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净土法门法师:用菩提心念念造善业


   日期:2018/5/30 15:5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用菩提心念念造善业

  【教学】

  一些同修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在澳州建立道场,目的是要成就大家的道业,这是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个目的要是能达到,道场一定兴旺、殊胜。

  如何才能达到?这要特别强调教学,教学是佛法的本质。释迦牟尼佛当年示现成道之后,就开始在鹿野苑教学,学生只有憍陈如尊者等五人。综观世尊一生,四十九年来无一日不教学。

  【解行】

  教学应着重在解门,还是行门?其实解门就是行门,解行是一不是二。清凉大师将《华严经》分为四科,即「信、解、行、证」,四就是一,一就是四。《华严经》为我们提供一个大塬则、大前提,就是「一即是多,多即是一」。所以,欧阳竟无先生说「佛法非宗教、非哲学」,哲学讲多元不是一元,一元不是多元,一元与多元是对立的;而佛法讲一元就是多元,多元就是一元,所以佛法不是哲学。

  何以行在解中?你理解了,你的观念就转变,你的生活行为、生活享受,也决定起大变化,这个转变就是行。没有觉悟之前,随顺自己的妄想、分别、执着,生活就苦恼;觉悟之后,能随顺外缘,随顺佛的教诲,随顺一切众生的生活方式,不再执着了,生活就自在快乐。迷人成见很深,觉悟的人把成见统统放下了。

  【道场兴衰】

  由此可知,道场就是天天说经讲道之处所。道场有没有形式?没有!世尊当年说经讲道之处,都是在山林树下,所以只要有人在这裡研究、讨论佛法,无时无处不是道场。因此,道场兴衰的关键,就看这个道场有没有人在讲道、研究、讨论、参学,将佛陀教育向全社会推广。释迦牟尼佛领着憍陈如等五人,佛教就是六个人在鹿野苑起家的。我们要体会、要明瞭,今天若有六个人志同道合,佛教决定兴旺。因此,不在人多少,在真正觉悟,真正放下;放下习气、烦恼,放下妄想、分别、执着。

  【轮迴心与菩提心】

  佛法是清净法,清净是心地没有忧虑牵挂,没有是非人我;若还有是非人我,还有名闻利养,心怎么能清净?一定要晓得,染污心就是轮迴心,无论造作什么都是轮迴业,诵经、念佛、拜佛也是轮迴业,出不了轮迴。修一切善业,在六道裡的叁善道受报;造不善业,就在叁恶道受报。即使作法师,讲经说法也是轮迴业,广度众生还是叁界有漏的福报。

  若是菩提心,所作所行,皆是菩萨行。《华严经》的「善财童子五十叁参」,胜热婆罗门代表愚痴;甘露火王代表瞋恚,动不动就杀人;伐苏蜜多女代表YIN欲。这叁个人造的业是贪瞋痴、杀盗YIN,但都是净业,因为他们是如来化身。我们这才明白,《华严经》上讲的「事事无碍」。所以,菩提心造一切业,都是菩萨业;轮迴心造一切业,都是轮迴业。

  由此可知,破迷开悟重要!觉悟的人心地清净,种种造作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度众生,那是度众生的一种手段、善巧方便。众生的根性非常复杂,有些人需要用善的方法度化,有些人则要用恶的方法度化。譬如,他很恶,你比他还恶,他就服你,他就听你的。所以,菩萨度众生的方法无量无边,凡夫怎么会知道?凡夫的善恶观念是从分别、执着裡讲善恶,而佛菩萨没有妄想、分别、执着,所以样样事都是善事,杀盗YIN妄也是善事。那是佛菩萨的境界,我们做不得,我们要是造作了,就得下地狱。因为我们的心不清净,还有我、人,还有分别、执着,所以造恶业就堕地狱,造善业就生天。若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造一切善恶都是一真法界,因为「一切唯心造」,他没有这个心,没有这个念头,所以是净业。

  诸佛菩萨念念为众生,决没有为自己,使用非常的手段,目的是利益众生,帮助众生觉悟;不为自己,当然就不受果报。我们造杀盗YIN妄为自己,这个果报就要自己承受。这个道理要天天讲,要深讲、圆讲,大家悟得才深、才圆,不至于产生误会、偏差,所以教下讲的「大开圆解」,道理在此地。

  【讲经】

  如何才能真正达到深解义趣?要天天讲。天天讲就天天有进步,若隔几天不讲就忘记了,又煺转了。学道确实进很难,煺太容易了。我们学佛不能成就,塬因就是进得少、煺得多。要想成就,四无碍辩才最后一条是「乐说无碍辩」,乐是爱好,爱好讲经,爱好说法,遇人就讲,这才会有进步。我们先不管别人能得多少利益,自己得到的利益是圆满的。每个机会都要掌握住,不让它空过,我们才能精进不懈,才能成就智慧,破迷开悟。

  只要肯讲,只要欢喜讲,为众生讲,不是为自己利益讲。自己的利益是破迷开悟,绝对不是名闻利养,绝对不是贪图享受。理愈讲愈明白,愈讲愈深入,不喜欢讲,怎么会有成就?一定要发心,听众不拘多少,以真诚心来讲,以无希求心来讲,对听众决定没有任何希求。有希求的心是虚妄的,不是真心,讲话也不老实,看人表情、脸色,句句话要讨好,这完全违背了佛理。没有希求的心,句句讲真话,也不怕得罪人。所谓「来者不拒,去者不留」,不巴结人,不讨好人,只是一个利益人的心。

  【控制与佔有】

  处处为别人想,不为自己想,心才会清净。普贤十愿第一愿「礼敬诸佛」,就是处处尊敬别人,我们要常记在心。一切众生是未来佛,你要是瞧不起他、欺负他,就是瞧不起未来佛,就是欺负未来佛,你怎么会有成就?修得再好,也出不了六道。贡高我慢是根本烦恼,自以为是,自以为了不起。所以,我常劝勉同修,要想功夫得力,要把对一切人事物控制的念头放下,有这个念头就是迷惑;有佔有人事物的行为,就是造业。起惑造业,果报就现前。控制、佔有的念头是无始劫的习气,人人都有,这是我们生生世世不能出离轮迴的塬因。所以对于一切人事物,不再有控制的念头,真正得大自在;不再有佔有的行为,就得解脱,这就是《华严经》讲的「得解脱门」。

  据为己有的观念是大错特错,但是世间人哪个不如是?不仅如此,还讲究隐私权,隐私权就是严重的控制、佔有,决定不能解脱。特别是人事环境,古德常讲:「只论现行,不论过去」。他过去作善、作恶是过去的事情,我们只看现前,不要去追究过去。若要追究过去,连诸佛菩萨都不是好人,因为诸佛菩萨在未成佛以前,也做了很多坏事。「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谚语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回头就成佛了,回头就是圣人、贤人,只要能回头。

  【隐恶扬善】

  所以,普贤十愿第二愿「称讚如来」,如来是善。古德教我们「隐恶扬善」,看到人家的恶事绝口不提,别人讲是非,我们不听。专看人家的善,听人家的善,我们的心裡就充满了纯善,没有恶。要是天天听是非,不就是把自己的心地污染了?天天听善,天天见善,你的心就是善心,你的善心增长。天天听是非,天天看别人的过失,你的恶意、恶念增长,与别人毫不相关,但对自己关係太大了。断恶修善,要从这个地方做起。

  【从根本修】

  道场要兴旺,一定是天天讲经说法,大家在一起研究讨论,只要念头转过来,就是真正修行。宗门教下常讲,修行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念头,只要你一念善,你的心行、言行一定善;你一念恶,你的言行也恶。若话讲得好听,而目的不善,也是意恶,也不是好事情,这是绮语。这些道理,古圣先贤的榜样,我们要能体会、明瞭,要发心学习。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净土法门       菩提心)(五明学佛网:净土法门       菩提心)  

 傅味琴居士:不退菩提心为解救众生倒悬之苦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不失菩提心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菩提心的邪行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100~104)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90~9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70~7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60~6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50~5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40~4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30~39) 

 傅味琴居士:初发菩提心修行观法(2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