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人间天:非常实用的摆脱各种兜售学佛方法的妙方


   日期:2018/3/7 17:54: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我们可能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学佛后,身边经常冒出一些同修,向自己推荐介绍这样那样、各种学佛的方法,有时真的被搅得略有烦忧、心不安宁,不好意思辩解或回绝。

  现在学佛领域流通的方法非常多,其中很多方法是互相矛盾、很难调和的,没有充沛的精力、高水准的修行境界,是很难将这些都调和好的。如果简单盲目地跟随他人介绍的方法来走,很容易走乱;如果不听从这些人介绍的方法,又驳了同修的面子,于脸面上抹不开。

  面对这种情况,如何巧妙处理呢?

  一、佛教产生与发展的背景环境

  佛说法门有八万四千种,是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病,有一病就有一法门对治对照。八万四千是一个概数,是很笼统的一个数字,形容数量极其庞大众多。佛陀留下的法门非常多,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又因地制宜地衍生出很多新方法、新形式,使学佛的方法领域日益错综复杂。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后传递到中国发展至今,中国已成为佛教的第二故乡、大乘佛法的故乡,所以佛法在中国不是外来的,而是结合本土实际发展而来的佛法,区别于古印度时的佛法了。我们要感恩历代祖师大德不弃此土,感恩诸佛菩萨眷顾此土,才有无量无数的神迹示现在这方土地上。佛教传播到中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发展出了很多全新的内容,孕育产生了很多和佛陀教义一致的方法,让学佛者看到了佛法强大的适应力和生命力。

  从佛教诞生伊始,就一直有打着佛教旗号做坏事的事情发生。古时候有,现在也有,或许未来还会有,这些流弊积存流传到现在,依然能找到非常多的影子,并且在很大一部分学佛人心里都是根深蒂固的。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们往往如履薄冰,生怕走错路、入错门,这种害怕直接啃噬了我们对佛菩萨的坚固信心,屠杀了我们对佛法的清净信心。“这是无上、那是唯一、这是尊上、那是第一、这是经王、那是总持”等等这类措辞的经文,充斥于流通的佛经中。在随后的流布中,被诸多法师做了种种的开示讲解,从而让佛法的庞大体量更加错综复杂,不仅要读经文,还有很多祖师讲解要读,很多开示要学习,这就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了。

  一切佛经都是圆满的,没有半点不同,但是因为听众状态、起问的因缘、讲法的次第、进程不同,佛陀在讲经的过程中会有部分侧重。在初学佛的同修看来,这些侧重倾向根本是找不到的,就算是学佛许久的同修,要找到讲法时候的针对倾向也是很困难的事情,“佛演一音声,众生各个随类解。”佛陀的一句话,随听众的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和指引。

  我们为什么学佛,学的到底是什么?学佛最起码是借由佛法解决自己当下的烦恼痛苦,而如果自己的烦恼痛苦解决不了,自己的疑惑解决不了,就是暂时还没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

  在满足能解决当下问题、又能解决生死问题、还能解决回归自性的问题,这个才能算是真正的法门。而如果这里面有缺失,不能帮助解决当下的问题、不能解决生死问题、不能解决回归自性的问题,哪怕缺少一个都不算达到法门的标准。

  这就出现了择法的部分。你想做择法最起码要有法眼,天眼、慧眼的水平是不能承担择法一事的,对大众而言很难有择法的主动权,更多是以明显地迷信着祖师大德的心态,来避开自己不能择法的硬伤,祖师大德的讲解和态度就成为我们学佛的一个标杆。

  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方,大乘菩萨陆续到达这里,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弘法布道,可是彼时的听众不同、环境不同、大众境界不同,适用的方法就会略有调整,如果不调整就没有适应性,丧失活性了,佛法就消亡了。

  没有历代祖师大德对佛法的贡献,就没有佛法的发扬传承。我们去择法的时候,往往最建议的是:祖师大德的内容要看,但是看最近期的,就不会有太大的失误,如果看非常久的内容,就会又有隔阂,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地方。在这里就会出现了纷繁复杂的现象,种种法门林立,种种所谓修行方法层出不穷。

  遇到学佛的同修,自然会接触到很多推荐方法的情况,他们会说有这位祖师讲的,有那位大德说的,有这个法师讲的,还有这本经、那本论讲的,这些内容充斥在我们周围,怎么办?我们当真正地回归到经文本体中,就是真正地抓住经文的要义,再结合当下的环境和条件,调整到能用得上、能得利益、能解决问题、能解决生死、能回归自性上来。

  这又回到了为什么一定一定要求各位读佛经,而不建议大家去看讲解、看开示,并非这些讲解开示不好,而是我们当最大限度减少干扰。

  当有人给你介绍修行方法的时候,要心存感谢,但你自己发现这方法用不了、挥舞不起来、催不动,那就把这方法放下;如果还有一线希望,或者理论上契合佛经要义,自己状态条件也很接近,只是暂时无法获得受用,这种情况就需要坚持了。《法华经》里讲到了一个打井挖水的例子,不管你挖了多久、多深、多努力,你没见到潮湿的土,就还是离水很远;什么时候见到潮湿的土了,虽然没看到水,但是你知道离水不远了,这就应该坚持不懈了。

  学佛最能解决当下的痛苦烦恼,这就是见到潮湿泥土一般的信心鼓舞,而如果我们学了很久,也努力了很久,一切都还是老样子,什么都没改变,这肯定是有错误。不是外在的方法有错,就是内在的自己有错,或者自己没去努力;如果自己努力了,不会的去问了,不懂的去学了,不明白的去求教了,继续努力坚持,也没见到效果,这肯定是方法有错了。

  能听到很多人介绍佛法,其实这是缘分了,又可以说是杂缘太厚。如有人拉你,就会有人拽你,表面上看都是为你好,很可能是以此来讨你债务,来干扰你的行持,虽然他不这样想,但是却在做这样的事情。我们也不需要总这样思维别人,而要调整自己,是否自己真的对当下的方法有信心,当下的方法是否真的契合了佛陀的教义,真的契合自己的条件状态,也能解决当下痛苦烦恼,解决生死烦恼,能满足回归自性?如果当下的方法可以满足这些,就真正地从心念上坚信它,并且要明确告诉周遭同修:我已经找到适合自己的路了。

  当你准备走一条路的时候,自然会有人来考验你的信心和坚持程度,小树开始的时候比草还脆弱,如果想解决树木,就应该在树苗如草一般的时候解决它;就像干扰也是这样,如果你有足够的定力和分辨力了,一般的干扰当然不会影响到你了,所以我们在承受这些干扰的时候要告诉自己:我还在萌芽阶段,还不够坚强,但是我不会被这些影响,因为我坚持的方向是正确的!

  二、 与对方沟通、回复的小方法

  佛陀讲经有五讲五不讲,或者六讲六不讲,也就是说讲经的前提是要满足时间、地点、人物三个条件。同样,当一个人向你介绍某个事情、方法时,如何礼貌、委婉地回复?

  1、如果听着不好了,或者不契合自己的状态,你可以说:“我还有事,要先走一步了,以后有机会再聊。”如果我们给对方太多的时间,等他全部介绍完毕,再想抽身就不行了。

  2、需要一个能适合谈话的环境,如果太吵杂、干扰很多,肯定不适合谈这些,就可以委婉地找些环境因素及时闪身。如果不能第一时间及时闪身,都听完了,余下肯定是你做不做了,你为什么不做,你有疑惑还是你没听懂?这就上升到指责阶段,谈话氛围就不好了。

  3、如果不能及时闪身,又没去做,就可以说你当时没听懂,因为真的是我们没听懂啊,听懂了就知道这个好,或者是不好了,可以直接地回复了;而现在的学佛人,尤其是学了很久的就太刚强了,你说他学的不对,肯定和你急。所以,我们这时需要做的就是:目的、方法、结果这一条线去讨论对错,而不要指责别人学的不对。

  当我们要去一个目的地,自然要有一个方案和行持,最后才能看到结果。如果目的和方案不配套,方案和行持不配套,那么目的和结果肯定是不配套的。如果一个法门清晰明白,目的、方案、行持、结果是一条直线的,这肯定没问题。这些都确定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方案,也就是方法论,是否这个方法能满足要求、能契合状态?这就是细致的分辨了。

  所以,当某位同修向我们介绍佛法的时候,我们以友好探讨、共进学习的角度,去理解他介绍的内容,并且以此去提出疑问,而不要趾高气扬地指毛病、挑错误。

  三、以平和的心态进行谈话

  要正确对待这类推荐、兜售学佛方法的人和事,要把这看做是对你自己的信心考验,要感谢对方,同时也是对你是否理解,自己当下坚持的方法的一种考验,这样就可以和颜悦色地谈、平和的心态面对。如果来个人给你说某内容,你马上动摇了,这是你对当下坚持的方法缺乏信心和理解。如果对方介绍的内容真的很好,没有任何障碍,当然也可以去学习。

  对方介绍完毕,或者介绍过程中我们投入思维、跟随理解,自然可以在其中发现优缺点,可能对大家来说,要做到这点略难些。一个方案不可能三句话、见两次面就能够说完全的,或许我们对佛法的理解还不够立体、清晰,这就又提醒我们:“哦,原来我对佛法还有很多不懂,很多似是而非,很多模棱两可,很多明白但是说不出来的部分。”如此思维,自然不会有怨气在了,就化解了自己内心的不舒服。

  如果对方见你没有一个主修的内容,当然会分享自己的方法,而如果你有修行方案,对方自然不会要求你换一个方法。所以,在合适的时候告诉对方你在跟随一套方案修持着,只是学的还不好,暂时还没办法介绍给大家,以得到对方的理解,放弃推荐和兜售。

  这两天的连载,和大家谈了谈如何面对、摆脱兜售学佛方法的事情,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学习和行持有所帮助。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学佛       万变不离其宗)(五明学佛网:学佛       万变不离其宗)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