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布施之意义及功德,你都知道吗?


   日期:2018/1/16 23:50: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布施是一种付出,而在付出前要有舍己为人的发心。发心为了利益他人而付出,付出自己喜爱的、执著的。

  例如一般人对于色身、钱财、名利最贪著,朝思暮想汲汲营营就是为了这些,以这样的贪爱为生活的目标,所以生活便有种种的“求”,求不到时很忧恼;求到 了又害怕失去;一旦真的失去了真是痛苦万分。所有的烦恼痛苦,仔细推想起来皆源自于我们的“贪”,所以当我们不再执著自己所贪爱的,那么人生必定是无比的 自在与欢喜。

  行布施时,付出的行为,就是在让我们放下贪爱执著的心。一旦不执著、不贪爱,便不会因贪求而产生种种烦恼。同时藉由布施还能利益比自己更需要的人,真是自利利他,修善积福无上大法门,也是行菩萨道的根本,藉由布施去除贪心、增长慈心,与众生广结善缘。

  人生在世必须有福德资粮,福德是我们过去种的因,现在的果报成熟了。善法福德的果报现行,做任何事皆有助缘,也容易成就。相对的,福德善法不具足,做 任何事都是障碍,就算有再好的才能都很难有所成就。过去种悭贪的因,没有一点善法利益他人,跟众生没有结任何善缘,果报成熟了便是贫穷下贱;缺乏助缘。所 以想要人生顺遂,没有障碍便要有福德资粮。佛法中将修善积福所累积的福田,分为三种,悲田、恩田与净田。

  如果我们发心,舍下自己最爱的钱财、心力与时间,资助贫穷病弱的人,便是成就悲田的功德。为何称为悲田,因为这当中有我们悲悯、同情、怜爱的发心而成 就的福田。古人云“救急不救贫”,如果了解三世因果的道理便知道,今世贫穷的业报来自过去所种的恶因,现在贫穷的果报现前,没有福德资粮所以才贫穷下贱, 他人的资助也只是暂时的解困,或者因为福德不具,也无法享用别人的施予。因为这样的布施,利益众生未能彻底,所以在三种福田当中福德较小。

  第二是恩田,父母长辈劬劳养护、师长教导礼义,成就我们的身心安定,正常的成长。因为有他们,我们才能健全的成长,父母师长的恩德很大,知恩、感恩报恩,因为这样的发心,布施供养、孝养父母师长,所成就的便是恩田。

  第三是敬田,我们发心布施的因是种在清净的田中,清净的因,未来便是清净的果。我们对佛法僧三宝的恭敬布施供养便是敬田,此种布施福德最胜,因为唯有 三宝住世,佛法才能宣流,所有见到佛像、听闻佛法的人,都能因此种下清净的因,慢慢因缘成熟,开始修行,最后脱离三途恶道的果报,不再轮回受苦,这样的布 施供养,能彻底的解救众生脱离苦难。供养三宝,就是护持佛法久住世间,佛法久住,无量众生便能因听闻佛法而得解脱。

  《佛说布施经》云:供养三宝可得五种利益: 1.身相端庄 2.气力增盛 3.寿命延长 4.快乐安稳 5.成就辩才,清净的供养,当下远离烦恼,除心束缚,得清净心。也因此生生世世与三宝结清净善缘,功德无量无边。所以诸福田中以供养三宝福田最胜。

  就布施的种类而言,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是指钱财的布施供养,法施,是能宣说佛法,令人听闻解脱烦恼。无畏施,是指能施予人远离恐怖忧惧,例如安慰话语或关怀的态度,这些都是布施的种类。

  就广义而言: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体谅的话、一个亲切的眼神都是在行布施,周遭的人也会因为如此,心情、心念都得到良好的提升。本著这样的发心而布施 言语、笑容,就是一个慈悲的发心、利他的发心。日久功深,就是圆满的人际关系,周遭都是善缘、也是助缘,这样的人生也会愈过愈顺遂、愈过愈光明。

  明白了布施的意义、种类及布施的福德,更进一步,还要了解布施的真义。有时我们一旦行布施,天天便挂念自己做了一件善事,或许也期望著别人有好的回 应、或者希望马上有好的果报。一旦事情不如己愿,马上又指天怨地,这样有所求的布施,仍属于一种贪著,仍是离不开贪求的烦恼痛苦。

  行布施是一种付出,而付出首要在发心,是一种舍己为人的发心、一种利他的发心、一种众生欢喜诸佛欢喜的慈悲。常存此心,在付出的当下,心中自然清凉、法喜、快乐,当下便犹如身在净土,因为我们清净的心念就是在净土。

  更进一步要体达三轮体空之理,世间所有万法皆在刹那生灭变异当中,何有布施的人、布施的物、受施的人,无常迁异了不可得,了达缘起性空之理,虽行布 施,而不执著布施之相,心始终安住在不动、清楚明白的觉性当中。心虽不动清楚明白,亦不碍运用因缘,建立因缘广行布施,虽行种种布施,心中对所做的布施又 不执著,便是最高的菩萨行,便是真功德。

  最后用一个故事,做为这个问题解答的结束,也许我们都能从中加深体会,布施的真义。

  过去,有一个人悭贪的习气很重,对于任何他喜欢的,总是说“我要!我要!”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

  一天在佛陀托钵回程中,他遇到了佛陀,向佛陀索求钵中的欢喜丸,佛陀告诉他:“你要欢喜丸可以,但这当中有条件,我可以给你两颗欢喜丸,然后你必须把当中的一颗再还给我,并且说道,我不需要这颗欢喜丸。”

  为了得到欢喜丸那人欣然答应了,但是当他要把手中已拿到的欢喜丸再拿出来时,显然相当的困难。因为他这一生,不,事实上应该说好几世以来,从来没有把 已拿到的东西再拿出去的举动,但是为了得到欢喜丸,他用颤抖的手,挣扎的交出一颗欢喜丸,结结巴巴的说道:“我……我不……不需要……不需要这颗欢喜 丸。”

  旁边的弟子看了好笑,好奇的问佛陀,为什么要这样大费周章的给一颗欢喜丸。

  佛陀慈悲的说道:“这个人悭贪的习气已经许久,从来未曾有过一丝想要布施的心念,如果再这样下去,未来必定是恶道中轮回的命运,所以我要在他的心念中 种下一个布施的因缘,不要小看今天这样小小的一个善念,将来这个善念的因缘成熟了,凭这这个善念他将脱离恶道,开始修行,未来将会解脱诸苦,永断烦恼。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布施       功德)(五明学佛网:布施       功德)  

 傅味琴居士:要以殊胜的功德来纪念释迦佛成道 

 傅味琴居士:赞师大乘道功德(2006年能海上师圣诞开示)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 

 傅味琴居士:《金光明最胜王经》卷第三“劝请功德”的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