在一些不利于女众出家的消极因素。在当时的社会中,男尊女卑的思想非常严重。如果允许女众出家,那就会给佛教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如《毗尼母经》中记载了一大堆话,因时间关系,就不念原文,大体上的意思是说:

  如果女众不出家,诸檀越将无比的恭敬供养比丘僧,如果女众不出家,比丘僧的威德过于日月,外道根本不敢正眼看一眼比丘僧们。如果女众不出家,佛之正法应住千年,由于女从出家,今减五百年等等。所以当时要开创允许女众出家的先例,佛教要面对多么大的社会压力。

  宗教背景的第二点是:

  2、佛教要考虑内部的学修关系。

  佛教是绝对禁止出家众男女爱欲的,如果女众出家,如何解决男女二众清净相处问题?僧团当时过着托钵乞食、游行弘法的生活,如果女众出家,根据女性体质较弱的生理特点、以及当时的印度社会安全状况,如何消除女众日常游行生活中的困扰与危险?另外当时的僧团教育工作已经由诸大长老承担,长老们当然都是比丘的身份,如果女众出家,又该如何解决女众的教育问题?对于这些实际问题,应该说佛陀都作了深刻的思考,所以世尊在制定八敬法前以比喻来申明意义:

  《中本起经》说:[佛告阿难,假使女人,欲作沙门者,有八敬之法,不得逾越,当以尽寿,学而行之;譬如防水,善治堤塘,勿漏而已,其能如是者,可入我律戒。]

  《毗尼母经》说:[所以为女人制八敬者,如人欲渡水先造桥船,后时虽有大水必能得渡。八敬法亦如是,怖后时坏正法故为其制耳。]

  这二种比喻例子不同,但义理无别。都一致说明了佛陀制定八敬法的根本思想——防坏正法。

  通过以上从社会和宗教二个方面来说明八敬法的制订背景,可以看到:八敬法的形成,是立足于女众当时的实际状况的,但是也要看到,着眼佛教永远的“正法久住”的慧命问题,对治女性习气,促使尼众断惑证真才是更深层次的制订背景。

  二、八敬法的产生过程

  八敬法的产生过程前面已经跟诸位有说明过。八敬法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个问题在诸家经律中就有说明,例如:

  《大爱道比丘尼经》、《中阿含经》、《中本起经》、《毗尼母经》、《四分律》、《五分律》、《僧祇律》、《根本说一切有部律》等经律当中均有记载。

  各家经律的记载大同小异,从整体情节上说,都是如前所述:大爱道等女众先前多次要求出家、佛陀都没有允许、后来阿难以女人可证四果之理及大爱道养育之恩来代为请求,佛陀始制订八敬法,同意女众在守持此法的前提下出家。也就是说,女众是依八敬法而出家的,八敬法是女众出家的根本法。

  三、八敬法的形成因缘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敬法,在历史上是怎样形成的?

  综观八敬法的形成因缘,有一个从“原始佛制”到“部派结集”、从“佛教制度”到“学处戒条”的变化。

  一、首先八敬法是“原始佛制”,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理由有两个:

  (一)、第一条依据是反证。

  在原始佛教时期,以大迦叶尊者为代表的长老们是不会擅自制定女众律法的,这可从大迦叶尊者在佛陀入灭后、结集经典时对待戒律的态度上说明问题:尊者说:“若佛先所不制,今不应制;佛先所制,今不应却;应随佛所制而学”。

  也就证明这不是佛入灭后制的,而是当年佛制的,结集时才被大迦叶尊者为首的长老们保留下来。

  (二)、第二条依据是从正面来说。

  以《大爱道比丘尼经》为例,此经是记述摩诃夫人出家、

  受戒及尼众相关修行之事的最早经典,有着举足轻重的权威性。此经中所记载的八敬法也是最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的。若以此经中的八敬法为源头来看其它经典中的八敬法内容,可以说是如出一辙、大同小异。

  而《大爱道比丘尼经》中的八敬法,字里行间透露着佛陀爱护二众弟子、着眼佛教大局的慈悲与智慧,显现出世尊制定八敬法的旨趣,那就是——女众尊敬男众,男众教导女众,对治女众习性,维护佛教清净。

  二、其次是“部派结集”,在这个过程中也包含着从“规制”到“戒条”的变化。

  这个结论可从以上所引证的各种经典、诸家戒律以及尼众戒本中所记载的八敬法的相同与不同的特点上得出。

  除此之外,印顺法师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中也明

  确指出:[八敬法的成立早在部派分立以前,在佛教主流(长老上座们)的主持影响下完成,成为全佛教界所公认。]

  因此说,《八敬法》的制订之源还在佛陀那里,其产生基础是由当时的社会现实环境、佛教长远的正法住世思想和有利于尼众成就的解脱道法所决定。

  在此前提下,才有上座比丘长老们遵循佛制结集整理,从“僧伽规制”到“尼众学处”的进一步完成。

  由于各个部派所处境缘的差异,所以才会出现各部戒律《八敬法》条文以及犯戒罪相的不同。不过这些有限的差别并不能改变《八敬法》是佛制的事实,以及它在佛教中的珍贵地位。

  当然,古老的《八敬法》还在考虑现代佛弟子的佛法智慧与律法思想,愿我们能够体会佛陀的大愿悲怀,正确对待八敬法。

  上面说了这么多,从背景到产生过程到形成因缘,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一、八敬法是佛戒

  上面已经说明了。

  二、佛陀是根据女众的特点来制戒的。

  那么女众有什么特点?

  (一)、女众的报体较为孱弱。

  (二)、意志力较为薄弱,遇事容易退失道心。

  (三)、更容易受情绪影响,情执较为严重。

  (四)、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

  佛陀是根据女众的特点来制定戒律的,同时也是根据女众的特点来定佛弟子众的位次。

  佛弟子众的位次是怎么排的呢? 首先是出家五众。

  (一)、出家五众

  男众方面有比丘、沙弥二众。

  女众方面有比丘尼、式叉摩那尼、沙弥尼三众。

  合称出家五众。

  (二)、在家二众

  优婆塞、优婆夷,也就是在家的男居士和女居士。

  七众弟子以比丘为首。

  所以佛戒严格的规定弟子们的位次是基于平等,而非不平等。佛以慈悲给予女众平等出家修行的机会,同时又以智慧根据女众的特点来制戒,帮助女众修行成就。

  由以上的学习,我们得出结论:八敬法是佛戒。既然是佛戒,应如何对待佛戒呢?

  关于如何对待佛戒的问题,我们约化教和制教两个方面来说明:

  首先约化教来说明:

  那么什么是化教?

  化教通于道俗,专门开演信解之门,能够生起对三宝的信仰,是了解佛法的门户,像十善法、五停心观等都属于化教。简单说是出家、在家都能学的法。

  从化教这方面来讲,可以分别从小乘经、小乘论、大乘经、大乘论当中找到佛陀的教言,来做为如何对待佛戒的最好回答:

  一、小乘经

  《般泥洹经》:[明佛垂灭度,世间无师,阿难启请,佛言:比丘若能奉戒者,是汝大师,若我在世,无异此也。]

  「般」是入的意思,「泥洹」是涅盘的意思。佛陀示现入涅盘的经典,叫做《般泥洹经》,也叫《般涅盘经》。

  「垂」是将要的意思。其实佛陀是不灭度的,灭度是示现的,这个世间的有缘众生度尽了,他又示现到其它世界去度化众生,所以他成佛之后,永不灭度。我们这个世界的众生,有一些必须要佛示现入灭才能得度,佛陀常常在世,众生就感觉不稀奇、不可贵,没有难遭遇想,佛陀示现入灭,这一些众生感觉世间没有导师了,再不努力怎么可以?

  「明佛垂灭度」,说明佛将要示现灭度。「世间无师」,世间就没有伟大的导师。「阿难祈请」,阿难尊者祈请佛陀,但是他晚了一步,魔王波旬已经先请佛入灭了。阿难尊者知道之后,非常悲哀苦恼,三次请求世尊住寿一劫,但是佛陀已经答应了魔王波旬,佛陀绝对不打妄语的,答应人家的事,一定要实现。阿难尊者没办法,因此忧愁苦恼,佛陀为他宣说了偈颂:「我所说诸法,即是汝等师。又云,汝等勤精进,如我在无异」,我所说的一切诸法,就是汝等伟大的导师。又说:汝等要精进,精者不杂,修道必须要不间杂、不掺杂,进者不间断、不退转,汝等勤精进,如同我在世间没有两样。上文引自《行事钞》。

  《佛遗教经》说:[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若我住世,无异此也。]

  在我示现入灭之后,应当要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就是戒,功德高超殊胜叫做「尊」,利益宏深叫做「重」,保护爱惜,不使令丧失叫做「珍」,谨慎奉行而不高慢叫做「敬」。

  「如闇遇明,如贫人得宝」,就好像在暗夜里遇到光明的照耀,我们过去都是生存在无明的长夜当中,佛宣说戒法等等,如同大光明的宝灯,所有的无明暗夜就大放光明。也如同「贫人得宝」,贫穷之人获得宝物。

  「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应当了知,这就是汝等伟大的导师。我们能够依照戒法好好奉行,就是伟大导师在我们身边。

  诸多经典都说到,佛临灭的时候,阿难请问四桩事:

  第一问:「依何而住?」,佛陀回答:「令依四念处而住」。

  第二问:「以谁为师?」,佛陀回答:「以戒为师」。

  第三问:「经首要安什么样的言语?」,佛陀回答:「如是我闻等等」。

  第四问:「制罚恶性的比丘有什么办法?」,佛陀回答:「令默摈置之」。大家都不跟他讲话就是「默摈」,不跟他讲话,他就感觉不好意思了,就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不然还能够生存吗?所以就用默摈之法来制罚恶性的比丘。

  四分律藏《说戒犍度》,卷三十五:

  [波罗提木叉者,戒也。自摄持威仪、住处、行根、面首、集众善法,三昧成就。]

  波罗提木叉就是戒,比丘、比丘尼必须要好好摄持自己的威仪,谨慎守护六根,在遇境逢缘的时候一心正念,安在我们所修的法门上,不可以随便的虚妄分别,不虚妄分别,就不会进一步对尘境有所染着,对尘境不染着,就不会造业,不会受苦。

  所以六根遇境逢缘的时候要摄护威仪,行住坐卧、大小便溺、举止投足、穿衣吃饭种种时节都要常尔一心,念除诸盖,这就是摄持威仪。

  自己威仪庄严,就能够感动人跟我们出家,佛世就有这种情形,像马胜比丘威仪非常庄严,外道看到了受感动跟他出家,我们亦复如是。庄严跟漂亮是不同的,一个威仪庄严的人,带着摄受人心的力量。

  佛的威仪到底有多庄严?灭度百年后,有一位优波鞠多尊者被称为无相好佛。他所度的夫妻二人共同成就四果阿罗的数不清有多少。总之每度一对夫妻成就四果,就放一根筹到山洞里,单个成就四果的不算,成就四果以下的也不算,夫妻共同成就四果的就放一根筹。什么叫筹呢?就是一根像筷子一样的小木棒,是当时用来计数的工具。放筹的那个山洞已经都放满了筹,说明他度的夫妻二人共同成就四果的不计其数。

  优波鞠多尊者长的非常庄严,威仪又非常好,又度人无数,只是没有佛的三十二相,因此人们称他“无相好佛”。尊者很想知道他的威仪行止和佛相差有多远,于是他就找到了一位年老的比丘尼,这位比丘尼已经一百多岁了,她年轻的时候曾经亲眼见过佛。

  尊者到了比丘尼的地处,轻轻推开房门,走进屋内。向比丘尼说出了他想知道的问题,比丘尼说:当年,六群比丘也曾经来到我的地处,他们推开房门的时候,门后油瓶里的油没有洒出来一滴。

  原来比丘尼提前在门后放了一只装满油的油瓶,尊者进来的时候,推门的动作虽然很轻很稳,但油还是少少洒出来一些。

  比丘尼对尊者说的话什么意思呢?六群比丘是当年佛的僧团里最调皮捣蛋,戒律威仪都属于比较差的。他们的威仪都比尊者还要好,何况僧团里那些戒律威仪好的比丘僧呢?

  这时候,比丘尼又接着对尊者说:我无法形容佛的威仪,当年我还是个小女孩的人,佛带着僧团到我的村子里托钵乞食,那是我第一次见到佛陀。见到佛的时候,就好像是太阳的光辉照耀着我,我不自觉的就跪在佛陀面前,从那一刻起,我从佛出家,成长为一名比丘尼。

  这是佛灭度百年后,有关佛当年威仪行止的一段描述。

  假如我们佛弟子们的威仪非常庄严,俗人看到就会受感动,怎么有这么威仪庄严的人呢?坐有坐相,卧有卧相,行有行相,立有立相,太庄严了,坐下来绝对不会随便翘起二郎腿,脚随便摇动,吃饭不随便讲话,讲话不要多,如果你知道这个世界凡所有相皆是虚枉,有那么多话需要讲吗?假如说平时有一个人,对着灯泡讲话,灯亮了是因为有电流,知道原因了没什么奇怪的,无话可说,但是这个人一见灯亮了就讲个不停,灯灭了也讲个不停,总之不停地对着灯泡讲话,你一定怀疑他是不是精神方面出了什么问题。就那么简单一个有电就亮的事,讲什么呢?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这样,全都是幻影,一个泡泡起来了,一个泡泡又破灭,你自己本身就是一个泡泡,起来了也必然灭掉。

  一切都是业力因果的显现,缘生缘灭,没什么话要说。

  即使有话不得不说,也不要大声,扰动别人的清净,修行人理应寂静,而且待人处事要谦虚、恭敬,讲话柔软,不粗暴。

  一个修行人,就好象轻轻的一阵风,安静的,舒服的经过你的身边,或许你根本没注意到,但是这一阵风确实经过你身边了,它的经过已经实际上对你造成了影响,至少你喜欢这样轻柔的一阵风,让你感到很舒服。

  什么是修养?让你身边的人都感觉到舒服就是修养。这是从心中发出来的影响力。不仅是对身边的人,就连小动物都喜欢待在你身边。我以前讲过《佛子行三十七颂》,里面谈到修行者在草原上,小动物围绕着他跑来跑去,一点也不害怕,甚至还有凶猛的狼之类的动物也变得温顺,和其他小动物一起欢快地待在修行者身边,万物和谐的画面在这位修行者身边是常态。

  假如你也喜欢万物都跟你亲近,就要自己摄持威仪。

  说戒法是[住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总要有一个住的地方,鸟兽必须有鸟巢洞窟,出家人亦复如是,好好持戒就是安稳的住处。

  戒法也是「行根」,修行的根本。

  戒法也是「面首」,看一个人庄严不庄严,主要看他的脸面,戒法就像我们的脸面一样。

  戒法能够聚集众多的善法,因为好好持戒的关系,因戒而生定,使三昧正定可以成就。

  接下来我们看小乘论当中的有关内容:

  小乘论

  《成实》云:[道品楼观,以戒为柱,禅定心城,以戒为郭,入善人众,要佩戒印,是故特须尊重于戒。]

  《成实论》是小乘的一部很重要的论典,它跟《俱舍论》有同等地位。《成实论》属于空宗,《俱舍论》属于有宗,空有相对,同为小乘两部很要紧的论典,就如同大乘《瑜伽师地论》和《大智度论》一样。

  「如《成实》云」,如同《成实论》说,这里举出三个比喻:

  一、「道品楼观,以戒为柱」。

  「柱」比喻依持。三十七道品的楼观必须以戒法做为支柱、依持。

  二、「禅定心城,以戒为郭」。

  「郭」是外城,比喻防御。坐禅想要入定,往往有烦恼贼作祟,使令我们的心定不下来,戒法就好像外城,有外城戒法的守护,烦恼贼侵犯不进来,心才容易得定。

  三、「入善人众,要佩戒印」。

  说戒羯磨当中,必须戒法清净的僧众才可以参与,否则不能参加诵戒羯磨,所以入善人之众,必须要佩戴戒印。

  《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涉」,无量的道品含摄在其中,我们不要小看三十七道品,它是通于大乘的,大小乘都要共同学习。

  下面,我们看大乘经当中的有关内容:

  大乘经

  《华严》云:[具足受持威仪教法,行六和敬,善御大众,心无忧悔,去来今佛所说正法,不违其教,能令三宝不断,法得久住。]

  能够具足受持威仪的教法,对于轻的威仪,重的戒法,都能够轻重等持。

  再行六和合,互相恭敬。「六和合」是见和同解、利合同均、戒和同守、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

  六和敬是一个团体保持长久稳定和活力的方法。不仅是指出家众的团体,在家众的团体也是一样的,包括社会上任何一个社团。我们这里提到[僧团],任何一个六和敬的四人以上的团体都可以称为僧团,不一定只有出家人才能称僧团。这样做,能令僧宝不断绝,正法得以久住。

  六和敬对于一个团体的稳定团结发展非常重要,我们简单把六和敬跟大家作个介绍。

  (一)、见和同解。

  佛弟子们都应以佛的知见为知见,不应有邪魔外道的知见。依照佛三乘的圣道,依照戒定慧三无漏学来修习,因戒生定,因定开慧,乃至因慧断烦恼,一直成就无上佛道。所以我们知见要正确,不可以掺杂世俗的知见,还有邪魔外道的知见,那就不能得到解脱,要共同以佛的知见为知见。

  (二)、利和同均。

  僧团获得的利益,大家都能够共同享受,平均来受用四事的供养。过去古德,譬如有人送方丈和尚一粒核桃,他舍不得自己吃了,就舍出来给大众僧共同吃。只有一粒怎么分配?他想出一个办法,请人把核桃打碎,然后加一点糖水,做一大锅,一人一碗大家都吃到了,这个才「利和同均」,另外轮僧次,也是「利和同均」的例子。

  (三)、戒和同守。

  我们都根据《四分律》,受了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或是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假如其他部律就不同于这个条数了,凡是年满二十岁,无论年纪比较大的,或者比较轻的,都共同遵守二百五十条戒。在家居士同受五戒的,同受八关的,都是一样的,没有对谁轻一点,对谁重一点,大家持得皎如冰霜、尘点不染就是「戒和同守」。

  (四)、身和同住。

  我们共同住在一个僧团里边,行动要一致。

  (五)、口和无诤。

  对出家众来说,如法的僧事不出口反对,叫做「口和无诤」。

  无论出家在家,在团体中共同策励道业,所讲的都是道业的事,不讲人我是非,根本就无我,你为谁争吵?又有什么事非要讲呢?凡夫众生执着有我才会争吵,才会讲事非人我的事,修行人不如此。

  (六)、意和同悦。

  比丘或是比丘尼,对于如法的僧事,即使因为自己生病或是因为要照顾病人,或者因为要办理重要的三宝事不能参加,要按请假制度来执行。表示我的心意非常欢喜,赞同如法的僧事,但是因为我没办法来参加,所以就跟僧团告假,这个叫做「意和同悦」。

  不论出家在家,跟大家的内心保持一致,对如法的事,欢喜赞同,叫做[意和同悦]。

  能够这样做,大家守住六和,互相恭敬,互相尊重,一定非常和合,非常安乐,非常清净,叫做「行六和敬」。

  后边两句「善御大众」、「心无忧悔」说明他能够摄众,因为所行的都必定依于戒法,所以内心就没有忧愁后悔。

  [去来今佛所说正法,不违其教,能令三宝不断,法得久住。]

  「去」是过去,「来」是未来,「今」是现在,也就是三世诸佛所说的正法。我们都「不违其教」,奉行、随顺,没有乖违,能够使令三宝不断绝,正法得以久住在世间,永远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

  《月灯三昧》云:[虽有色族及多闻,若无戒智犹禽兽,虽处卑下少闻见,能持净戒名胜士。]

  「虽有色族及多闻,若无戒智犹禽兽」,上半首偈说明俗贵道贱的情形,俗人认为高贵的,我们出家人却认为是卑贱的。「色族」,身体长得庄严,有美色,而且出生于高贵的种姓,又广博多闻,这是世俗人认为高贵的。然而我们出家人是以戒智为贵,能够好好持戒是有智慧的人,以这个做为高贵。

  世俗的「色族」,假如没有守持戒法的智慧,那就跟禽兽没有两样了。

  「虽处卑下少闻见,能净持戒名胜士」,下半首偈说明俗轻道重的情形,俗人所轻视的,却是道人所尊重的。虽然处在卑下的地位,「卑」是他的形体很丑陋,「下」是他的种姓很卑贱,而且少闻少见,没有广博多闻。但是他能够清净持戒,这是人中最为尊贵的,叫做「胜士」,很殊胜的人,因为「色族」是世俗人崇重虚妄之法,而持戒的智慧,乃是出世间真正的道法,所以世俗的色族多闻,不能跟出世的正道----戒智来相比。

  《涅盘》云:[欲见佛性证大涅盘,必须深心修持净戒,若持是经而毁净戒,是魔眷属,非我弟子,我亦不听受持是经。]

  《涅盘》就是《涅盘经》。

  「欲见佛性,证大涅盘」,想要照见佛性,就是证得大菩提、大般涅盘的二妙转果,也就是唯识所说的所转得的情形。

  所转得的情形分两种:

  一、「所显得」。

  就是大涅盘。大涅盘又分为四种:

  (一)、本来自性清净涅盘。

  (二)、有余依涅盘。

  (三)、无余依涅盘。

  (四)、无住处涅盘。

  二、「所生得」。

  就是大菩提。大菩提也就是四智的心品:

  (一)、大圆镜智。

  (二)、平等性智。

  (三)、妙观察智。

  (四)、成所作智。

  想要得到二妙转果,「必须深心修持净戒」,「深心」就是深信之心,深信不疑,不会被其他人所转,深信不疑,好好修持清净戒法,就能够证得二妙转果,证得大菩提,证得大涅盘,这就是我们的正知正见,所以持戒不光是人天的果报而已,我们是为了成佛的。

  「若持是经,而毁净戒,是魔眷属」,假若执持《大般涅盘经》,然而却毁破佛陀所制清净的戒法,那么他就变成魔王的眷属了。「非我弟子」,就不是我真正的弟子。「我」指佛陀。

  「我亦不听受持是经」,我也不听许他来受持《大般涅盘经》。

  众生的佛性被种种烦恼所掺杂,必须靠着戒定慧三无漏学,好好地修行,来对治烦恼,逐渐能够达到无上佛果的地位。想要断除烦恼,首先必须止息有漏的诸业,止息有漏诸业,最有效的没有超过戒律。

  《华严》偈言:[戒是无上菩提本,应当具足持净戒,若能坚持于净戒,则是如来所赞叹。]

  《华严经》的偈颂说:「戒是无上菩提本」,戒法是成就无上佛果菩提的根本,不仅仅是人天果报而已。想要成就无上菩提,就「应当具足持净戒」,「具足」是轻重等持,不是仅仅持重戒,对于轻戒就随便放逸、懈怠,这样不叫「具足」。「若能坚持于净戒,则是如来所赞叹」,假若能够坚固执持佛陀所制的净戒,就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所共同称扬、赞叹的对象了。

  今天时间到了,下次接着讲大乘论中的有关内容。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八敬法       怡西法师)(五明学佛网:八敬法       怡西法师)  

 性广法师:记有关“废除八敬法”的一场论辩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三)-2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三)-1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二)-3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二)-2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二)-1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一)-3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一)-2 

 怡西法师:《佛说十善业道经》(一)-1 

 怡西法师:比丘尼八敬法(上)-2 

 怡西法师:《比丘尼八敬法》(上)-1 

 怡西法师:弥勒菩萨(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