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大和尚:佛菩萨的七情六欲


   日期:2018/2/13 8: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人可以偶尔地忘我,但不能长期地忘我。一个人时刻都在警觉中,会绷得很紧,偶尔忘我一下是可以的。世上有几种人每时每刻、分分秒秒都在觉照中、警觉中:一种是从政的人,一种是从商的人,还有一种是特工。

  他们绝对不能有一秒钟的忘我,否则就会失态失手,被对方击败。这三种人倘若修习禅定会非常快。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他们都能觉照并管住自己的身口意,尤其是管住自己的念头和情绪。

  看一个人的觉照功夫,就知道他有没有禅定功夫。当你完全变成一个觉照后,就是禅宗的最后一个境界——任其自然。

  修行人刚开始要保护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也就是修“保”的功夫,修成之后就要任其自然——修“任”的功夫。保、任是两个层次。修行人一生当中都是在修保任功夫,倘若做不到家,想临终生死做主是不可能的。

  人很难不受自己情绪的支配。如果没有情绪和七情六欲,活在世间也很乏味。修行成就之后是活泼泼的,而不是死板生硬的。种菜的XL跟我说:“什么时候我能修到没有七情六欲就好了!”佛菩萨都有七情六欲,何况人!

  但佛菩萨的七情六欲不是像凡夫一样狭隘的七情六欲,而是升华后的七情六欲。如果佛菩萨没有情,没有悲心,不能感受众生的痛苦,我们向他诉说,向他呼救,他怎么会有感觉,怎么会有求必应呢?

  正因为他能感受到众生的痛苦,才会有求必应,满众生的愿。一棵大树是由一颗小芽一点一点生长起来的。佛菩萨的情也是如此,是因为想度尽天下众生,而由凡情升华成慈悲与博爱。佛菩萨的慈悲与凡夫的情,只是境界大小、层次高低的不同。

  如果修到最后麻木不仁,岂不像禅宗典故“婆子烧庵”中的那个禅师一般?一个老婆婆供养了一个禅师,常让一个二八女子给他送饭。一天老婆婆想考禅师功夫,就让这个女子抱住禅师问:“你说,你说,现在是什么感觉?”禅师说:“枯木倚寒岩,三冬无暖气。”意思是说,你是枯木,我是寒岩,我们两个抱在一起三个冬天都不会来电,不会有感觉。

  老婆婆听了气得说:“这个人修死了,修成了枯木!这样的禅师还有悲心吗?还能普度众生吗?”于是就把禅师撵走,把草庵烧了。禅师很惭愧,于是就出去修行参访。回来后再请老婆婆供养他三年。老婆婆答应了。三年后,老婆婆又让这个女子去考他功夫,这回禅师说:“这件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切莫让你婆婆知。”

  因为禅是说不清,无法让第三者感受到的,只有第一者和第二者在对禅锋的时候才会有真实的感受,第三者是感受不到,也无法相应的。而有些时候只有自己心里明白,连第二者都无法告知。因为一旦用语言,道就断了。

  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种境界、状态和感受是超越语言和文字的。语言文字的表达和传递是有限的,只能局限于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当超越这个高度和深度时,语言就显得苍白无用了。

  就像刀子割手一样,究竟痛到什么程度,只有自己知道,你只能说痛到钻心,或者说痛得很轻,只是表皮痛。但是没有被割过的人永远也感受不到钻心、表皮痛是什么滋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

  禅是经历后的感受,已经超越了悟的范畴。悟是一种境界。尝试了,体证了,又是一种境界。佛法不否认眼前的现实,存在并没有错,错就错在我们贪恋执著,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

  禅宗有一句话说“我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来围绕”。就是我若对这个人、这件事、这个东西无心,就不怕他它来烦我。所谓的被烦,是因为我的心住在上面,没有回来。心回来了,意识也就跟着回来了,回心才能转意。“回心转意”也是禅宗的专用语,但是用到世间上意思也完全变了。其实,它是用功的一种方法、境界和状态。

  下午有个人问“过五关斩六将”是什么意思。东华禅寺的常住应该都知道,五关就是六根对六尘的贪恋执著,过五关就是超越了前五根的功用,斩六将就是超越了六根对六尘的执著。超越并非不做,而是做而不住,做而无痕。

  有人说禅是心理学,哲学,不是宗教。其实,无论你需要什么,都能在禅里面找到依据。禅是包罗万象的,活生生、鲜活鲜亮的,一般境界的人拿捏不准。

  禅的确需要很高根器的人来修,否则容易扭曲,不知道如何运用。有的人说学密宗要先学显宗,尤其是要先学显宗的禅宗,这就是走极端,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不管学什么宗,都是心在学,有一颗敏锐锋利的心,学什么宗都能运用自如,否则学什么宗都不会用。宗是数不清的,未来还会有更多。但是心只有一颗,只要你能看住心,把握住心,无论什么法、什么宗,你都会运用。

  打一个比方,你会开一个品牌的车,天下所有品牌的车你都会开。品牌是人创立的,是为了吸引人,满足人的各种欲望,刺激消费而创立。商家们变着花样让经济最大化,所以同一个品牌的车有不同的颜色和款式。就像同一个宗教分出很多派系一样,也是为了满足众生的需要,方便传播,方便众生接受。

  所以教外有教、教内有派并不奇怪。无论有多少宗、多少法、多少派,都是人为的,都要用一颗警觉的心、觉照的心来修。心把握不住,觉照提不起来,即便释迦牟尼佛坐在你身边,你也不知道如何用功,也不能安住在当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七情六欲       万行大和尚)(五明学佛网:七情六欲       万行大和尚)  

 万行大和尚:何为法门?何为道?它们之间有何区别? 

 丈万行大和尚:人生成长的三个阶段三 

 万行大和尚:人生成长的三个阶段 

 万行大和尚:学佛有何用?应该如何学佛 

 万行大和尚:学佛人的敲门砖 

 万行大和尚:如何把在意他人看法而耗费的能量,转化成做事的 

 万行大和尚:如何对治昏沉散乱的心 

 万行大和尚:朋友相处,靠的是真心,不是套路 

 万行大和尚:“儒、释、道”该会如何排序 

 万行大和尚:做人最根本是什么 

 万行大和尚:儒释道的精髓是什么 

 万行大和尚:什么样的人会有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