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只是看着,我不说话


   日期:2018/4/9 18: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昨天在电话中,蓉跟我说起部门的Z义工申请常住,未能通过,蓉表示挺惋惜。常住义工每月可领到一笔丰厚的生活费,这对于那位已经在寺院干了很长时间生活又挺拮据的Z来说,看来很有必要。但部门领导也看到他身上有太多的习气和毛病,认为还不够常住义工的标准,所以暂时不予通过。蓉说:“确实Z有时的做法挺让人窝火,但这段时间的表现还可以吧,我觉得领导应该……否则……”我打住了她的话:“看来你挺为这件事鸣不平啊,侠女情节又出现了,路见不平一声吼。应该去进谏领导,若是还不行,就起义。”听出了我的揶揄,蓉说:“也不是你这样的思路吧……”

  “给你讲个故事吧。”

  有一个看守佛堂的年轻人,看到人们都向菩萨祈祷,他觉得做菩萨真好,能力很大,受人尊重。他也祈祷:“希望我能做菩萨!”

  有一天晚上,菩萨在他梦里显现,说:“你要体验做菩萨的感觉,我就给你个机会。条件是:当别人向你祈祷时,你千万不要说话。”

  年轻人一听非常高兴,不出声音还不容易,他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于是他就遵照菩萨的安排,蹲在菩萨像的后面观察世间人情。

  一会儿,有位老财主来佛堂烧香,向菩萨忏悔年轻做生意时做了亏良心的事,祈求菩萨消除自己的业障。离开时不小心把钱袋子掉在了地上。躲在菩萨身后的年轻人想告诉他,但想到自己不能说话,只好忍住。

  过了一会,第二个人进来跪在菩萨像前说:“菩萨,你帮帮我吧,我孩子病了,没钱抓药,就要不行了!”他祈祷完后,发现了地上的钱袋。这个人非常高兴地感谢了菩萨,把钱拿走了。年轻人看了非常着急,他想提醒那个人,这钱不是菩萨给的,是别人刚刚丢失的,但想到自己不能说话,只好再次忍住。

  第三个进来的人是位渔民,他马上就要出海了,特地来求菩萨保平安。这时,丢钱的老财主回到佛堂来找钱,看到渔民在,他就认定一定是渔民捡了他的钱,非要渔民还,否则就拉渔民去衙门。渔民觉得莫名其妙,和老财主争吵起来。

  这时,躲在菩萨像后面的年轻人非常非常着急,埋怨菩萨怎么不显灵呢?自己一定要主持公道。于是就忍不住对老财主说:“你冤枉渔民了,钱不是他捡了,是前面一个穷人拿走了,你去找他要吧!”

  众人走后,菩萨开口对年轻人说:“你不是答应我不出声吗?”

  年轻人为自己辩解道:“我再也不能不说话了,我不能做你这样泥塑木雕的菩萨,我要做主持正义的活菩萨。”

  菩萨说:“是吗?难道你认为的就一定是正义吗?老财主丢失这袋钱可以消除业障,破财免灾;穷人捡了这袋钱能救活自己生病的孩子;渔民因为和老财主打架被拉去衙门,可以避开今天的台风。可是由于你插手此事,老财主业障现前,中风瘫痪;穷人孩子没钱医治,结果病死;渔民出海遇难。现在你告诉我什么是正义呢?”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又曰:“大道无为,无为即为有,无有者不居也,不居者即处无形,无形者不动,不动者无言也,无言者即静而无声无形。”

  不说话,意味着不以自己的好恶是非标准,来给外物贴标签。不介入世俗的争执里边,不被那些虚幻无常的假相所引诱,不以凡夫的眼光来评价世俗的人事物。否则自己就会掉入纷繁世界的好好坏坏、是是非非、谁公平谁不公平的各种判断里。

  不做判断,不做描述,不加入任何各人的主观,只是单纯地看着外物的起起伏伏的变化。咦,这不就是禅修的要领吗?

  《指月录》:“有僧到赵州从谂禅师处,僧曰:‘新近曾到此间么?’曰:‘曾到。”师曰:‘吃茶去。”又问僧,僧曰:‘不曾到。”师曰:‘吃茶去。”后院主问曰:‘为甚么曾到也云吃茶去,不曾到也云吃茶去?”师召院主,主应诺。师曰:‘吃茶去。’”

  我对生灭无常的世界没有任何意见。没意见,心就不动。我们凡夫的问题就在于自己的意见、观点、价值标准太多,总是要以此为准绳来对外境进行评价判断,那其实是一种干扰,是一种打乱。宗萨钦哲仁波切说:“我们全都是有控制癖的人,对吧?我们都希望下命令,都希望成为操控者。”显然,这真的是我们众生的标志,总是以自己的语言和态度去决定外界的是非。而修行无非就是去掉这个。《金刚经》里说“不生法相”,就是说不对外境产生自我意义上的执相。

  禅修的要领,就是要求我们对所有的念头或外境,只观照,不评判。“你开始学习如何忽视念头。……禅修的时候,你看着念头,知道它们在那里,但你忽视它们。你没有款待正面的念头,也没有劝阻负面的念头,就只是看着,所以你没有跟它们交配。没有交配,就没有繁殖,你会非常自由。这就是禅修的理由。”

  还记得那个“你对你对你也对”的禅宗公案吗?两位弟子在为一个法义进行争执,各自认为自己是对的,相持不下,于是来找师父……后边的经过地球人都知道了。师父不是在和稀泥,而是不想卷入是非对错的争辩中,因为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阶段不同,那么看似相对立的观点,其实并不是非此即彼,也就很难说清楚谁对谁错。

  “「智慧已经在那儿。」它就像一股清泉,但为什么我们体验不到?因为我们一直搅和在交配当中。那么要如何才能体验智慧呢?要藉由什么都不做,藉由不搅和,藉由随它去。当你不再交配,不再随着一个念头而起心动念,无判断的智慧就出现了。这个智慧是什么?就是无分别,不是吗?那么无分别是什么意思?以非常粗略的形式来说,无分别基本上就是不判断。你所要做的就只是看着,不要涉入,不要动念。看着念头,但忽视它们,不作判断。”

  “只是看着,不投入、不交配”,仁波切用简短的几个字把禅修要领揭示了出来。我们最大的毛病就是对外界发生的任何事情,不仅看了,还以是非心分别心投入了自己的心意识,在里边搅和。以个人的喜好、价值观、道德标准来衡量外境,于是得出自己认为正确的结论。岂不知,这个结论只是对你来说是对的,可能在别人看来其实是绝对错误的。看看那些邪教吧。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修行首先就是修一颗无分别的心。

  在《西藏生死书》里,我又看到了班的故事,不过这位作者的讲述比别处多了一句话。他是这么说的:

  ……班就把一块饼浸入酥油里,吃着,仰望佛像,佛像似乎正在仁慈地对他微笑。

  「你是多么好的喇嘛啊!』他说:『狗跑进来,偷吃人们供养你的食物,你只是微笑罢了。风把灯吹熄,你仍然继续微笑。……

  后边这句话,我非常喜欢,别的版本里没有。让我再次自问这个问题:什么是佛菩萨呢?当然可以有很多种答案,可当下我的回答是:总是微笑,但不说话。

  明海大和尚在一次开示中说:“佛教界一度有一个引人关注的新闻,涉及一位法师,我有几次被人问“你怎么看……”?我的回答是“我干嘛要看呢?”我说不看的意思是:看了以后我不产生评价,我内心没有说Yes or No。因为它提供的信息一定是一个模式,是某一个路径,它把我引入到那个路径里,我只能选择是左边是右边。可我不走你的路径。”

  不被外境所牵着走,做个万劫巍巍独立人,这就是道人风范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无为       无相)(五明学佛网:无为       无相)  

 周贵华博士:印度瑜伽行派唯识学之分流—再谈无为依与有为依 

 周贵华博士:无为依唯识学在印度的发展简述 

 演培法师:部派时代的无为观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禅宗是无相法门 

 宋智明居士:从有相到无相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有为法与无为法的用功方法 

 成观法师:大乘百法明门论今注 八、无为法(六种) 

 法界法师:从修行的角度讲老子的《道经》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十一品、无为福胜分 

 法界法师:《金刚经》释义 第九品、一相无相分 

 单培根居士:六无为法辨正 

 冯学成居士:心灵锁钥 第五章:中国圣贤心性观与佛教(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