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贤书:北京龙泉寺沙弥日志(91):道业


   日期:2011/2/18 12:02: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沙弥日志(91)

    有留学澳洲的朋友回来跟我讲过,说澳洲有一个读书政策,如果你愿意在学校里一直读下去的话,政府会有这方面的资金补助,不多,但是够你的生活底线,如果对物质生活比较知足的话,那就能靠学习度过自己的一生。
  如果这是真的话,那可是值得我们警惕的事情,那就说明,如果我们修道不从道上狠挖狠悟的话,就极有可能成为学者。出家跟终身留学差不多。
  可是,道这个东西,又必须要从学习中过来,这可真是个麻烦事。很棘手。
  出家为求道。
  无论承担什么事情,读什么书,学什么法类,做什么佛事,每天对自己念叨念叨,道啊道,否则搞不好会搞成一个冤大头。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六、七岁入学,有的在幼儿园还会有一些教育,这些教育模式是以前苏联的教育模式为基础,经过了中国社会多年的摸索和改变,最终形成现有的这一套模式,这几年,来自西方的一些教学模式和理念也会融入到我们的学习方式中,但是,无论如何,这套模式肯定不是修道的模式。
  我们会拿过来借用一下,并不是因为看中它的优势,而是无可奈何,因为我们和这种方式相应,从小到大就这么过来的,换一个稍微超越一些的模式,我们就会晕菜。
  我觉得最跟道相近的是师徒之间的那种耳提面命的方式,天天吃住滚爬在一起。一点一滴地点拨你,折腾你。
  当然,这也不大可能,现代社会还是需要探索出一个更多的培养僧才的体系出来,把人放进去,经过磨砺,若干年之后,就有僧才出来。
  我想,这个过程,就需要个体在这个环境中有一个抉择和警觉。
  我们道场里有三种说法,道业、事业、学业。
  刚听这三个业不理解是什么意思,现在开始揣摩、思维,我想,道业是第一位的,为修道而出家,为修道去做事业和学业。
  我判断,这三个当中,学业最容易,一个正当年的朝气蓬勃的青年,关在一个封闭的建筑里,过着禁欲的生活,不用把时间耗费在回家的路上,也不用接受电视、杂志、报纸等媒体的信息染污、不用跟朋友吃饭,把全部的精力用于做一件事情。父母亲人一概放下,专攻这个。
  如果是学习佛法科学文化知识的话,只要没有意外,我觉得是绰绰有余的。可以把佛教知识搞的很清楚,很明白。如果有相关的学位的话,可以拿到很高的学位。
  一般学者在社会上有家庭拖累,还可以搞出很高的学业出来。何况出家人。
  事业也是如此,一个在社会上打拼过的,再去搞点事业出来,也不是很难。最难的是道业。这个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
  可是,最让我们尴尬的是,倘使没有道业,学业跟事业也靠不住。
  从上面的分析就可以推断出来,我们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起初,最愿意的是看书,而且,很多书的封面都很吸引人。读的过程也会觉得有所收获。
  在家人的这个体会可能会更深,而且不通过看书,又能如何呢?最多再听听录音、讲座、参加法会什么的。
  出家人自然也离不开这个方式,看书,研讨经论,出坡劳动,等等。
  但是,道呢?道在哪里呢?
  道肯定不在书里,也不在嘴里,也不在手里,要说在,那都在,但我们就是摸不着,能摸着事业和学业,但那不算。
  这可怎么办。
  现在,我断定,道在我们的宗教生活中。这个宗教生活简单说就是随众。佛法知识肯定是学得来的,早晚的事情,事业也干得起来,也是早晚的事情,这么多正当壮年,抛弃一切的有志青年,搞不出点事业来,那是不可能的。
  但是,事业和学业也需要道业支持,就是道心。否则,路也不太好走下去。
  对出家人来说,道就是我们正在过的宗教生活。
  在家人来说,道就是通过学习,通过宗教的经验、力量,通过由出家人的引导,通过自己的信心,逐步改变自己的生活,让自己的生活慢慢地从散乱、迷茫、放纵的方式中扭转过来,变的清净、有序、规则。最终智慧现前。
  我一直在观察我的侄子和他的公司里的青年们的未来,倘使他们没有尽快形成一个良好的接近道业的生活方式,就很难从道业上有所进展。但是,学业上不难,要知道他们做视频创作,从未有什么软件难倒过他们。做作品都不是先学软件再去干,而是先看需要什么,直接去找哪个软件能实现某个效果,然后再去找来边用边学。
  他们学习教理,应该很快也能把理路学出来,但这都跟道没关系,所以,他们的道业,不取决于他们的聪明和机巧。而取决与他们最终所形成的生活方式。
  要说简单,也挺简单,我想我开始理解为什么天天叨叨要随众,要随众。只有随众才能实现、强化、巩固一个生活方式。在这个生活方式的积累中,我们才有可能获得某种宗教经验和体会。
  否则,学得再精致,学得每次都考一百分,考一千分,一万分,都没有什么大用。
  如果有什么简单而又艰难的修学入门途径的话,那就是随众,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掐算一下自己在这条道上能走多远,能走多高,因为随众不是那么轻松的,一年行,两年,三年,十年、二十年,随下来,我现在可以断定这个宗教生活一定会促动某种觉受。而不是因为师父这么讲过。
  对在家人而言,那就是定课,你的定课能不能坚持下来,能坚持多少年。决定了最终的结果,当然,有一些悟性超高的人可能不在这个规则之内。倘使不是的话,像我照样根器平平的,只能靠随众。
  随众简单,但最不容易做到,而且总是会有很多理由支持自己不随众,这些理由有的会非常非常的合理与崇高。
  但是,我确信,宗教体验一定来自宗教生活。
  问题是,我们习惯用前苏联的学习模式来学习,而不习惯过宗教生活。或者在感性和信心的驱使下,过一段时间朴素的宗教生活,渐渐地就会回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经验之路上来。
  会觉得佛法是学来的。
  我想,佛法不是学出来的,是随众随出来的,是被我们的经验之外的那些手段启发出来的,是悟出来的,是在宗教生活中体验出来的。我猜想,如果非要把它说出来,说出来后,它的特征就是我听起来不着边际,似有道理,但就是够不着。跟我过往的生活和学习经验完全不同,如果说的靠谱的话,它一定是超越了我的思维和习惯,让我感觉晕菜,感觉好像没道理。
  道理是我们凡夫搞的东西。不是佛法,佛法不是道理。假如是道理的话,那就不用出家了,看看书什么的,道理就搞出来了。
  或者,一是一,二是二地如一道物理习题那样解出来了。我觉得可能就不是佛法。
  一种体验,怎么表达呢?
  只能是没事就讲两个小故事,两个小段子,小笑话,有趣的语言,生猛的话,能体会就体会吧,体会不到,反过来去纠缠这些个故事的合理性、真实性。
  那也没有办法。
  随缘了。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贤书:北京龙泉寺沙弥日志       贤书)(五明学佛网:贤书:北京龙泉寺沙弥日志       贤书)  

 果林:亲近圣贤书老师 

 黄柏霖:负心郎枉读圣贤书,始乱终弃葬送性命 

 贤书法师:放下痛苦怨恨,其实很简单 

 净土法门法师:读圣贤书才能辨别是非善恶 

 贤书法师:有一个让我们心碎的问题 

 贤书法师:有一个让我们心碎的问题 

 贤书法师:改变他人的绝招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读经、读圣贤书,目的何在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不读圣贤书怎么行? 

 净土法门法师法语:读经,读圣贤书,目的何在? 

 净土法门法师:为什么读圣贤书而得不到乐趣?这是由於我们在 

 释贤书:不知不觉中我们都已成了手机的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