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大德居士

 南怀瑾:什么是见地?《如何修证佛法》第01讲-3


   日期:2018/3/2 21:35: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什么是见地?

  拿中国禅宗的术语来说,见地就是见道。见道以后,怎样去修证?比如说,大家都知道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知道以后要如何去实证呢?几十年前我还年轻的时候,开始学佛,当时有一个老牌的心理学教授,他说:非常佩服佛学的理论,但是认为佛学的理论没办法证明。因为佛学说一切唯心,如果现在要心理造出一个金鹅,而且会生金蛋,照理说一切唯心,应该可以造得出来,但是事实上却不可能。见地就是理;行愿同修证是事,照佛学的成语来说:就是“事相”,以禅宗的讲法,就是功用,普通叫功夫。

  大家学佛,首先提到定。能不能定,不去管它,先问能不能盘腿?盘腿不是定,只是习定的最基本方法。你腿都不能盘,还谈什么呢?理到了,事做不到是不行的。事相做得到,行愿做不到也不行。

  现在我们先解释这三件事,并且要确确实实很老实的来讨论。讲修证,这些经、律、论,就包括在修证里面。修证不离禅定,这点是很重要的。

  关于“定”,最初译为禅那,是梵语的译音。以后借用中国文化里的观念——“大学”里“知止而后有定”,故称“禅定”。后期翻译的经典。认为禅那不能完全表达它所涵的意义,于是又翻成思维修。后来又发现这个名词易被误解成心理的思想,所以玄奘法师又译成静虑。不论静虑也好,定也好,都出自“大学”。事实上,这个名词的定义很难下,弥勒菩萨一派,干脆不讲这些,就称“瑜珈”。后来瑜珈是指修这一套功夫的人,而“瑜伽”则是这一套功夫的总名称。

  在印度,瑜伽与瑜珈,本是一个东西的两个定义。如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就是指修持有成就的人,地是次地,论是论述,所以书名的意思就是对修持一步一步境界的讨论。佛法所有的经、律、论,都是告诉我们修证的方法。可是我们现在他是他,我是我,完全合不拢来,理与事两个配不起来。尤其是身与心不能合一,脑子知道这个道理,事情配合起来就做不到,这正是修证功夫的问题。

  普通我们讲修证的三部曲是见、修、行。要见道须有般若大智慧。见道是大智慧,大福报。真正的大福德,也是大智慧,有大智慧的人是大福德。智慧没有开发是因为福德不够。大智慧福德如何来?是“行”来的。所以见、修、行是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现在有一个大问题,讲到修,就提到定。一般人不论国内国外,对宗教修持功夫都很内行,修就是修定。大家修定观念的最大错误是什么呢?是以为所谓“定”就是什么都不知道,这与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义是相违背的。此其一。

  其次严重的是,现在一般人都稿神秘了。灵感啊!神通啊!第六感啊!超越冥想啊!各种神秘名称都加上去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大家要知道,神通与神经是双胞胎,这一点真是很严重的问题,因为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话又说回来了,什么是定?一定要认清楚。四禅八定,是佛教修证方法的中心基础,不过佛法不在定上,定是共法。但是佛法也不离开定,历代高僧传中,功夫修证到“定”的比丘及比丘尼非常多。甚至南北朝的皇帝,也是与佛教有关,如刘裕小名寄奴;梁武帝,隋文帝等与佛教关系都很深。

  佛告诉了我们修证的路子,但是我们自己没有走过,反而把听到的这些,当作是自己证到的,这是“倒因为果,倒果为因”。什么奇经八脉、三脉七轮的;这一关打通了,那一关打通了;搞气脉的,搞打坐的,都不是真正的禅定。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搞气脉的,都是受生理感觉状况支配,如果不能超越生理感觉状况,而以为这就是道的话,那就错了。换句话说,这个道在哲学基础上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因为有身体存在,当身体健康的话,才能生起气脉变化,如果没有身体,还会有气脉变化吗?由此可知,气脉变化是由身体来的,是属于生理的,物质的。这样一来,道在哲学上不是成了唯物的吗?这个问题就严重得很。

  如果你说不是唯物,而是唯心的,好,那么你能拿身体以外的那个东西来看看吗?别说拿个东西给人看,你能入定三天给人家看看,也就很了不起了。你一入定,这四大的身体就和你脱离了吗?所以我刚才讲见地、修证、行愿三个部分,包括一切,三位一体,同等重要。

  真正要修证的话,楞伽经、瑜伽师地论、现观庄严论等,都非常重要。如果意生身不成就,修持便不会成功,所修持的功夫,还都属于四加行中的初步而已。四加行就是暖、顶、忍、世第一法。我们讲佛学都晓得四加行,加行就如工厂里的加工品,加工法。四果罗汉、十地菩萨、十地的功夫,每一地都离不开四加行。换言之,初禅有初禅的四加行,二禅有二禅的四加行……。在现观庄严论中,弥勒菩萨提到过;在瑜伽师地论中也提到过,都对四加行非常重视。换句话说,如果我们仅是佛学研究得好,但功夫都不能实证的话,就是没有做到加行的功夫。

  四加行在教理上是暖、顶、忍、世第一法,当然有他的解释,也很合理。我们严格地推开教理来讲,四加行一步有一步的功夫。比如我们学佛学道,动辄谈生理变化、气脉问题,按道家标准来说,奇经八脉通了的人,我还没有看到过。如果真打通了,根本还不算成道。至于四加行初步的“暖”法,还没有达到气脉通。

  气脉真正通了以后是怎样的境界呢?两腿盘着,不但不想下来,浑身软化了,与虚空合一,轻灵得很,舒服无比。真正气脉通了以后,身体内在的光明才可以生起。尽管没有光,内部仍是一片光明。普通一般人眼一闭,前面黑漆漆的,这叫一团无明。

  但不要以为这一片光明是大光明境,那还差得远呢!这还是有相之光。我只告诉你们,这时光明生起以后,拙火(或称灵力、灵能)才能起来,我们这个自性的本能与我们的身体,如“水中盐味,色里胶青”一样,这一杯清水里,放了一些盐,搅和以后,水是咸的。你能把盐找出来吗?水里加了颜料,也拿不出来了。同样的,我们生命自性灵能,在这个身体脱离不开;能脱离的人也不见得悟了道。这只是修证功夫而已。等灵能发动了,才到达了四加行的暖法。

  修持功夫到了暖法的人,不管年纪多大,便如婴儿般,全身软绵绵的。但这个并不就是道,没啥稀奇!这是生命本能本来具有的。问题是你如何才能修持到这个暖法。这些问题,教理上的解释都不同,我们是以事相来解释的。

  说到“顶”法,并不是头顶开花,而是与虚空一体,如庄子说的“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才是达到了顶法。先做到了暖法,其次才到顶法。顶法修持到了,就是初禅。初禅有初禅的加行,二禅有二禅的加行……,然后才能到达忍法。

  什么叫做“忍”法?就是一切都截断了,这时妄想截断,脱离世间,超然独立。无生法忍,“忍”是行容词,截断了,但这还没有证到空,只不过一切被截断了而已。世间的观念与烦恼都截断了,到达了这个境界,也不过是世间修持的一个最高成就而已,还没有跳出世间,所以下一步才能到达”世第一法”。

  当一个人修到“世第一法”这个阶段时,才能够算得上是个人,做人到达了顶尖,也等于庄子所说的“真人”。换言之,在庄子眼中,未得道的便是假人。虽然功夫到达了这个境界,还是世第一法而已,仍未超出世间。

  那么超出世间的路怎么走?任何一步修证功夫的路线,都离不开四加行,每一步都离不开,包括学净土、学止观、学密等都是一样。都是由四加行的成功和禅定的成功以后,才能谈到修出世法。这也就是修证的程序与次第。

  刚才这些话,是由于提出三步骤,见、修、行的问题而阐明的。首先是见地,有了见地以后,就是如何修道,如何行愿。现在倒转回来只讲定的问题,讲定的实际道理,这仍是初步,将来要一步一步很详细地讨论它。在修证的过程中,大家必须要注意四加行的道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南怀瑾       见地)(五明学佛网:南怀瑾       见地)  

 南怀瑾居士:驳《楞严》伪造说 

 南怀瑾居士:开悟的十个标准 

 王雷泉教授: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南怀瑾先生文化史观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见地的重要性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学佛见地为首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没有实修功夫见地不会圆满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修行三要素 见地 修证 行愿 

 法界法师:平时我们不正确的见地有五种 

 冯学成居士:云门说宝镜 之五 禅宗的见地与功行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四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三天 

 南怀瑾居士:答问青壮年参禅者 第二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