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所谓完全的智慧,即是空之智慧 |
||
|
||
◎所谓完全的智慧,即是空之智慧--一切皆无本质的智慧。 ◎精神的清明化(正定),是透过道德的自我训练而来的。 ◎贯彻著八正道的基本精神,则是中道精神。 ◎执著并不在对象中,而在各人的心中。对象本来离执著、离分别,是清净的。由此可见,爱执的对象,原本是觉悟的对象。 ◎事物自身若远离思惟所区别出来的本体,即是空。倘若我们对事物不起区别,而就其本质来理解它的空性,则所有的东西,就其空性而言,都是平等的、一体的。 ◎维摩诘经中‘天女散花’,不黏菩萨,却黏著在声闻身上。舍利弗尊者不以为然。天女劝告舍利弗说:‘天花是合乎佛法的,没有勉强震落它的必要。天花不起思考,不起区别,只有你舍利弗才一意地去思考去区别,去执著哩!’ ◎信仰的主体性并非在客观的对象,而是主观的内心,故首先应以信仰己身之心理为基础。佛教的本流是‘法’,是在主观心性上体会出真理,而不是客观的对象问题。因此,礼拜的对象基本上必须看作是礼拜众生的己心。 佛教本来是建立在以内心的修炼改造转苦恼而得安乐之上的。‘以般若真智故得无畏。’换言之,观音自在的神通性乃是众生主观的忌的灵性,众生至心唱念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当中,已酝育了自我的菩萨性,一念三昧中已发酵出本性中的光辉。 ◎‘念与声合为一体’、‘一心称名’乃是‘称名观心’、‘称名三昧’。‘入我我入’,进展为三昧时,三昧成为自内证的表现,得以解脱烦恼苦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