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绵阳深山藏古寺它缘起于一场惊天骗局


   日期:2018/6/16 9: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这几个字可以说救了王玺父子的命(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摄影:田慧敏)  

  报恩寺共有斗拱2730余朵(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摄影:田慧敏)  

  报恩寺掩映在山峦绿树中(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摄影:田慧敏)  

  国内最大的转轮藏经之一,5吨重11米高。(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摄影:田慧敏)  

  柱子上的悬空塑像(图片来源:华西都市报 摄影:田慧敏)

  田慧敏

  [原标题]报恩寺 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斗拱博物馆”

  国内叫报恩寺的庙宇不少,但川北平武县报恩寺,被认为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的明朝宫殿式佛教寺院建筑群。这座距今近580年的“深山里的宫殿”,背依群山,面临涪江,掩映在黛色参天的古柏丛林中,在青山绿水衬托下显得古朴静雅,雄伟壮观。

  撇开建筑风貌原汁原味不说,有“缩小版故宫”之称的报恩寺,是一座极为有趣的建筑群:它缘起于一场惊天骗局,完成一段刀尖上的舞蹈侥幸存活,最终成就惊世圭臬。

  川北的热辣阳光,在这座全楠木建筑下投映出浓重的阴影,也让我在历史的褶皱中看到当年民众辛勤劳碌的身影……

  深山修王宫惹出大麻烦

  最初是作为深山王宫修建的,迫于龙颜震怒、面临株连之罪不得不改建成大型寺院——这是近600年来关于报恩寺为何修建的记载里,最为惊艳的一页。如风过树动,张扬着人生智慧的华丽虬枝。

  报恩寺,由明代龙州宣抚司世袭土官佥事王玺、王鉴父子奉圣旨主持修建。王玺、王鉴何许人也?《龙阳郡节判王氏宗亲墓志》《敕修大报恩寺碑铭》记载:“王玺,字廷璋,系宋代龙州长官王坤厚之玄孙。明王朝建立后,王玺祖父王祥于太祖洪武四年(1371年),大军伐蜀,率众归附大明朝廷。成祖洪武七年(1409年),改设龙州衙门,授从仕郎判官之职,世代相传。至宣德三年(1428年),王玺乃奉兄袭父职。宜德九年(1434年)升龙州为龙州宣抚司,王玺提升为龙州宣抚貫上上官佥事,并赐封昭信校尉。”

  这是说,作为白马王氏土司世袭家族,王玺从他祖父王祥下来都是为朝廷立过大功、也受到重用的牛人。王玺本人出身世家,“貌异而才优”,自然也算是个牛人。

  话说明正统年间,王玺进京朝贡。此时正是明英宗登基不久,距朱元璋开基建国已有近60年时间,经过前面五位皇帝的经营,国家已恢复稳定。来到北京,这位白马王氏土司羡慕不已,他决定自己也来修一座王宫,便用重金雇请了几名曾参与修建紫禁城的能工巧匠,带回龙州,大兴土木,历时七载,经王玺、王鉴两代土司的努力,终于建成这座“缩小版故宫”。这一年,是明正统十一年(1446年)。

  王宫建成后,那些扛着叮当作响钱袋子的工匠返回北地,购置田产房屋,尽显风光。很快这事儿传到明英宗耳朵去了。

  明朝是个等级森严的时代,朱元璋的小儿子就因王府超违规制而被定以谋反之罪,虽贵为亲王,但仍落得全家自焚而死的结局。

  龙颜震怒,差点直接下令咔嚓砍人。王玺被宣进京,遭审查来审查去,老虎凳也坐了辣椒水也灌了,就是不认账。皇帝拿不到证据,便派一个谭姓钦差大臣去四川看看。

  谭钦差是个贪财贪色之徒,他一路走走停停,还不时找地方官顺走点古玩珠宝,耗了两年才走到龙州。此前,王玺的仆人早已赶回龙州禀报了王家夫人。王家紧急请工匠改建成一座佛教寺院。

  谭钦差来到龙州后,眼睛瞪得像个铜铃儿:这哪是啥王宫?分明是一座金碧辉煌的庙宇嘛。瞅那四大天王威武雄壮,千手观音神态端祥,钟罄法器样样俱备。尤其是大雄宝殿正中,赫然供奉着“当今皇帝万万岁”的九龙牌位……王家趁机送给谭钦差黄金美女若干,又哭诉自己的相公如何如何冤枉。

  谭钦差回京后跟皇帝满嘴跑火车:陛下那王玺是个懂得起的好人喃,他修建的不是王宫,而是为您老人家祈福祝寿的报恩大寺呀。英宗信以为真,认为错怪了王玺,传旨给王玺加官两级,由从七品的龙州土通判升为正六品的龙州宣抚司世袭土官佥事,命“报恩寺”改为“敕恩报恩寺”。王玺一家感恩不尽,将圣旨刻成石碑并修碑亭保护起来。这座碑亭,至今立在大雄宝殿庭院里。

  平武县文管所前所长向远木所著《报恩寺揽胜》一书(中国三峡出版社,2000年,167-169页),也记载了这个明显带有段子性质的野史。奇怪的是,这段野史570多年来一直成为报恩寺修建缘由的强力支撑。当地人更是津津乐道,认为这个说法是平武人审时度势、逢凶化吉的巧妙隐喻。

  王玺父子为啥修报恩寺,正统史书当然另有说法:平武当地志书《龙安府志》认为,父子俩确确实实是出于对皇上的感恩,也想利用宗教来巩固自己的世袭统治。但无论如何,白马王氏土司世袭七百多年,从京城聘请工匠建成的这座经典建筑群已成为珍贵文化遗产,所谓正史野史争议流言,在这座苦心建造的古寺面前已经不重要了。

  保存完好的“缩小版故宫”

  绵阳平武县,古称龙州,先秦时为氐羌民族聚居地,是氐人所建白马国的一部分。《史记•西南夷列传》载:”自冉駹以东北,君长以什数,白马最大,皆氐类也。”县境内南坝镇,是三国时魏将邓艾率3000精兵偷渡阴平道,最终克绵州(今绵阳市)、陷成都的古战场。历史的刀光剑影,早已如风吹云散消失在青山绿水间。

  我是今年初夏和朋友自驾去的报恩寺。在平武县城中心停好车,抬头看到一座单檐歇山式山门,层层台阶逐级而升,门上横匾高悬,上书明代蜀中文学家杨升庵题写的“敕修报恩寺”。

  寺前广场上有“华表”两座,寺内有“金水桥”三座。布局完全是故宫前庭的样子。山门外,是一对八字墙,形制也极似故宫的排场。山寺背后,大片参天古树和低矮灌木,掩映着这座明代大寺院的巍峨身影。

  进寺去,见大门路边台上有彩塑的四大天王神像,虽然色彩有些脱落,但胜在雕刻精细,神态威武,一看便知与那些现代仿制的神像是不同的。

  寺院里,由钟楼、天王殿、大悲殿、华严藏、大雄宝殿、碑亭、万佛阁等主要建筑构成。以大雄宝殿为中心,分为前中后30个院落。

  《平武县志》里说:报恩寺东西长278米,南北宽100米,占地面积278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18平方米。格局次第升高,主体建筑布置在一条中轴线上,附属建筑左右对称配列,相互烘托,浑然一体。

  报恩寺的镇寺之宝,是一座重5吨、高11米、直径7米的转轮藏经。十足的庞然大物。这也是我国现存三座转经轮中最完整的一座,那天下午在华严藏殿,我和两个朋友试着去合抱,哪够得上?寺院住持说,这转轮藏经历经几百年仍可转动自如,甚是罕见。转轮藏经边上的雕龙栩栩如生,大有蓬勃飞腾之势。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楼庆西所著《极简中国古代建筑史》(人民美术出版社,2017年,P115)称:平武报恩寺,是目前我国保存最完整的明代建筑群之一,修建以来皆受到历代官府的明令保护,历经近580年未遭受大的破坏,所有建筑、木雕、石刻、泥塑、壁画、神像均为建寺之初的原貌,这非常难得。

  平武报恩寺,已成为川北地区古代历史、文化、宗教和艺术遗迹的活化石。平武县历史上多次遭受过包括“五一二”那样的大地震,报恩寺依靠独特的楠木建筑材料和承重良好的斗拱结构,得以数次脱险。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为了保护寺院不被破坏,用纸和木板将壁画、雕塑等遮住,挂上毛泽东主席的画像和标语,让报恩寺免于遭难。

  舟亢《建筑的魅力》(华文出版社,2009年,P56-57)认为:报恩寺是目前中国保存最好的“斗拱博物馆”。斗拱,是中国汉族建筑特有的结构。斗拱上承屋顶,下接立柱,在中国古建筑中扮演着顶天立地的隼合作用,尤其在抗击地震方面更是个以“柔”克刚的狠角色儿。按梁思成先生的说法,这比西方的石材建筑有着明显的缓冲能力。打个不大准确的比方,有点像古羌人玩叠罗汉游戏那般重叠咬合、契合隼合、盘结镶嵌、勾心斗角,完成的是令人吆喝逗乐的行为艺术,而报恩寺出檐深远的合理斗拱,构建的则是令世人赞颂的实物建筑艺术。

  向远木他们多次统计估算,报恩寺有斗拱2730余朵,这些斗拱形状各异:有的如莲花,有的像芙蓉,有的如象鼻,有的则像犀角,制作精巧,造型独特,也蕴含着古老的民间哲理。无论是样式还是数量,都属全国罕见。

  全楠木建筑下的历史暗影

  报恩寺保存至今,还得益于所用材质良好的原因——寺内所有殿堂的柱、额、梁、枋、檐、椽、斗拱、雀替、门窗以及楼板、天花、藻井、回廊、栏杆等,全用楠木构成,其中有大量极为珍贵的金丝楠木。楠木质地坚固,芳香长溢,虫蚁不蛀,蛛网不结。我在报恩寺呆了两个小时,多次用长焦镜头放大瞅,都没看到房梁上结一点儿蜘蛛网。

  大悲殿内,那尊高9米、呈扇形密布1004只手的千手观音,就是以一根金丝楠木精雕而成的。这些手儿,前后参差,左右环绕,上下重叠,互不遮掩,悬空排成15道圆孤,美丽壮观。而这个通体金丝楠木雕制的千手观音像,规模之大,造型之精致,仅次于承德避暑山庄和北京雍和宫的雕像。

  这堂堂皇皇建筑面积达3500平方米的报恩寺,得耗费多少楠木啊?这些楠木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它在历史的褶皱中凸现了哪些难以言说的暗影?

  《龙安府志》记载:平武县自古就是盛产楠木之地,县境内豆叩、水晶、古城、南坝、平通等地,四周群山合抱,林木幽深,除了银杏、古杉、樟树、香椿等植物,更盛产大量的楠木。

  有必要交代一点背景史实。重庆市林业局天然林保护办公室主任龚忠轩告诉我:在明代,金丝楠木(桢楠),俗称皇木,素来被视为最珍贵的建筑用材。《明史》卷三十载:“正德十年,宣慰彭世麒,限大木三十,次者二百,亲督运京,赐赦宝谕。”明成祖朱棣建造紫禁城长陵时,其楠木主要采集地就是四川、重庆和云贵等地。其中四川的金丝楠木被认为是上等佳品:纹理直而结构细密,不易变形和开裂,木材表面在阳光下金光闪闪,金丝浮现,且有淡雅幽香。笔者曾经在四川荥经县云峰寺,看到两株分别为31米、36米高的金丝楠木,树龄上千年。当时有七八个人试图合抱其中一株,根本不行。云峰寺一僧人说,他们考证出,那两株金丝楠在整个亚洲地区都首屈一指。

  在中国古代,木材资源被皇上“宠幸”并非都是好事。《五杂俎》载:“曾见采皇木者,深山穷谷之中,人迹不到……毒蛇惊兽出入山中,蜘蛛大如车轮。采者以天子之命,谕祭山,纵火焚林,然后敢入。其非王命者,不惟横罹患害,即求终年,不得一佳木也。”可见采木之艰难。明永乐年间,龙州土官曾押送龙州楠木赴京进贡,这些皇木要从数千里之外的龙州运往北京,其艰辛可想而知。史料记载,进贡这些皇木主要靠水运和“双脚车”陆路拉运,一般要辗转二至三年才能运到北京工地。途中历经酷暑寒冬,屡遇蝗虫野兽,不断有人惨然倒下,凌冽朔风刮起漫天飞雪,很快将他们埋得无影无踪,或许他们本来命如草芥,贱如泥石。

  经常和我参加户外徒步的老赵说,他的老家在平武县城,很小的时候,每遇山洪暴发,他看到乡人在涪江边捡到许多乌木和楠木。这些古树大多是被江水冲出地面的,摸上去梆硬结实,糙铁般沉甸。乌木,又称阴沉木,是楠木、红椿、麻柳、铁力木等因自然灾害埋入淤泥,在高压状态下经成千上万年碳化过程而形成的。至于楠木,很可能是当年龙州土官来不及运走的“皇木”。

  老赵听他曾祖父讲过,古代的平武人对朝廷没完没了的皇木采集苦不堪言,就偷偷将许多山岭里的楠木砍掉后埋在地里,或是将没来得及运走的丟进涪江里,以免被发现招来杀身之祸。这实在是一种鸡蛋碰石头般的无力抗争,史书里没有记载当年王玺父子修建报恩寺时,是如何动用滔滔人力采集楠木的,碑亭里说,他们家族有个很大的私家园林,园林里种植了大量楠木,除了就地取材,有很多树是从大桥、水晶等地砍伐运来的,想来动静定然小不了。

  建筑是无声的音乐,是崇拜与吟唱的雅聚场所。一座建筑就是一部历史,建筑给人的感慨永远具有“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魅力。报恩寺古建筑下端,是一条蜿蜒南去的涪江,它汩汩滔滔,永不停息,带走的不仅是泥沙硕石,冲刷的不只是滩涂泥淖,也永远将巍峨青山映照在一代代人的记忆里,沉淀出挥之不去的美丽光影。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佛教       建筑)(五明学佛网:佛教       建筑)  

 普献法师:佛教与人生哲学 

 普献法师:佛教徒的财富观 

 圣轮法师:有机农业保健康 有机佛法清心丹─ 佛教的「有机 

 洪启嵩居士:佛教的神通 

 其它:佛教中镜花水月的喻像(董良) 

 其它:论佛教的孝道思想(远尘) 

 其它:论佛教的财富观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附:佛教三字经(全文)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余韵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叙述古德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劝学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器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