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安士全书新白话版48


   日期:2018/3/7 16:5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问:布施的就富,悭贪的就穷,不必说了。但是今天好布施的人,大多是穷困,富家大户,吝啬的偏多,怎么回事呢?

  答:人处在逆境就有思想,思想就生善心;顺境就玩乐,玩乐就忘善,忘善就生恶心,自然的道理啊。何况轮回的事,互有高下。贫穷如果悭吝,后世就更贫穷。富贵如果布施,来生更富,不平均得很了。《业报差别经》说:“若有众生,因劝布施,后还追悔,先富后贫。若有众生,因劝少施,施已欢喜,先贫后富。复有众生,先曾布施,不遇福田,流浪生死。在于人道以不遇福田故,果报微劣,随得随尽。以习施故,虽处贫穷,而乐行施。复有众生,未曾布施,遇善知识,暂一行施,值良福田。以田胜故,资生具足,先不习故,虽富而悭。“(有的众生被劝布施,后来又后悔,就先富后穷;有的众生被劝布施一点点,然后欢喜,就先穷后富;有的众生曾有布施,没遇到福田,果报太差,有一点福报马上就享完了,因为有布施习气,虽然贫穷,还喜欢布施;有的众生没有布施过,遇到善知识,暂时布施,遇到福田,因为福田殊胜,但没有布施习气,虽然富有却很悭吝)

  问:杀生的人,使动物不保后代,应当得绝后的报。而渔船杀业最重,为什么他们的子孙偏多?

  答:世间的子女,有的因为福报,有的因为孽报。打渔人因为生存需要,广行杀害,所以业力的感招,就有作恶的眷属,分享他的衣食,使他昼夜操劳,不够日用花销,子女越多,受累越重啊。先生没看见猪羊鸡狗,一生一窝好几个,而天仙列神,永不生育吗?应当深思那其中的原故了。

  问:人生在世,应当学圣贤大道。上有益于朝廷,下有功于百姓,才是可贵。至于因果的道理,与世道人心有什么关系呢?

  答:因果的道理,就是圣贤大道啊。《书》上说:“作善降祥,作不善降殃。“作善、作不善,是因啊;降祥、降殃,就是果了。在《易》中叫做吉凶消长,在《洪范》里是五福、六极,在《无逸》指的是寿夭,在佛教就是因果,其实是一个道理而已。末法时期的人任意造恶,不怕王法,没有廉耻,但在清静深夜一想,心里惴惴不安不敢造恶,只是怕死后受报罢了。噫!自从有了佛法以来,不知使多少乱臣贼子寒心,多少巨恶豪强丧胆,那因果的道理,不能说对儒教没有功,对王法没有补助啊。若如果认为善恶不再有报,死后不再轮回,那世人更没有忌惮,他见到做圣做贤的,白白苦了自己,而犯上作乱的,反以为做对了,那天下有不快速变乱的吗?无奈今天的人谈到圣贤的道理,就把不谈因果当作高超,偏要区分佛儒两家。就这点便是好虚名的念头,对于圣贤大道,还没梦到啊。 晋朝永嘉四年,天竺的佛图澄到洛阳,见石勒好杀,想去劝化。石勒问:“佛道有什么灵验?”法师知道石勒不懂佛理,先示现神通,就取一钵水烧香念咒,忽然生起青莲华,石勒就信服了。从此每当有诛杀,法师必定开示报应,被救的人很多(出《晋书》)。又如南宋的周颙,见到明帝的行为多有惨酷,不敢公开劝谏,就念诵经中的因果报应等事,明帝被触动有改悔(出《南史》)。呜呼!不赏自然有进步,不怒自然有威德,使民众天天变善,却不知是谁干的,我在如来的大教中见到了。

  释恶道有无之疑(凡四辨)

  问:人是万物之灵,恩怨还会颠倒,畜生最愚痴,反而能报怨酬德,为什么呢?

  答:恩仇报复,有可思议的,有不可思议的。知道那恩怨而要回报,是可思议的啊;不知那恩,而过去世有善缘的,见到自然就欢喜;不知是怨,而往昔有恶缘的,遇到自然就忿恨,这是不可思议的啊。因为杀业的果报,有慢有快,业缘到来,不管天仙人鬼,都不能逃。假使未来世,行杀的生在人中,被杀的生在畜中,就有蛇伤、狗咬、虎吞等事。行杀的生在人中,被杀的生在鬼中,就有怪病、奔尸、横死夭折等事。行杀的生在人中,被杀的生在天中,就有灾殃、疾病、暴亡等事。又使行杀的生为良民,被杀的生为官吏,就有牢狱、枷锁、枉死等事。行杀的生为军士,被杀的生为将卒,就有刀伤、箭毙、阵亡等事。又使行杀的生到天中,被杀的生到修罗中,或行杀的生到修罗中,被杀的生到天中,就有摇山、撼海、战斗等事。世人一遇到患难,就怨天尤人,而不知道所以如此,是各有缘由啊。

  问:地狱的说法,不过劝人为善罢了,哪里是真有呢?

  答:阳间既然有牢狱,冥府为什么就没有?佛虽然劝人为善,难道是妄语,欺骗人吗?王龙舒说:“世人之所以要妄语,大概不是要趋利,就是要避害。佛看天帝的地位如破鞋,金玉的珍宝如瓦砾,哪有什么利可趋?看刀剑割身体如画空虚,猛火烧身如烧影子,哪有什么害可避?不只是不妄语,而且没有什么需要用妄语。”世尊在无量劫前,曾在这里做忉利天王,名叫善日光。这个地界名叫珊瑚池,举世好杀,世尊化为夜叉,向人要吃的,世人惊问吃什么,回答说:“只要吃杀生的人。”常在杀生的地方,取幻化的人吃。举世大恐怖,都戒杀生了。佛说:“我虽然化导无量的众生,但有欺诳,仍要受果报。”(出《大悲莲华经》)。这样看来,佛哪有妄言地狱呢?

  问:地狱的说法,就在阳世,就如乞丐,空腹破衣,便同饿鬼;囚徒枷锁缠身,就成地狱。哪有剑树刀山,那畜生的宰割不就是?哪有锅汤炉炭,那畜生的煎熬不就是?

  答:这话好像是而实际不是啊。说阳世也有地狱,是可以的。说地狱就在阳世,就不可以了。就如下等愚痴的那一类,有人或者比喻他们是畜生,哪能说这些人就是畜生,再没有披毛戴角的畜生呢?昔日司马光,作解禅偈。把君子坦荡荡作为天堂,小人常戚戚作为地狱,而莲池大师很有批评,认为他的弊端一定导致拨无因果。倘若你说的是对的,那经典的教言,都是妄语吗?

  问:地狱固然有,但记载在外国的书上,儒家不应当挂在嘴上罢了。

  答:口想回避,不如身先躲避,有躲避的办法,逢人就劝,可以啊。否则绝口不谈,有什么用呢?

  释持斋断肉之疑(凡八辨)

  问:杀伤物命,罪固然很大了。至于吃肉,好像应当没有罪。而经上说吃肉必得恶报,那冥间的法网太苛刻了。

  答:不只是冥间,世间的法律,也是如此。杀生比喻为劫盗,吃肉比喻为窝赃,窝主与盗贼,相差多少呢?世尊告诉大慧菩萨说:“有无量的因缘,不应当吃肉。一切众生,转来转去常常作六亲,因为想到是亲人,不应当吃肉。臭秽不干净,不应当吃肉。因为天人们厌弃,不应当吃肉。因为口气很臭,因为多有恶梦,不应当吃肉。到空间林中,因为虎狼闻到香,不应当吃肉。允许吃肉,是没有什么道理的。”(详载《楞伽经》)

  问:衣食都是预先有定数,福分多那享受也就多,持斋是福报少罢了。

  答:吃是您命中的福分,不吃是您的福报。持斋戒杀,恰好说明那福报太厚了。如果说只要能入口,就叫做福,那鸡吞蜈蚣,鸟啄蚯蚓,人反倒不如它们的福报吗?

  问:相信这话啊,必定持斋才可以,试问孔子持斋吗?

  答:持斋。《书》上说:“斋必变食。”“子之所慎斋。”《礼》说:“致斋于内,散斋于外。”都是明显可以查到的,必定斋戒然后可以交神明,那吃肉是昏浊的道理可知了。今天的人事事不如孔子,而不持长斋,非要拿孔子作借口,难道要用吃肉作为入圣的门吗?

  问:儒家处世,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如果拘泥不饮酒,不吃荤,就近似愚夫愚妇了。

  答:愚夫愚妇中,持斋的少有一二,吃肉的遍地都是,哪里是持斋的愚,吃肉的不愚呢?请问古来的大恶、奸恶,有持斋的吗?没有啊。试问刽子手屠夫、市井无赖,有持斋的吗?没有啊。这样看来,那持斋的可知了。

  问:持斋的好处,我已知道了,但形体容貌枯槁,怎么办?

  答:真身为重,假身为轻。

  问:世间五种辛菜,本来是从地下产生,为什么都要戒呢?

  答:因为辛臭,因为能障碍菩提,因为吃了天人厌弃,因为熟吃助YIN,生吃发怒,因为邪魔饿鬼闻那气味,常舔那嘴唇。

  问:有人说我虽然不持斋,但胜过持斋又破斋的;有人说我虽然持斋又破斋,也还是超过不持斋的,敢问这两种谁优谁劣?

  答:譬如做官,那不持斋的,就像没当过官的啊;持斋又破斋的,就像当官又被罢官的啊。暂时持斋又破斋,就如刚入朝做官,不久就被撤职流放。长久持斋又破斋的,就如一向位居权要,忽然离职回归乡里。

  问:我们很想持斋,但美味在前,便不能控制,怎么办?

  答:当作五种不净观,就决定能控制了。哪五种呢?一是它们的种子不净,因为肉食都是畜生的精血。二是它们的食物不净,因为猪、羊吃的,无非是糟糠粪秽。三是它们的住处不净,因为它们就在里面大小便利。四是它们的腹中不净,因为它们的皮囊中满是恶露。五是它们死后不净,因为它们腐烂时,与死人没区别。

  释佛理难信之疑(凡五辨)

  问:先生论戒杀的道理,动不动引用佛经,那佛理似乎可信了。而楚王刘英最先信奉佛法,为什么反倒被废遭祸呢?

  答:楚王遇祸,正是因为不信奉佛了。人既然归心佛门,就应当敬顺佛语。佛对于做子女的就教导孝,做臣子的就教导忠,明明白白的圣训,佛经处处有记载。楚王既然敬奉佛法,反而干谋反的事,那就是佛门的罪人了,怎么能得到佛的保佑呢?言论不合正道,君子尚且不说。何况是天中天,圣中圣(佛),反倒因私维护谋逆的人吗?肤浅的人借来谤佛,正好暴露自己的见识太小了。

  问:楚王遇祸的事,听明白了。但是梁武帝信奉佛,后来饿死在台城,为什么呢?

  答:饿死台城,是迂腐儒生的说法啊。考证《通鉴》,侯景攻陷台城,见武帝在太极东宫,神色不变。侯景不敢仰视武帝,退下来告诉王僧贵,有“天威难犯,不敢再见”的话。后来武帝每当有需求,多不如意,饮食也被侯景裁减。王纶送上鸡蛋数百枚,武帝口苦要蜜喝,得不到,接着说“荷荷”,就去世了。说的是口苦,就不是饿死可知了;说的是求蜜,就不是治饥饿可知了;饮食只说裁减,就不是完全没有可知了。帝王之家,虽然残羹剩饭,还是够几人吃饱的,哪里像厨房的奴婢,裁减就饿死了呢?鸡蛋达到数百枚,其它东西必定也有了,哪有数百枚鸡蛋在旁边,就称为饿死了呢?噫,天下古今的须眉丈夫,自以为是的很多,但就这一段史文,不觉用耳朵代替眼睛,何况其他深经奥义呢?

  问:后来谈论的人,都认为武帝舍身,并连天下都舍了,我所以不认可罢了。

  答:古今的圣人愚人,从来没有不舍身体的,“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后来的人虽然笑话武帝舍身,不知自己的身体,也舍去很久了。就如先生现在,深以为武帝不对,不知将来也定有舍身的那一天。毁谤佛的,舍身在地狱道;毁谤法的,舍身在饿鬼道;毁谤僧的,舍身在旁生道。恐怕想舍身在同泰寺(梁武帝舍身的寺院)也不可能了啊。

  按:《旧鉴》、《僧史》、《金汤编》等书,都记载大通元年,建造同泰寺完成后,武帝到寺里,舍身三天,群臣都舍财帛。大通元年中,武帝又到寺里,讲《涅槃经》题,不是又舍身啊。世间传说三次舍身,错了。又加上“为奴”二字,又说群臣用金钱赎出,未免是文字虚构,歪曲诋毁。噫,孔子的时候,写历史的已经没有直笔,怎么能期望后来的史官,不随世俗毁誉呢?

  问:饿死说的错谬,固然是分明无疑,但诸佛、菩萨,救苦寻声,武帝这样的舍身奉佛,却怎么放任不救?

  答:舍在于心,不在于身。武帝的身虽然舍了而心没有舍啊。如果真心出世,那舍弃天下如破鞋,却在垂暮老年,招纳侯景,图谋夺取中原,就知道三天的舍身,未免是求福的想法,不是真心出世啊。但他的写经造寺,种种功德,也有可取的,所以虽然遇到叛逆,还能高寿善终,不可以说不是福力导致的啊。春秋时期,深深憎恶孔子的,莫如盗蹠、桓魋,但他二人,一是寿终,一是司马。敬信孔子的,没有如颜渊、冉伯牛、子路了。而这三人,或短命、恶病,或遇难菹醢(一种酷刑,把人剁成肉酱。这里是说子路之被杀)。这怎么解释呢?定业难以转变,佛典中都有说过。台城的事变,不容致疑啊。

  志公禅师将要示现圆寂,到内殿告别武帝,武帝大惊,因此问国运长短。禅师不答,只是指示喉咙及脖子,就是指侯景啊。武帝不明白,又问,禅师说:“老僧的塔坏,那么陛下的社稷也坏了。”禅师灭度,武帝为他建塔在钟山,工程完毕,武帝忽然想到:“木塔怎么能长久呢?”命令换成石头,希望能保持久远。拆塔刚完,而侯景的兵已进来了(见《护法论》、《金汤编》及《旧通鉴》)。运数前定如此。

  问:我儒家既然效法孔子,应当把排斥异端作为己任,你反而要袒护,为什么呢?

  答:先生也不知异端的意思了。所谓异端,是那大端有别于圣人啊。如同情是仁的一端,没有同情,就是异端了。羞恶(羞自己不善,恶他人不善)是义的一端,没有羞恶,就是异端了。圣心没有“意必固我”(四种不良态度),如果有,就是异端了。我的道一向是连贯的,不是一贯,就是异端了。宋孝宗说:“佛的五戒,就是五常啊。” 孔子的思想,哪里有多远呢?今天的人不详察原委,一听说慈悲的道理,出自佛家,就必定反对,而我儒家的仁,在这里就丧失了。听说盗、YIN的戒,出自佛家,就必定反对,而我儒家的义,在这里就亡失了。听说妄言的禁忌,出自佛家,就必反对,而我儒家的忠信,在这里就灭失了。岂不是要捍卫道,却反而伤害道了吗?况且圣贤之道,大公无私,尧就诚信恭敬能够谦让,舜就放弃己见服从众人,夏禹不自夸自大,文王望道却没有见道,何尝互相排斥?孟子批判杨墨(杨朱、墨翟),是出于万不得已,臂如大黄巴豆,良医偶然一用,不是天天必需的东西,如果说孟子的功夫,全在批判杨墨,那当年如果没有这二人,孟子就不能流传下来了吗?而孟氏的祭祀,所以百世不改变祧,难道不是反而沾了杨墨的光吗?宋朝儒生不如孟子,那愤愤不平的气质,反而超过孟子。今天的人又不如宋儒,那愤愤不平的气质,又超过宋儒了。从今以后,不知到什么时候为止?我很害怕这样,不知不觉说到这里,明白我、怪罪我,又何必顾及呢?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安士全书       因果)(五明学佛网:安士全书       因果)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 

 梦参法师:平心静气思因果 

 黄庆澜居士:初机净业指南 因果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