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刘选启:不是问题之问题


   日期:2018/4/5 9:3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的一生短暂而漫长。说它短暂是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短暂的一瞬;说它漫长是具体到每个人的一生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无论你的人生是短暂还是长久,但现实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既有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的,也有主观的,认识偏差和处理不当造成的。问题是要求回答或解答的,需要解决的矛盾、疑难、事故和麻烦,欠思考、不易被接受,造成应有状态与现有状态之间存在差距的各种影响因素。由于人们三观、为人处世和道德修养的不同,导致对待人生问题的认识和处理也各不相同,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比如,明明是问题,却不当作是问题;明明不是问题,却当作是问题。简单的问题搞得过于复杂化;复杂的问题又处理得过于简单化。现实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诸如此类的问题,笔者把它叫做“不是问题之问题”。

  时间不是问题,浪费时间就有问题。众所周知,时间具有一维性、不可逆性,即平常说的时光一去不复返;不可贮存性,时光从缝隙中流逝,不可停顿和不可替代;同时它又是相对的,受到质量和速度的作用在不同的空间表现出不同的属性;具有均匀公平性,无论对社会、人和事都一样,即时间是最公正的尺度。时间如白云苍驹,稍瞬即逝,机不可失,时不再来。一定要像珍惜生命、珍惜粮食一样珍惜时间,不能无端地浪费时间。如果说浪费生命对不住苍天、浪费粮食是犯罪的话,那么浪费时间与之比起来重要得多。时间本身不是问题,对谁都一样公平,但如果浪费时间特别是无端地消耗时间就有问题,甚至会留下终身遗憾。比如,年轻人总觉得来日方长,浪费一点时间无所谓,实不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中年人感到事业有成,就把时间消耗在吃喝玩乐上,结果他人进步了,自己却还在原地踏步;老年人觉得自己已近黄昏,时日不多,没有必要在锻炼养生上花费时间,殊不知死亡一天一天地在临近。所以,无论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年逾古稀的人,都应该做时间的主人而不是奴隶,倍加珍惜时间,努力拼搏奋斗,追求单位是间的最大效益,在有限的时间里干最有价值的事,决不在那里白白浪费时间,消耗我们的生命时光。正如柯察金保尔说的那样“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碌碌无为而羞耻”。

  年龄不是问题,自我老化就有问题。年龄是一种自然标志,指一个人从出生时起到生命终止时止的时间长度。一个人出生以后,随着日月流逝,年龄也随之增长,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人在进行自身再生产的同时,也进行着年龄的再生产,它总是由不同年代出生的不同年龄的个人所组成。年龄分为生理年龄、心理年龄、社会年龄和相对年龄。生理年龄是一个人的生命活力,年龄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人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状况;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社会年龄是一个作为社会化的人为社会发展而作贡献的期限,因个人所从事的工作或在社会上的时间长短和经历不同;相对年龄是指人类区别于其它生物的、由最高级灵魂所支配进行的、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以及有利于自然、社会良性发展的各种生命活动包括脑力活动所占用的时空。可见,人类一切由最高级灵魂支配进行的符合人类社会伦理道德规范,以及有利于自然社会良性发展的各种生命活动,包括脑力活动所占用的时空就是人类相对有效年龄。反之,就是无效年龄,甚至年龄是负数。可见,一个勤奋,劳动效率又高的人,工作量相当于几个人、几十个人、甚至几百个人,他的寿命相对于同层次的人在延长,年龄也相应地增加。年龄不只是一个数字,年龄的增长意味着人生阅历的丰富,贡献的大小。然而,在我们周围,有一些同志无论是年轻还是相对年龄大的同志,往往不能正视年龄特征,要么是干一些超越年龄的事,虽然心理年轻,但身体被透支,年龄在缩短;要么是自我老化,在那里自己淘汰自己,年龄不大却老态龙钟,心理老化。年龄不是问题,生活的内容和质量才是决定和一个人年轻与否的关键。如今,我们是处在一个科技迅猛发展、需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时代,只有发奋学习、勤于工作,才能跟上时代的节拍,不被时代所淘汰。如果你在那里自我老化,就难免要被时代所淘汰。防止自我老化,跳出“自己淘汰自己”的怪圈,就要时时有一种“本领恐慌”的紧迫感,如饥似渴,“不舍昼夜”地学习;有一种“有所作为”的成就感,加班加点,拼命地工作;有一种“如履薄冰”的危机感,讲纪律,守规矩,树好形象;有一种“鱼儿离不开水”的归宿感,真情对待基层,热情服务群众。如此才能拥有年轻活泼的心态,健康长寿的年龄。

  地域不是问题,封闭保守就有问题。地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是自然要素与人文因素作用形成的综合体。一般有区域性、人文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镜子,反射出不同的地域文化,形成别具一格的地域景观。可谓是地分东西南北,人分男女老少。一地有五湖四海之人,一地也有去东奔西走的人。现在的世界是一个极度开放、交流变化的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障碍大为减少,尤其是越来越发达的现代化交通工具、网络媒体,如飞机高铁、轮船,网络、视频、语音联系等,使世界变得越来越小,距离变得越来越近,出行越来越方便快捷,交往越来越频繁。然而,我们有些人却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把自己囿于一个狭小的圈子里,很少与外界交往,现代的工具又不会使用。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闭锁、孤独保守的性格,如果又不能及时得到渲泄和调节,不仅认知、情绪、情感等心理因素要出毛病,就连身体机能、身体健康都会受到影响,甚至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所以,我们要敞开心扉,拥抱自然、社会和人生,加强人际交往,使我们的眼界开阔起来,胸襟宽广起来,性格开朗起来,从而享受现代生活的乐趣,充实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尤其要改变过分内向、保守和孤独的性格,过分刻板、单一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培养广泛的兴趣,多交朋友,学会与人相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不要遇事总闷闷不乐,将所有“心思”封闭在“自我”之中。英国著名剧作家萧伯纳说过:“倘若你手中有一个苹果,我手中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你我手中还是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一下,那么,你我就各有两种思想了。”开放交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天下友”,多听百家之言,多学百家之长,能够启人心智、让人受益。在当今信息传媒日益发达的时代,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只有广泛交流,才能获取所需的信息,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知识,增长自己的才干。如若封闭保守、形单影只,注定难以视野开阔、知识广阔,只会视野狭隘、知识狭窄,甚至落伍掉队,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危险。

  贫富不是问题,守财不舍就有问题。贫富是客观存在的一个现实。由于人们所处在的区域、环境、关系、机遇不同,特别是各人的能力素质和努力程度存在差异,所以有的人很富有,有的人很贫穷,存在着贫富不均,收入“剪刀差”拉大的现象。比如,有的人生在富饶的地方,基础条件好,稍为作一点努力,就能达到中等以上的经济水平;有的人生在边远贫瘠的地方,环境条件比较恶劣,尽管付出了许多艰辛的劳动,但收入却很微薄;有的人靠着有权有势的父母或亲戚,有着比别人更多的资源,自然就容易走向富裕。反之,没有了这些优势条件,贫困就难以避免。贫富是相对的,努力可以改变。有的人所处的条件虽然差,但经过艰苦奋斗后却走向了富裕;有的人虽然条件优越,坐享其成,不去努力创造,慢慢就走向了贫穷。可见,贫富是一种社会现象,掺杂着主客观的因素,并非都是不合理的现象,与个人的努力既成正例也不一定成正比。我们对待贫富应该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和处事方法。富的时候不妄自尊大,瞧不起任何人;穷的时候不妄自菲薄,羞于在人前抬头说话;不能看到别人穷,就以为是没有付诸努力,是因为懒惰造成的,而瞧不起甚至嫌弃他们;也不能看到别人富,就以为那是有靠山、不择手段或投机取巧得来的,就有仇富心理。殊不知,富也是辛苦得来的,只有极少数人是贪腐来的,终将没有好结果。我们无论贫穷,都应该在珍惜劳动创造、享受幸福的同时,别忘了施舍和救济那些急需帮助的人,发点善心,做些善事。就像孟子说的那样:“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决不能当“守财奴”,像“铁公鸡一毛不拔。”一个吝啬不舍的人,不仅会得不到社会支持,而且还会失去人脉,事业肯定做不大,说不定还会跌入“富的变穷、穷的更穷”的怪圈。反之,即使有些不富有的人也能慷慨解囊,出手相助,就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由穷变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所得有所舍,有得有舍才有得。人生就像盖房子,舍得用料,才能盖出高质量的房子;需要舍弃的东西,果断舍弃,即所谓去了旧的才有新的;需要投入就投入,舍不得投入就挣不来更多的钱。只有正确运用舍与得的辩证法,才能使穷者变富,富者更富,最后走向共同富有。

  职位不是问题,不去奋斗就有问题。职位即岗位,是一种社会分工,它是指机关或团体中执行一定任务的位置,只要是干部、职员就应有其特定的职位。职位是组织的一个节点,因为组织工作层次的需要而存在,赋予人们不同的职位;而岗位是工作流程的节点,因为具体工作流转的需要而存在,赋予不同的工作责任。职位既是社会、组织的分工,也是个人的选择;组织分工必须服从,但也要尊重个人的意愿;个人选择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对具体岗位挑选,但要以服从社会需要为前提。职位是暂时的,不是永久的,会随着社会、组织的需要而变化,个人选择的取舍而变化,现实中的“炒鱿鱼”“跳槽”就是需要和取舍的结果。所以,对待职位要保持平常心态,正确对待进退去留。做到“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无论遇到何种状况,都要努力奋斗,“幸福都是奋斗来的”;无论处在那个职位,都要爱岗敬业,敢于担当,有所作为。人只有对事对物、对名对利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宠辱不惊、去留无意,就能心境平和、淡泊名利,安然无事。当然,在人的一生中,职位是充满变数的,有升有降,有进有退、有留有转,逢之要调整心态,正确对待,妥善处理。无论是升进留,还是降退转,都是社会、组织的需要和调整。升进留是贡献,降退转亦是贡献;升进留高兴快乐,降退转亦保持乐观,不去留恋,不能沮丧。因为,“进”是给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一个发展的平台,激发更多干事创业的热情;“退”只是退出岗位,退出职责,要心情愉快,退位不褪色,不退形象;“留”是留任,保持队伍和工作的连续性、稳定性,是事业发展的需要;“转”是转岗交流到新的岗位,又多了一个能够增强才干、锻炼本事和广交朋友的机会。只要想得开,就能有收获,达到“进”者发奋图强、“退”者愉快接受、“留”者意志不减、“转”者迎接挑战的效果。

  健康不是问题,忽视养生就有问题。现在经济条件好了,人们特别关注健康,都想活得长久、活得快乐。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人生的第一财富。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主要脏器无疾病,身体形态发育良好,体形均匀,人体各系统具有良好的生理功能,有较强的身体活动能力和劳动能力,这是对健康最基本的要求;二是对疾病的抵抗能力较强,能够适应环境变化,各种生理刺激以及致病因素对身体的作用。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健康是生命力的主要源泉,是成就事业的先决条件,对于社会、家庭、个人都至关重要。没有了健康,也就没有了奋斗的可能;没有了生命,也就无所谓人生,更谈不上有什么成就。假若身体出了问题,不健康了,那怎么享受现代生活的快乐?“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本钱都没有了,还何谈革命和工作,何谈享受美好人生?健康的钥匙把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拥有了健康就拥有了希望,就会拥有未来;失去健康,就失去了一切。我们一定要关爱自己,热爱健康。虽然人人都明白健康至关重要,可是往往将自己的健康问题抛在脑后,还在为追逐名利、地位、财产奋不顾身,为吃喝玩乐透支生命。直至某年某月某一天,生病住院,才会重新体味到“健康1、其他是0”的真谛,但一切都为时已晚。洪昭光教授说得好:“聪明人投资健康,主动健康,这好比人生增值120%;明白人关注健康,储蓄健康,人生可以保值90%;普通人貌似健康,实则随心所欲,人生贬值70%;糊涂人透支健康,提前死亡,生命价值缩减为50%。”健康的反面是死亡。一个不注意健康的人,通常在“不该死”的年龄离开人间,死亡几率比常人要大得多。人的健康不是以治病为本,而是以养生为本,投资健康。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健康负责。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态才能发奋图强,创造财富,才是人生的最大资本。真正的健康不仅仅是延长自己的寿命,而是要减慢衰老的进程。养病先养身,养身先养心,不要等到身体超负荷麻痹到那些信号都来不及发出,后悔也来不及!养心就要心胸宽阔,遇事不怒,想得开,放得下,始终保持心情的平和。对人与事,不要斤斤计较,要多为他人着想。就要心静自然,自己的能力达不到的事情,就不要去想它,不过分的追求,要知足者常乐。一个人心情好的时候,会觉得天是蓝的,空气是清新的,人是友好的,而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觉得天是阴沉灰暗的,看什么都不顺眼。心情长期处于郁闷不开心的状态,人的身体就会出现问题,这样那样的疾病和烦恼就会随之而至,即使用再好的药品、化妆品和保养品也无济于事。保持平和宁静的心理状态,对于养生,对于健康才是最为重要的。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问题       刘选启)(五明学佛网:问题       刘选启)  

 杨云唐居士:佛教面临的问题 

 洪启嵩居士:读经的心要与常见问题 

 陈兵教授:与青年朋友谈佛教实践的问题 

 其它:佛学思想教学中的几个问题(汪道波) 

 王雷泉教授:佛教在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机遇与挑战——兼论当代 

 李志夫教授:关于禅宗牧牛图的两个问题──从《增一阿含经》 

 法藏法师:净土深义 第六讲 问题解答 

 周贵华博士:唯识与唯了别——一个“唯识学”基本问题的再诠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人生的终极问题 

 吕澄居士:律学重光的先决问题 

 魏道儒教授:关于宋代文字禅的几个问题 

 净界法师:你要面对的最大问题是寿命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