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居士文章 -->转载

 原来善也分好多种! 真是不看不知道


   日期:2011/2/16 16:07: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真善与假善
    若就积善之事详细来说,有真善假善,有端善曲善,有阴善阳善,有是善非善,有偏善正善,有半善满善,有大善小善,有难善易善等之分别,必须作进一步的了解,不然为善而不明理,往往就会产生自认为行善,而其实是造孽的行为,枉费苦心,一点好处也没有。
    什么是真善假善
    以前有几个儒生,去请教中峰和尚说:‘佛家论善恶,如影随形;现在某人行善而子孙不发达,某人为恶而家门隆盛。那么佛所说的报应是没有凭据了。’中峰说:‘一般人不明事理,智慧没开,认善为恶,认恶为善,不说自己颠倒是非,反而怨恨天地报应有差错哩!’大家说:‘善就善,恶就是恶,那里会认善为恶呢’中峰就叫他们说说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有一个人说:‘打人骂人是恶,敬人礼人是善。’中峰说:‘这也不一定。’另一个人说:‘贪财妄取是恶,廉洁有守是善。’中峰又说:‘那也不一定。’大家都把平时看到的善恶说出来,但中峰都不以为是。
    中峰说:‘凡是对人有益的就是善,只为自己的利益的就是恶。假如对人有益,即使打人骂人也算是善;假如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即使你恭敬别人,礼让别人,也算是恶。’所以为人处世,利人之善才是真善,利己之善则是假善。发于内心的善行是真善,装给别人看的善行是假善。无所求而为之善是真善,有所求而为之善是假善。

端善与曲善
    什么是端善与曲善
    一般人都认为谨慎,随和之好好先生是善人,但圣人却认为敢做敢当豪爽之狂狷之士,才是善人。因为谨慎软弱没有个性之人,虽然全乡人都说他好,而成好好先生,却是随波逐浪,没有志气,没有道德精神,没有道义勇气之人。所以一般人所说的善恶,就跟圣人所想的不一样。
    总之,天地神鬼对于善恶之观念,都与圣人的观念相同,而与世俗的眼光相反。因此说:若想积德行善,决不可只为了顺乎世俗人情,讨好世人掩人耳目,必须从内心深处潜移默化,一心只为济世,纯为爱人助人,才是端正之善。若有一丝媚世之心,一点偾事玩世之心,则就是虚伪歪曲之善。

阳善与阴善
    善又有阳善与阴善之分。
    为善而为人知是阳善,行善而不为人所知,就是阴德。阳善只能享受博得名誉之福报,阴德天必赐以厚福。世人名誉超过了实质,必有奇祸。因为盛名是造物所忌,而有名望之人,大都只是博得虚名,缺少实际功德,因此名望之家,横逆之事也特别多。因此古人劝人:‘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人若毫无过失,而被横加恶名,又能逆来顺受,必是大有道德修养之人,子孙往往能突然大发。因此俗眼所看为恶昌盛之说,值得探讨,因此,阳善与阴德,就只差别于明与暗之分罢了。

是善与非善
    既然行善,何以又有是善,非善之说呢
    举例来讲:鲁国法律规定,若有人肯出钱、去赎回被邻国捉去作臣妾的百姓,政府都依例付给一笔赏金,作为奖励。孔子的学生子贡,赎人却不愿接受奖金,孔子知道了就骂他说:‘你错了,君子做事可以移风易俗,行为将成为大众的规范,怎么可以只为了自己高兴,为了博得虚荣,就随意去做呢现在鲁国富人少,大都是穷人,你这样创下了恶例,则大家认为赎人接受赏金是丢脸的事,则以后还有谁赎得起人,从此以后赎人回国的风气,将慢慢消失了!’
    还有一例:子路救起溺水之人,主人送了一头牛道谢,子路收了起来,孔子听到了说:‘从此鲁人必乐于拯救溺水之人。’因为一个肯救,一个肯谢,则会酿成风气。
    以上二例,以一般人的观念说,子贡不领赏金是廉洁的好事,子路接受赠牛,是一大败笔,但孔子的看法却与众不同,孔子反倒称赞子路,而责备子贡。
    因此说:凡人行善,不可只看行为,必须看他的利弊。不可只看现在,必看事情的结果。不可只论个人的得失,需看对大众的影响。若现行似善,而其结果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善。若现行虽然不善,而其结果有益于大众,则虽非善而实是善。举此一例可以旁通,例如:不应该的宽恕,过份的称赞别人,为守小信而误大事,宠爱小孩而养大患......等,都急待吾人冷静检讨改善。

偏善与正善
    至于善有偏正,又当何讲
    举例说:从前吕文懿宰相辞职归乡,乡民依然尊敬他如北斗星,看重他如泰山,有一天,一个乡民醉后前去大骂他一顿,吕公不为所动,认为是醉人而不去计算。一年后,此人愈变愈坏,终于犯上了死刑重罪,吕公才后悔说:‘当初若稍微跟他计较,送官惩罚,小惩足以为戒,也许今日不会促成此种大恶,都是吾当初存心过于忠厚,怕被人误为仗势欺人,以致害了他!’这是一个善心而作了恶事的例子。
    再举一恶心而行善事的例子:某地有次饥荒,暴民白天公然到处抢粮,有某富家告之于官府,官府却一概不理,于是暴民愈为放肆,变本加厉,逼不得已,只好私自惩治暴徒,乡里才为之平静,而免大乱。诸葛长青:为多数人的利益去做,即是善事。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替天行道。
    因此说:人人皆知善是正,恶是偏。但若行善心而使事成恶,则是正中偏。若行恶心而使事成善,则是偏中正。这是为人处世应有的认识。

半善与满善
还有半善满善,又作何解
    易经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就像把东西存进容器一样,勤而积之则满,懈怠不积则不满。
    譬如以前有一女人,到庙里烧香,想布施却又家境困难,找遍身上只得二文钱捐献,但庙里主持高僧还是亲自替她诵经忏悔祈福。后来此女贵为宫妃,携带了数千金来庙布施,主持高僧却只派了徒弟替她回向,因此她就开口问道:‘我以前只捐二文,你就亲替我祈福,今天捐献千金,你为何不替我回向’高僧说:‘以前布施虽小,心意真切,非老僧亲劳,不足以报答。今日布施虽多,心意却不如以前真诚,因此有人代劳即足也。’
    以此为例:‘千金是半善。二文是满善。’
    还有以前神仙名钟离,传授吕洞宾点铁成金之术,以利行善济世,吕祖问说:‘这种金会还原吗’钟答:‘五百年后,终究还要复原为铁。’吕祖说:‘这样不是害了五百年后的人吗这种法术我不想学。’钟说:‘修仙要先积满三千功德,就凭你这句话,三千功德已算圆满达成,可以学仙了。’
    因此说:为善必须发乎真诚自然,事后不牢记在心里,则虽小善也能达成功果。若怀有企图行善,施恩望报,就是终生行善,还只半善。
    譬如以钱财救济别人,若能做到付出金钱,而心里没有感觉。付给其人,而像没有其人,付出了钱财,而像没有钱财。如此就是三轮皆空,一心清净之境,则一文足以消千劫之罪,斗米也能种无涯之福。
    若施人而心不忘,施恩而望报,舍财物而心痛,那么即使是万两黄金,也只半善而已。

大小难易看动机
    再论善有大小,有难易之理:
    古时有位叫卫仲达的人,供职朝廷为官,有一次精神解离,被摄入阴间,阎王命人呈现善恶记录簿给仲达看,他发现恶录簿摊满庭院,而善录只一小卷而已。阎王又命人取秤来称,大叠之恶录簿,却比那一小卷善录簿轻。
仲达好奇的问:‘我才三十多岁,那来这么多的恶录’
阎王答:‘思念不正就已犯罪,不一定做了才算。’
又问:‘这小卷善簿写些什么’
阎王笑:‘这是朝廷常兴大功,要修三山(即福州)石桥时,你上书的奏章稿文。’
仲达说:‘我虽上书,朝廷并未接纳,何以有此份量’
阎王说:‘朝廷虽未采纳,但你一念之善,普达万民之身,若被采纳,则善力更大。’
    由此可知,志在天下,善达万民,则善虽小而功德大。若志在一身,善及一人,虽多也小。至于难易之善,就像修身克己一样,必须从很难克服的地方克服,则小的过失也就自然不会犯。
    譬如江西舒翁,以二年教书所得的薪水,代缴他人的罚款,使人夫妇团圆。河北张翁,以十年省吃俭用的储蓄,代别人偿还债务,而救活他人妻女。镇江靳翁,虽年老无子,也不忍娶幼女为妻。
    上述顷囊相助,体谅别人,为别人著想之善举,这就所谓难舍处能舍,难忍处能忍的好例子,这种难为之善,才最可贵,而天降之福也必丰厚。
    无钱无势之人,行善助人是比较困难,但若能尽力而为,在困难之中去行善,其价值也更为可贵,获福也必更大。
    有钱有势之人,行善积德是太容易了,容易行善而不为,即为自暴自弃,正如俗语所言:‘富而不仁如肥猪。’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       积德)(五明学佛网:       积德)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十四章 请问善大 

 自立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讲记 第四章 善恶并明 

 普献法师:善用其心 

 傅味琴居士:学习释迦佛,祈请善知识为胜为导,不退菩提心(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真实善知识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善知识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四非善知识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菩萨善顺之相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增长善法的正行 

 普献法师:宝积经讲记 损灭善法的邪行 

 其它:浅析“十善业”(邹相) 

 果煜法师:法云灌顶 谁是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