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毛主席不只是提倡“《金刚经》值得一读”,而且他自己也下功夫读过《金刚经》


   日期:2018/3/19 9:01: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毛泽东倡导:“《金刚经》值得一读”

  (摘自卢志丹的畅销书《毛泽东品国学》)

  1961年1月22日,毛泽东同班禅大师又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谈话。

  谈话过程中,毛泽东饶有兴致地问班禅大师:“西藏是大乘,还是小乘?”

  班禅说:“我们的是大乘,搞密宗,但小乘是基础,也懂得小乘。”

  毛泽东问:“释迦牟尼讲的是大乘吗?”

  班禅说:“释迦牟尼讲经分3个时期,早期和晚期讲小乘,中期讲大乘。”

  毛泽东又问:“《莲花经》和《金刚经》在藏文的经典中都有吗?释迦牟尼著的经典比孔夫子的书还多吧?”

  班禅说:“西藏有《金刚经》,是从梵文译成藏文的,释迦牟尼的经书很多。”

  毛泽东说:“《金刚经》,很值得一看。我也想研究一下佛学,有机会你给我讲讲吧!”

  《金刚经》是中国人比较熟悉的佛教经典,它全称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为《金刚经》。

  如此拗口的经名到底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般若”,是古代印度梵文praijnā的音译,意为“智慧”,然而这种智慧不是普通人类的智慧,而是指只有佛才具有的、无所不知、圆融无碍的大智慧,所以这个名词只能音译。

  “波罗蜜多”,是梵文pāramitā的音译,意为到彼岸,即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的意思。

  “金刚”,金中之精坚者也,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以此比喻以大智慧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

  因此,该经经名的全部含义为“以坚定无比的佛智为舟船,到达涅槃解脱的彼岸”。

  《金刚经》属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般若类经典主要讲述佛教的认识论哲学,它们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而被历代高僧称之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

  正因为《金刚经》如此重要,所以历代高僧对《金刚经》的著述极多。

  在历史上《金刚经》曾多次被译成汉文,现存的有以下六种:

  (1)姚秦印度来华高僧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是《金刚经》的最早译本,时间是弘始四年(公元402年)。

  (2)北魏天竺三藏法师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3)陈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4)隋南印度三藏法师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5)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6)唐三藏法师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在以上六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的译本最为流行,所以一般人们所说的《金刚经》,就是指的这个译本。

  该经与许多佛经一样,以“如是我闻”四字开头。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释迦牟尼佛(如来佛)在世时虽频频说法,但从不从事著述,早期佛经大多是依据阿难的回忆记述的。阿难长期充任释迦牟尼的侍者,故而听到的说法最多,被佛弟子们公认为“多闻第一”。“如是我闻”是阿难的自语,意为“我是听佛这样说的”。

  《金刚经》的内容大致说:

  有一次,释迦牟尼佛(世尊)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一千二百五十个大比丘在一起。到了吃饭的时候,释迦牟尼便穿衣持钵到城中挨家挨户乞食,然后又将乞化而来的食物带回该园。

  饭后,释迦牟尼收起衣钵,洗完脚,铺好座位坐下。

  这时,一位名叫须菩提的长老从人群中走出,上前恭恭敬敬地向释迦牟尼行礼,然后问道:如果有人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当守持什么?怎样才能降伏自我的妄想之心呢?“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是梵文音译,意译应为“无上正等正觉”,这种觉悟智慧只有佛才具备,它能认识到一切事物的真正本质(实相),具备了这种智慧的人就已经是佛了。所谓“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下决心成就这种智慧,即发愿成佛。因而须菩提的问题实际含义是“如何才能成佛呢?”对于佛教来说,这个问题的意义是极为重大的,因为成佛是佛教修行者的全部目的。

  对于须菩提所提的问题,释迦牟尼感到很高兴,然而释迦牟尼并没有直接正面回答什么是世界的本质、真理,而是通过重重否定,指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可谓该经中的名言。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释迦牟尼举了很多例子,如:释迦牟尼能使一切生命(众生)都得到解脱而进入涅槃,但并没有任何众生得到解脱,因为众生之相皆为各种因缘(条件)合和而成,并非真实,不过是一种虚妄之相而已;释迦牟尼的身体有三十二种优秀的特征,但是不能根据这三十二相来认识如来,因为这不过是外在的虚妄之相,如果仅看到这三十二相,则不能认识如来的真实面目(法身),等等。

  释迦牟尼通过否定摒弃事物的虚幻之相,揭露出世界的真实本质,即“实相者,则是非相”。如果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就认识到了世界的真实本质,即“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因为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所以对任何东西都不能迷恋执着,即“应无所住”。如果一位菩萨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么他就不是名符其实的菩萨,因为心中有此四相,就必然还存在计较优劣得失之心,因此他也就称不上是位菩萨。

  释迦牟尼还进一步指出,不但要摒弃一切虚幻的事物,甚至对于佛法也不应拘泥死守,可见他的思辨水平之高,否定之彻底。因为佛法本是修行的工具(经中以“舟筏”作喻),如果已获得超度,那么舟筏就没有用了。另外,拘泥地理解佛法反而会导致曲解。

  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释迦牟尼还以自己的修行经历为例,说他自己在燃灯佛处修行,无一法所得,故而燃灯佛为之授记,认可他修行成功。若执着于任何一法,则说明修行不成功,燃灯佛也不会为他授记。

  《金刚经》末尾有一首偈子,被后世人们反复引用: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就是说:世界上一切有所造作的事物,都如梦,如幻,如水中的汽泡,如镜中的影子;如早晨的露水,太阳出来后就会消灭;如同闪电一般,瞬息即逝。对于一切事物,都应这样看待。

  至此,释迦牟尼园满地解答了须菩提的问题。

  在世界各种各样的宗教中,佛教是最为崇尚智慧的了,以智慧求得解脱,可谓佛教一大特征,而《金刚经》的内容,充分体现了佛教的这一特征,故而该经对于佛教来说地位极其重要。

  在《金刚经》中,释迦牟尼反复强调该经的意义:“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并声称,若有人信奉此经,并为他人解说,可获得无量福德,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第一希有法”、“果报不可思议”。

  对于鸠摩罗什,毛泽东是很熟悉的。早在1959年10月22日,他同班禅大师的一次谈话中,就提到过鸠摩罗什。他说:

  “东晋时西域龟兹国的鸠摩罗什,来到西安,住了十二年,死在西安。中国大乘佛教的传播,他有功劳。汉译本《金刚经》就是他译的。我不大懂佛经,但觉佛经也是有区别的。有上层的佛经,也有劳动人民的佛经,如唐朝时六祖(慧能)的佛经《法宝坛经》就劳动人民的。” (毛泽东1959年10月22日同西藏班禅大师的谈话。)

  毛泽东认为,禅宗六祖慧能的《坛经》是“劳动人民的佛经”。其实,慧能正是在听闻《金刚经》之后开悟成道的。

  《坛经》中记载,慧能在未出家前,因家贫卖柴度日。有一次,送柴至一客店,听一旅客在诵一经,听了几句,心即开悟。一问方知那旅客诵的是《金刚经》。后来慧能到黄梅县东禅寺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处求法。五祖观察他有利根。于是一日深夜三更将他唤至室内,为他单独讲授《金刚经》。当讲至“应无所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惊叹道: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由此可以说,《坛经》是《金刚经》思想的发挥和通俗化;换言之,《金刚经》是《坛经》之母。所以,佛祖释迦牟尼在《金刚经》说:“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以此经出”,决非虚语。也正因为如此,禅宗的各代祖师都大力弘扬《金刚经》,劝导世人读《金刚经》。这也是《金刚经》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原因。

  毛泽东说“《金刚经》值得一读”,那么,小时候信佛、青年时代研究过佛学的他,到底读没读过《金刚经》呢?虽然目前没有明确的记载显示他读过《金刚经》,但是从佛教大德赵朴初先生的关于他与毛泽东的一段谈话的记载,则可以断定毛泽东是读过《金刚经》的。

  赵朴初先生在他的颇受读者欢迎的《佛教常识答问》的“序”中,讲到这样一件事:

  “1957年我陪一位柬埔寨僧人见毛泽东主席,客人未到之前,我先到了,毛主席便和我漫谈。他问:‘佛教有这么一个公式——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有没有这个公式呀?’我说:‘有。’主席再问:‘为什么?先肯定,后否定?’我说:‘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谈到这里,客人到了,没有能谈下去。”

  毛泽东这里使用的“是……非是……是”的句式,出自《金刚经》。在《金刚经》中,上述句式很多。例如:

  佛说般若波罗密,即非般若波罗密,是名般若波罗密。: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如果不是对《金刚经》的内容非常熟悉,毛泽东就不会开玩笑式地与赵朴初先生讨论“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这样一个命题的。可见,毛泽东不只是提倡“《金刚经》值得一读”,而且他自己也下功夫读过《金刚经》。

 

  (转载)

  消灾免难: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第一功德

  学佛为成佛,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怀疑不夹杂,乘佛大愿力决定往生净土

  在此忏悔我所犯的一切恶念恶口恶行,忏悔我所犯一切邪YIN重罪;愿分享此文的一切功德,皆悉回向给文章原作者、学佛网、转载者、各位读者;此文若有错谬,我皆忏悔,若有功德,普皆回向,愿断恶修善、广积阴德,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持戒念佛、求生净土!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