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佛教问答

 大安法师:净土百问(18)


   日期:2018/4/26 19:2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我皈依佛法已经十多年了,事事不如意,倒霉透了,常想这是逆增上缘,可是我的处境常让我对念佛感到灰心,请开示。

  答: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皈依三宝,持戒念佛的目的是圆成本具的正觉佛性。并不是为了人天福报,妄想一皈依学佛,就得钱比别人赚得多,官比别人当得大,身体比别人健康等,用这些来能证明学佛的成效,这个观念是有偏颇的。固然学佛为了出世间的解脱,也是能获得世间利益的。然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因果错综复杂,所以不可平面线性地看待此事。对净业行人来说,对世间顺逆等事,应作如理的观照。世间无论遭遇倒霉的逆境还是成功的顺境,都属梦幻泡影,最终都是一场空。念佛行人宜应随高随低随缘而过,顺境感恩阿弥陀佛,逆境同样感恩阿弥陀佛,因为逆增上缘更能增加我们的道心。这个世间,众苦充满,三界火宅,冤家对头常常碰面,苦不堪言,赶紧出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呀。不如意的事情会成就出离心。如果天天都是很顺利,日日都过得舒舒服服,就感觉到这个世间蛮不错的,这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呀,何必求往生呢?死于安乐。

  我们念佛行人对苦难要有一种敏锐的感受,即使在所谓成功快乐中,也要看到其本质上苦空无常。由是对现世的福报不必过于贪恋,应利益众生、惜福培福,这样便不至于在福报中迷惑颠倒。而人往往在顺境中容易骄逸造业,在忧患中或能令我们生起一种出离心,从三界苦域中超拔出来。这个心理学有个实验,将青蛙放进沸腾的池水中,这个青蛙会蹦地一下跳出来,侥幸逃一命;如果把这个青蛙放在凉水里面 ,慢慢地加热,直至沸腾高温,那么这个青蛙在这过程中出不来,会被煮死。所以修行人以八苦为师,成就菩提,斯言不虚。愿仁者遇到不如意事,不要怨天尤人,应逆来顺受,修德进业,以惭愧心念佛,忏悔业障,如是便是转化逆境之良方,进而心地光明,静定安乐,念佛法喜洋溢,方为真正的净业行人。

 

  问:何为见地?修净土宗没有见地能否往生?见地、修证、行愿是修行整个过程,如何处理三者的关系?

  答:净土宗也讲见地的,各宗各派都有见地的问题。见地就是我们的知见所能到达的一个地步。我们对净土法门事理因果的了解所引发的信愿,就是净土宗的见地。没有这种见地是很难产生信心的,很难生起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愿心,如果没有对娑婆世界苦空无常无我的切实了解,对于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一念当中完整具足、是涅槃的常乐我净的事相上的表达,没有这些见地的话,包括真空妙有的中道智慧的把握,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信愿的,你的信根就很难建立,没有信根就不会有力量,于是就会怀疑,就会受很多的别解别行的法门所动摇。所以净土宗是非常重视见地的,见地就是信愿。能否往生的关键取决于信愿。见地、修证与行愿密不可分。你见到什么程度,也就是你信到什么程度,你的愿才能恳切到什么程度,你执持名号的功夫才能到什么程度,这里面就是净土宗修因证果的完整表达。然而净土法门的见地的建立,主要是仰信佛语。比如,能确信释尊所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并依信愿,执持名号,即是以佛知见为己知见。老实持名念佛就是佛的第一弟子。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要念兹在兹,要把我们所见闻觉知的一切境界都作为往生净土的增上缘,一切的逆境成就我们的厌离心,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薰习增强我们的欣慕心,顺逆境界都是成办吾人往生的好境界,往生成佛度众生,这样的修道生活即是沐浴在阿弥陀佛光明中的快乐生涯。念佛人乃人中妙好人,斯语不虚。

 

  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具体落实在念佛的时候,应该怎样才能达到这个要求?

  答:“都摄六根”就是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摄入一精明(阿赖耶识之见分),以此深心,执持弥陀名号,令六根不再驰逸于六尘。六根当中最重要的是耳根和意根,这两根的功能最全,也容易驰逐外境。如果把这两根摄住了,其它的如眼根、鼻根、舌根、身根也就不摄自摄了。摄耳根的方法就是自念自听,从心里念出声音再从耳朵听进去,心与声相依,小内循环,就能把耳根摄住。摄意根的方法,可采用印祖的十念记数法。念第一句佛号记1,念第二句记2……念第十句记10,再从1记到10,循环往复。这样给意根派了记数的任务,意根自然不容易跑,这就是念兹在兹。如是持念佛号,灵灵不昧,念念相续,即是净念相续。日常工作生活中,恒常系念佛号,如子忆母,如是熏习,自然与万德洪名、净土依正庄严日渐亲切。忆佛念佛,现前(现生证得念佛三昧)当来(带业往生,华开见佛)必定见佛。大势至菩萨的授记,吾人当拳拳服膺。

 

  问:请介绍一下印祖往生后净宗的传承与发展。

  答:印光大师是近代中兴净土宗的一位了不起的祖师。晚清以后,随着国运的衰微,佛教也呈凋零之颓势。印光大师生于乱世,悲愿广大,挽狂澜于既倒,高扬儒佛共弘之幢,其一生所倡导的“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八句乃概述了中国净土宗传承的宗旨,为净土宗在现代的生存发展贡献极大。道盛德隆,被四众弟子推尊为净宗第十三祖,名实相符。印祖往生之后,净土宗保持着良性发展的势头,这主要得归功于印祖的《文钞》,作众生无明长夜中的智慧火炬,文字般若感人至深。所以印祖往生之后,净土宗持戒念佛、矢志净土之宗风不坠。依据《文钞》修行,往生净土者不胜枚举。建国以后,中国大陆一度受左的思想的波及,整个佛教受到摧残,净土宗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得以落实,寺院丛林得以恢复,僧俗二众修行念佛法门者占的比例最大,净宗法门的群众基础最广。从目前中国大陆的佛教现状以及信众的根机来看,走印祖指归的弘法路子,上契诸佛本怀,下应现代众生之机,即在世间法中弘扬儒家思想文化,在出世间法方面独标念佛往生净土一法。我等净业行人要有自知之明,不要企想做什么大通家,也不要这山望到那山高,宜摒弃傲慢,老实念佛。在这末法之秋,以我等通身业力之资质,舍弥陀大悲愿力,决定难得解脱。印祖临往生婆心开示:念佛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吾等净业行人当依教奉行,守住净宗平实的家风,作印祖的私淑弟子,自行化他,便能在此浊世传承光大念佛法门。印祖在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亦会含笑加持我等行人,伏冀勉旃!

 

  问:如何理解“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答:《阿弥陀经》的这句经文宜从净土法门“以果地觉作因地心”的特点加以理解。有些人会自然地从通途教理来理解善根福德,认为往生西方净土,就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积累广大的福德,否则便不能往生。这种理解并不符合这句经文的法义。蕅益大师深契佛心,于《弥陀要解》中有一精辟的诠释:阿弥陀佛以大愿作众生多善根之因,以大行作众生多福德之缘,令信愿持名者,念念成就如是功德。证知吾人信愿持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乃善中之善,福中之福,是以佛的大愿作为我们因地修行之因心,以佛的名号具足的大行作为我们因地修行之强缘。这是阿弥陀佛以其果地上的功德加持我们,我们凡夫众生只要信愿接纳、感应道交,即可成就往生大事。

 

  问:净业修习总是进进退退,这其中有何因缘?如何对治?

  答:原由很多,其根本原因还是生死心不切啊!不了解在轮回中生命的无常啊!再一失去人身,换个嘴脸到三恶道里去报到,就万劫难复啊!这种生死恐惧心没有生起来,于是就把学佛看得泛泛悠悠,甚至于把学佛作为生命的一种点缀。看点佛经,搞点机锋转语,然后跟同学、朋友在一起侃一侃,表现自己很高雅。念佛也大多停留在表面:情绪好一点,多念几声佛;待会儿昏沉了,正好美美睡一觉;待会儿又觉得有点感冒,更有放逸的借口了;待会儿遇到几个多年不见的朋友,高谈阔论,更把念佛忘到九霄云外了。如是种种情形,乃吾辈因循怠惰之常态,对此,要痛加对治。从现在开始,规定早晚功课,根据自己的工作生活情况,或几千,或一万、二万佛号,以决定不缺为准;同时要有同参道友相互监督、劝勉。要有恒心啊!坚持耐久,像普贤菩萨修十大愿王那样不疲不厌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大愿无有穷尽。普贤菩萨无量劫不疲不厌地修,难道我们这几十年光景,只念这句佛号都念不下来吗?当你要懈怠退转的时候,赶紧在佛面前至诚忏悔,痛哭流涕,发出真为生死、矢志求生安养之心,如是就渐渐把这个烦恼习气改变过来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大安法师       净土)(五明学佛网:大安法师       净土)  

 会性法师:小净土文略说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弥陀净土的层次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念佛与十方净土 

 果煜法师:涟珠甘露 净土思想校正 

 唐思鹏居士:《佛教三字经》新注 净土宗 

 郑振煌居士:净土安心法门——弥陀大愿摄众往生 

 果煜法师:从禅的观点看净土 

 如本法师:净土法门 

 陈兵教授:净土法门实似论 

 妙莲法师:往生有分 第一集 人在净土打佛七 - 沉明进 

 其它:略论善导往生净土的境界“报土论”(谢路军) 

 圣严法师:念佛生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