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法师开示

佛教故事

幸福人生

在线共修

经咒学习

大宝法王

仁焕法师

净土法门

最近更新

居士文章

佛教仪轨

佛友商讯

电 子 书

净土讲经

大安法师

妙祥法师

印光大师

 

素食护生

佛教问答

世间百态

热点专题

戒杀放生

梦参法师

净界法师

圣严法师

全部资料

佛教知识

法师介绍

佛教寺庙

佛教新闻

戒除邪YIN

慈诚罗珠

寂静法师

昌臻法师

热门文章

积德改命

精进念佛

深信因果

消除业障

学佛感应

益西彭措

达真堪布

济群法师


首页 -->法师开示

 万行大和尚:比荣华富贵更好的是什么


   日期:2017/12/5 7:53:00     下载DOC文档         微博、微信、支付宝分享

  世间的荣华富贵不是我们不要,而是我们有更高的目标,有更大的事要做。不能因为其他事影响我们前进的方向和目标。为什么说“欲得先舍,舍了才得”呢?

  当你的右手没有拿到东西的时候,让你先放下左手的东西,那是很难的。可是世间的规则就是这么微妙,想要右手得到东西,必须先放下左手的东西。修道尤其如此。并非开悟以后才能放能舍,在没有开悟得道之前能舍能放,你自然就得道了。未得先舍是有根器之举,是一种胆识和魄力。

  在没有得到之前先放弃,这是何等的气魄,何等的心量!所以说修道非一般人所能为,甚至帝王将相都无法做到!基督教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上帝关了一道门,总会为你打开一扇窗。”上帝是公平的,他不可能把你所有的门都关上,也不可能把所有的窗都为你打开。道也是如此,有得就有失,有失就有得。

  我们出家人舍弃了世间的功名利禄、恩爱亲情,照理讲,我们舍弃了,放下了,在修道这方面必然会有所得。事实也是如此,所谓“在这一面放下多少,在另一面就会得到多少”。佛门里所说的舍弃、放下,并不是指把有形有相的东西都舍弃、放下,它的真实含义是:你不被万事万物所主宰,你是万事万物的主宰。这就是一个学佛者所拥有的境界和气量。

  并不是尝试过,拥有过,体验过,才能真正看破放下。针对这个问题,我把人分为三等:上等根器,不需经历,一样看破放下。吃他人之堑,长自己之智,通过对事物的观察、思考,引以为鉴,读懂了,就悟到了。比如看到春天树木抽枝发芽,秋天树叶枯黄凋落,一绿一黄,一生一落,通过这些外缘就悟到了。

  这是上等根器的人。中等根器的人必须自己亲身经历,摔了跟头,心灵受到了打击,才会看破放下,然后也悟到了。下等根器的人,也可以说是没有根器的人,同样一件事发生在他身上,十次百次他都不会领悟,不会悟到。为什么?因为他的眼睛永远朝外看,不会往内省,不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对的都是“我”,错的永远是别人。这种人没有自知之明。认识别人,了解别人,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要真正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太难了!

  我们来到这个娑婆世界,是因为娑婆世界有适合我们生存发展的空间。换一个角度讲,就是我们的属性、品质和这个世界相悉相同。有一天我们成就了,不需要在这个娑婆世界生存发展了,我们会带着一种更高的境界到另一个时空去。

  我们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事,出现的每一个人,既是护道之人,也是毁道之人,就看我们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为什么佛教说世间的一切没有好坏之分,只看你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凡夫永远是以一颗凡夫的心去面对眼前的一切,所以总有好坏之分。而圣人永远是以圣人之心去面对,所以没有好坏。佛门里面就是以佛的思想、佛的智慧、佛给我们制定的清规戒律,来看待社会,看待人生。

  凡夫的心灵空间充满了种种欲望。即便我们学佛修道,也是一种欲望,而且学佛修道是何等大的欲望!这个欲望比追逐世间功名利禄的欲望还要大。你们可以想象,世间上的事都不想做,人都不想做,想做出世间的事,想做佛的工作,想学佛,想成佛,你说我们的气魄、胆量和胆识有多大!我们所要付出的,要超出世间人很多倍。世间的事是解决生存和发展问题。出世间的事是了生死。既然我们已经想到,而且已经付诸行动努力在做了,我们就要做到底!

  一个出家人想有所成就,想超凡脱俗,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必须有忘我的精神、牺牲的精神、奉献的精神,只有这样,你追求的理想才能实现。为了追求你的理想,你要吃尽人间的苦头,受尽委屈和冤枉。如果你承受住了,你注定会成就;

  如果你只吃了一半苦,做了一半工作,就顶不住,受不了,退下来了,那么你前面所吃的苦、所受的罪,都白吃白受了。一个人走回头路的代价,远比走到目标的代价大。如果你坚定信念地走下去,一定会知道是什么结果。

 



下载DOC文档     微信分享

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切重罪悉解脱!

相关资料12条(站内:万行大和尚       学佛)(五明学佛网:万行大和尚       学佛)  

 静波法师:如何学佛 

 圣轮法师:念彼观音力 波浪不能没─ 学佛人的「口德」修养 

 果煜法师:破茧而出 发心学佛 

 果煜法师:禅林风雨 1.修学佛法的几个通则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附录:十年学佛出家的心路历程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修行篇 放下——学佛参禅的不二途径 

 果煜法师:一苇过江 教理篇 青年学佛次第之我见 

 杨云唐居士:学佛十字路口—择法觉支 

 果煜法师:从指月的比喻,看学佛的旨趣 

 沈家桢居士:学佛缘由 

 沈家桢居士:沈家桢自述学佛经过 

 陈兵教授:论出家学佛