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布施以智慧为先导,慈悲绝非烂好人,如下情况不能布施!


   日期:2018/3/1 14:28: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福慧.jpg

  布施以智慧为先导,慈悲绝非烂好人。如下情况不能布施!

  布施这是佛教中大力提倡的一种善行。布施的行为各种各样、有布施金钱、物品、医药、服务义工、传播佛法等等方式。

  不过在布施的过程中,我们不少人遇到过困惑,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是不是需要布施,很多人都有疑问。因为某些情况下坚持布施似乎非常不妥、甚至有非常严重的后果。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不要布施呢,或者说不该布施呢?

  在《菩萨善戒经》中的“菩萨地施品”就详细地说了这个问题。

  复有不施者。菩萨摩诃萨若知身自能多利益。无量众生有来求者则不应施。是亦名施。何以故。有净心故。若知是魔及魔眷属则不应施。若有为魔所迷乱者。来求索时亦不应施。若有狂痴及欲恼乱。如是乞者亦不应施。是名内不施。

  菩萨也有不布施的时候。能够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利益众生。有的时候众生来索求布施的时候不应该布施,不布施反而可以称为布施。为什么呢?心清净的缘故。

  知道对方是魔、魔眷属的,不应该布施。

  被魔所迷乱的,不应该布施。

  精神异常或者目的是为了来捣乱的,不应该布施。

  这些情况都不应该布施。这叫内不施。

  这里叙述的情况其实都属于不正常的、目的不纯的求布施,并不是因为他的确需要这个东西才来求索,而是有其它的目的,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这个时候,菩萨不应该布施。

  外不施者,火、毒、刀、酒能为众生作恶因缘,菩萨终不以此施人;若作利益则以布施。菩萨摩诃萨终不为他作恶业使。若知受者受施之后必行恶业,亦不施之,是亦名施。何以故。以净心故。手虽不施其心已舍。所以者何。菩萨定知受施之人受已必作无量恶业堕三恶道,是故不施。菩萨虽知受者得物其心欢喜,然知不免三恶道苦。是故不施。

  还有外不施。火、毒药、利刃、酒,能为众生做恶因缘,所以菩萨不会布施这个。但如果是为了利益众生则可以布施。

  菩萨不会做恶业的帮凶,所以如果知道接受的人会行恶业,那么不会布施这些东西。这样也是另外意义上的一种布施。因为其发心清净,虽然并未布施出实物,但心中已经布施。

  因为菩萨如果知道接受的人会做恶业,那么一定会堕落三恶道,所以不会布施。虽然知道对方得到物品后会很欢喜,但知道其不免三恶道苦,所以不布施。

  这样的情况现实生活中很多。比如枪支弹药、军火、比如各种毒药、毒品、能够摧残人生命、健康的东西,比如酒、迷幻剂等等。这些东西都会成为作恶的帮凶。都在不布施的范围之内。除非这些东西是用来利益人的。比如用作药品的麻醉剂,用于开山开矿的炸药等等。这些属于利益人的。其实关键是看这东西是拿来干什么的。

  不布施用来作恶的工具,是为了对方不造恶业。虽然暂时对方可能不会欢喜,但为了其长远考虑还是不应该布施。这反而是一种布施。

  所以佛法的布施是以智慧为先导的,不是别人要什么就给的。而是要看看你用这个来干什么。

  菩萨摩诃萨终不教人张弶捕猎,亦不教人事婆薮天;自不杀羊祀祠天神,亦不教他杀羊祠天;不以罗网施来求者,一切怨恶打骂系缚悉不施人;若有困厄贫穷愁恼欲自刑戮,或求刀槊亦不施之;亦不教人自坠高岩投渊赴火以丧身命。若有病人所须之物,是医禁者悉不施之。贪食之人食饱已不施,是名不施。

  菩萨不会教人张网捕猎、不会教导人侍奉天神,甚至杀生祭祀。自己不这么干,也不会教导别人这么干。不会布施捕猎的罗网。不会施予打骂捆绑。如果是想自杀、自残,不会布施其工具。不会教导人各种危险导致丧命的事情。如果是病人禁忌的东西,不会布施。贪食的人,如果已经吃饱,也不会布施。

  这里说的是教导、传授、劝说他人。菩萨不会教导人有害的事情,比如杀生捕猎,比如祭祀外道,甚至是杀生祭祀。自己都不干的事情,怎么会教别人做呢。

  如果是有人求你帮忙一起作恶,比如绑架、勒索、杀人。这种事情不可答应。帮这样的忙可不叫布施。

  如果对方想不开,你可不要递上绳子刀子,那可不是布施。

  如果对方是病人,有禁忌的东西,你可不要给他,那也不是布施。你不要说这个人正腹泻、肚子疼呢。你给他吃一些不好消化的东西,那就不是布施。这人是糖尿病,你非给他送巧克力,那八成是存心害人了。

  如果可能吃的过量,就不应该再布施食物。所以过犹不及。

  总之,对于可能有害对方的东西、知识都不应该布施,

  菩萨摩诃萨不以父母师长布施。若为国主不应自在取他妻息以施于人,唯除城邑聚落国土。若自妻息及以僮仆眷属宗族,先以软语慰喻,其心若不肯者则不应施。设其肯者,终不施与怨家、恶人、罗剎恶鬼、旃陀罗种。虽以城邑国土聚落惠施于他。终不施与暴恶之人。亦不私以父母、师长、兄弟、妻子、僮仆、奴婢所有财物布施于人。

  菩萨不会把父母师长布施给别人。如果是国君、有权柄的人,不会把别人的妻子布施给外人。如果是属于自己的国土、土地那没有问题。如果是自己的妻子、仆人、眷属、宗族。要先和其好言沟通,如果对方不肯,则不能布施。如果对方愿意,也不能布施给仇敌、恶人、恶鬼、贫穷下贱之人。即便布施土地,也不会布施给暴恶的人,也不会私自把父母、师长、兄弟、妻子、仆人等的财物布施给人。

  在历史上,有时候人是会被赠送、贩卖的。当然现在不多见了。不过这个原则却是我们应该了解的。那就是涉及到了别人的利益、财物,自己不能随便布施、哪怕对方必须按照自己的意思办。更不能把自己的亲人推至险地,有可能会遭受痛苦的地方。

  即便是附属于自己的人,我们也必须尊重其意愿,替他们考虑,帮助他们获得幸福的生活。

  在这个目标下,即便不布施,也是没有问题的。而且这样的不布施,相反却可以称为布施。所以说佛教的布施,并不是别人要什么给什么。更不是不加分析判断的。真正的布施要善加分辨,与人为善。替他人考虑。

  菩萨不以非法求财而行布施。行施之时于己眷属。不瞋不打不骂不呵。善言教导令其欢喜:如是福报汝亦有分。

  菩萨不会用非法得来的财物布施。布施的时候,对自己的家人眷属不可嗔恚、打骂、呵斥。而是好言劝导,令其欢喜。告知这福报大家都有份。

  从不正当途径得来的财物是不能用来布施的。这一点很多人都不注意。比如贪污的钱财,拿出一点来布施寺庙、接济穷人。希望能借此免罪。这是个特别错误的观念。

  布施的东西必须是正当的,真正属于自己的。从非法途径获得的财物,本来不属于自己,所以根本谈不上布施。更谈不上布施能够免除罪业。

  菩萨不会在布施的时候,对自己的眷属嗔恚、打骂。以此来让家人支持自己布施。布施的时候会以和善的语言劝导、安慰,告诉自己的家人眷属这样的福报你也有份。

  如果布施的财物,自己家人也有份。那么绝不会用暴力、恶语等手段强迫家人布施。这个情况在《优婆塞戒经》中曾经明确过。如果不能先供养父母,令妻子家人不满、家人不同意的情况下,在眷属、下属贫困的情况下去布施,这叫恶人。

  菩萨施时其心平等。不观福田及非福田。不观怨亲种姓尊卑。已许之物终不生悔。多许之物终不少与。不先许好后以恶施。虽许恶与好许少施多。

  菩萨布施的时候其心平等。不会观察哪个是福田、哪个不是福田。不会看这个人是不是自己的仇人或者亲人,也不会看哪个身份尊贵、哪个贫贱。已经答应给予的东西终生不会后悔,答应给予多少,不会少给,不会许诺给予好物,后来给以恶劣之物。倒是会许诺坏的,给予好的,许诺少的给予多的。

  布施的时候其心平等,人人平等。不考虑对方的身份、地位、亲疏等等关系。这样的布施才是最好的。

  佛教中也提到过布施的对象,对布施的福报有很大影响。但这里又说平等布施,是不是矛盾?并不是矛盾。平等布施的要求是针对行菩萨道的人。而相当多的人在布施的时候目的就是福报。这个时候布施的对象就有不同的意义。

  所以针对祈求福报的人,佛说布施不同的对象所得福报的不同。

  针对行菩萨道的人,佛说平等布施。不会考虑福田不福田的问题。

  就福报来说后者平等心所得的福报,其实更为广大。当然这个平等心是的的确确这么想,有这个观念才会如此。

  同时布施的时候,对方与自己有无仇怨,对方的地位是否尊贵等等因素更不会考虑在内。要说这个要求是很高的。大部分人做不到对方是自己的仇敌依然平等布施。所以说这样的平等心福报更为殊胜。但是也不要错会,不要认为那我专门找仇敌布施,福报更大。那就未必是平等心了。那还是追求福报的心。如果追求福报,那就大大方方,老老实实按照佛说的布施果报的不同,自己选择布施的对象。不要自欺欺人。

  所允诺的布施一定兑现。不仅不会反悔,更不会缺斤少两、以次充好。许诺少的或者差的东西,倒是可以给予多的或者好的东西。也就是说,可以增加、提升布施的数量和品质。但不要反悔或者不足。

  菩萨施时无不喜心、瞋心、乱心。施已终不于受者所计于恩报。行施之时不以受者是尊贵故恭敬手奉,受者卑贱撩掷而与。若其受者打骂劫夺。菩萨于是终不生瞋。但责烦恼不诃其人。于是人所深生怜愍。终不念言。因是施故我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施亦能庄严菩提。不为求果故而行于施。一切所施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菩萨布施的时候没有不高兴的心、嗔恚心、乱心。布施后不会考虑接受布施的人会不会报恩。布施的时候不会因为受者身份尊贵就恭敬奉上,而对身份卑贱的人就随便掷给。如果接受布施的人有打骂劫夺的行为,菩萨不会因此生嗔恚心。只会呵责烦恼,不会斥责其人。对这样的人深生怜悯。不会自念因此布施即当得成菩提,此布施亦能庄严菩提。不会为了求得果报而布施。一切所有功德全部回向无上正等正觉。

  佛教是首先提出众生平等的概念的。佛菩萨布施肯定不会视对方的地位而有不同的态度。也就是通俗的说:势利眼。更不会考虑回报。就是施恩不图报。

  也不会因为对方的不良举动,有嗔恨、不高兴、混乱的心念。

  也不会说,我凭这个布施就该证得菩提。这个就太自满了。一切布施功德都回向于无上正等正觉。

  不为他教故行于布施。不以闻有施果报故而行于施。如经中说。施食得力。施衣得色。施乘者得乐。施灯得好眼。施房舍者得随意物。终不悕得如是等果而行布施。唯以怜愍而行于施。为破贫穷故而行于施。为调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而行于施。

  不是因为别人要求才去布施的,也不是因为听到了布施有什么果报,比如说布施饮食会得到有力量的果报,布施车乘得到快乐的果报,布施灯明得到好视力的果报,布施房舍得想要什么东西就有的果报。菩萨布施的时候不是因为有这些果报而布施。

  菩萨布施的时候是因为怜悯慈悲而布施。为了改善对方的贫穷而布施。为了接引调服众生而布施。

  菩萨的布施不是做生意。而是从慈悲心而布施。

  不施非施。非施者。不以残食以施圣人。非圣人者不求不施。不以残食施于父母师长耆宿有德之人。如其求者则应施之。终不以吐脓汗涕唾粪土杂食而以施人。不以秽食而以施人。凡所施食若多若少。先语后施不语不施。不食葱者不以杂葱食施。不食肉者不以杂肉食施。不饮酒者不以杂酒食施。若有酒香亦不以施。是名不净之物不以布施。

  不会把不适合的东西布施。比如吃剩东西不可布施圣人。也不可以布施给父母尊长、德高望重的人。除非是对方要求。

  不可以用浓痰、汗水、鼻涕、唾液、粪土等等污物布施。不可以用坏了的食物布施。这都叫非施。

  布施饮食,先要和对方交谈,不要一上来递过去一点东西。那太不尊重。而且交谈后才能知道人家愿不愿意接受布施。

  对于对方有禁忌的东西、比如出家人不食肉、不食葱蒜、不饮酒,那这些东西就不要布施。这叫不净之物,不能用来布施。

  大家了解佛法布施的时候常常有这么一种印象。就是佛法讲慈悲,所以别人要什么,就给什么。于是产生了不少误解。佛法的慈悲是建立在智慧的基础之上。并非没有考量、没有条件、没有标准的。佛法的慈悲绝不是烂好人。不是不能拒绝别人。

  佛教的布施是智慧的布施,以利益众生为前提。凡是对众生有害的,坚决拒绝。这是真布施、真慈悲。功德无量。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布施       智慧)(五明学佛网:布施       智慧)  

 傅味琴居士:觉悟从智慧悲心来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智慧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退失智慧的邪行 

 果煜法师:力挽狂澜 智慧的修炼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的修证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智慧解脱 

 郑石岩教授:禅——心的效能训练 第二章 禅行 笃实力行的 

 洪启嵩居士:智慧──诸佛的母亲 

 洪启嵩居士:智慧年‧慈悲年 

 如本法师:智慧之门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六觉知 布施平等觉 

 惟觉法师:八大人觉经 第五觉悟 多闻智慧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