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达真堪布:《现观庄严论》讲记三


   日期:2018/6/16 18:1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继续讲《现观庄严论》。整个论典分四个部分,今天是甲三、论义。论义即论典的本体。

  丙二、(令智者趋入论典之支分——必要关联):

  前面已经讲了顶礼,也可以说是立誓言,同时也讲了一般论典要具备的四种法相。第一,内容。如果没有内容,无法利益众生;第二,必要;第三,必要之必要;第四,关联,它们之间的关联。

  内容和必要是暂时要得到的,必要之必要是最终、究竟要得到的。论典属于能诠,它陈述的内容是所诠,所以二者是所诠和能诠的关系。必要和必要之必要,是暂时的利益和究竟的利益,它们之间是彼生关系。这叫关联。

  一般论典都要具备这四个法相。所以此处讲四个法相,这也是此论典的立宗部分。

  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

  非余所能领,于十法行性。

  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

  为令易解故,是造论所为。

  “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讲的是这部论典的内容。大师善逝如来正等觉佛陀依次转了三次法轮,其中第二转法轮的内容就是般若,这里说的是《般若经》中所宣讲的内容。

  “一切相智之佛道”,就是究竟的智慧,佛的境界。佛的境界是最究竟的智慧。佛菩萨如实照见了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道就是方法,能获得究竟佛果的方法。《现观庄严论》里讲了八事——八种现观,它包含了所有的道和果。佛在般若经中直接讲的是对境,即诸法的究竟实相,大空性,同时以隐晦的方式讲了佛菩萨所证的境界。后来,弥勒菩萨开显的八事,都是菩萨所佛、证的境界,都属于有境,不是对境。

  八事内容有三种智慧、四加行(四种修行)、法身。为什么是八个数目而不是其他数量——再多一个或再少一个?这是以基道果决定的,基是三种智慧,道是四加行,果是法身。

  也可以以对境、方法、结果三者决定。对境是三种智慧,共有一百七十三个道相;方法或者说修行,就是四个加行;果,结果,也叫最究竟的果位——法身,通过这四种不同的修行,最后要到达佛果,自性成佛。

  “非余所能领”。般若经的道现观隐晦之义,也就是佛菩萨的境界,除了大乘发菩提心的菩萨,其他外道以及小乘的成就者——内道的声闻缘觉,都无法领会、通达、获得。

  “于十法行性,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这里讲的是必要之必要,最究竟的能见,最究竟的法身。

  十法行有不同的说法。按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指发菩提心、十种波罗蜜多。般若经的含义、内容也是十种波罗蜜多——从布施波罗蜜多直到大智波罗蜜多。十地有十个波罗蜜多。

  什么样的人才能通达般若经的意义,并最终证得?“诸具慧者能见”。有智慧的人能通达、获得。“住正念”,指了知了经教的含义——般若经的内容,不忘继续修持。精进的人才能通达般若经的内容,获得最终的果位——法身。

  此外,还要对大乘佛法、对般若波罗蜜多有意乐和追求。没有意乐,不追求这些甚深的教义也是不行的。有意乐,也追求大乘教义,但是没有慧根,不是大乘种姓,也无法了知般若的甚深含义;有点智慧,却特别懈怠、不精进的人,如果不去护持心态,不精进修持自己所知、所证,也是也不行的。

  如果想通达般若经的含义,想获得般若经里讲的境界,尤其是最究竟的法身,需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有意乐;第二有慧根;第三精进。

  “为令易解故,是造论所为。”为了令人能够轻而易举地解悟难以证达的般若之义——经教中所包含的八事隐义之理的缘故,而以此论加以明示,这是弥勒菩萨造这部论典的必要。

  八事——八种现观都是般若经的隐晦之义。在般若经里,以隐晦的方式传讲。这是一般人难以证达的。但是弥勒菩萨通过八事七十义、各种窍诀,加以明示,众生即可轻易了知。这是造此论之必要。弥勒菩萨为了大乘根性的众生,明示了般若经的隐晦之义,这也有立誓的意义。同时,也讲了这部论典所具足的四种法相。

  内容是八事,八种现观,也就是佛菩萨的境界。对般若经的含义、佛菩萨的境界,大乘的义理,如果有意乐有兴趣,自然就会对这部论典生起信心。

  必要,是通过这部论典能轻而易举地通达难以证达的般若之义,最终也可以证得佛菩萨的境界。必要之必要是通过精进修行,最后能获得法身果位——最究竟断证功德圆满的果位。

  关联。因为证悟遍智——佛的智慧,需要依靠通达般若佛母之义(的智慧)。前面已经讲了,般若佛母是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为什么将般若波罗蜜多称为 “佛母”?因为四种圣者(声闻、缘觉、菩萨、佛)都从它那里产生,都要依靠般若波罗蜜多而成就。而通达般若佛母之义的智慧,又必须依靠本论。由此可见,能诠所诠之间是互相关联的,二者是能诠所诠的关系。必要与必要之必要之间也是互相关联的,有彼生关联。所以也间接地宣说了此论的关联。此处虽没有直接讲关联,但间接宣说了。

  四个法相都具备的论典,有缘众生自然就会生起信心,自然会依此论典而修行。也是科判中说“令智者趋入论典之支分”的原因。

  关于十法行,按麦彭仁波切观点,指十种波罗蜜多,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说法。比如哦巴活佛解释为《辩中边论》中的十法行,指缮写、供养、布施、听闻、朗诵、记忆、演说、默念、思维、修习这十个修持方法。这也是可以的,不矛盾。般若经里也具备这些修持方法。

  有些论师有不同的解释,说十法行是指在七支供的基础上,加上皈依、发心,发心有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共有十个。这也不矛盾,般若经里肯定具备这些。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是十波罗蜜多。有几种不同的解释,都是不矛盾的。

  乙二、(所造正论)可分为三:一、针对欣乐广讲者之八现观分类;二、针对喜爱中讲者之六种分类;三、针对倾慕略讲者之三现观分类。

  丙一、(针对欣乐广讲者之八现观分类)可分为二:一、以结语略宣;二、广讲彼等之义。

  丁一、(以结语略宣)可分为二:一、略说论题;二、广讲论支。

  戊一、(略说论题):

  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

  前面顶礼的偈颂里,讲了般若波罗蜜多,作者没有顶礼佛菩萨,也没有顶礼其他的,而是顶礼了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要顶礼般若波罗蜜多呢?因为我们要超脱轮回、战胜自我,要靠般若波罗蜜多。

  超越的境界分四个:阿罗汉、独觉佛、菩萨、佛陀,也叫四圣者。他们的境界,都是依靠般若波罗蜜多产生的。阿罗汉、独觉佛、佛菩萨都是从般若波罗蜜多中产生的,都是依般若波罗蜜多而成就的。这是般若波罗蜜多特有的功德,也可以说是不共同的功德,其他任何事物都没有这个功德。即使钱再多、权力再大、神通再广大,也超脱不了轮回。要超脱轮回,只有依靠般若波罗蜜多。作者忆念这样不共同的功德而做顶礼。

  我们不能在无记的状态中做顶礼,什么也不想就跟着别人磕头、赞叹,这是不如法的。有的人磕头、赞叹,还带着贪心、嗔恨心,这也是不如法的。主要是从心里忆念佛的功德,忆念菩萨的功德,忆念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由此产生信心,然后赞叹、磕头,才是如法的,才有功德。如果没有发心,没有恭敬心,都是不如法的。作者是忆念般若波罗蜜多的功德,生起信心而做的顶礼。

  接下来讲,是以何种方式明示、宣讲般若波罗蜜的?这都是般若经的隐晦之义。般若经里不是直接宣讲。般若波罗蜜有时候指境界,有时候指空性。此处般若波罗蜜指的是佛菩萨的境界。佛菩萨境界里的对境和有境是一味不二的,是同一个意思。中观里主要讲本体空性,讲般若的时候主要讲有境,不讲对境,有境就是佛菩萨的境界。应当以所诠八事而进行真实的宣说。

  八事是指八种现观。三种智慧展开讲是八事,八种现观展开讲就是七十义,也就是七十个现观。此处讲的般若波罗蜜,很多印藏的论师对此有不同的观点。般若波罗蜜有相似的、真实的。有些论师认为果般若波罗蜜才是真实的般若,其他的都是相似的。比如道般若蜜、文字般若蜜。有些论师认为,道般若——菩萨的修行境界才是真正的般若。能到达彼岸的叫般若,这是菩萨的智慧、现观。这样的道般若蜜多才是真实的般若,果般若是道般若之果,所以也叫般若,但不是真实般若波罗蜜,而是相似的、假立的般若波罗蜜。

  道般若波罗蜜是一地到十地的菩萨,菩萨的入根本慧定才是真正的道般若蜜多。凡夫地的菩萨,比如处于资粮道和加行道时,他们的境界也叫般若波罗蜜,但它只是般若波罗蜜的因,虽然也可以叫般若波罗蜜,但不是真实般若,是相似般若。文字般若是能诠,所以也叫般若,但不是真实的般若波罗蜜。这是一种观点。

  还有其它的观点,认为自性般若、果般若是真实般若波罗蜜。现在讲般若的时候主要讲第二转法轮的内容,所以不讲自性般若。藏地的他空派讲般若时也讲自性般若。自性般若指我们本具的光明,它也是真实般若。还有佛获得的境界、智慧,这叫果般若,也是真实的般若,其他都是相似的般若。

  自宗麦彭仁波切在讲般若(现观)时,不讲自性般若。还有小乘的境界也不是真实的般若。此处讲的文字般若、道般若、果般若,只有果般若才是真正的般若,其他两个是相似的般若。

  依据是:印度有一位著名的狮子贤论师,后学者讲《现观庄严论》时以他的观点为主。在他所著的《八千颂大疏》 中也云:“出有坏善逝佛陀的如幻无二之智,即为真实之般若。能获得该智并与其相顺同的,由言词、语句汇集而成的论典,以及具有见道等法相之道,道般若,也称之为‘般若波罗蜜多’,但彼等仅为假立之般若。”这都是相似般若不是真实般若。

  陈那论师在《般若八千颂略义》当中也说道:“智慧度无二,彼慧即善逝。”佛的智慧、境界才是真实的般若。“修彼具义故,论道立彼名。”文字般若是能诠,所以叫般若,道般若是它的因,所以也叫般若。这二者都是相似的般若,不是真实的般若。以此依据,可以认定果般若才是真实的般若,其他的都是相似的。

  但是华智仁波切和宗喀巴大师有不同的观点,他们一致认为道般若和果般若都是真实般若,其他的是相似般若。道般若也是一地到十地菩萨的境界,果般若是佛的智慧、境界。这些才是真实的般若,其他都是相似的般若。

  由此可见,只有果般若才是真正的般若,道般若是以果法之名而命名为因法之般若的;经典般若则是以所诠之名而命名为能诠般若的。这两个都是假立、相似的般若。

  这里主要讲顶礼句里的般若波罗蜜多,是以八事,即通过八种不同的现观而宣讲的。

  戊二、(广讲论支):

  前面是略讲论题,现在是展开讲八事,但也是简单地讲。以八事的方式讲般若波罗蜜多。何谓八事?

  遍相智道智 次一切智性

  一切相现观 至顶及渐次

  刹那证菩提 及法身为八

  讲三种智慧:遍智、道智、基智。顶礼句讲三种智慧的时候,与论题中讲的三智的顺序不同。顶礼偈是先讲基智、道智、果智。论题讲先讲遍智、道智、基智。这也是有辩论的。其实,先讲基智、道智、果智也是合理的。般若经里有这样讲的,佛教里也有。

  《般若经》中说的“须菩提,圆满彻底之遍智智慧”,此处的遍智智慧是基智。或者是“须菩提,圆满彻底之基智智慧”,是针对声闻缘觉而言。这里先讲的是基智。基于道者,是针对大菩萨而言,为了大菩萨讲的是道智。做为种者,一切种者就是遍智,是佛具备的智慧,是针对善逝正等觉诸佛而言。

  这是般若经里讲的,先讲的是基智,然后讲道智、果智。这样的顺序也是合理的。

  论题讲的三种智慧的顺序是,先讲遍智——佛的智慧;再讲道智——菩萨的智慧;再讲基智——声闻缘觉的智慧。般若经里也有这样讲的,这个顺序也是如法、合理的。

  现在在讲八事,即八种现观,八种不同的境界。

  第一,八现观的法相包括:

  (一)遍智:对普遍无余的所知之相在一刹那间现前的智慧。

  这是佛具备的智慧,就是轮涅一切法——所有的事物、所有的法,刹那间普遍无余之所知,没有过程。菩萨是有过程的。

  没有过程为何还说一刹那,还说个时间呢?一刹那是没有、不存在的。佛照见一切法离戏、无我空性,是不可思议的。其实,万法分析到最后,都是不离缘起性空,都是不可思议的。刹那间,这个“刹那”是超越时空、超越时间的。刹那间照见一切法,照见无我空性,都是空性的、无我的,法和人都不存在。

  无我——法无我、人无我,一切都不是实有的。空性也不是实有的。不是实有但是也有,有也不是实有。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所讲,都是超越的。说有也不是,说没有也不是。

  一刹那当中照见一切法皆空,对境是轮涅一切法,一刹那是没有过程的。佛没有出定和入定的区别,一直在定中,但在定中什么也不耽误,一切显现仍然可以存在,这是佛的境界。

  (二)道智:通达三道为无生。菩萨修行的时候,对境是三道,即声闻缘觉的境界以及属于他们的道,还有佛、菩萨的道和境界。一切道相,在胜义谛上皆空,都是空性。空性就是无缘的状态。

  菩萨入定的时候,也能了达、通达三种智慧的因、本体、果,是一种空性、无缘的状态,并以圆满、成熟和修炼的方式,来现前真实边际。现前真实边际指最究竟的果位——佛的果位。究竟的果位就是涅槃。寂灭有两种,佛的境界,叫大寂灭,菩萨最后进入大寂灭的状态——成佛。

  成佛之前要完成三种事业。

  第一是圆满,即自己断证的功德要圆满。因为众生都是自性清净的佛,但不能说是成佛了。虽然都有佛性,但没有成佛,断证功德圆满了才叫成佛。如果断证功德不圆满不能入大寂灭,若是入寂灭了就会堕入寂灭边,跟小乘阿罗汉一样了,所以自己的断证功德要圆满。

  第二是成熟,即让所化众生的相续成熟。成佛之后要有自己的所化众生,这是菩萨在因地时就要做的,在因地时跟众生结善缘,让众生相续成熟。等他示现成佛后,他的所化众生,比如第一批弟子都要见性,都要成就。实际上他之前就已经把这个基础打好了,尤其是让第一批弟子的相续成熟。成熟的标准是什么?就是这些众生相续中尚未产生见道的功德,但是即将要产生见道之功德,也可以说见道之现观——智慧。还有这些众生在见道、修道时,见道有其所断,这些所断即将要断除,相续中产生见道之智慧,这才叫成熟。

  第三是修道。是要修成自己的清净刹土。成佛的时候,是在自己的清净刹土中示现成佛。清净刹土的标准,对自己来说是清净的就行,心净则土净,自己的心彻底清净了,土就清净了。比如释迦牟尼佛已经修炼圆满了,我们看他的刹土是不清净的,但对他自己来说是清净的。这是要修炼刹土,这个事业是要完成的。

  这样,菩萨入大寂灭就不会堕入寂灭边,如果断证功德没有圆满,所化众生相续没有成熟,自己的刹土没有修成清净,这样入寂灭就要堕入寂灭边。但是菩萨成佛之前已经完成了这三个事业,所以他还是要示现成佛。度化众生时,还是在自己的清净刹土,对自己来说还是清净的。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莲花长在淤泥里,但是没有被染污,同理,他的断证功德已经圆满了,对自己来说是清净的。这是道智,是有学,无学是佛的境界。

  道智可分为声闻道智、缘觉道智以及大乘道智三种。声闻道智和缘觉道智不是真正的道智。真正的道智是大乘道智。

  (三)基智:按麦彭仁波切的观点,蕴界处——蕴是五蕴,界是十八界,处是十二处,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即五蕴包含一切法,十八界包含一切法,十二处也包含一切法。一切万法以补特伽罗人我空的声闻基智——声闻的智慧。能取意识还没有证得无我,但是了知所取外境无我,这是缘觉基智。以及通达二我皆空——菩萨远离戏论的大乘基智。共有三个。但是声闻和缘觉的基智,对大乘修行人来说是要舍弃、要远离的。大乘的基智,才真正属于菩萨的基智。

  以上讲的是三种智慧,接下来是四种加行。加行可分为四种加行或二十种加行。正等加行、顶位加行、次第加行、刹那加行,都包含在正等加行里,所以叫四种加行。也可分二十种阶段,所以叫二十种加行。正等加行的界限小资粮道至到无学道。

  (四)正等加行:加行的时候证得了三种智慧,但是还要继续修行。修行的时候,三种智慧共有一百七十三种道相,正等加行时都以集中的方式,同时、全面地去修行。

  (五)顶加行:也叫顶位加行,即修行的时候,已经修到极点,这个时候叫顶位加行。正等加行每次修到最极点时都有一个叫顶位加行,总共有九个顶位加行。

  (六)次第加行(渐次加行):前面是全面、集中修的,现在也是全面的,并且是次第、分开修的。即更进一步、更深入地修行。比如修布施时,三道之相都具足在一个布施波罗蜜中。以此例子说明,所有的都这样修。

  为了成就有学到究竟的刹那加行,而以具有确定的道相、数量以及次第,互相之间以一种修法而牵动所有修法的方式,以这种方式所进行的修持,便称之为渐次加行。可分为十三种加行。这也是从大乘小资粮道,一直到无学道都有。

  (七)刹那加行:在次第加行圆满成就之后,以一刹那间修习所有无漏之法,便能现证圆满菩提的加行。是在十地的末尾。

  这四种加行,本体是一个,没有分别,以反体分有四种。

  (八)法身:修习四加行所获得的究竟清净之果,即为法身。本体是一个,反体可分为四身——法身、报身、化身和自性身。

  以上是大概讲八事。这是大概讲的,详细的内容在后面会通过七十义宣讲。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6月2日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五明学佛网:达真堪布       现观庄严论)  

 任杰居士:《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之注疏 

 金易明教授:弥勒菩萨《现观庄严论》思想体系略述 

 达真堪布:末法时期的众生有两个特点 

 达真堪布:六度新解(二)疫情期间如何修持安忍、静虑、智慧 

 达真堪布:若是你有智慧到处都是阿弥陀佛和观音菩萨 

 达真堪布:疫情期间如何修持佛法? 

 达真堪布:让隐身的化身佛切换到在线状态 

 达真堪布:拜财神灵验的关键是什么? 

 达真堪布:透过无常找到永恒 

 达真堪布:认真不是执着,放下不是放弃 

 达真堪布:为了平安幸福,不要吝惜你的祈祷 

 达真堪布:今年,你要集的福都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