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文珠法师:修福修慧修净土


   日期:2011/2/22 9:29: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一、修福

  (一)福的意义与类别

  何谓福?福是指人间富贵寿考,子孙繁盛,身体健康而言。韩非子云:“全寿富贵之谓福”。人生得意之极,该是五福临门,所谓的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好德,五曰考终命。但此仅人间有限的、无常的俗福,还不及天上的洪福。而天人的洪福,又不及二乘圣人无我的清福。二乘圣人的清福,又不及菩萨无相之福。因为菩萨,无相布施,内不见有能施之我,外不见有所施之物,于其中间,亦不见受施者,所谓“三轮体空”。故其所得之福既大且胜。虽然,仍不及诸佛实相之福,因为诸佛因中,福慧双修,所谓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直至福足慧足,圆满菩提归无所得时,其福报之大,简直不可思议。

  无论是人间世俗之福,抑或天上洪福,二乘清福,菩萨无相之福,诸佛实相之福,皆靠自己耕耘,自作自受;既非人与,亦非天赐。如果人能敬心布施,必然大富大贵;人能慈心不杀,必然健康长寿;人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必然如意吉祥,消灾免难;人能无相布施,广修福慧,必定成佛。所以说:祸福无门,唯人自招。无福之人,固然要修福,即使有福之人,更要惜福,积福,自求多福。

  (二)如何自求多福

  若想自求多福,必须修福。修福就是种福,譬如农夫播种于田,努力耕耘,必有收获。修福之人,若将福德的种子,散播福田,自当获得福报的果实。

  何谓福田?无量寿经净影疏说:“生世福寿,如田生物,故名福田。”世间福田,又可分为多种:

  一是敬田与悲田两种。对父母师长及三宝生恭敬心,供养侍奉,名敬田。对贫苦大众,悲愍同情,平等救济,解人困苦名悲田。

  二是报恩福田、功德福田、贫穷福田等三种。对父母师长,及凡有恩于我者,皆孝敬侍奉,以种种物质供养,精神安慰,自可增长自己福报,名报恩福田。恭敬三宝,功德殊胜,必得大福,名功德福田。对世间贫困之人,同情援助,施其所需,救急扶危,积福必多,名贫穷福田。

  三是趣田、苦田、恩田及德田等四种。对一切畜生,平等爱护,是趣田;对苦恼群众,平等救济是苦田;对父母师长孝顺恭敬,供养侍奉是恩田;对三宝恭敬供养,是德田。

  四是梵网经中所说,一佛,二圣人,三和尚(受戒本师),四师长,五僧人,六父,七母,八病人。凡对以上八种人生恭敬心,布施供养,慈悲护念,能生无量福,故名福田。然八种田中,尤以看病福田,是为第一。佛在世时,曾亲为有病比丘照顾汤药。而唐朝悟达国师,亦因慈悲心侍候病僧,得免人面疮之苦,以解多世之冤。所以,有意修福的人,应该注意看病福田。

  修福的人,除广种福田,乐善好施外,还要慈悲一切。因为一切众生,无不于我有恩;我人的衣食住行,无不倚赖众人的供给,假如农夫不耕,工人不织,交通不发达,商人不转运,我们就无法解决日常生活所需。假如无师长的传授与教导,如何增长知识?如无法律的制裁,医药的服务,秩序的维持,以及公共事业的推展,人又如何安居乐业?所以,人不但要报答父母师长之恩,也要报答一切人的恩。所以佛说:父母恩、师长恩、三宝恩、国土恩、众生恩都要报答。人与人之间相处,如果能抱看报恩之心,互相恭敬,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惠互助,何止是种福,而且大家都有福,简直是造福人群,福利社会,其福报之大,之多,实不可限量。

  或有人说:贫穷布施难,我原本想修福,可惜经济有限,教我如何种福?当知修福,并不限于金钱,金钱只是财布施之一。此外,家中所堆积的杂物,可以布施,堆积的衣服,可以布施,个人知识,可以布施,个人力量,也可以布施。

  在家中恭敬侍奉长辈,是修福;照顾爱护下辈,也是修福;到佛门顶礼三宝,是修福;协助众人,清洁道场,亦是修福;在社会奉公守法,是修福,保持公共卫生,也是修福;甚至劝人行善,或济急扶危,都是修福。只要发心,只要肯做,随时随地,都是福田,随时随地皆可以种福、修福。

  修福之人,除了广种福田,还要惜福,积福,切莫损福。俗语所谓:“有福不可享尽”。否则,乐极生悲,福尽还堕,比无福之人更苦。所以,佛教劝人种福,培福,积福外,还要惜福。最好是由修有漏之福,进修无漏之福;由修人天小果之福,进修佛道广大无限之福。昔日梁武帝问达摩祖师:“吾即位以来,广修佛寺,度人出家无数,功德如何?”师说:“毫无功德”。原因是武帝所修,皆是有漏之福。达摩祖师认为,有漏之因,所得仅人天小果,福尽还堕,对于见性成佛,毫无补益,故有此言。可惜武帝著相布施,不悟圣人之旨,致使话不对机。达摩祖师,唯有面壁静坐,等候良机矣!

  至于无漏之福,是从无漏心生。所谓无漏心,即是无我之心,以无我之心而行布施,便是无相布施。金刚经言:“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又佛问须菩提:“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否?须菩提言:甚多。佛言: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读此,可知无相布施之福虽大,但仍不及修慧。因为修福,加上修慧,福慧双修,才是成佛的真因,才可以福足慧足,觉悟成佛。

  二、修慧

  (一)慧的意义与种类

  慧的意义,是能分别事理,了解事物的真相,断除自他心中疑惑,对人对事,皆能正确理解,谓之慧。古人说:“能达有为之事相名智,能达无为之至理为慧,合言之名智慧。”大乘义章言:“慧心安法,名之为忍;于慧决断,说之为智。”又言:“据行方便,发达名慧;就实以论,真心体明,自性无闇,目之为慧。”可知智慧,实是人性的光明,可名之为觉性,亦即是人人本具的佛性。

  众生迷真起妄,背觉合尘,致使人性的光明,罩上无明的帐幕,使人性本具智慧光明无法显现。如果,人能舍妄归真,趣向觉道,便可以随其修证的浅深,而展现不同程度的智慧。天台宗据此,分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二乘圣人,以一切智观空,而证真谛理;大乘菩萨,以道种智观假,而证俗谛理;佛以一切种智观中,达空假不二,真俗圆融,而证中道实相理。大智度论言:“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种智,是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

  止观疏亦说:“佛智照空,如二乘所见,名一切智;佛智照假,如菩萨所见,名道种智;佛智照一切空假中,皆见实相,名一切种智。故言三智一心中得。”佛于一心中,圆其三智,圆断三惑,圆证三德,所以佛是人天导师,四生慈父,属于圣人中的圣人。

  智慧,又可分为世间智,出世间智,以及出世间上上智三种。凡夫之人,对世间事物,不能从其现象界,透视本体,因于事相分别取舍,妄生执著,心生憎爱,作业流转,不能超越生死苦海,因于世间,用于世间,名世间智。声闻缘觉,修三无漏学,发无漏智,照偏真理,能出生死,证涅槃,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名出世间智。诸佛菩萨,观察一切诸法的形相时,能深达诸法的体性,证实相理,得妙觉慧,超越世出世间,五住净尽,二死水亡,名出世间上上智。

  唯识宗就人转凡入圣的层次,分为四智,即是转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识,成为成所作智;转人的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转人的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转人的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此外,俱舍论说小乘人有十智,华严经亦说如来十智。现限于时间不谈。

  (二)如何修慧

  智慧是佛学的根本,成佛的基石。佛教之所以成为理智的宗教,原因是佛教整个教义,都建筑在智慧的盘石上;佛学之所以超越一切宗教、哲学与科学,原因亦是凭借智慧的力量。没有智慧,根本无法理解佛所证的真理,更不可能明白是非,分析邪正,甚至断烦恼,了生死,得解脱。所以,我们要学佛,固然要修智慧,要成佛更要修智慧,甚至二乘圣人,或登地菩萨,都要修习智慧。不过,因其所修智慧大小不一,故其位次亦有高下不等。

  凡夫之人,因恭敬三宝,亲近善知识,听闻学习佛的正法,接受真理的启示,谓之闻慧;对闻慧所得理解,加深思考,以增进内心的慧解,谓之思慧;依其所解之理,如法进修,增长智慧,破除烦恼,揭示人生光明的另一面,谓之修慧。

  二乘圣人,由闻思修三慧,解行并进,定慧均等,而能引生无漏智慧,破见思惑,断分段生死,彻底取消人生的迷惑与苦恼,进入清净明亮的智慧境界,证真空理,居涅槃城,得一切智,是名修习空慧。

  菩萨从空出假,从真入俗,一面观空无我,与诸法性相应;一面以种种法门,通达种种事相,广度众生,破尘沙惑,证俗谛理,得道种智,是名修习不空慧。

  诸佛因中,本其超越的智慧,了解诸法现象,洞悉诸法本体,深达一切诸法,皆是如来藏性,随缘幻现,所谓不变随缘。虽然如来藏随缘能生万物,但如来藏性,并不因生万物而变为万物,是即所谓随缘不变。楞严经言:“而如来藏,本妙圆心,非心,非空,非地,非水,非火,非风……如是乃至非但闼阿竭,非诃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诸佛菩萨因中,深知道如来藏性,不变而能随缘,幻生万物,虽然,但如来藏性,并非凡夫之七大及十八界,亦非二乘的四谛及十二因缘,更非菩萨的六度四摄,及佛果的常乐我净,如是修习空观,所谓: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无不空,因而修成奢摩他空观,证如来藏圆真谛理,得一切智。

  如来藏性,本身虽非十法界圣凡诸法,但其性具一切诸法。诸法无不包含于如来藏性中,依其性具而言,“如来藏,元明心妙,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火,即风……如是乃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佛菩萨因中知道如来藏性,虽非诸法,却性具诸法,四科七大,四圣六凡诸法,无不包括其中,依之而修假观。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无不假,因而修成妙三摩钵提假观,圆证俗谛理,得道种智。

  据如来藏性,随缘不变言,故非一切法;据不变随缘言,故即一切法。如楞严经说:“即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即离非,是即是非”。如是双遮双照,遮照同时。诸佛菩萨因中依之修空不落空,依之修有不著有,所谓,空有皆不著,二边皆远离,双遮空有,但又不妨双照空有。空有不二,事理圆融,而成就妙禅那中观慧,得一切种智。

  佛菩萨由于圆修空假中三观,得大智慧,圆照真假中三谛理,能圆断见思、尘沙、无明三惑,圆证如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修慧至此,方算圆满,位等诸佛。

  三、福慧双修

  修福不修慧,不能明白道理,辨别是非,更不能断烦恼,了生死,所修之福,属于痴福。痴福之人,往往目不识丁,笨头笨脑,不是不懂得享福,便是不懂得惜福,致使福尽还堕。永嘉禅师说:“布施持戒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修慧不修福,不能广结人缘,广种福田,所修之慧,只是穷慧。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结果不是怀才不遇,便是穷途潦倒,愁苦终日。往昔有两人学佛,一人专修慧,一人专修福。修慧者后证阿罗汉果,由于不兼修福,虽证圣道,但出外托钵,竟然无人供养,常受饥饿之苦。其修福者,因不持戒,死堕畜类,身为大象,但福报所感,虽堕畜类,尤生帝王之家,为王坐骑,何止饮食丰足,而且身披璎珞,高贵华丽,傲视同类。一日,阿罗汉途中遇见大象,因言:“我不如你,你不如我。”所以古人说:“修慧不修福,罗汉应供薄;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

  大乘菩萨,上求佛道是修慧,下化众生是修福。大乘法门中,布施、持戒、忍辱是修福,禅定、般若是修慧。无论修福或修慧,皆当勤求精进,切莫懈怠,始可度六蔽,登彼岸,是名六波罗密。

  现在,佛教住持僧宝中,研究佛学,精通教典,是自己修慧;建造道场,广度众生,是自己修福。法师讲经说法,以佛法为自己之师,亦可以佛法为他人之师,是教他人修慧;法师们修建道场自己出钱,也教他人献捐,是教他人修福。可惜世人不解,以为一进佛门,便要花钱,甚至毁谤僧人,贪心敛财。殊不知佛门正是人间福田,有福之人,才有因缘,进入佛门。因为进入佛门,不但有机会布施修福,还有机会学佛修慧。由于广种福慧的种子,将来必然获得福慧双足的结果,不久的将来,当得作佛,所以法华经说:“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文珠法师       福慧双修)(五明学佛网:文珠法师       福慧双修)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三 福慧双修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历世炼心即是福慧双修 

 陈兵教授:如何福慧双修? 

 文珠法师:烦恼与解脱 

 文珠法师:无边愿力的菩贤菩萨 

 仁焕法师:福慧双修 

 其它:论学佛必须福慧双修的重要意义(游有维) 

 元音老人:元音老人文集菁华录 第四章 修道 4 福慧双修 

 惟因法师:福慧双修 

 圣严法师:维摩经六讲 第二讲《维摩经》与福慧双修 

 净慧法师:依正不二 福慧双修 

 本法法师:精进福慧双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