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嘎玛仁波切:爱他众,才叫慈悲为怀


   日期:2018/2/9 15:1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佛不在外面,而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但作为凡夫的我们灵魂往往很粗糙。一般来说,人有三种比较粗的思想,也就是三种心:善良的心,不善良的心以及不善不恶的心。由此发展出来很多,比如,不善良的心里,贪嗔痴嫉妒傲慢疑心病等等,想杀生的心,想邪YIN的心,想偷盗的心……然后身体真的会随着这些不善之心去配合,去做恶事。想骂人的心,想挑拨人的心,想讲是非的心,想讲谎话的心……这些心,透过语言又会表达出来,嘴巴也会作恶了。所以,心是主导者。

  善良的心也有很多,比如想要帮助他众的心。佛教徒们经常去放生,去帮助别人,做义工,在社会慈善领域无私奉献,哪怕开导一个人,听一个人倾诉几分钟,也是把自己最昂贵的生命布施给别人做善事等等,这些充满慈悲的心,我们叫正面的心。如果能断除十不善(杀生、偷盗、邪YIN、恶口、两舌、绮语、妄语、贪、嗔、痴),处处约束自己,从今以后,就算遇到生命危难,也不造十不善业,这种心念就算守护了戒律。

  比如,身体不杀生,而去多放生,多帮助他众维持生命。言语上,我们不去恶口伤人,而是多讲真诚的美语,去赞美、赞叹、感恩他人。感恩,不只是心里知道,还要用言语表达出来,这也是我们中国人所欠缺的。很多外国人,习惯用感恩的言行表达,心里想到要赞美,哪怕是自己的伴侣和孩子,也毫不吝啬自己美好的语言。

  拉萨作为历史悠久的佛教圣地,因为佛教信仰而保存着尊重他人的优秀传统。比如女儿叫妈妈为阿妈拉,“拉”是尊敬的,阿妈拉,就是尊敬的母亲。从来不会直接叫爸爸、妈妈,更不可能直接叫名字。如果女儿叫德吉,母亲就叫女儿德吉拉,尊敬的女儿德吉。内地很多骂人的脏话,会连对方的祖宗和亲人一起骂。在藏语中,几乎找不到这样的词语。如果两个人吵架,牵涉到对方的父母、长辈,那是大不敬的,更不要说是具有侮辱人格之类的劣等词语了。

  在吐蕃松赞干布王时代,佛教传入藏区后,做了三次藏族语言文字的改革,藏语以美语为文化被民众普遍接受并应用。在所有藏族人讲话的语气中,拉萨人那种对彼此的尊重尊敬,对父母长辈的孝言敬语,其它地区的人真是很难模仿的。不仅仅是照顾好父母那么简单,在日常的言语中也充满了尊敬。比如我们说“请坐”,拉萨人会跟父母说“请您上坐垫”,类似这样恭敬的语言。这是一种语言的教育,是文明发达的表现。原因很简单,藏族人现在使用的文字,是为了翻译佛经而创造的。为了翻译佛经而创造的文字里,怎么可以有涉黄涉暴力等污秽的词语?怎么可以有贬低他人的词汇?没有!这是我觉得藏文最先进的部分之一,文字是有底线的,这也是学佛的好处。

  美好的语言,是发自内心的,真正能够带着慈悲。这种慈悲与博爱是不同的。很多人认为各个宗教皆大同,劝人行善嘛!是,佛教一定是劝人行善的,但劝人行善跟劝人行善的方式方法不一样。佛教徒是慈悲为怀。你要爱他,才叫慈悲为怀,没有分别心。慈悲,不是信者得永生,不信者下地狱。慈悲,不是只对人类好,对其他旁生道等众生就可以不好。六道一切如母有情众生,我们都希望他们得到快乐以及快乐的种子,播种善的心;永远不要播下痛苦的种子并承受苦果,要有弃恶行善的心。

  慈悲,首先从学会爱开始。我们佛教徒,爱我们喜欢的人,也爱我们不喜欢的人;爱跟我们有共同信仰的人,也爱跟我们没有共同信仰的人;爱同意我们见解的人,也爱不同意我们见解的人;爱我们喜欢的任何一个生命,也爱蚂蚁蟑螂等等大家不喜欢的生命。只有先去爱,才能谈得上后面的慈悲。

  佛教这点和其他宗教很不一样,你信佛,我们慈悲你;你不信佛,我们也要慈悲你。佛教是不带目的性的传教,只因为所有的众生都是未来佛。一切有情众生皆具佛性,不存在根本的对立。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嘎玛仁波切       佛性)(五明学佛网:嘎玛仁波切       佛性)  

 惟觉法师:佛性与法性 

 周贵华博士:印度佛性思想特质简论 

 赖永海教授:佛性·本心·良知——陆王心学与佛学 

 赖永海教授:佛性学说与中国传统文化 

 赖永海教授:性具与性起——天台、华严二宗佛性思想比较研究 

 洪修平教授:人心,佛性与解脱——中国禅宗心性论探源 

 宋智明居士:禅观入门 一、禅的基本原理舆性质 佛性与修行 

 程恭让教授:略析《佛性与般若》在牟宗三哲学思想进展中的位 

 胡晓光教授:从唯识学角度看佛教心性义--兼论无漏种子、佛 

 蔡惠明居士:佛性与顿悟 

 姚卫群教授:佛性观念的形成和主要发展线索 

 万行法师:你以佛性看众生,众生都是佛;你以人性看众生,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