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太桥旦曾堪布:希望成佛的你 知道佛是什么吗?


   日期:2018/4/8 4:36: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每个佛弟子都希望成佛,“佛”究竟是什么,我们知道吗?

  “佛”在梵文中是Buddha,中文是“佛陀”,藏文是“桑杰”,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是我们所有佛弟子所追求的目标。

  我们为什么希望成为佛陀,而不是成为神仙、成为上帝?我们能够成为佛陀的条件是什么?我们作为佛弟子,首先一定要明白自己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佛法的次第是见、修、行、果,第一步是“见”——对终极目标的认识,因为有佛教的正见,最终才会获得佛果。

  比如说,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之前,需要多多少少了解这个地方的好处,知道到这个地方对自己有什么帮助,才会付出努力去到这个地方。在去这个地方之前,对这个地方的了解,叫作“见”。

  再比如说,一个人准备射箭,如果在漆黑的夜晚,环境也是陌生的,箭是射中仇人还是亲人就不好说了。如果要射中目标,需要足够的光线、熟悉的环境,还有最重要的是要找准目标。

  另一个例子是,飞行员从北京飞到纽约之前,首先要确定飞机降落的地点,如果降落的地方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到达呢?

  很可惜的是,我们定好了成佛这个目标之后,还是不知道佛是什么。有些人皈依很久,四加行都修完了,有些人长期持咒、吃素,但是问他佛是什么,他一无所知。

  这也很正常,因为佛太殊胜、太伟大、太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初学者不知道佛是什么。虽然我们不知道佛是什么,也不清楚成佛是什么样的状态,但我们还是没有放弃对佛的追求,还在坚持修行,这说明我们跟佛很有缘。

  那么,为什么我们并不知道佛是什么?

  我们不知道佛是什么,最终的原因正如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的智慧品中说:“胜义非心境,说心是世俗。”

  佛属于胜义谛,意识属于世俗谛。如果一个初学者能够想像佛的话,他想像出来的肯定不是佛,因为凡夫的意识所想像的只是世俗谛,而不是胜义谛。

  凡夫所有的意识都是染污的,都有无明的成分,都有分别念,有很多的二取执著,所以无法通达胜义谛。《入中论》中说,凡夫的所有意识彻底净化之后,才能诞生对于胜义谛的认识,才能显露胜义谛的法身。

  比如说,小鸡还没出壳就想像外在世界,可能吗?不可能,只有从蛋壳里面出来之后,才能看到外在的世界。凡夫的意识中的无明、分别念、执著,就像蛋壳一样,只有从这个蛋壳彻彻底底脱离,才能证悟胜义谛,彻底证悟胜义谛等于是成佛了。

  所以“佛”是无法描述、无法形容、无法比喻的,就像哑巴吃糖一样。正如六祖慧能大师在《坛经》中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藏文里的“桑杰”两个字把佛的境界表达得非常完整。

  “桑”在藏文中有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是全然苏醒、觉醒。我们现在还没有从无明中苏醒,还没有从轮回的沉迷诱惑中苏醒,还没有从痛苦中苏醒、解脱。

  “桑”的第二个含义是清净,指的是烦恼清净、业障清净,就像秋天的天空一样明净。我们可以自己感受一下,我们的心在苏醒、清净、宁静、祥和的状态时感受如何,这时我们觉得非常舒服,觉得没有烦恼的状态多么好啊,这时候我们可以想像一下成佛、涅槃寂静是什么状态。这样的状态,我们不会经常有,但是每个人都会有,这证明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杰”的意思是圆满、增长、发展等等,就是我们的菩提心、智慧资粮、福德资粮等,都发展、增长圆满了。“杰”是指诸佛菩萨的美好的功德全部圆满了,这样的一个人就是佛陀。

  中文里解释“佛”的时候有时用“断证圆满”这个词。“桑”相当于断圆满,“杰”相当于证圆满。

  我们的言语、行为、思想上需要断除的东西太多了,比如有人喜欢喝酒,他需要戒酒,有人喜欢说别人的缺点和是非,他需要断除这个习气。

  当我们的身口意中该清净的部分彻底清净了,该断除的部分完全断除了,该圆满的部分彻底圆满了,我们就成为了佛陀。

  弥勒菩萨在《究竟一乘宝性论》中说,所有的生命分为三种:不清净的生命——凡夫,半清净半不清净的生命——菩萨,彻底清净的生命——佛。

  凡夫和佛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凡夫不论怎样造业,哪怕在地狱中遭受寒热痛苦的众生,还是有和佛陀相同的地方——自性清净,我们的心的本性从来没有被染污过。

  我们常说“邪不压正”,虽然烦恼、我执、不好的杂念属于是“邪”的状态,但是它只是客尘,只是临时地污染我们,影响不了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是圆满、清净、觉醒的。

  凡夫和佛之间唯一的差别是,佛是远离烦恼客尘的,我们凡夫是被烦恼客尘污染的。很幸运的是,只要我们下功夫,就可以去除烦恼,因为烦恼只是客尘,不是自性。

  如果烦恼是自性,我们学佛是没有用的,我们无法对治烦恼、断除烦恼,也不可能成佛。为什么我们能够对治烦恼、为什么那么多成就者陆陆续续证悟佛果?因为烦恼是可以去除的。

  佛是什么?佛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自性清净的本来面目。通过佛陀教我们的方法,让每个人的本性彻彻底底全然显露,这就是成佛。本性超越二元对立,超越时间、空间,所以我们不要执著佛在哪里、佛是什么样的。

  正如《金刚经》所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意思是说,如果以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身体触摸到的来指定佛是什么,就是步入邪道。

  佛经中说:“未见即是殊胜见。”不是说“已见是殊胜见”,而是“未见是殊胜见”,达到这样的境界才是证悟佛果。

  未见什么?眼睛没有见到色,耳朵没有听到声,凡是色声香味触,这些都彻彻底底没有见到。我们现在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等等都是幻觉,这一点不仅佛法中承认,科学家也承认。

  爱因斯坦说过,空间和时间是人类的幻觉。所以我们不必问:佛在哪里?成佛的时候我们去哪里?如果我们这样问,连科学家的见地都比不上。

  对凡夫来说,只能通过譬喻来理解佛。打个比方说,凡夫的状态是冰的状态,成佛的状态是冰融化成水的状态。你不能说,冰融化成水,在哪里找?

  冰和水的唯一差别是存在的状态不一样,一个是固体,一个是液体,但本质是一样的。凡夫和佛的唯一差别是,凡夫的心是迷惑的,佛的心是觉醒的,但是凡夫和佛的本性是一样的。

  凡夫坚持自己的想法和习气,就像冰一样,很难放到一个固定形状的容器里。而佛就像水一样,非常随和,可以放到任何形状的容器里,遇方则方,遇圆则圆。

  对成佛的状态,龙树菩萨在《法界赞》中讲过一个譬喻:一个宝瓶里点燃一盏明灯,盖上宝瓶的盖子之后,虽然灯是亮的,但人们无法发现宝瓶里的灯,这就是凡夫的状态。

  我们的心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觉醒的,就像宝瓶里的灯一样。当一个人把宝瓶打破几个小洞,能看到一部分灯光,这就是菩萨的状态。如果打破的洞比较小,只能看到一点灯光,如果打破的洞比较大,能看到比较强烈的灯光,这就是初地、二地、三地到十地菩萨的区别。当宝瓶完全被打破,灯光完全显露出来,光明普照,这就是佛的状态。

  不论宝瓶是完整还是破损的,灯总是在宝瓶里面,这就是佛性。

  佛有三身:法身佛、报身佛、化身佛。我们学习禅修、般若智慧、中观,属于积累智慧资粮;我们布施,比如对人微笑、为人服务,哪怕是帮人倒一杯水,这些都属于积累福德资粮。

  积累智慧资粮,最终成就法身佛;积累福德资粮,最终成就化身佛和报身佛。法身佛是自利圆满,化身佛和报身佛是利他圆满。

  你成为法身佛之后,可以在法身佛的境界中安住,但是因为你曾经对众生发过菩提心、发过很多愿、有过很多功德回向,自然就具有利益众生的方便法门,这叫作化身佛和报身佛。

  化身佛和报身佛的利益众生就像太阳一样,太阳从来没有想:我要照耀世间、我要生长万物、我要破除黑暗,自自然然地就利益众生了,这就是任运的佛行事业。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       太桥旦曾堪布)(五明学佛网:       太桥旦曾堪布)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绪说 二、本经的特色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绪说 一、讲经的方式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自序 

 傅味琴居士:佛七谈恭敬 

 会性法师:赞阿弥陀佛偈略说 

 傅味琴居士:要培养佛弟子爱国爱教和正知正见 

 会性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录 

 傅味琴居士:弘法是为了报佛恩(大般若佛学苑-提问解答) 

 会性法师:佛说观无量寿佛经集解 

 傅味琴居士:庆祝药师佛圣诞法会开示(2003年药师佛圣诞 

 傅味琴居士:释迦佛为我们被业障所缠的苦恼众生特地讲了这部 

 普献法师:成佛的条件 方便具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