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安士全书新白话版47


   日期:2018/3/6 16:4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释飨亲祭祖之疑(凡六辨)

  问:为祭祀神灵杀生,固然知道不可以了。为了奉养亲人杀生,不知也有罪吗?

  答:恐怕有很重了。善的归亲人,过失归自己,这是做儿子的道理啊。自己不杀,却为奉养亲人杀生,是把过失归亲人了。假使国家的法网,自己不敢冒犯,却可以使父母冒犯吗?鬼神的福报,享尽了就轮回,难道父母的福报,享不尽吗?倘若父母不持斋素,用三净肉可以啊,或求店铺中的熟食,可以啊。倘若必定要杀生才可以,那就是用鸩酒给亲人止渴了。

  有客人忿然变色说:“这是什么话?孝是百行中的首要,杀动物奉养亲人,是名正言顺的事,上天必定不肯把杀生的罪,加给孝养的人,动物谅它不能用微细的怨,报复在命终以后。”

  答:从你一人来看,应当奉养的,不过是父母二人。若是从天下来看,那应当奉养的,用河沙不能说明那个数目。若是都为奉养亲人而杀生,那虽然积骨如山,流血成海,也不够抵罪了。杀如此无量的众生,其中难保没有过去世的六亲呢?杀过去眷属,供养现在的父母,颠倒固然很过分了。倘若害过去的父母,供养现在的父母,颠倒不是更过分吗?若说是出于奉养亲人,天必会见谅,试问上天在这个问题上,只谅解你一人的心情吗?或者天下都谅解呢?总之一句话,就是“不细想罢了。”

  问:做儿子的报本,没有比祭礼更重了。父母生前不持斋,死后用素,不顺亲情了。

  答:倘若以为祖先借祭祀吃饱,那一年的祭祀,不过几次,那三百五十天不是饿着吗?如果认为除此以外不至于饿着,那设祭不过是尽儿子的心意罢了。哪里是宰杀造业,就可以称为尽心呢?那做子女的,生前不能尽劳尽养,只是白白麻烦父母一世的恩勤,死后只是用虚器虚名,又连累父母多生的业障,还能算是人家的子女吗?曾元只养父亲的口腹(曾元,曾参的儿子,曾参孔子的学生),尚且不如他父亲曾参能养父亲的心,为什么去世以后,反而用口腹连累呢?孝子奉养亲人,还需要仁者的粮食;杀动物命去供奉,怎么这么不仁?

  问:子孙祭祀,祖宗来享用吗?还是不来享用呢?

  答:祖先如果生到鬼道,子孙能精诚感应,就会来享用。如果生在天道,因为受天上的乐,不肯来享用。如果生在三途恶道,因为受恶道的苦,不能来享用。如果生在人道,另有六亲眷属,不再来享用。子孙虽然极其诚敬,不过是自享那福德罢了,就如《中阿含经》里说的那样。

  问:祖先如果不来,还有其他神来受祭祀吗?

  答:有。《长阿含经》说:“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无有空者。”《优婆塞戒经》说:“若近树林,树神受祭,若近江河泉井,江河泉井等神受祭。”

  问:梁武帝用面作祭品,写历史的都认为他是不用肉食的创始,所以知道祭祀先用素,不是礼仪啊。

  答:“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就可以知道仁。”(孔子语,意思是人的过错各有不同,观察他的过错就可以知道仁不仁)武帝杀六贵(南朝齐废帝宠信的六人),水灌寿阳城,是他的不仁啊。如果用面作祭品来说,那祭祀的,至今还受他的恩德。倘若这个方法不流行,那物命伤残,劳民破财,又不知怎么样了。武帝因为一念的仁慈,让天下后世不知不觉就消除了无边的杀业,那面祭品的制度,比起成汤解网(传说成汤出游时,看到有人用网捕鸟,便劝他撒开一面,好让鸟能够飞出去),子产畜鱼(春秋时,有人送给郑国的子产一条鱼,子产不忍心吃,叫手下人放到池塘里去了),那功德倍上加倍啊。至于天下的失去,是国运导致的罢了,如果是因为面祭品,那陈、隋等君王,难道不是用太牢(指牛、羊、猪三牲),怎么亡得那么快呢?果然是这样,当天祭品不用面,那侯景的兵马,必定害怕逃避了。难道帝王的社稷安危,是靠畜生的去留吗?而且圣人如尧舜,不能保证儿子必定类似父母,怎么可以用成败来论呢?莲池大师说:“始作俑的人,用假人殉葬,仲尼讥讽他无后,那假牲口祭祀,仁人不不满意呢,非要舍弃相像的而用真的,多么忍心啊?”

  [按]武帝即位后,断酒禁肉,节俭爱民,在暗室中必定整齐衣冠,夏天没有赤身裸体。每当执行死刑时,必定持斋一月,临刑时为犯人流泪。人民休养生息,连年大丰收。从晋朝到隋袁,号称小康的,没有超过武帝的,享国四十九年,寿命八十六岁,都没有超过武帝的。以后子孙在唐朝做官,八代当宰相(俱见《唐书》)。史臣因为他信奉佛,就私心诋毁,掩盖他的优点,难道是圣贤取善的公心吗?

  释古圣教杀之疑(凡六辨)

  问:伏羲氏制作网罟(渔猎用具),用来打猎捕渔,那么伏羲错了吗?

  答:捕鱼网鸟,村夫童子都能干,哪里要伏羲教呢?因为洪荒的时代,鸟兽繁殖,不被限制,人将受困,伏羲教民御防,也说不定;否则渔猎的事,是在伏羲时代兴起,也说不定。如果认为是教人杀生,我恐怕渔船和无赖,都成为伏羲的功臣,而解网放鸟,养鱼放生,反而有罪不浅了。尸子说:“伏羲的时代,天下多兽,所以教人捕猎。”

  问:伏羲的事,我知道了,但西伯(周文王)养老,限定母鸡母猪的数,又是为什么?

  答:古圣人的政务,有因当传承的,有应当改革的,如结绳变成书写,巢穴变成宫殿,正是不局限古制啊。往昔是让子弟代表死者受祭,使父兄叩拜在他的脚下,何等的颠倒?如今只设虚位,何等的安慰?可知不养鸡、猪,未必不是善于体会文王的用意啊,何况五鸡二猪的说法,不过是岐周国当时家家富足罢了。具体的事务,自有部门负责,圣人难道细察到鸡猪的事吗?文王有官员管理国家百姓,难道鸟兽的繁殖交配,也要核查数目吗?动物的不等齐,是动物的常情啊,又怎么能截然限定五与二呢?根据情理判断,未必有那样的事啊。不然,文王的恩泽涉及到枯骨,枯骨是无知的啊。无知的东西恩泽还能涉及到,有知的反而要杀害,这个见识出自童稚以下了。所以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

  问:孔子戒杀,不过不网不射宿鸟罢了。没有废止钓弋,都要戒掉,那孔子不值效法了?

  答:你也知道钓弋的深意吗?所谓钓,就是引导人们不要网。所谓弋(射飞鸟),就是化导人们不射宿鸟。后人认为因为要赡养与祭祀就可以杀生,也太小瞧圣人了。那么试问后世所以尊崇孔夫子,是因为他擅长钓弋吗?还是因为他的道德高尚呢?如果注重的是钓弋,那渔夫、猎叟,贤过孔子的就多了。如果因为是道德高尚,敢问先生的道德,能赶上孔子吗?倘若认为道德不能赶上孔子,却先拿钓弋效法孔子,就像学颜子,只学他的短命;学曾皙,只学他的吃羊枣了。噫,折巾效郭(东汉时的郭林宗,是个名儒。一次遇到下雨,把头巾的一角折下来遮雨。当时的人纷纷仿效,都把头巾折下一角,称为“林宗巾”),易名慕蔺(司马相如原本不叫相如,年轻的时候,倾慕战国蔺相如的为人,就改为相如),也不算是郭、蔺,因为我的缺点,去学柳下惠的优点,才可以成为鲁国的男子,先生明白吗?

  问:君子贵重的是人轻贱的是畜生,因为贵重去杀轻贱,理所当然,平等看待,太迂腐了。

  答:论圣贤大道,那天地万物,本来与我是一体,如人的手足,虽然分贵贱,但不可以用手去断脚。如果止看眼前的高下,那厨房的奴婢,也知道呵骂畜生,哪里需要君子说贵说贱?

  问:天地万物,与我本是一体,怎么见得呢?

  答:没看过子思的话吗?子思认为“尽其性,则能尽人性;尽人性,则能尽物性”,细品几个“则”字,那道理自然明白了。不然,致“中”怎么到天地位,致“和”怎么能万物育呢?

  释仁民爱物之疑(凡五辨)

  问:“君子亲亲仁民,仁民爱物”,施行有顺序,戒杀放生,是先从事那末等了。

  答:孟子的话,是亲疏次第,不是先后次第。如果一定完全做到这样然后再那样,就是幼失父母,却要利益苍生;没有当官,就放生修善的,反而得罪君王父辈了。孟子哪有这样呆滞的意思呢?又何况亲、仁、爱,道理本是相辅相成的,不应该一分为三。有子(孔子的弟子)把孝弟作为仁的根本,这是亲与仁不可分了。孟子称赞用羊换牛是仁术,这是仁与爱不可分了。孔子认为断树杀兽不是孝,这是亲与爱又不可分了。譬如头脑与股肱虽然有高下的不同,但其中血脉贯通,相依为命,怎么可以过分区别呢?

  问:儒门戒杀,不过是见生不忍见死,听声不忍吃肉。佛教是必定要一虫不伤,与墨子的兼爱有什么区别?

  答:墨子在当时,哪里有戒杀的说法,考证古书,都没有见到啊。何况那学术的谬误,在薄亲,不在兼爱。如果以为兼爱不对,那孔子的所谓“泛爱众”,孟子的所谓“仁者无不爱”,试问“泛”与“无不”,跟“兼”有什么不同呢?至于摩顶放踵(不顾身体劳苦)的说法,是好仁不好学的结果,与跳井救人,同样有失,那是伤了自身却于是无补,势必反而归咎到仁,孟子指出流弊,所以斥责。这话不可以向没有智慧的人说啊。

  问:孟子认为一个人爱他兄长的子女与邻家子女,本来有差别,而佛家有平等的思想,所以说近似于墨子罢了。

  答:孟子这话,是论情啊,不是论道啊。没看过孔子的话吗?孔子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大道盛行时是天下为公,所以不只是对自己的亲人子女有亲情,现在大道消失了,天下是为自己,各管各的了)又说:“大道之行也,某未之逮,而有志焉。”(大道盛行时,我没赶上,但有志向往)这样看来,那孟子暗含批评的,正是孔子感叹羡慕的,是达不到的啊。发挥孔子的话,就如上天的无私覆盖,大地的无私承载,日月的无私照耀。发挥孟子的话,就是爱他兄长的子女,又不如爱自己的子女了。所以孔子的一念,可以发挥,而孟子的一念,不可以发挥啊。何况礼教破坏的原因,都是由于争名夺利,太自私的祸患,不是太大公的祸患,那孔子的话,就是我儒家救世的良药,而孟子的话,不过是用水救水罢了。论道的人,应当以孔子为正。

  问:那么夷子(墨家信徒),超过孟子了吗?

  答:燕雀怎么能跟鸿鹄比呢?爱邻家的子女犹如兄长的子女,这是孟子的话啊,以为是夷子做过的实事,就错了。

  释因果差别之疑(凡七辨)

  问:好生得长寿,好杀就夭亡,是定理啊。却为什么有好生而寿短,好杀而寿长的呢?

  答:果报有三种。今世的作为,一是今生受报,二是来生受报,三是多生多劫受报。好生的寿短,宿世孽报啊,不好生就更短了。好杀的寿长,宿世的福报啊,不好杀就更长了。

  问:某某人也曾戒杀放生,诵经持咒,现今不见有回报,为什么?

  答:报有快慢,看因缘的是否成熟罢了。缘没到求快点报,就像是刚下的种子却盼望庄稼马上丰收了。何况官司、火灾、盗贼、疾病、危难,是人常有的,现在见不到这些祸,也就是福,哪里知道不是有暗中保佑的呢?

  问:现报示现给人看,才知道畏惧,推迟到后世,都认为渺茫,上天为什么不使人快速受报呢?

  答:报的快慢,是自己的业力感招的。善人先前的孽障到来,不能先报那善,恶人过去福报降临,不能先报那恶。譬如管理园子的人,先种桃而后种李,虽然善巧灌溉,也不能使尺寸粗的李,比两手合抱粗的桃先长成啊。如果一定要等到现报才相信,也太愚了。

  问:某某人没修福时,一切如意,作善以后,反倒坎坷,难道业报是偶然的吗?

  答:如果不是偶然,一定是过去世有业障,应当受重报,因为他修福,转重报变轻报了。譬如死刑的囚犯,冬季才执行,还没到期,因为有能力的贵人帮助,只是打板子就可以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安士全书       因果)(五明学佛网:安士全书       因果)  

 唐仲容居士:谈谈业报因果 

 唐仲容居士:佛教的因果观 

 妙莲法师:灵岩甘灵第一集 参、明信因果 

 净界法师:念佛的无上因果 

 净慧法师:第三届禅七开示 因果法则 

 刚晓法师:《摄大乘论》要义 彼入因果分第五 

 杨惠南教授:论俱时因果在成唯识论中的困难 

 胡晓光教授:因果论的必然性之断想 

 胡晓光教授:略论唯识学的缘起与因果问题 

 蔡惠明居士:慧远大师的三世因果学说 

 梦参法师:所信因果与差别因果 

 梦参法师:平等因果与成行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